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大总结
生物竞赛—《无脊椎动物》知识总结

⽣物竞赛—《⽆脊椎动物》知识总结界、门、纲、⽬、科、属、种⽆脊椎动物(9门)原⽣动物(单细胞)动物界后⽣动物(多细胞):8门脊索动物(1门)⽆脊椎动物⼀、原⽣动物门eg.眼⾍、变形⾍、疟原⾍、草履⾍等。
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1、主要特征运动:鞭⽑、纤⽑、伪⾜(1)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器/类器官消化:胞⼝、胞咽、⾷物泡(2)⾝体微⼩,形态多样防卫:刺丝泡植物性营养(光合营养):有叶绿体,有光合作⽤eg.眼⾍(⿊暗中渗透营养)(3)动物性营养(吞噬营养):有摄⾷胞器渗透营养(腐⽣营养):体表的渗透作⽤(4)呼吸:体表(5)排泄:体表(主)+2个伸缩泡(主要调节渗透压)排遗:胞肛淡⽔原⽣动物⼴泛存在着伸缩泡,海产和寄⽣原⽣动物⼀般⽆伸缩泡。
⼆分裂:横⼆分裂+纵⼆分裂⽆性⽣殖出芽⽣殖(6)复分裂:裂体⽣殖+孢⼦⽣殖有性⽣殖接合⽣殖:互换⼩核物质配⼦⽣殖:同配⽣殖+异配⽣殖(7)休眠体:包囊⼤核:营养+⼩核:⽣殖2、代表动物——⼤草履⾍运动:纤⽑(沿纵轴旋转前进,也可向后倒退)⽣殖⽆性:横⼆分裂(环境良好)3、分类有性:接合⽣殖(环境恶劣)鞭⽑纲(鞭⽑)植鞭亚纲:眼⾍、夜光⾍(⾚潮)动鞭亚纲:利什曼原⾍、锥⾍、披发⾍(与⽩蚁共⽣)⾁⾜纲(伪⾜)根⾜亚纲:伪⾜叶状、指状 eg.变形⾍、有孔⾍辐⾜亚纲:伪⾜针状 eg.太阳⾍、放射⾍孢⼦纲:全部寄⽣ eg.疟原⾍、球⾍纤⽑纲(纤⽑):eg.草履⾍、喇叭⾍、钟⾍、⼩⽠⾍、车轮⾍(寄⽣)等。
(原⽣动物中最⾼级的类群)⼆、多孔动物门(体柔软⽽多孔,似海绵,海绵动物)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在演化史上是⼀个侧⽀——侧⽣动物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动物 1、主要特征(1)体型:多数不对称,少数辐射对称,固着⽣活(2)有细胞的分化,⽆明确的组织。
体壁:⽪层+中胶层(变形细胞、⾻针、⽣殖细胞)+胃层(领鞭⽑细胞)(3)有特殊的⽔沟系:适应固着⽣活。
无脊椎动物学总结

1. 诸论:分类阶元(等级)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中间阶元:如在某一分类等级下可加设亚-(Sub-)即:亚门、亚纲、亚科等。
在某一分类等级上可加设总-(Super-)即:总纲、总目、总科等。
物种的概念: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阶元,由一系列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理机能相似,能在自然情况下相互交配、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组成。
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在自然情况下,不同物种的个体不发生杂交或杂交不育。
生殖隔离的形式:(1)不发生交配。
由于性行为不同、雌雄性器官不相配合等。
(2)配子不亲和。
即使发生交配,但雌雄配子不能完成受精或受精后杂种胚胎不能正常发育。
(3)杂种不育。
杂种即使能够生长和发育,但不能繁殖后代。
品种与亚种:♦亚种(subspecies):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如果消除了地理隔离,亚种可互相交配和繁衍后代。
♦品种(variety or breed):经过人工选择,物种内部所产生的具有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的群体。
如:家鸭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卵用型(金定鸭)等不同品种。
学名:属名+种本名命名人姓氏2.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简单的动物类群,包括一切单细胞和多细胞群体的生物。
其中既有明显属于动物界的草履虫、变形虫等,又有明显属于植物界的衣藻、团藻、绿藻等,还有介于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之间的眼虫、粘菌等。
重要名词: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固态的营养物质,如细菌、有机碎片等被细胞膜包围,脱离细胞膜成为食物泡进入细胞内,并随原生质而流动,这种获得营养的方式称为~。
胞饮作用:液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等被细胞膜内陷形成的胞饮管包围,脱离细胞膜成为胞饮小泡进而细胞内,并随原生质而流动,这种获得营养的方式称为~。
无脊椎动物总结(表格)为生竞的孩子们

单沟型仅在本纲出现
又称玻璃海绵
本门无组织分化
门
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
胚层
二胚层
体腔
原肠胚
体型
辐射或两辐
幼虫
浮浪幼虫(海栖)
神经
网状(扩散)(在中胶层)(无神经中枢)传导无方向性
有性
配子
无性
出芽和分裂
消化
原肠腔(既有胞内消化,又有胞外消化)消化循环腔,胃层腺细胞分泌消化液
排泄
有口无肛
呼吸
水流
运动
皮肌细胞
扁形动物门
胚层
三胚层
体腔
无体腔
体制
两侧对称
幼虫
牟勒氏幼虫
营养
寄生
循环
无专门循环器官
神经
梯式神经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雄异体
自体受精
无性
横分裂
消化
有口无肛门
趋于退化
全部退化
排泄
原肾管(主要功能是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含氮废物通过体表排除。)
呼吸
体表
重要纲
涡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生境
淡水
两个以上寄主
脊椎动物体内
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
无性
断裂生殖(自发断裂.规则断裂)出芽生殖
水生种类横裂或出芽生殖
消化
消化道壁肌肉蠕动
排泄
后肾管型(肾管,排泄管.肾孔)
呼吸
体表呼吸(靠湿润的体表、简单的鳃)
运动
疣足
刚毛
吸盘辅助运动
重要纲
多毛纲
寡毛纲
蛭纲
生境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极少数淡水生活
大多陆生(少数淡水、寄生和栖于海滨)
无脊椎动物总结

骨骼是维持体形的支架,无脊椎动物的 骨骼是维持体形的支架,无脊椎动物的 骨骼一般由外胚层分化而成,故称外骨骼 由外胚层分化而成 外骨骼; 骨骼一般由外胚层分化而成,故称外骨骼; 棘皮动物的骨骼是起源于中胚层; 的骨骼是起源于中胚层 但棘皮动物的骨骼是起源于中胚层;软体动 头足类的软骨也是起源于中胚层. 也是起源于中胚层 物头足类的软骨也是起源于中胚层.
5.营养与消化 营养与消化
原生动物无专门摄食器官,其营养方法: 原生动物无专门摄食器官,其营养方法:植物性 无专门摄食器官 营养,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 细胞内消化. 营养,动物性营养,渗透性营养;行细胞内消化.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行细胞内,外消化,但均无肛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行细胞内,外消化,但均无肛 门. 线形动物开始出现肛门, 开始出现肛门 线形动物开始出现肛门,但消化管尚无明显分 食物在消化管的一端进入, 化;食物在消化管的一端进入,未消化的残体从另一 端排出. 端排出. 环节动物以后消化管进一步复杂化 以后消化管进一步复杂化, 环节动物以后消化管进一步复杂化,可明显分为 后肠. 前,中,后肠. 棘皮动物的高等种类其消化道与高等甲壳类相 而棘皮动物的高等种类其消化道与高等甲壳类相 似.
海绵动物门
最原始, 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钙质海绵纲; 白枝海绵, 钙质海绵纲; 白枝海绵, 毛壶 六放海绵纲; 六放海绵纲; 偕老同穴 ,拂子介 寻常海绵纲 浴海绵,淡水针海绵 浴海绵,
海绵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固着 海绵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固着 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生活; 生活; 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身体由 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 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 逆转现象 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 特殊的水沟系统; 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 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 细胞没有组织分化;没有消化腔, 细胞没有组织分化;没有消化腔,细胞内消 无神经系统; 化.无神经系统; 领鞭毛细胞. 有领鞭毛细胞. 因此, 因此,海绵动物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 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侧支. 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
无脊椎动物总结

特点与功能
特点
无脊椎动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 ,适应性强。
功能
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如分解有机物、传播种子、 控制害虫等。
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
部分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蜣螂 等能够分解有机物,为生态系
统提供养分。
消费者
无脊椎动物中的许多种类是其 他动物的猎物,如昆虫、蜘蛛 等。
02
泥盆纪鱼类时代的结束与泥盆纪 晚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密切相关, 约有70%的鱼类物种消失,为脊 椎动物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04
CATALOGUE
无脊椎动物的应用价值
食用与药用价值
食用价值
无脊椎动物是全球许多地区的重要食物来源,如贝类、甲壳类、昆虫等。它们 富含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对人类健康有益。
无脊椎动物总结
contents
目录
• 无脊椎动物概述 •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 •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 无脊椎动物的应用价值
01
CATALOGUE
无脊椎动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柱的动物 ,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 大的一类。
分类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线形动物 等。
其他生物的数量和分布。
03
CATALOGUE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大量无脊 椎动物,如海绵动物、软体动物、节 肢动物等,这些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地 球生物多样性的飞速发展。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至今仍是一 个谜,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与地球 大气成分、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等多 种因素有关。
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贝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滤食者 ,而蜗牛和蛞蝓等则以腐食为主。
无脊椎动物总结

无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可分为: 无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嗅、味、 触觉器等: 视、听、触觉器等: 原生动物眼虫有眼点(感光); 原生动物眼虫有眼点(感光); 海绵动物没有感觉器官; 海绵动物没有感觉器官; 腔肠动物有触手囊(内有平衡石), ),囊 腔肠动物有触手囊(内有平衡石),囊 上有眼点:平衡、感觉作用; 上有眼点:平衡、感觉作用;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有纤维系统联系 纤毛,有感觉传递作用; 纤毛,有感觉传递作用; 海绵动物无神经系统, 海绵动物无神经系统,借原生质来传递 刺激,反应迟钝; 刺激,反应迟钝; 腔肠动物有散漫神经系统,如水螅的神 腔肠动物有散漫神经系统, 经系统成网状; 经系统成网状;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形;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形; 假体腔的线虫动物的神经系统成筒形; 假体腔的线虫动物的神经系统成筒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扁形动物开始,生活方式从固着、漂浮 演化成爬行方式或游泳,身体呈两侧对 称。 由上可知,体制是从无对称-辐射对称-两 辐对称-两侧对称的发展路线。
两侧对称的意义
扁形动物身体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体制,这在进化上意义重大: 扁形动物身体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体制,这在进化上意义重大: 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 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体制 分化与相应的机能分化密切相关,如腹面负责运动摄食, 机能分化密切相关 分化与相应的机能分化密切相关,如腹面负责运动摄食,背面具 有保护作用。 有保护作用。 运动从不定向发展到定向,使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身体前端集 运动从不定向发展到定向, 逐渐出现了头部。这种变化使得动物对外界环境反应更迅速、 中,逐渐出现了头部。这种变化使得动物对外界环境反应更迅速、 更准确。 更准确。 两侧对称的体制是动物由水中漂浮生活过渡到游泳或底栖爬行生 活的结果。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 活的结果。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 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先决条件。 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先决条件。
14无脊椎动物总结

6、体腔
动物 多孔 腔肠 扁行 原腔 环节 软体 节肢 棘皮 半索 类群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体腔 无体腔 假体 次生 真体 混合 次生 次生 腔 体腔 腔 体腔 体腔 体腔 实质 端细 蛭纲 轴窦 吻、 适应 组织 胞法 充满 退化 围血 领躯 断肢 填充 形成 C T 水管 干腔
多板 出现 纲假 部的 分节 分化
3、附肢
动物 多孔 腔肠 扁行 原腔 环节 软体 节肢 棘皮 半索 类群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动物 附肢 — 原始 的疣 足或 刚毛 — 分节 的双 肢型 附肢 — —
身体分节和附肢的出现,使得动物活动更加灵活,生活方式 主动,代谢水平提高,从而也促进了其它器官的演化和发展,同 时分节的出现也是动物进化史的重要标志。
其胚胎发 育中具胚 层逆转现 象。
经过的幼 虫为两囊 幼虫
眼点 光感 受器
触手、 眼点、 眼、 触唇
无
眼点 寄生 感觉 眼点 触手 细胞 耳突 无 乳突
发达 触手 单眼 复眼
不太活 动腕顶 端触指 下的红 色眼点
管栖 不发 达
因生活方式进化程度不同而发达程度不同,规律:
快速游泳或陆上快速运动的动物,感官发达,节肢动物出现了 触角、单眼和能成象的复眼
寄生种类,活动能力弱的种类,感官退化,甚至完全消失;
细胞分裂 或孢子形 成后或合 子长大即 可形成新 个体 不等全裂 卵黄小, 淡水生活 行完全卵 的直接发 裂以分层 育,海产 法(水螅) 种类如多 或内陷法 肠目间接 形成实心 发育,经 原肠腔, 过牟氏幼 个体在原 虫期,寄 肠腔阶段 生种类经 间接发育 多个幼虫 种类(海 期而且往 产)经浮 往以幼虫 浪幼虫期 期更换宿 主 多寄生, 淡水或陆 合子卵裂, 生种类蛭 螺旋状胚 纲、寡毛 胎发育中 纲为 多具仔虫 不等全裂 期,且发 直接发育 育过程中 具有蜕皮 内陷法形 成原肠胚 现象 但多毛纲 海生 螺旋状卵 裂 外包法形 成原肠胚 间接发育 经过担轮 幼虫 螺旋状卵 裂,头足 纲盘状卵 裂。头足 纲和部分 瓣鳃类直 接发育, 余间接发 育,低等 海产种类 经担轮幼 虫期,高 等海产类 经不泳的 担轮和能 泳的面盘 幼虫期, 蚌科钩介 幼虫,腹 足类面盘 幼虫期具 扭转现象 蝎目盘状 多均黄卵 卵裂外, 完全均等 余中黄卵 卵裂 多表面卵 内陷法形 裂。 成原肠胚 发育过程 体腔法形 中多具无 成真体腔 节幼虫, 有些种类 经多个幼 后口动物 虫,且发 间接发育 育过程中 幼虫多样 具蜕皮现 如: 象,昆虫 羽腕幼虫 纲变态复 海胆幼虫 杂,完全 变态和不 蛇尾幼虫 完全变态, 及海参纲 且有蛹期 短腕幼虫 出现,蜕 桶状幼虫 皮中具龄 少直接发 育多为间 接发育, 经过柱头 幼虫
动物学无脊椎动物部分知识总结

1绪论1生物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2生物学三个统一的基本原理3五界分类法原核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4生物的基本特征5物种的定义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之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6分类阶元7双名法及书写方法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上皮组织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是人体最大的组织。
保护、分泌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
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肌肉组织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
能收缩和舒张,引起运动神经组织(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第三章原生动物门门的特征:1整个身体由单个细胞组成细胞器运动细胞器:纤毛鞭毛摄食细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感觉细胞器:眼点调节体内水分的细胞器:收集管、收缩泡2身体微小3原始性动物界最早的祖先4对不良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包囊包囊膜)5一些种类为群体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细胞分化为组织,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群体单细胞动物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
体细胞没有分化。
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代表动物草履虫分类鞭毛纲植鞭亚纲有色素体具表膜动鞭亚纲无色素体不具坚硬的表膜无性(纵二分裂)有性(配子或真各个个体结合结合)肉足纲有薄质膜明显的外质内质(凝胶质溶胶质)外形不断改变根足亚纲(大变形虫)、伪足:(叶状、丝状、根)辐足亚纲轴伪足孢子纲全部寄生,无运动器,生活史复杂,很多种类具顶复合器(类锥体、极环、棒状体、微线体)疟原虫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细胞内进行~~~觉得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有性在无脊椎体内无性在有脊椎体内纤毛纲其他名词解释细胞内消化低等动物的消化方式指食物在细胞内部进行消化的一种方式过程为:食物在细胞内行程食物泡之后与溶酶体溶合成消化泡,分解后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所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总结I、原生动物门一、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除脑外,中枢神经系统均位于消化管腹侧的一类低等动物。
·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是一个能营独立生活的有机体,除了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外,还由细胞分化成了一些相当于高等动物体内器官的结构,以此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这些结构称做细胞器,又称做类器官。
·包囊:是原生动物不摄取营养的阶段,周围有囊壁包围,富有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原虫的感染阶段。
·滋养体:是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够活动、摄取营养、生长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植物性营养:有些生物体内具有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光合营养(植物性营养),也称自养。
动物性营养:有些生物靠吞食固体的食物颗粒或微小生物来补充自身的有机质,称为吞噬营养(动物性营养)。
腐生性营养:有些生物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以此补充自身有机质,称为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
·伪足:在变形虫体表任何部位形成的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是变形虫的运动器官,还具有摄食功能。
·变形运动:细胞中溶胶质和凝胶质的转换和流动造成了原生动物(常为肉足纲动物)的变形运动。
(由于肌动蛋白在肌球蛋白上的滑动造成)二、简述题:1、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在人体内:红血细胞前期:疟原虫的子孢子随雌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内,侵入肝细胞,以胞口摄取肝细胞质为营养(这时称为滋养体),成熟后通过复分裂进行裂体生殖。
即核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
裂殖体分裂形成很多裂殖子或潜隐体。
疟原虫侵入红血细胞以前,在肝细胞里发育的时期称为红血细胞前期。
裂殖子成熟后,涨破肝细胞,散发在体液和血液中,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另一部分侵入红血细胞,开始红血细胞内期的发育。
还有一部分又侵入其他肝细胞,进入红血细胞外期。
红血细胞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中,逐渐长大,成为环状体。
几小时内环状体增大,变成大滋养体,由此再一步发育成裂殖体。
裂殖体成熟后,形成很多裂殖子,红血细胞破裂,裂殖子进入血浆中,又各自侵入其他红血细胞,重复进行裂体生殖。
一部分裂殖子进入红血细胞后不再发育成裂殖体,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在按蚊体内:大、小配子母细胞被按蚊吸去后,在蚊的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小配子和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
合子发育成动合子,定居在胃壁上形成卵囊。
成熟后,卵囊破裂,子孢子出来,转移到蚊的唾液腺里。
当蚊再次叮人时这些子孢子就会进入人体内。
II、胚胎发育:一、名词解释:·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形成的原口(胚孔)将来形成动物的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应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做后口动物。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二、简述题:1、简述卵裂的几种方式:由于不同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⑴完全卵裂:整个卵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
卵黄少,分裂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海胆、文昌鱼;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如蛙类。
⑵不完全卵裂:多见于多黄卵。
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分进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如乌贼,鸡卵;分裂区只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如昆虫卵。
2、简述真体腔的形成方法:⑴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
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
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
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⑵体腔囊法(肠体腔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
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
后口动物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III、海绵动物:·辐射对称:辐射对称是动物身体对称的一种形式。
在水中营固着生活或在水中漂浮的种类多是辐射对称的体制,即通过身体上下的中轴,可以有多个对称面将身体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原始多细胞动物进化的一个侧枝:⑴原始方面:具有与鞭毛相似的领细胞。
无器官、系统和明显的组织。
体制多数不对称。
⑵多细胞动物特征:有胚层存在。
细胞不能无限生存下去。
具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
⑶与多细胞动物的不同点:具骨针。
具水沟系。
胚胎发育中具逆转现象。
IV、腔肠动物:一、名词解释:·两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
·上皮肌肉细胞:在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具有肌肉和上皮的功能的细胞称为上皮肌肉细胞。
·消化循环腔:由内外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时期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因此可以说从这类动物开始有了消化腔。
这种消化腔又兼有循环的作用,它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刺细胞:·间细胞:主要在外胚层细胞质之间,有一堆堆的小细胞,大小与皮肌细胞的核差不多,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的细胞,可以分化为刺细胞、生殖细胞等。
·网状神经系统:是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一般认为它基本上是由二极和多极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疏松的网,称为神经网。
·出芽生殖:即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芽体的消化循环腔与母体相通连,芽体长出垂唇、口和触手,最后基部收缩与母体相分离,附于他处营独立生活。
·浮浪幼虫:海洋中生活的腔肠动物的受精卵经过完全卵裂,形成中空的囊胚,再经过原肠胚阶段,发育成有内外两个胚层,体表长有纤毛,自由游泳的浮浪幼虫。
V、扁形动物:一、名词解释:·皮肤肌肉囊:由中胚层产生的复杂的肌肉结构,如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
具有保护功能和运动功能,称为皮肤肌肉囊。
·不完善消化系统:动物体外的口既是它的口又是它的肛门,或有些动物仅具有临时肛门,它的消化系统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
·梯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
在高等种类中,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称做梯状神经系统。
·原肾管:·螺旋卵裂:完全卵裂中的不等裂,细胞纵裂成四个细胞后,在发生横裂形成八个细胞时,上面四个为小细胞,下面四个为大细胞,此时分裂形成的大细胞和小细胞不互相垂直,而是与纵轴方向形成角度,每个小细胞在两个大细胞中间上方,继续分裂,层层排列至螺旋形。
·牟勒氏幼虫:·合胞体:·终寄主:成体或有性世代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寄主:幼体或无性世代所寄生的宿主。
·幼体生殖:幼虫在没有经过幼体成熟和受精作用直接形成很多后代,而消耗很少能量的现象称做幼体生殖。
二、简述题:1、两侧对称出现的意义: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低爬行生活的结果。
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用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
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2、中胚层形成的意义:⑴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⑵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①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
②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
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③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
⑶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集中成梯形神经系统。
⑷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
动物可以耐饥饿、抗干旱,为动物由水生进化到路生提供了条件。
3、绦虫纲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⑴头节上有吸盘及小钩,可以以其附着在寄主的肠黏膜上,不易脱落。
⑵绦虫的体壁是合胞体结构,而且表面有微毛,能增加吸收营养的表面积。
同时能产生一些物质来抑制寄主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以此防止自身被寄主消化。
⑶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完全由体表吸收营养。
⑷由于长期生活在寄主体内,接触的环境非常简单,所以绦虫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退化。
⑸由于绦虫在更换寄主的时候需要损失大量的个体,所以生殖系统异常发达。
4、寄生虫在其寄生生活史中更换寄主的意义:⑴更换寄主一方面是和寄主的进化有关,最早的寄主应该是在系统发展中出现较早的类群,如软体动物,后来这些寄生虫的生活史推广到较后出现的脊椎动物体内去,这样较早出现的较早的寄主便成为中间寄主。
⑵更换寄主的另一种意义是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一种适应,因为寄生虫对其寄主来说是有害的,若是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繁殖过多,就可能使寄主死亡,寄主的死亡对寄生虫也是不利的。
如果更换寄主,使繁殖出来的后代分布到更多的寄主体内,这样可以减轻对每个寄主的危害程度,同时也使寄生虫本身有更多机会生存。
⑶在寄生虫更换寄主的时候,会遭到大量的死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繁殖率大的、能产生大量虫卵或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的种类就能生存下来。
这种更换寄主及高繁殖率的现象对寄生虫的寄生生活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事,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VI、线形动物:一、名词解释:·假体腔动物:又称原腔动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⑴原体腔。
⑵发育完善的消化管。
⑶体表被角质膜。
⑷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
⑸雌雄异体。
·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