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
学中医必须熟知的九大学派,一文看懂!

学中医必须熟知的九大学派,一文看懂!在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中医学派知多少?快跟小编理一理。
一、医经学派(一)校勘诸家1.全元起(南北朝,生卒年不详)。
校注《素问》,名《内经训解》,宋代后散失。
现可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见到少数《训解》的内容。
2.林亿(宋,生卒年不详)。
《新校正》,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
(二)注释诸家1.王冰(唐,约710-804)。
注《素问》,名《素问十问》,现亡佚。
现今所见,为宋·林亿校正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2.吴崑(明,1551-1620),安徽歙县人。
注《素问》,名《内经吴注》。
3.马莳(明,约15-16世纪),字仲化,自号玄台子,浙江绍兴人。
注《素问》,名《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灵枢》,名《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简称《发微》。
后者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
4.张志聪(明,1644-1722),字隐庵,浙江杭州人。
与侣山堂诸人共注《素问》、《灵枢》,名《素问集注》、《灵枢集注》。
简称《集注》,水平较高,且贴近临床实际。
(三)分类研究诸家1.杨上善(隋唐,生卒年不详)。
把《素问》、《灵枢》的两个81篇全部拆散,分做19大类,名《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
现存本缺损较严重。
2.滑寿(元,约1304-1386),字伯仁,祖籍河南襄城,迁定浙江余姚。
删减《素问》,分为12类,名《读素问钞》。
因内容不太完整,故局限性较大。
3.张介宾(明1563-1640),号景岳,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绍兴。
把《素问》、《灵枢》分为12大类,著成《类经》。
4.李中梓(明1588-1655),号念莪,上海浦东人。
精选《素问》、《灵枢》(14万余字)分为8类,著成《内经知要》,不到2万字,概括性较强,适于初学《内经》者。
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膏方滋调治与用药规律研究

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膏方滋调治与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在回顾膏滋与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概况基础上,收集整理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膏滋相关资料,梳理其调治与用药等内容,探讨可能存在的个性与共性规律,以期为形成独具江苏省地域特点的膏滋理论,和中医养生、临床合理运用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膏滋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利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资源检索、查阅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医家及其相关医著或文献,确定主要地域流派中擅用膏滋的代表性医家医著,收集整理医著中的膏滋病案,采用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其膏滋调治病、证与用药频次、功效、性味、归经及收膏材料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
结果:1.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代表性医家、医著及膏滋收录情况:①吴门医派,从14位擅用膏滋的代表性医家16部医著中,共收集膏滋125首。
②孟河医派,从8位擅用膏滋的代表性医家6部医著中,共收集膏滋255首。
③龙砂医派,从3位擅用膏滋的代表性医家3部医著中,共收集膏滋67首。
④山阳医派,从2位擅用膏滋的代表性医家3部医著中,共收集膏滋13首。
⑤金陵医派,从3位擅用膏滋的代表性医家3部医著中,共收集膏滋13首。
2.江苏省中医主要地域流派膏滋调治情况:①吴门医派,共调治中医疾病40种,以虚劳病(占12.80%)或内科疾病(主气血津液疾病,占24.27%)最多;证型44种,以肝肾阴虚证(占15.20%)最多。
②孟河医派,共调治中医疾病57种,以虚劳病(占11.37%)或内科疾病(主气血津液疾病,占30.91%)最多;证型32种,以阴虚证(占20.78%)最多。
③龙砂医派,共调治中医疾病22种,以虚劳病(占15.94%)或内科疾病(主气血津液疾病,占26.67%)最多;证型23种,以血虚证(占26.87%)最多。
④山阳医派,13首膏滋共调治中医疾病8种,以虚劳病(占30.77%)或内科疾病(主气血津液疾病,占50%)最多;证型5种,以肝肾阴虚证(占46.15%)最多。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2009-8-19 14:15:00 来源:中医药文化作者:陈仁寿江苏省是科技文化大省,人文荟萃,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世代名医辈出,医著汗牛充栋,人物与文献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医学流派纷呈,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学术流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综观历史,江苏省古代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二是以学术思想为脉络的学术流派;三是以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为模式的世医流派。
三者或有交叉,但各有传承文脉和特色,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中得以了解传统中医的传承模式,以启现代中医教育。
一、地域流派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是以地域命名的中医流派,在国内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中医流派中的各种类型,能够反映中医的传承形式和特色,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1.吴门医派江苏苏州地区历代文化发达,名医众多,著述颇丰。
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400余家,著作600余部。
“吴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以前“吴医”由医家兼道家主宰,比如周代的沈羲、汉代的负局先生、南朝的顾欢等,他们都能自制丸药,治病救人。
至唐代开年间,出现了能够用理论来指导临床的医家,即苏州历史上第一位御医——周广。
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吴医”的是唐代《明皇杂录》。
吴门医派的鼻祖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而朱丹溪的门人戴思恭则是吴医形成的引导者…。
自元末明初,戴思恭徙吴行医,传王仲光而使“吴中医称天下”以来,明代中叶由薛立斋作为“苏之医派崛起于后”的代表人物,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兴盛,前后几百年间,形成了世人瞩目、传承不衰的吴门医派。
但是“吴医”广传天下,始于清代名医唐大烈。
他把苏州地区三十一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十一卷,刊刻印行,使“吴医”名称盛行于世。
吴门医派具有“儒医多,御医多,医学世家多,著作多,温病学说发源地”等特点,其内涵较广,由诸多学术流派、世医流派组成,是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一大中医流派。
中医学流派划分

中医学流派划分中医学渊源流长,学习并掌握学术流派划分对学习中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高屋建瓴地全览中医学全貌,然后有侧重点地各个击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至于迷失方向。
一、按地域划分流派1、齐派(含齐鲁医学):指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晋地形成的医学流派,其诊治特点主要以内服方药为主,学术思想主要以《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为主。
张仲景是其杰出传人,他在医疗实践中集其大成,而著《<伊尹汤液经>论广》,即今世《伤寒杂病论》底本,由晋王叔和分三次编篡而成,为理法方药奠万世之基。
2、秦派(含长安医学):为春秋战国时期,秦人以外治法为主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为主,特别以《素问》为据,针对人体脏腑经络施治,含针灸、导引、内证、按摩、刮痧、拔罐、热敷、火疗、冰疗等等。
3、河间流派:指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创立的医学流派。
他针对《局方》滥用辛燥,与朱肱大开言辩,以“六气皆可化火”为论点创立了寒凉学说。
其传人受其启迪和影响,张子和创攻邪学派、朱丹溪创滋阴学派,多学合流,形成明清而后时方兴起的医学局面。
创立易水流派的张元素亦受其影响,因而无悔居'金元四大家'之首。
4、易水流派:是指金元时期张元素创立的易水流派。
其学术思想以脏腑辨证为主,因其脏腑定位接近于现代解剖,易与“科学”接轨,故当今官方教材仍以此为辨证核心。
传人有李杲、张景岳,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分别创立补脾胃学说之补土学派和三焦气化学说之温阳学派。
5、新安医学:是指明代由汪机创立的盛行于皖南新安江流域的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集合了传统医学之大成,并快速与九华山佛教、齐云山道教、不疏园朴学融通,有著名医家1000多位,传世著作800多种。
新安医学是新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安文化又稳居中华三大显学(新安文化、敦煌文化、藏文化)之首。
不能忘却的是,今世之疫苗即是明代泾县民间家传秘方痘苗,由波斯商人盗(购)至欧洲,经优化后反哺中华,随着近现代传染病学的兴起而走向全球共享时代。
源远流长的龙砂医学流派简介

源远流长的龙砂医学流派简介发源于江苏无锡的龙砂医学,肇起于宋元,隆盛于清乾嘉时期,再兴于清末民国至今。
2012年,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基地)建设项目的试点单位率先启动,随后又被确立为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之一,201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
2014年“龙砂医学诊疗方法”被确立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又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第二轮流派建设,龙砂医学流派再次入选。
龙砂医学源远流长清乾隆年间,江苏江阴华士镇的姜氏世医有《龙砂医案》传世。
光绪年间苏州医家姜成之收集戚云门、王钟岳等龙砂医家的医案,编为一帙,署名《龙砂八家医案》。
嘉庆元年,孔广居在《天叙姜公传》中描述:“华墅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形象地勾勒出了龙砂医学当时的盛况。
历代龙砂医家在行医济世的同时,亦勤于著述,编纂有五运六气、经方、本草、针灸等著作多部,如《素问运气图说》《运气指掌》《三因司天方》《运气证治歌诀》《伤寒论纲目》《杂病源流犀烛》《妇科玉尺》《风痨臌膈四大证治》《温热逢源》《经方实验录》《伤寒论新注》《子午流注针法》《夹阴伤寒》《本草经解要》等,多发微古奥,阐发新意。
龙砂医家在传承教学中注重医案的撰写和整理,并以此作为传承载体。
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以及柳宝诒、王旭高、张聿青、周小农等医家的医案,都是龙砂医学的精品。
龙砂名医柳宝诒编著的《柳选四家医案》影响甚大,流传甚广。
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编写的《医案助读》,是一本医案阅读研究的专著,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开展传统医案教学做了有益探索,传承了龙砂医家的传统。
流派特质及学术特色龙砂医学流派兼有地域性和学术性特点。
从地域性来看,龙砂医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历史上的江苏江阴华士地区,广义上则包括江苏无锡、江阴、宜兴等环太湖文化区。
吴中医学传统特色

吴中医学传统特色吴中医学传统特色序言苏州作为我国一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吴中"、"吴下"、"三吴"之称,建城已2500多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是吴国的都城,以后历为郡、府、省的首府,是江南著名的大都会。
这里文化发达,环境优美,温暖湿润,商业繁荣,故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丰富的吴文化底蕴,给吴中医学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也为吴中医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如果说丰富秀美的吴文化是吴中科学艺术之源,那么悠久精湛的吴门医派则是其流。
苏州历代名医辈出,从周代至今,有记录的名医千余家,其学术成就独树一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
吴中医家以儒医,御医、世医居多,有较深的文字功底和编撰能力,善于著述、总结前人经验及个人行医心得。
苏州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清初叶天士《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
从而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三大特点。
这是吴医的精华所在,也是"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由来。
吴门医派为苏州人民数千年来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门多名医--据资料统计,吴中历代医家有1200余人,其中医官、御医百余人。
十三世纪下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苏州时,当地建筑、物产和医学等,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马可波罗游记》中写到的"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善于探出病根,对症下药"。
说明了吴门医学很早就引起海外旅行家的重视。
明清时期,人们将这里的中医称作"吴医"。
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一书中称:"今吴中医称天下"。
清代乾隆年间,唐大烈将苏州地区31位医家的医论汇编成《吴医汇讲》一书。
从此,"吴医"这一名称始行天下。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

针灸7大流派及擅长针法,看看你属于哪一派?通过梳理我国几千年来的针灸学术成就,提炼综述了现代几大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特色技术,供大家了解。
澄江针灸学派澄江针灸学派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西医冲突、汇通与交流的社会背景下,由著名中医学家、针灸教育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先生所倡引,以苏南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乃至欧美的中医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
澄江针灸学派是现代针灸学科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体系与现代针灸科研体系的奠基力量。
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力量仍然活跃在海内外医疗与教育机构,致力于进一步拓展针灸学术影响,推动针灸学教育与科研的进步。
承淡安主要学术观点与贡献1、强调针灸的科学与临床价值针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承淡安基于自己临床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并在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
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
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
而针灸学术之神奥,却有不能言之尽成理者,此由古书晦涩,后人不能通之,非其本身不通也……即须将古书晦涩之理,细加考证……自己明白,使人皆明白,此即谓之科学。
”在针灸研究、教学实践中,承淡安一方面强调首先要弄清中医学理,并从临床上去摸索和证实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解剖学上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经络,才能提示针灸治病机理。
另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将日本对针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吸纳到自己的著作中,并试图运用巴甫洛夫神经反射理论,阐述针灸作用机理。
对于针灸的临床价值,承淡安用“便利、速效、经济”三个词进行了总结,认为针灸治病,简便易行,收效倍速,利国利民,是普通百姓降低医疗费用之首选。
面对缺医少药的抗战后方,他还曾发出“针灸也能救国”的呐喊。
2、将现代解剖学引入腧穴理论,阐明腧穴内涵承淡安认为,作为针灸施术的刺激点,医者必须明晰腧穴的定位结构。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2009-8-19 14:15:00 来源:中医药文化作者:陈仁寿江苏省是科技文化大省,人文荟萃,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世代名医辈出,医著汗牛充栋,人物与文献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医学流派纷呈,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学术流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综观历史,江苏省古代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二是以学术思想为脉络的学术流派;三是以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为模式的世医流派。
三者或有交叉,但各有传承文脉和特色,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中得以了解传统中医的传承模式,以启现代中医教育。
一、地域流派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是以地域命名的中医流派,在国内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中医流派中的各种类型,能够反映中医的传承形式和特色,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1.吴门医派江苏苏州地区历代文化发达,名医众多,著述颇丰。
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400余家,著作600余部。
“吴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以前“吴医”由医家兼道家主宰,比如周代的沈羲、汉代的负局先生、南朝的顾欢等,他们都能自制丸药,治病救人。
至唐代开年间,出现了能够用理论来指导临床的医家,即苏州历史上第一位御医——周广。
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吴医”的是唐代《明皇杂录》。
吴门医派的鼻祖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而朱丹溪的门人戴思恭则是吴医形成的引导者…。
自元末明初,戴思恭徙吴行医,传王仲光而使“吴中医称天下”以来,明代中叶由薛立斋作为“苏之医派崛起于后”的代表人物,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兴盛,前后几百年间,形成了世人瞩目、传承不衰的吴门医派。
但是“吴医”广传天下,始于清代名医唐大烈。
他把苏州地区三十一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十一卷,刊刻印行,使“吴医”名称盛行于世。
吴门医派具有“儒医多,御医多,医学世家多,著作多,温病学说发源地”等特点,其内涵较广,由诸多学术流派、世医流派组成,是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一大中医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2009-8-19 14:15:00 来源:中医药文化作者:陈仁寿江苏省是科技文化大省,人文荟萃,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世代名医辈出,医著汗牛充栋,人物与文献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医学流派纷呈,对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颇具地方特色的学术流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综观历史,江苏省古代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二是以学术思想为脉络的学术流派;三是以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为模式的世医流派。
三者或有交叉,但各有传承文脉和特色,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中得以了解传统中医的传承模式,以启现代中医教育。
一、地域流派江苏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山阳医派是以地域命名的中医流派,在国内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中医流派中的各种类型,能够反映中医的传承形式和特色,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1.吴门医派江苏苏州地区历代文化发达,名医众多,著述颇丰。
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400余家,著作600余部。
“吴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以前“吴医”由医家兼道家主宰,比如周代的沈羲、汉代的负局先生、南朝的顾欢等,他们都能自制丸药,治病救人。
至唐代开年间,出现了能够用理论来指导临床的医家,即苏州历史上第一位御医——周广。
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吴医”的是唐代《明皇杂录》。
吴门医派的鼻祖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而朱丹溪的门人戴思恭则是吴医形成的引导者…。
自元末明初,戴思恭徙吴行医,传王仲光而使“吴中医称天下”以来,明代中叶由薛立斋作为“苏之医派崛起于后”的代表人物,至清代温病学派的兴盛,前后几百年间,形成了世人瞩目、传承不衰的吴门医派。
但是“吴医”广传天下,始于清代名医唐大烈。
他把苏州地区三十一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十一卷,刊刻印行,使“吴医”名称盛行于世。
吴门医派具有“儒医多,御医多,医学世家多,著作多,温病学说发源地”等特点,其内涵较广,由诸多学术流派、世医流派组成,是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一大中医流派。
2.孟河医派“孟河”乃位于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一个集镇,原属常州武进县。
自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为纪念孟简之功,河道被称为“孟河”)以后,交通便利,市场繁荣,人流密集,从而医药活动十分昌盛,历史上出现了诸多较有影响的中医大家,最有名的是费、马、丁、巢氏四家,被冠以“孟河医派”,或称“孟河四大家州。
除此以外,孟河还有法氏、沙氏等著名医学世家。
孟河四大名医均是地道孟河人氏,在传承上脉络清晰,医疗特色上各有专长。
如费氏医家起于明末清初的费有尚(1572-1662),最有成就者为七世费伯雄,于咸丰、同治年间名噪大江南北,著有((医醇媵义》,以治虚劳名世,当代名医费赞臣为费氏后人。
马氏医家最早者当推马省三,生卒不详,其孙马文植于清代成同中(1851—1874)即以医术高明而闻名京师,因为慈禧治疾而效,医名益显,医术内外兼精,尤擅疡科,著有《外科传薪集》,并注释王洪绪((外科全生集》。
清末马伯藩、当代“马氏三骏”(马书坤、马嘉生、马笃卿)为马氏嫡系传人。
此外,马氏还有为数众多的外族弟子如丁泽周(丁甘仁)、巢渭芳、邓伯星等。
孟河巢氏医家第一代巢渭芳生卒不详,因得马文植之传而行医,精内科,尤长于时病,外科也甚精通。
其子巢少芳,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25岁始临证,在当地颇有声望。
孙巢念祖、重孙巢重庆行医于孟河镇。
另有一支巢氏医家同出孟河,乃“上海巢氏”,名峻,字崇山,与孟河巢氏除有亲房关系外,别无联系。
丁氏医家首创人丁泽周(1864—1924),曾师从马文植,故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又勤学深研,通晓各科。
治外感热病,能融会“伤寒”、“温病”二大学说;治内科杂病,博采众家之长;治外证,擅长内治,常取益气助阳托毒之法。
其子丁元彦、丁春元,孙丁济万、丁彬章等均秉承家业,行医于世。
丁氏子孙及门徒所辑《丁甘仁医案》汇集了丁氏临证经验,是现代研究丁氏医学思想和临证经验的重要文献资料。
与吴门医派不同的是,孟河医派传承脉络更为清晰,四家学术思想各有千秋,十分明了。
因联姻和弟子的关系,相互之间在临证经验方面既有传承,又有发挥。
由于孟河医派盛行时间与现代较为接近,其存世传人大多可寻,因此对于研究中医的传承模式和中医教育更具参考意义。
3.山阳医派“山阳”,即今江苏省淮安市,原名山阳县,明清时代设府治,其中包括现江苏省内准安、宿迁、盐城、连云港以及扬州、徐州的部分地区,故山阳医派又称淮医学派,形成已200余年,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著作有百余部。
山阳医派的形成始于清末温病学家吴鞠通,其不仅临证医术高明而为山阳人所称颂,还因著《温病条辨》创建温病理法方药完整体系,使温病学术在准地得到大力发扬。
自此以后淮安名医辈出,清末刘金方名噪淮扬,高映青治温病、妇科病及伤寒杂症,被慈禧称为“医术不在御医之下”,刘金方列为“淮扬九仙”之一。
民国初淮安城乡出现诸多中医世家,治疗温病、伤寒及内、外、妇、儿、喉等科各有专长,且门徒众多,其中张治平擅治温病,时称苏北“三大名医”之一。
山阳医派以吴鞠通为宗师,治温病为其特色,后人多有阐发,但各家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经验,值得整理与挖掘。
研究山阳医派,除了研茕吴氏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外,嗣后其他医家的众多文献也当重视,特别是一些手抄孤本甚至医案手迹应当抓紧整理并编纂出版,并在此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山阳医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4.龙砂医派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江苏省江阴东部龙砂(今华士镇)出现了一批有名望的医家,如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等,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而且著书立说,传播医理,在临床治疗上各有特色,理法方药论述完整,用药平和,常出奇制胜。
清人姜成之收集以上诸医家的医案,编成《龙砂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实为九家),其中以戚云门、王钟岳、孙御千的治案较多。
全书以杂病及时症医案为主,反映了当时龙砂医派诊治疾病的理法方药思想和用药特点。
关于“龙砂医派”这样的称谓及其研究不是很多,但江阴龙砂地区在清代所出现的医家群体的诊治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用药平和”之中显奇效。
这一医派“前有渊源,后有继承”,对当地后人治病用药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值得深入去研究和挖掘。
二、学术流派1.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我国主要学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叶天士及薛雪、吴鞠通等,均为江苏著名医家,著有《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等。
苏州名医叶天士明确提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治法,被推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淮安吴鞠通把温病证候分成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阶段,使温病学说更加切合临床。
其他江苏医家特别是吴中名医在温病学说的发挥上都有建树,如吴医缪遵义((温热朗照》8卷、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4卷、萧霆《痧疹一得》2卷、邵登瀛《四时病机》14卷、((温毒病论》1卷、陈耕道《疫痧草》3卷、吴金寿《温热赘言》1卷、汝琴舫《治温阐要》1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温热病有所发明,使温病学派不断发扬广大。
2.外科学派江苏外科发展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作者刘裕为江苏丹阳人。
明清时,江苏中医外科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出现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三大流派驯。
正宗派为明代南通陈实功所创,著有《外科正宗》,其主要学术指导思想是“去疾务尽”;全生派为清代吴县王洪绪始创,著有《外科全生集》,其治脓肿,力求消散吸收,研制许多外用方剂;心得派为清代无锡高秉钧创立,著有《疡科心得集》,其遵循“外科必求于本”的指导思想,用内科治病方法处理外科疾病,从而不断丰富外科理论。
三个流派各有重点,可以互补,从而使江苏中医外科技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江苏外科流派也一直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发挥作用。
3.澄江针灸学派“澄江”为江苏省江阴市古称,澄江针灸学派指的是以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为代表的精英及其传人几十年努力形成的学术体系。
承淡安原籍江阴,为南京中医学院首任校长,学部委员,在医、教、研方面卓有功绩,系现代杰出的医学家、教育家,他的中医教育思想和针灸学说随其弟子广播海内外。
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体系及思想正在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丰富的针灸经验也为其传人在临床广泛应用。
三、世医流派所谓世医流派即以父子或师徒为流传的医学流派,脉络比较清晰,很多地域流派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吴门医派、孟河医派中就包含了许多世医流派,如孟河医派即以四大世医脉络流传下去。
世医流派在临床诊治方法和经验上往往自成一体,颇具特色,盛传一方。
除了以上提及的孟河四家、龙砂姜氏世医流派外,还有镇江大港沙派、苏州顾氏(七子山顾)、江南何氏、丁氏痔科等,以及昆山郑氏女科等。
1.大港沙派沙氏原籍在武进孟河,后迁往镇江大港镇,其祖孙数代行医,自成一派,人称“大港沙派”。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沙石庵,生于嘉庆七年,卒于光绪十三年,著有《医原纪略》、《疡科补苴》,其弟、子、孙、曾孙皆执医于世。
大港沙派精通内、外、喉科,于温病深得叶天士真传,临床喜用辛凉、甘寒之品,每用石膏多至半斤,喜用西瓜。
在外科方面,疮疡初期,强调以内服药消散;排毒引流,擅长用火针;外用药组成简单,药价低廉。
2.七子山顾“顾氏世家”原居苏州西南郊七子山天医峰,医术名闻乡里,远近皆以“七子山顾”称之,后迁入苏州城里。
顾氏世医最早见文献记载的是十九世纪前半期顾德昌、顾德华兄妹二人,兄长于治内科杂病,著《顾庭纲医案》八卷;妹精于疗妇人疾患,著《花韵楼医案》1卷。
他们的后人大多数亦从医,且医道益精,名重一方。
顾德昌重孙顾允诺之高足宋爱人撰有《顾氏医经》,能反映顾允诺的学术思想。
3.江南何氏江南何氏起于南宋初年,据《晋书》记载,何氏原籍山东郯城,后代迁居河南开封,相继出现医家300多位。
第一代为何楠、何彦猷兄弟,二人均弃官从医,于1141年施诊于镇江城东十字街。
何氏子孙中从医者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在太医院中任职者不少,且职位较高,担任御医、良医正、医士等公医的也很多,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何时希即为江南何氏二十八代传人。
何氏家学源渊流长,医学经验丰富,著作也甚多,在治疗伤寒、温疫、虚劳、女科等方面为人称道征等地方都有“丁氏痔科”支流在行医。
“丁氏痔科”传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能称为“支”且医道高超的,几乎就剩下了当代名医丁泽民这一支,他是“丁氏痔科”第8代传人,18岁时随其父亲著名中医丁辅廷习医,并就读于南京“国医专科学校”(中央国医馆),先后在扬州、南京地区开办诊所,医术享誉四方。
丁氏擅长应用中医内服、外用药物及传统技艺,治疗痔、瘘、肛裂、直肠脱垂等常见肛肠疾病,并对枯痔疗法进行改进,在国内首先开创改含砒枯痔散为无砒枯痔液,大大减少了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