鲁人版-语文-高一-荀子散文的特点
诸子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诸子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片瑰宝,它是孔子及其学派后继者编撰的文集,包括韩非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等。
1.独特的思辨性质:诸子散文以探讨道德、政治、人生哲学等重要命题为主题,思考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这些见解常常以讽刺、对比、对立等形式呈现,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考和讨论的欲望。
2.哲学性:诸子散文将哲学和文学相结合,注重对宇宙、人性、道德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它们通过采用寓言、譬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话语表达,使其哲学文化思想更易为人所理解和接受。
3.多样的风格:诸子散文风格各异,有的庄重严肃,言简意赅;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词藻华美,意象瑰丽。
诸子散文不拘一格,各自展现个人独特的思维和言辞风格。
总的来说,诸子散文的写作风格以独特的思辨性质和哲学性为主,具有从容、深浓、严谨的特点,旨在启发读者的思考和自我反省。
它们的特点和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简述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简述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诸子散文是春秋时期中国思想家的散文作品,主要包括《孔子家语》、《韩非子》、《墨子》、《荀子》等。
这些作品在文体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诸子散文倾向于使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理论化的表达风格。
这些作品通常通过对对立观点的对比和辨析来探讨问题,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散文中常常出现一系列的论证,运用逻辑推理、比喻、实例等手法使其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具备理论性和学院性的特点。
其次,诸子散文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和社会改革的实践。
这些作品对于国家政治、社会伦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改革方案。
诸子散文的写作目的往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诸子散文还注重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常常对人性的善恶、人的行为动机等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通过政治和教育手段来塑造和引导人性的发展。
诸子散文的思想观点往往围绕人的特性展开,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辩证思维和理论化表达、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特征使得诸子散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简述荀子的说理文特点

简述荀子的说理文特点
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名著作《荀子》中有许多经典的说理文段落。
荀子的说理文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立场鲜明:荀子的说理文常常表达他的个人观点和立场,他善于利用修辞手法和逻辑推理来强调自己的主张。
2. 讲究形式:荀子的说理文注重文学形式和语言表达,他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 重视实践:荀子的说理文讲究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他总是通过举实例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4. 崇尚人伦:荀子的说理文强调尊重人伦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文明社会的基础,必须加以尊重和维护。
5. 倡导仁爱:荀子的说理文强调仁爱和人道主义,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应该通过仁爱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总之,荀子的说理文具有思想深刻、文学形式优美、实践性强、人性关怀等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荀子散文劝学赏析

荀子散文劝学赏析荀子散文劝学赏析《劝学》在《荀子》一书中历来最为传诵,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另一方面也是写作上颇具特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荀子散文劝学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变得善良,因此他特别重视为学的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本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
荀子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而且不同地域的人“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是“教使之然也” 。
确实如此,一个人的能力虽说与遗传很有关系,但知识的积累以及素质的提高基本上都靠后天学习积累。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荀子赋篇特点

荀子赋篇特点
荀子啊,那可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位大思想家呢!他的赋篇那可真是有特点。
你瞧,荀子赋篇的语言多生动有趣呀!就好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个个奇妙的故事。
那文字不呆板,不死板,活灵活现的,让你读着读着就仿佛身临其境了一般。
这不像有些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跟啃馒头似的没啥滋味。
荀子的赋篇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有滋有味,让你大饱口福!
再说这内容,那也是相当丰富啊!什么天地万物、人情世故,都能在他的赋篇里找到影子。
荀子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画家,用他的笔描绘出了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
你想想,这得有多大的本事才能做到啊!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写出来的。
荀子赋篇还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呢!这就好比是给文章加上了一对翅膀,让它能飞得更高更远。
通过这些比喻和象征,那些抽象的道理一下子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就像是把一个复杂的谜题用简单易懂的方式给解开了。
你说妙不妙?
还有啊,荀子赋篇的节奏感也很强呢!读起来朗朗上口,就跟唱歌似的。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得对文字有很强的驾驭能力才行。
你说荀子是不是很厉害?他就像是一个指挥家,把文字当成音符,谱写出了一篇篇美妙的乐章。
哎呀,荀子赋篇的特点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呀!咱就说,这么好的东西,咱们可得好好去研究研究,好好去欣赏欣赏。
要是错过了,那可真是太可惜啦!你说是不是?咱可不能让这么好的宝贝就这么被埋没了呀!所以啊,大家都赶紧去读一读荀子的赋篇吧,相信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的!。
高一语文《劝学》赏析及相关资料

高一语文《劝学》赏析及相关资料【荀子与《荀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 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枣庄东南)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
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研究

《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研究《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研究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名流,他的著作《荀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荀子除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外,他对文体也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着重探讨《荀子》的文体特点以及荀子对文体观念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荀子》的文体特点。
《荀子》采用的是散文的表达方式,而非当时主流的韵文。
与诗歌相比,散文更加灵活自由,更适合表达复杂的思想和观念。
荀子所倡导的政治和伦理思想需要更为宏大而深入的阐述,散文正好能够提供这样的空间。
在《荀子》中,荀子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寓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表达方式易于理解,也便于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荀子对文体观念的研究与思考。
荀子认为文学是传达思想和观念的重要手段,他主张文学要具备严肃性和智慧性。
在《荀子》中,荀子通过启发性的故事和比喻来传达自己对政治、伦理和人性的理解,这种启发式的文学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
同时,荀子也非常注重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他认为文字应当简洁准确,避免夸张和空洞的修饰。
他追求的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这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观念。
此外,荀子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也有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文学可以通过激发人的情感和思考,来引导人的行为和塑造人的品德。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即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化和道德规范的引导,才能使得人性变得善良和高尚。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荀子通过他的散文作品,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
他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于善恶、道德和责任的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的来说,《荀子》的文体及文体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散文的方式传达了荀子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见解,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瑰宝之一。
荀子对于文体观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语言的选择、对启发性文学的追求以及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的思考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思想概述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
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完全偶然。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一、天道观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荀子•天论》)。
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
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
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二、认识论
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
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
“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也心,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
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
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荀子•解蔽》)。
如做到了“虚壹而静”,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以为“行”高于“知”,“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
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的观点。
三、人性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荀子•性恶》)。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荀子•礼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四、礼论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原则,“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荀子•礼论》)
五、教育观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性论的逻辑延伸。
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
荀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兼通诸经,应劭《风俗通》螳臂当车谓:“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
”清儒汪中著有《荀卿子通论》,认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并对荀子的“传经”作了详细考证,为经学史研究的学者所基本同意。
荀子是先秦非常重要的儒学家、大学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地位比较高,但自宋代以后,理学家往往抬高孟子而贬抑荀子,将他从儒家“道统”中排除出来。
但荀子的思想学说还是具有颇为深广的影响,如张衡、王充、柳宗元、王夫之、戴震以及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