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产品的贸易地理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

国际经济贸易地理主讲人宋国瑛前言国际贸易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地图的变化逐渐形成的,主要分成两个阶段:1、伟大的地理大发现;2、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瓜分世界。

国际贸易也就随之形成。

人类第一次进行国际贸易的历史可追溯到部落崩溃奴隶社会兴起之初的年代。

由于生产的进步出现了阶级和私有制,国家形成,使人们由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集团之间的贸易,最终越出国界,发展成国家之间的贸易。

当初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和奢侈品。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贸易中心一直在地中海沿岸(从地中海的东岸腓尼基和迦太基—古希腊—古罗马)、大西洋、太平洋。

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就是研究世界上个国家(包括国家集团)、各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是贸易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

1、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对国际经济贸易所起的作用,这是最基本的因素。

2、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是国际贸易地理分布、地理格局。

因为国际商品的流向和流量及结构的变化是和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

二、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的学科属性肯定的讲国际经济贸易地理属于综合性的学科(边缘学科)。

主要表现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关系上即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的分支又是国际贸易的分支。

但国际贸易是以地理为基础。

第二节国际经济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任务及方法一、研究的内容(一)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诸因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及劳动力发展的素质、社会综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等。

(二)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研究进出口商品市对外贸易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商品竞争力大小的标志,所以对商品的种类、流向、流量的地理研究是国际贸易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ppt(新版)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ppt(新版)

3. 战后世界贸易地域结构的变化.
1)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超过了与发展中国 家的贸易.
2) 世界区域集团内的贸易迅速增长.
4. 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 不平衡.
2) 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 不平衡.
第二章 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和贸易 第一节 世界能源工业生产分布和贸易
4) 国际分工影响各国对外贸易政策. 第二节, 世界生产分布 1. 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新格局.
1) 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 3) 大批殖民地和附属国获得政治独立.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 1. 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2. 战后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PORT SAID, PORT SUDAN, DAR EL BAIDA LAGOS, DURBAN, CAPE TOWN 4)北美主要港口分布: VANCOUVER, MONTREAL, LOS ANGELES,
NEW YORK, SAN FRANCISCO, TORONTO LONG BEACH, MIAMI, NEW ORLEANS 5)中南美主要港口分布: CALLAO, IQUIQUE, VALPARAISO, SANTOS SALVADOR, BUENOS AIRES, MONTEVIDEO (URUGUAY) LA HABANA(CUBA)
第四节 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1. 世界高速公路发展状况分析. 2. 航空运输线路: 1) 北大西洋航线. 2) 北太平洋航线. 3) 西欧---中东---远东航线. 3. 世界主要航空港: TOKYO, HONGKONG, BEIJING, SHANGHAI ROMA, PARIS, FRANKFURT, AMSTERDAM LISBOA, DUBAI, TEHRAN, SINGAPORE,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5-国际贸易地理格局1-概览国际贸易地理格局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和模式。

这些特点和模式受到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主要国际贸易区域2-1 欧洲贸易区欧洲贸易区是以欧洲联盟为核心的地区贸易组织,成员包括28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与欧盟有关贸易协议的国家。

该区域贸易规模庞大,涉及到多个行业,如汽车、机械设备、化工等。

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中国、等国家。

2-2 北美贸易区北美贸易区主要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框架下开展贸易活动。

该区域贸易规模巨大,涉及到各种商品和服务。

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之一。

2-3 亚太贸易区亚太贸易区是指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涵盖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该区域是全球最活跃的贸易区域之一,主要贸易伙伴包括中国、、韩国、印度等国家。

亚太自由贸易区(APEC)是该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贸易组织之一。

2-4 拉美贸易区拉美贸易区是拉丁美洲地区的贸易活动,包括南美洲和中美洲国家。

该地区以农产品、矿产品和能源资源为主要出口商品。

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南美洲联盟(UNASUR)和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是该地区的重要贸易组织。

3-主要贸易流动3-1 北-南贸易北-南贸易指的是发达国家(北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发达国家通常是技术先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落后。

这种贸易模式的特点是北方国家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进口从而满足自身市场需求,而向南方国家出口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3-2 南-南贸易南-南贸易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这种贸易模式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需求的增加和互补性的增强。

南-南贸易的主要产品包括农产品、矿产品、轻工业制成品等。

国际贸易地理(未完全版)

国际贸易地理(未完全版)

国际贸易地理(未完全版)第一章一、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和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地理的学科的基本属性:区域性与综合性第二章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处的空间区域。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数理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

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地形、气候、水文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山区和平原、沙漠与良田、河流和湖泊、气候类型等方面反映出来。

具有国际航运功能的河流主要是莱茵河和多瑙河。

(理解)资源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矿产资源、燃料资源等方面反映出来。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国家类型、人口民族、宗教风俗、科学技术、环境质量、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状况等,均属人文地理环境范畴,它们对国际贸易活动均有不同的影响。

(理解)科学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毁灭力量”,它的发展既能使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对传统产业和产品又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在国际间的经贸活动中的作用有日益增大趋势。

第三章在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形成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贸易中心,即位于比利时西南部的佛兰德尔、德国北部的汉萨同盟地区和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

地理大发现主要是指以下事件:一是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寻找新航路的第一次重要突破;二是葡萄牙贵族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7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沿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到达印度。

这两次航行历史上人们称为“发现新航路”。

30国际贸易地理课件 (3)

30国际贸易地理课件 (3)
国际贸易地理
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排名前五位的来源国分 别为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朗、安哥拉、俄罗斯, 来自这五国的进口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占当 年进口原油总量的60% 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苏丹、伊拉克 和秘鲁的海外勘探和生产也已经取得了收益 我国至今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生产性周转库存 量很少,石油系统内部库存量仅可用21.6天。
国际贸易地理
二、世界石油贸易流向
(一) 石油出口地理
♫在世界贸易货物构成中,石油的数量占据绝对优 势,目前每年在21亿吨左右。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世界石油主要是从西半 球输往东半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重心转向中 东,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值的60% ♫70年代后,非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区。 其后,东南亚、英国和挪威都有原油出口,形成 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多元化的石油出口地域结构。
国际贸易地理
(二) 石油进Biblioteka 地理当今世界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与地区约有130多个, 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提供石油出口的国家与地区却不及 30个。
世界石油贸易的覆盖面虽然很大,但从市场供需大格 局看,又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中东、拉美、非洲是 世界石油的最主要供应地。
2008 年,我国1.79 亿吨的进口原油中,中东占48% ,非洲占22%,东南亚占14%。向中国出口原油数量 较多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阿曼、安哥拉、伊朗和俄 罗斯,来自这五国的进口量都在1000 万吨以上,合计 占我国进口原油总量的60%。
第6章
国际贸易地理
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 原料贸易地理
第一节 世界石油贸易
一、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
两大弧形地带,即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 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 -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

第7章世界农产品贸易地理

第7章世界农产品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世界主要粮食品种进口额占粮食进口总额的比例( %)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二、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特点?
1.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但各国间发展不平衡 2.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中所占比重下降 3. 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畜牧业所占比重上升 4.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5. 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二、主要农产品贸易
(一)小麦 (二)大米(稻谷) (三)玉米 (四)大豆 (五)棉花 (六)饮料作物 (七)糖料作物 (八)畜产品 (九)渔产品 (十)水果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国际贸易地理
版权: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唐明贵
全球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和 GDP增长的比较( 1950~2004年)
指标 平均年增长率(%) 最大年增长率(%) 最小年增长率(%) 最大的年际增长率变动幅 度(%) 平均年际增长率变动幅度 (%) 农产品出口贸易 6.80 45.78 -13.89 42.46 7.80 农业生产 3.56 12.28 -4.55 11.11 3.57 全球GDP 3.80 7.89 0.00 5.66 1.69
§1 世界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世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 §2 世界农产品贸易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二、主要农产品贸易 三、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荷兰

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

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在论述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边所说的“地理环境”并非狭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由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三方面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多种要素,这些是一国经济贸易活动的基础。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与人类经济贸易活动有关的要素。

首先是地理位置条件,包括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优越的海陆位置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是成为贸易中心的重要条件。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飞机的制造技术与运营体系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其高昂的运输费用使地上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成为在国际贸易中最为主要的交通手段。

因此,濒临海洋或扼守重要海峡的国家易形成繁荣的贸易中心。

比如新加坡的马六甲海峡是连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枢纽,这使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远高于一般国家,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中转站;而一些内陆国家则由于缺少入海口,海上对外贸易须借助别的国家的港口。

其次是气候条件。

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的差异,引起各种农产品的不同分布,如棉花,小麦等主要出产于温带与亚热带地区,因此,美国,阿根廷等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热带地区是世界主要水果的出产地;另一方面,气候还会影响对外贸易货物的包装,储存和运输。

气候寒冷的季节或地区运输商品要防冻,高温多雨的季节或地区要防霉防潮;此外,多发性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产品的供应和价格,也会对运输及保存造成严重破坏。

还有就是资源。

例如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除去它的饮用作用外,淡水资源船舶航运,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中也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如欧洲的多瑙河流经多个国家,不仅灌溉了沿河的土地,也为诸国间的航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还有一项就是矿产资源,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煤、石油等成了控制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由于矿产资源稀缺而且分布不均衡,富含矿物的国家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如澳大利亚盛产高品位的铁矿;南非富集黄金、铂、钴;波斯湾沿岸蕴藏大量的石油等。

国际经贸地理

国际经贸地理

9
2、B区

大规模的的工业区。 6个,2级2组。 有出海口的。 内陆型工业区。 B区地位非常重要。
10
①第一级,第一组

②第二级,第二组


第一级,第一组(有出海口的)
西方国家的工业区 3个。 ①北美洲东部工业区 美国经济地理的横轴和纵轴,加拿大圣劳伦斯河谷。 ②日本工业带 九州—鹿岛。 ③西北欧工业区 西欧大陆(德、法); 英国(英格兰地区)。
14
C区—大矿区

前苏联。

为其三个大B区而形成,但也存在着国际 贸易。
石油,煤、天然气、铁矿石等。

15
西欧矿产:

北海油田(英国、挪威)。
煤 波兰(西里西亚)。


德国(鲁尔,东德的褐煤)。
铁矿
法国洛林高原。
16
发展中国家 亚洲: 东南亚锡钨带、石油。 德干高原东北部矿区。 煤、铁、有色金属,印度的鲁尔区。 西亚石油。 非洲矿产: 黄金、金刚石、铜、铀、钴、磷酸盐、铝土、石油。 以南非为甚。 拉丁美洲矿产: 铁、铜、硝石、石油、铝土、黄金、金刚石。 其中,最重要的为南非的战略性矿产(黄金、金刚石)和 西亚的石油。


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经济贸易活动的布局起着重要制约 作用。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为:
北三洲和南三洲:
亚洲、欧洲、北美洲; 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三大洋又把陆地分为三对: 美洲对、亚澳对、欧非对。 陆地偏重在北半球。
1

根据是否适于人类大规模定居,自然地理大结构 把地表分为两大类地区:
世界陆地上的自然障区
1、冰原、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3、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4、刚果雨林和亚马孙雨林 1、 冰原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主要产品的贸易地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第二章世界主要产品的贸易地理第一节世界农产品的产销地理一、世界粮食的生产与贸易粮食是国际市场上的大宗贸易货物,1999年的收获面积为679,983千公顷,1999年世界粮食产量为206,418万吨,2000年世界粮食产量保持在204,941万吨。

世界粮食的贸易额进入1990年代一直在2亿吨左右,1998年为20,720万吨,占世界粮食生产量的11%左右。

在世界粮食贸易中有以下特点:(1)粮食净进口国的数目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近40年来许多从不进口粮食,甚至出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变为净进口国。

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亚非拉地区,包括南亚、西亚和北非等一些国家,它们约占世界国家和地区的90%。

发展中国家中除泰国、阿根廷每年有较多出口,以及少数其它几个国家能少量出口外,都成了粮食净进口国。

目前世界进口粮食较大的国家主要包括: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巴西、埃及、意大利、墨西哥;(2)粮食出口地域更为集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

目前,每年出口粮食在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只有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和阿根廷等少数国家,它们占到世界总出口的90%左右。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一般占世界出口量的一半;(3)粮食贸易的主体商品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三者合计占世界全部粮食产量的80%以上被誉为世界的“三大主粮”。

其他粮食作物还有大麦、燕麦、黑麦和粟类等。

在国际粮食市场结构中,小麦高居首位,占粮食贸易的50%左右。

小麦1999年种植面积215,272千公顷,产量为583,624千吨。

小麦的国际贸易几乎涉及所有国家。

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

其中美国最大,1999年出口额达152,276公吨;主要进口国有中国、日本、埃及、俄罗斯、巴西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玉米是国际贸易中居第二位的粮食作物,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40%左右。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年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其他玉米出口国主要包括:法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

主要进口国有日本、韩国、中国。

稻谷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然而国际贸易量不大,目前不足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9%,约占世界稻谷产量的3%。

泰国、美国、越南、印度是世界主要的稻米出口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是主要进口国。

世界粮食的贸易运输以海运为主,其海运周转量一直在1亿吨以上。

主要海运航线有北美——远东航线;北美——西亚、北非航线;阿根廷——远东航线等。

二、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贸易经济作物是轻工业原料。

它们的生长多半要求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因而高度集中于少数地区,生产则要求精耕细作,使用劳动力多,因此经济作物一般来说其价值都较高,例如1998年世界农产品总贸易额达4,397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53,393亿美元的%,其中粮食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不足2%;粮食输出国主要是发达国家,而经济作物的生产和输出主要是不发达国家,只有棉花、甜菜、大豆等是例外。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消费的地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天然纤维包括棉花、麻类、羊毛、丝等,它们是纺织工业原料。

在国民经济中,纺织工业是仅次于食品工业的重要的轻工业部门,它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由于人造纤维的发展,天然纤维在纺织工业原料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下降,目前估计为40%左右,由于天然纤维有许多仍为化学纤维所不能代替的优点,因此,今后天然纤维的地位将会受到保护。

天然纤维中主要是棉花,其他天然纤维所占比例则很少。

1999世界籽棉种植面积为33,154公顷,产量为52,146千吨。

棉花为亚热带作物,主要产于北纬20度—40度之间的地区。

最大的种植区是亚洲的中部、南部和东南部。

中亚、包括我国天山南北,这里气候干燥,夏季日照充足,只要有水灌溉,对棉花的种植是十分有利的,所产棉花产量高、质量好。

中亚是主要棉花生产区,乌兹别克斯坦2000年棉花产量为95万吨。

我国的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也是主要棉花产区。

我国棉花量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总产量达442万吨。

印度的德干高原和印度河平原,以及西亚的一些国家,都很适于棉花种植,2000年印度的棉花产量为206万吨,居世界第三位。

亚洲棉花总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亚洲的人口约占世界的60%,消费量大,日本、中国、印度等这些中家每年都需要进口棉花。

日本是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家,所需棉花100%要进口。

印度、巴基斯坦过去一直是出口棉花的国家,1970年代以来主要用棉布和其他纺织品出口替代棉花出口。

第二棉花生产大区是美国南部,它曾经是世界最大的棉花出口区,战前产量曾占世界40%,战后发展缓慢,比重已降至20%,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棉花最重要的出口区,近年来出口经常占世界三分之一,2000年的棉花产量375万吨,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世界上第三个产棉大区是非洲,1999年非洲年产皮棉425万吨,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

以非洲东北的埃及、苏丹所产长绒棉最为着名,它们所产长绒棉占世界长绒棉总产量的80%以上。

1999年埃及产长绒棉64万吨。

第四个棉花生产大区是拉丁美洲,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中美洲各国,1999年巴西产皮棉61万吨,阿根廷皮棉52万吨。

战后,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棉花自销率大大提高;另外为缓和日益增长的粮食压力,不少发展中国家都紧缩了棉田的播种面积,有的是为了改种其他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因此尽管战后单位面积提高了,而世界棉花的总产量却是减少了。

目前世界主要棉花输出国有美国、巴基斯坦、埃及、墨西哥等;进口国主要是日本、南朝鲜、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我国等。

麻类纤维作物有黄麻、亚麻和剑麻等。

亚麻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黄麻90%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恒河平原,2000年世界黄麻产量达402万吨,出口量为316万吨。

2000年印度、孟加拉国的黄麻产量分别为174、185万吨。

剑麻分布在坦桑尼亚、巴西、墨西哥等国,它的纤维坚韧耐腐,是制造船缆的好材料,但近来因化学纤维的发展,使它衰退下去。

麻类纤维的主要进口国是西欧、北美发达国家,部分加工成绳索或麻袋后才输往发达国家。

中国也是黄、红麻主要产区,其产量几乎与孟加拉国相近,但都用于内销,而孟加拉国投入市场的占80%。

羊毛是毛纺工业原料。

世界羊毛近年来的总产量都在230-280万吨,2000年为233万吨。

羊毛以大洋洲最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亚洲约占20%以上,其他各洲各约占10%。

就国家而论,90年代中期以前以澳大利亚最多,年产约在70万吨左右,其次是俄罗斯45万吨左右,新西兰居第三位,年产38万吨左右,中国与阿根廷各产约18万吨左右。

南非、乌拉圭、土耳其等也都是重要的羊毛生产国。

近年我国羊毛增长较快,2000年世界羊毛产量前三位的国家是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羊毛产量分别为67、33、26万吨。

世界羊毛市场上70-80%来自澳、新,且有70%以上是输往西欧、日本的。

天然橡胶由于世界人工合成橡胶的发展,在世界橡胶消费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了。

目前天然橡胶和人造橡胶的比例约为1:3,仍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天然橡胶近年来的产量约在600-750万吨左右。

天然橡胶产在高温多士的热带地区,以东南亚国家最多,其次是西非几内亚湾一带。

以国家而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生产最多,三国占世界70%以上,年产量450-600万吨之间。

马来西亚有“橡胶王国”之称,但近年产量被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超过,2000年泰国产量224万吨,印度尼西亚产量为149万吨;马来西亚的产量为77万吨。

此外,斯里兰卡、印度、中国、越南、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年产量都在10多万吨。

发展中国家的橡胶生产主要是向发达国家输出。

发展中国家天然橡胶消费仅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左右。

咖啡、可可、茶叶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拉美有15个国家生产咖啡,其中巴西一国就占世界总产的三分之一,有“世界咖啡王国”之称,十世纪以来,它的产量和出口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哥伦比亚的咖啡产量无论在拉美还是在世界上都居第二位,就其质量而言,居世界首位。

它的优质软咖啡生产分布广,闻名于世。

此外中美地峡各国也有普遍分布。

在原产地非洲大陆,当今不论在东非或者西非都有广泛的生产,但近来以西非的科特迪瓦发展最快,它是目前世界上第三大咖啡生产国,2000年生咖啡产量为365,000公吨。

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也是非洲生产较多的国家。

亚洲的咖啡主要产于印度尼西亚。

2000年世界生咖啡总产量为7,274,856公吨,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产量为4,172,393公吨,其中巴西为1,888,924公吨。

世界生产的咖啡75%进入世界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所购。

可可同咖啡一样都生于热带高温多士地带,是有名的热带经济作物。

2000年世界可可产量为3,251,360公吨。

1970年代初非洲的加纳可可生产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加纳可可生产量为436,700公吨。

尼日利亚、加蓬、科特迪瓦等也有大量种植。

近年来科特迪瓦的可可种植发展特别迅速。

可可在1980年代初期的世界总产量是170万吨左右。

世界可可生产量占第二位是巴西,2000年生产192,949公吨,加纳占第三位,年产量约20余万吨,再次是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年产量各10余万吨。

非洲是可可生产的第一大产区,拉美国家次之,东南亚也有种植。

世界生产的可可70%左右进入国际市场,主要进口国与咖啡相同。

茶叶的分布范围比咖啡、可可广,在北纬42°以南和南纬33°以北广大低纬地带都有种植。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主要分布在发展中的20多个国家中。

2000年世界茶叶产量是299万吨。

亚洲是世界最大茶叶产区,印度、中国、斯里兰卡都是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的出口国。

印度近年来年产茶叶60—80万吨之间,约占世界茶叶总产的1/4,年出口在30万吨以上,均占世界第一位;斯里兰卡的茶叶生产商品性最高,年产量25万吨左右,90%出口;中国近年来的产量在60-70万吨左右,出口量20多万吨。

肯尼亚、印尼、土耳其的茶叶生产也较多。

2000年印度、中国、斯里兰卡的茶年产量分别是75、68、29万吨。

茶叶的进口国是欧洲、北美国家,年贸易量都在150万吨以上,世界上茶叶进口最多的国家是英国,年进口量4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4,但有部分是转口他国的。

美国和俄罗斯进口量8万多吨,巴基斯坦年进口7万多吨,埃及进口3万多吨。

2000年世界糖的总产量为152,287万吨,其中三分之二为蔗糖。

三分之一为甜菜糖。

甜菜和甘蔗的生产分布是有很大差别的。

甜菜生产完全分布在温带,且大多数在发达国家,其中以欧洲最多,约占世界甜菜产量的80%以上,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有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