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民国2读后感》

合集下载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是一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李敖所著的作品,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历史、政治风云和人民生活。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剖析,李敖揭示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矛盾、政治斗争和人民疾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和政治斗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成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现象。

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除此之外,书中还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逐,形势复杂多变。

国民党、共产党、军阀等各种政治力量在这一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之中。

而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人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通过这本书,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更加珍惜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下,更好地把握未来。

总的来说,《历史深处的民国》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它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深入剖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它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和思考。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不仅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当下和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力量。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袁世凯读后感咱先得说,袁世凯这人可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他就像是一股捉摸不定的旋风。

一开始吧,感觉他还像是有点本事的,毕竟能在清末民初的复杂政治格局里混得风生水起,那肯定不是个无能之辈。

他就像个狡猾的老狐狸,懂得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

他在军事上的影响力可不小,手底下有兵,这在乱世里就像是有了一张王牌。

但是呢,他这野心啊,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

从他想当皇帝这件事儿就能看出来,这人对权力的欲望简直要爆棚了。

当他试图复辟帝制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有点拎不清形势了。

都已经到了民国,大家都在追求民主共和了,他还想着当皇帝,这不是逆潮流而动嘛。

就好比大家都在玩新的游戏规则了,他非要把老一套搬出来,结果肯定是玩不转的呀。

不过呢,袁世凯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在某些方面也做过一些推动近代化的事儿,比如说军事改革之类的。

但这就像他身上的一块遮羞布,盖不住他妄图称帝这个大错。

从这本书里,我还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袁世凯周围的人也都各怀鬼胎,有跟着他一起想复辟捞好处的,也有反对他想维护共和的。

整个社会就像一锅大杂烩,各种思想、势力搅和在一起。

袁世凯就像是在这锅杂烩里蹦跶的大虾,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最后却被历史的浪潮拍打得狼狈不堪。

读完这本书,我就觉得历史真的是很公正的。

不管你多有权势,要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只能被淘汰。

袁世凯的一生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警示标志,告诉我们人不能被野心蒙蔽双眼,得看清时代的潮流,不然啊,就算你一时风光,最后也只能落得个被人唾弃的下场。

这袁世凯的故事啊,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权力的诱惑,还有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可阻挡。

《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 叁 重生》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历史深处的民国叁重生》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历史深处的民国叁重生》是一本由江城着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页数:3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深处的民国叁重生》读后感(一):历史是非对错自有公论最终共产党没有在内战中取得胜利,或许今天中国历史对蒋介石会是另一翻评价,这是我现在的想法。

《历史深处的民国》前两部,我不曾看过,但若有机会也会去拜读,纵观《历史深处的民国叁重生》,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力求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的良苦用心,对于蒋介石的功过对错,作者也未过多评价,而是选择让历史说话,将是非判断的权力交给读者,这也是我极为欣赏作者的一点。

而从书中的某些细节描写,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更加生动鲜明的历史将才与政治铁腕人物。

当然书中叙述人物并非只有蒋介石,而是描写发生在1840~1945这一时间节点的历史事件,但蒋介石做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存在,出场次数自然比较频繁,加之我先前看过的那本书,对蒋介石有更多兴趣与探究,所以此处难免想多说几句自己的看法。

网罗。

《重生》发展历程,广为人知和鲜为人知的大事都被客观的描述出来,让我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政党的形成、发展与衰落。

上学时历史学得不够透彻,工作后又没有太多时间和经历去阅读,党史都不是太了解,更不要说是国民党发展历程了,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那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没有将个人喜好参杂其中,客观分析、语言诙谐,让我感觉就是在读故事一般,尤其是给一些人取的别称很是有意思,例如“当代卧龙”杨永泰,给蒋介石出谋划策之人,确实当得起这个名号,还有“忍者”阎锡山、“千面将军”冯玉祥,形容的都很贴切,看了这些名号读者就能大概想到这些人的性格特点和办事作风。

破历史1、2册,1840——1945年之间,基本囊括了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

对晚清及以后的民国史,我曾作过一定程度的关注。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华民国史读后感篇一:《中华民国史新论》读后感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中的扭曲与失败——读《中华民国史新论》有感读了《中华民国史新论》,我对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中外关系和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多次的创新,以及这其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近代中国在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进行了多次的制度创新。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变革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先进仁人志士为推动民族进步所进行的尝试与为此做的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之后的发展与变革做出了借鉴,这是走在时代前列,并领导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然而,中国在近代制度创新中产生扭曲并导致最终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市民群体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同时又是近代制度创新是主体和领导责任的承担者。

但市民群体有其自身的缺陷:不纯粹性、分散性、保守性和妥协性、依附性、功利性等,这些特征使得市民群体对民主的误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从西方引进的民主思想和理论以及观念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没有带给人们实际的民主实践的指导。

从根本上说,它更多地只是给人们带来了民主的理想和观念,而且是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民主理念,至于中国应当如何实施民主的问题,在当时很少有人讨论,即解决的问题是要不要民主,而不是民主应当如何运作,以致在真正实行民主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民主,而是把它看做传统地方自治游戏的翻版!可以说,近代市民群体的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形式上的创新,而不是实质内容上的创新。

在公民文化方面,民国建立以后,君主专制政治虽然已失去了合法性基础,但是专制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虽然以及取得,但是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近代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之一》读罢《历史深处的民国》,我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了一番,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又好似被卷入了一场盛大而又混乱的狂欢派对。

这本书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友,把民国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娓娓道来。

以前,我对民国的印象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只知道有旗袍美女、长袍马褂的先生,还有那硝烟弥漫的战争画面。

但是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那层迷雾。

我觉得民国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各路英雄豪杰、军阀政客、文人墨客都在上面争奇斗艳。

比如说袁世凯吧,这人就像个跳梁小丑,妄图复辟帝制。

他那点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以为能把历史的车轮倒着推,简直是异想天开。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就像一只贪婪的饕餮,永远都填不满自己的胃口。

这让我不禁想问,难道权力真的会让人迷失心智到这种地步吗?再看那些文人,像鲁迅,他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把那个社会的病态剖析得淋漓尽致。

他笔下的文字,仿佛能变成一个个小刺,直直地扎进那些麻木不仁者的心里。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昏黄的灯光下,眉头紧锁,奋笔疾书的样子。

他的愤怒、他的无奈,都通过那些文字传递给了我。

我想,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也许我会是那些麻木人群中的一员吧,每天只想着如何填饱肚子,哪有心思去管什么国家大事。

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鲁迅,他能在那样的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还能用笔杆子去战斗。

书中描写的战争场景也特别震撼。

那些士兵们就像一群蝼蚁,被战争的洪流裹挟着,冲向未知的命运。

我记得有一段描写一个小兵在战场上的心理,他害怕得要死,腿都在打颤,但是他又不得不向前冲。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不想做某件事,但是形势所迫,只能硬着头皮上。

我觉得战争是最残酷的东西,它把人性最丑恶和最美好的一面都展现了出来。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为那些英雄人物的壮举而热血沸腾,时而又为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而黯然神伤。

民国的历史就像一首激昂又哀伤的交响曲,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回响。

民国时期读后感

民国时期读后感

民国时期读后感读完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啊,就像在看一场超级混乱又无比精彩的大戏。

民国呢,就像是一个穿着补丁衣服却硬要装作时尚的落魄贵族。

一方面,那时候各种新思想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疯长。

啥民主啊、科学啊,这些观念像新鲜空气一股脑儿地涌进来,年轻人的眼睛都亮了。

那些学生们,动不动就上街游行,喊着口号,感觉就像一群热血的超级英雄,想要一下子把这个老旧的世界给翻新喽。

像五四运动,那场面,简直就是年轻人对旧秩序发出的最强音,就像一场超级震撼的摇滚音乐会,大家都在呐喊着自己的主张。

可另一方面呢,这民国又乱得像一锅粥。

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这个占了这个省,明天那个又抢了那个城。

这些军阀啊,有的就像土霸王,大字不识几个,却带着一群兵到处耀武扬威。

他们打仗的时候,也不晓得啥叫战略战术,就知道带着兵往前冲,老百姓可就遭了殃,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那景象真是可怜巴巴的。

而且啊,在这种混乱里,还有那些个大家族、大资本家在背后捣鼓。

他们就像躲在阴影里的蜘蛛,织着自己的利益之网。

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呢,对普通老百姓的压榨可不少。

普通百姓就像在夹缝里求生存的小蚂蚁,每天累死累活,还吃不饱穿不暖。

不过呢,民国时期的文化倒是像一朵盛开在废墟里的奇葩。

那些文人墨客,一个个都像是绝世高手。

鲁迅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把社会的病症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他笔下的人物,像孔乙己、阿Q,到现在都还活灵活现的,感觉就像我们身边能碰到的人一样。

还有徐志摩,那是个浪漫得不像话的诗人,他的诗就像一阵轻柔的风,吹到姑娘们的心坎里。

总的来说,民国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它有着让人热血沸腾的新希望,可又被旧的、黑暗的势力拉扯着。

它混乱、贫穷、悲惨,但又在文化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杂烩,虽然味道怪得很,但吃了就忘不了。

这民国的故事啊,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又感慨万千呢。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民国读后感《历史深处的民国》是陈学东先生的力作,这本书很好地记录了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探讨了各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和历史因素的作用。

陈学东在书中从人物、事件、思想、文化、制度等等方面,剖析了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演变和变革。

读完《历史深处的民国》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是深入了解其文化、政治、经济的前提。

这本书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政治时期的历史大事,还深入分析了每个时期的特征、优劣和原因。

对于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宝藏。

在阅读过程中,我非常喜欢书中的文学素材,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和丰子恺的漫画,他们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生活。

除此之外,陈学东在写历史时,非常注重叙事技巧,全书以通俗易懂的叙述方法,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历史。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带领我们回顾了民国时期的历史,更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些今天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比如政治腐败、民族问题、经济发展等等。

在思想上,书中对于自由、平等、人权等方面的理念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这为我们思考当下社会的问题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启示性。

陈学东的深入思考、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引领我们认识和思考历史的启示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

同时,书中也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现状,让我们更能够明确中国的地位和将来的方向。

总之,陈学东的《历史深处的民国》全景式、多维度的描述和思考,不仅是一本了解民国历史的好书,更是我们思考历史和当下中国的好材料。

它为我们打开历史研究的一扇大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认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华民国史读后感篇一:《中华民国史新论》读后感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中的扭曲与失败——读《中华民国史新论》有感读了《中华民国史新论》,我对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中外关系和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多次的创新,以及这其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近代中国在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进行了多次的制度创新。

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变革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先进仁人志士为推动民族进步所进行的尝试与为此做的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之后的发展与变革做出了借鉴,这是走在时代前列,并领导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然而,中国在近代制度创新中产生扭曲并导致最终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市民群体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同时又是近代制度创新是主体和领导责任的承担者。

但市民群体有其自身的缺陷:不纯粹性、分散性、保守性和妥协性、依附性、功利性等,这些特征使得市民群体对民主的误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从西方引进的民主思想和理论以及观念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没有带给人们实际的民主实践的指导。

从根本上说,它更多地只是给人们带来了民主的理想和观念,而且是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民主理念,至于中国应当如何实施民主的问题,在当时很少有人讨论,即解决的问题是要不要民主,而不是民主应当如何运作,以致在真正实行民主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民主,而是把它看做传统地方自治游戏的翻版!可以说,近代市民群体的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形式上的创新,而不是实质内容上的创新。

在公民文化方面,民国建立以后,君主专制政治虽然已失去了合法性基础,但是专制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虽然以及取得,但是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近代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摘录--《历史深处的民国2共和》
在这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纷乱的民国。

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开创民国,一直致力于推荐民主共和,他的三民主义思想影响至今。

下面摘录两段:
1、思想和信仰,是人心中所依赖的最根本的东西,有思想有信仰的军队才能长久。

因为有思想有信仰的军队才能练就一种神秘无形但确实存在的恐怖力量——超越了世俗和利益的凝聚力。

2、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嘱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3、全书至此,关于孙中山的笔墨甚多,其中有褒有抑,这一切都是按照史料行笔,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一个有血有肉的孙中山。

孙中山只是一个凡人,他不是圣人,也不是神,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

4、表面上看起来,他失败了无数次,也犯了无数次错误,甚至称得上幼稚的错误,可是仔细想想,像他这样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人,史上能有几个?!一个连续奋斗近四十年、从英姿勃发的青年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仍不言放弃的人,难道不是英雄吗?!
5、无数次的失败丝毫没有削弱他的勇气,每次他都以百倍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率领他的支持者们发起又一次进攻。

他一次次倒下,再一次次站起。

只要还能够站起来继续战斗,那么战斗就没有结束。

孙中山从没有败给任何对手,他只是输给了时间。

幸运的是他在受到时间致命一击之前,做了一生中最重要最英明的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那所如日中天的黄埔军校,那支依托黄埔军校而迅速成长的铁血国民革命军,将帮助他实现北伐中原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这群赤诚报国的铁血军人将在十二年后挺身而出,用悍不畏死的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

伟哉!孙中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