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第5集解说词教材
林徽因与梁思成、金岳霖课件

金岳霖——终生未娶
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
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 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 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 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
林徽因的简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 日-1955年4月1日) 原名林徽音,中国著 名建筑师、诗人。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 计者之一。她是建筑 师梁思成的妻子。
漫 谈
林徽因与梁思成、金岳霖
的爱情故事
*金岳霖(1895—1984)
字龙荪,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1911年 入北京清华学堂,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 博士。1926年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 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 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 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入中 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 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
日本古都——奈良
• 1944年,美国空军对日本 进行空前规模的大轰炸, 到1945年,日本已有199座 城市遭到轰炸,城市建筑 被毁平均在40%以上,最 高达90%。 •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 地保持有众多的古代建筑 以及占有全日本十分之一 的“国宝”级文物,而被 宣布为世界历史文
• 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 的美感与想象力,也 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 踏实精神,他们在山 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 查和实测工作,对科 学研究贡献巨大,也 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 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 筑开始走向世界,为 世人所知。
一种职业与历史的责任感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1集解说词

1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解说词第一集:父亲旁白: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
众多记述和传奇,让他们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这片浓密的森林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他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在这里诞生,同样在这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密交往。
费赫莉(费正清费慰梅的女儿):“我带你们看看我父亲的书房,在我父母留下的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梁思成夫妇的信,有些是Phyllis林徽因写的,有些是梁思成写的。
这本剪贴本非常可爱,他们自己称它为“豪华版本”,手工打印制作的,文字是我妈妈写的,照片拍摄者是梁思成,我父亲也拍了一些照片。
这是我在父母哈佛大学那个家中的储藏室发现的,一件很特别的东西,我一直很好奇里面有什么,一直也没有机会看,这是一个奇特的发现。
显然,这是林徽因在1935年我父母离开中国的时候送给他们的一件礼物,里面全是这些衣物,直到今天质地都还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些漂亮的袍子,我一会儿给你们看。
很漂亮吧,箱子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发现,有一张我妈妈和林徽因的照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她们刚刚认识的时候。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最最亲爱的慰梅,寄给你这只红色的皮箱,这个红色美人看上去是不是可爱至极,她在我们林家已经六十八年了,现在她要漂洋过海去到你的身边,度过她以后的日子,直到有朝一日成为一件古董。
”旁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两对年轻人在北平偶遇,从此,持续不断的通信交往开始了。
林徽因给费慰正清夫妇的信1936年:“最最亲爱的正清和慰梅(脸都红了),我刚刚收到了好棒的一堆信,但是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邮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旁白:眼前的这些收藏、照片、泛黄的信笺、跳动的笔迹,所有这一切像是在迫切讲述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当我在给你们写信索要图书时……”“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不知从何说起……”“亲爱的徽因,这已经不是那封我从去年开始就打算给你写的信……”“我最最亲爱的徽因、思成:徽因我亲爱的……”旁白:这些跨越中美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通信,在1948年的12月北平解放前夕突然结束:林徽因给费正清夫妇的信1948年:“或许和美国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自由通信时间了……”旁白:此后,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封冻,让这两对曾经亲密交往的朋友音信隔绝。
论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艺术创造性

论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的艺术创造性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于2010年10月15日晚在央视高清频道播出之后,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该纪录片共分8集,每集大约45分钟,分别为“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和“古城”八个部分,按照时间的顺序勾勒出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一对学者伉俪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展示了“五四”之后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在民族危难之时,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舍弃原本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偏远的大后方,在那里坚持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
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用形象生动的视觉画面配合着简洁动听的解说来反映社会生活。
它不仅要具有文献性、知识性,还要具有艺术性。
审美价值也是纪录片不可或缺的。
《梁思成林徽因》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较好地实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一、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梁思成林徽因》是一部优美动人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主创们用了将近三年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资料,拜会“梁、林”的亲属和好友,走访他们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努力去感受两位学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
片中两位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同时代大背景下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两条叙事线索交织推进着故事的发展,时间一会从现实穿越到历史,一会又从历史拉回现实。
纪录片借鉴“新历史主义”理论来讲述梁家的故事,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和碰撞。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
”[1]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历史主义向那些游离于正史之外的历史裂隙聚光,试图摄照历史的废墟和边界上蕴藏着的异样的历史景观。
他们把过去所谓单线大写的历史( History),分解成众多复线小写的历史( histories);从而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 的历史( history),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故事( histories)”[2]。
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第2集解说词

2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解说词第一集:父亲旁白: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
众多记述和传奇,让他们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这片浓密的森林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他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在这里诞生,同样在这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密交往。
费赫莉(费正清费慰梅的女儿):“我带你们看看我父亲的书房,在我父母留下的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梁思成夫妇的信,有些是Phyllis林徽因写的,有些是梁思成写的。
这本剪贴本非常可爱,他们自己称它为“豪华版本”,手工打印制作的,文字是我妈妈写的,照片拍摄者是梁思成,我父亲也拍了一些照片。
这是我在父母哈佛大学那个家中的储藏室发现的,一件很特别的东西,我一直很好奇里面有什么,一直也没有机会看,这是一个奇特的发现。
显然,这是林徽因在1935年我父母离开中国的时候送给他们的一件礼物,里面全是这些衣物,直到今天质地都还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些漂亮的袍子,我一会儿给你们看。
很漂亮吧,箱子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发现,有一张我妈妈和林徽因的照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她们刚刚认识的时候。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最最亲爱的慰梅,寄给你这只红色的皮箱,这个红色美人看上去是不是可爱至极,她在我们林家已经六十八年了,现在她要漂洋过海去到你的身边,度过她以后的日子,直到有朝一日成为一件古董。
”旁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两对年轻人在北平偶遇,从此,持续不断的通信交往开始了。
林徽因给费慰正清夫妇的信1936年:“最最亲爱的正清和慰梅(脸都红了),我刚刚收到了好棒的一堆信,但是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邮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旁白:眼前的这些收藏、照片、泛黄的信笺、跳动的笔迹,所有这一切像是在迫切讲述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当我在给你们写信索要图书时……”“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不知从何说起……”“亲爱的徽因,这已经不是那封我从去年开始就打算给你写的信……”“我最最亲爱的徽因、思成:徽因我亲爱的……”旁白:这些跨越中美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通信,在1948年的12月北平解放前夕突然结束:林徽因给费正清夫妇的信1948年:“或许和美国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自由通信时间了……”旁白:此后,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封冻,让这两对曾经亲密交往的朋友音信隔绝。
3第三集 佛光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全八集)

八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按】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没能找到完整的解说词。
这里的解说词全本是根据网友窗子内外所提供的版本整理而成的。
在此特表衷心感谢。
——唐婉祺2014/12/21第三集佛光旁白:1932年初,一位美国青年来到北平。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1932年,乘火车越过冬季的华北平原,缓缓驶入这座有着500年城墙环绕历史的古城,依旧让人情绪激动,因为直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仍然是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筑有围墙的城市。
”旁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John Fairbank(费正清)(1907-1993年)来北平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新近对外公布的一批清朝海关档案。
这位二十五岁的年轻学者,刚刚不确定地把他的学术关注点放到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
不久,他的未婚妻Wilma(费慰梅)到来。
他们于北平一座漂亮的四合院举行了婚礼,新娘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女校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美术。
Wilma(费慰梅)喜爱水彩画,喜欢中国艺术。
初到北平,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和苦学中文,占据了John Fairbank(费正清)大部分的时间,Wilma(费慰梅)则和来拜访他们的妹妹玛利亚一道用她们的画笔,留下了她们记忆中的北平。
玛丽亚Marian Cannon Schlesinger 费慰梅的妹妹:“我清楚地记得那趟火车旅行。
当时正值中国的农历新年,所以每个人都换上漂亮的新衣,所有孩子都穿着那种有可爱的动物装饰的衣服、鞋子。
当然还有那些胡同,不知道那些胡同是否还在。
还在吗?希望都还留着。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遇见梁思成和他的妻子。
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晚上,他们非常迷人,非常热情……他的妻子非常漂亮。
”费慰梅的回忆:“婚礼后大约两个月,我们遇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谁都没料到这段友谊日后会持续如此长久……我们一见钟情。
”旁白:1932年,新婚的Fairbank夫妇,在北平与梁思成和林徽因不期而遇。
这对中国夫妇,既熟悉Wilma(费慰梅)生活的美国城市波士顿,也熟悉John Fairbank(费正清)正在求学的英国城市伦敦。
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电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看完这个纪录片让我对梁思成、林徽因前辈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感动、敬仰,并让我发现中国古建筑的美,而不似从前停留在梁、林、徐、金四人的纠结关系的肤浅认识。
纪录片对于此四人的暧昧只是淡淡地带过,而侧重讲述的是梁、林在建筑领域的美丽探索与执着追求,即便是在最艰难的国家内外战乱的年代,为中国建筑领域留下极为宝贵的学术成果。
若不是他们,现在的我们如果想看中国唐代的木构建筑真的要跑去日本奈良;如果不是他们,《营造法式》可能至今仍是难啃的天书;如果不是他们,中国建筑学史仍留着凌乱与荒芜一片。
补充:1.梁启超真是一位智慧、伟大的父亲,每一封家书给人启发触动与父爱温存。
在林徽因父亲去世时对梁要多关心爱护林的深切嘱咐;在梁学业迷茫上给予的点拨,即他的趣味学说:“你们莫要学我泛滥无归的短处,但至少,应采我烂漫向荣的长处。
”2.梁、林与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真挚的跨国友情,亦令人动容。
3.林徽因真的太有才了,且灵动、健谈,乐观、从容,永远都是,永远都是活力四射地拥抱生活的每一个赐予,直到走向生命的尽头......总之纪录片很值得观看,我竟感动得眼睛润湿了......制作团队主创人员总编导:胡劲草剪辑合成:梁雯潘汀声音合成:孙璐璐总摄像:王晓鹏录音、制片:陈洪奕作曲:程池旁白、配音:董倩王世林内容概要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城佛兰克林。
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还是学生的费正清和他的新婚妻子费慰梅,在北平结识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梁思成、林徽因。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之间的友谊,竟会持续如此长久……这间书房里小心翼翼的珍藏把我们带入到中国一对著名知识分子夫妇传奇的人生故事中。
梁思成、林徽因这对学者伉俪,在离开人世许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
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描述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
电视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

电视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电视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第一集美丽的石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征集国徽的设计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集中在两份设计稿上,其中的一份是日后新中国的国徽,而另一份方案则是由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它的主体是一块圆形的玉璧,上面装饰着麦穗、齿轮等图案。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而玉文化已悄然融入到了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当人们回首这段半个世纪前的关于国徽图案征集的往事,人们会发现,这个民族的文明似乎始终与古代玉文化息息相关。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文明的进程,似乎也都与古代玉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
2006年9月2日,一场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玉器展览在北京举行,那些从民间征集的古代玉器藏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的年代跨跃了5000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形容玉器,而所有与玉器相关的词语也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中国人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凡是带有玉字的词都是好的,玉就是美好的一个代表。
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直到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执身如玉”,拿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的对待,老一代说下一代你想成为一个人才,你就应该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其实,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岩料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津巴布韦、意大利、韩国等等。
6第六集 荣耀 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词(全八集)

第六集荣耀旁白:1946年7月,梁家结束九年流亡生活。
九年前,在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两个月后,梁家开始了流亡生活。
1938年,昆明;1940年,龙头村;1941-1946年,四川李庄;1946年,返回北平前。
九年后的林徽因已无力站着和朋友合影。
医生警告说,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
1946年7月底,结束九年流亡生涯,梁家终于回到北平。
回到北平不久后的一天,女儿和妈妈坐三轮车路过北海团城。
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当时那里有两个很漂亮的牌楼,一个叫金鳌,一个叫玉蝀。
我们是坐三轮,我妈在后头,我在前面。
走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正好是下午,夕阳西下的时候。
我妈就说,就在后头的三轮车上大喊,说‘梁再冰,回头看。
’我回头一看,确实是非常非常美。
”旁白:历经八年战乱,和平日子的一草一木都分外美丽。
然而,中国人的不幸远未结束。
在梁家尚未返回北平的1946年春,国共停战协定墨迹未干,东北响起了隆隆炮声。
此前一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即将到来之际,梁思成满怀对和平和建设的憧憬,上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建议战后在清华设立建筑系。
梁思成致梅贻琦的信1945年:“月函我师,母校工学院成立以来,已十余载,而建筑学始终未列于教程。
国内大学之有建筑系者,现仅中大、重大两校而已。
抗战军兴以还,各地城市摧毁已甚。
将来盟军登陆,国军反攻之时,且将有更猛烈之破坏,战区城市将尽成废墟。
英苏等国,战争初发,战争破坏方始,即已着手战后复兴计划。
反观我国,不惟计划全无,且人才尤为缺少。
”旁白:作为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开始思考在焦土之上如何重建家园。
清华大学批准了梁思成的请求,决定聘任他担任建筑工程学系主任。
同时,与中国营造学社合作,成立建筑研究所,梁思成任所长。
战火逼近前夕,北平尚有些许安宁。
饱受煎熬的学者们从大西南返回校园,北平的各个大学在1946年秋正式复课。
新学期开始之际,梁思成匆匆赶赴美国。
他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赴美国考察战后建筑教育,并应耶鲁大学邀请,前去讲授中国建筑和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解说词第一集:父亲旁白: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
众多记述和传奇,让他们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这片浓密的森林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他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在这里诞生,同样在这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密交往。
费赫莉(费正清费慰梅的女儿):“我带你们看看我父亲的书房,在我父母留下的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梁思成夫妇的信,有些是Phyllis林徽因写的,有些是梁思成写的。
这本剪贴本非常可爱,他们自己称它为“豪华版本”,手工打印制作的,文字是我妈妈写的,照片拍摄者是梁思成,我父亲也拍了一些照片。
这是我在父母哈佛大学那个家中的储藏室发现的,一件很特别的东西,我一直很好奇里面有什么,一直也没有机会看,这是一个奇特的发现。
显然,这是林徽因在1935年我父母离开中国的时候送给他们的一件礼物,里面全是这些衣物,直到今天质地都还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些漂亮的袍子,我一会儿给你们看。
很漂亮吧,箱子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发现,有一张我妈妈和林徽因的照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她们刚刚认识的时候。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最最亲爱的慰梅,寄给你这只红色的皮箱,这个红色美人看上去是不是可爱至极,她在我们林家已经六十八年了,现在她要漂洋过海去到你的身边,度过她以后的日子,直到有朝一日成为一件古董。
”旁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两对年轻人在北平偶遇,从此,持续不断的通信交往开始了。
林徽因给费慰正清夫妇的信1936年:“最最亲爱的正清和慰梅(脸都红了),我刚刚收到了好棒的一堆信,但是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邮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旁白:眼前的这些收藏、照片、泛黄的信笺、跳动的笔迹,所有这一切像是在迫切讲述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当我在给你们写信索要图书时……”“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不知从何说起……”“亲爱的徽因,这已经不是那封我从去年开始就打算给你写的信……”“我最最亲爱的徽因、思成:徽因我亲爱的……”旁白:这些跨越中美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通信,在1948年的12月北平解放前夕突然结束:林徽因给费正清夫妇的信1948年:“或许和美国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自由通信时间了……”旁白:此后,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封冻,让这两对曾经亲密交往的朋友音信隔绝。
1972年,费正清夫妇再次来到中国,然而,信件的主人,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已经离开人世,曾经熟悉的北京城变得陌生。
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在七十岁时,开始遍访故地旧友,撰写梁林夫妇的传记,历时十年。
费慰梅的回忆:“思成和徽因皆出自名门,有声名显赫的父亲……”旁白: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
这也是一位温暖的父亲。
1901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他出生的前两年,“戊戌政变”爆发,与康有为并称“康梁”的维新派志士梁启超被迫去国流亡。
梁思成和儿女日本 1904年(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叱咤风云的梁启超放佛了无踪影,你所看到的,是父亲温柔的亲情。
林徽因比梁思成小三岁,祖籍福建的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
她的父亲林长民同样是清末民初活跃的政治家,这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父亲。
在这幅小徽因和表姐妹的合影照片四周,林长民细细描绘每一个孩子的音容笑貌,他写到:白衫黑裤的徽因牵着表姐的手,看来好亲密,其实她俩时常争抢糖果,为了调停,我可没少费口舌。
儿时的林徽因不常见到父亲,她两岁时,二十八岁的林长民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
和他两位投身革命、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堂弟林觉民、林尹民不同,林长民希望通过从政,开启中国的立宪政体。
共同的政见,使他成为梁启超的密友。
1907年,梁思成六岁那年,流亡中的梁启超全家搬到日本须磨,居住在海边的华侨别墅,房后是一片松林,从早到晚都能够听到松风和海潮,梁启超把此处命名为“双涛园”。
双涛园群童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林徽因的童年,没有这么多的阳光、涛声和欢乐,这是保存在梁家的林长民日记,在日记本的后面,林徽因把童年时候父亲写给自己的信贴在上面。
林长民给女儿徽因的信:“徽儿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
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旁白:天资聪颖的徽因,从小深得父亲的疼爱,但由于没有子嗣传承香火,在她八岁那年,父亲另娶程氏,之后生下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林徽因的母亲何氏失宠。
家庭关系的阴影,久久隐藏在徽因性格的深处。
1909年,三十三岁的林长民从日本回国。
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熟悉议会规则的林长民,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秘书长。
林长民给女儿徽因的信:“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
”旁白:共和,宪政,约法,小女儿只见父亲匆匆来去,还不能读懂父亲为之兴奋和操劳的这些国家大事。
1911年,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流亡生活,梁启超返回中国。
那是一个风气大开、社会急速转型的年代。
梁启超、林长民,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
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
1915年,十四岁的梁思成进入了清华学堂,和梁思成同届的同学,有闻一多、梁实秋、黄自、孙立人。
在清华学堂的1923届学生毕业册里,我们看到了当年在校异常活跃的梁思成,他是清华管乐队队长兼第一小号手、清华合唱团第二男低音,具有出色的美术天赋的梁思成,是清华美术社的编辑,也是这本23届毕业同学册的美术设计和插图作者。
在毕业同学册上,梁思成被称作是“一位具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满腹经纶但从不缺乏浪漫体验。
梁思成进入清华学堂的第二年,十二岁的林徽因进入北平培华女中,一所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学校。
当年大宅门里的小姐妹们,出落成了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
就在培华中学和清华学校回荡着欢声笑语的时候,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
为了维护共和,梁启超两次挺身而出。
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学时光,正是父辈们沉浮于狂涛骇浪之时。
1919年5月4日,一场震惊中外的学生运动爆发,而事件的直接促发者正是这两位父亲——梁启超和林长民。
上一年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出游欧洲,活跃在巴黎和会召开的外交圈中,力争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所占的权益归还中国。
梁启超没有想到,日本和段祺瑞政府已签订了密约,战后将获得在山东的特权。
万分失望的梁启超,一面极力劝阻代表团签字,一面急电通告在国内的担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林长民等人。
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北京《晨报》发表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两天后的五月四日,北京三千名学生走上街头,那年的林徽因还只是一名中学生。
然而她的成长道路,也被“五四”这一天改写。
父亲林长民因其“点火”行为,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在1920年赴欧洲考察。
这一次,他带上了十六岁的爱女林徽因。
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旁白:父女同游欧陆,十六岁的徽因成了随行的翻译和秘书林长民游欧日记 1920年:林长民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旁白:在伦敦,女儿进入圣玛丽学院读书,才情斐然的父亲常有各路朋友到访去,其中一位是徐志摩。
此前两年,怀着实业救国梦想的徐志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
留学前徐志摩撰文力述宏图大志:方今沧海横流之际,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而砥柱,必也集同志,严誓约,明气节,革弊俗。
身在异国,空前活跃的各种学术思想,猛烈冲撞着这位中国青年。
最终,西方哲学大师尼采和罗素牢牢占据了徐志摩的头脑。
1920年,二十四岁的徐志摩,弃唾手可得的哥大博士学位,只身前往伦敦,追寻英国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罗素。
此前徐志摩由父母做主在家乡娶妻生子。
在伦敦邂逅十六岁的林徽因后,徐志摩陷入不能自拔的爱恋。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般的清香。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伦敦邂逅,像是忽然吹来“一阵奇异的风”,十六岁的少女被诗人引入英国文学的殿堂,热爱上雪莱、拜伦、济慈这些文学巨匠。
但在1921年的英国,那奇异的风戛然而止,林家父女不辞而别。
一年多前,当林长民和林徽因父女启程去欧洲时,梁启超刚刚结束在欧洲的游历返回中国,那是梁启超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决定离开纷乱的政坛投身文化与学术。
梁启超开始频繁讲学,梁思成清华的同学梁实秋回忆: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学问精深、感情奔放的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有一次,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时而掩面,时而顿足,时而狂笑,时而太息。
他在黑板上写一段讲一段,每告一段落,就高喊坐在第一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一再跳上讲台,帮父亲将黑板擦干净。
1921年11月,结束一年半旅欧生活的林家父女回到北平。
不久,位于雪池胡同的林家开始多了一位常客,他就是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
林长民给梁思成的信1923年: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轻减。
徽命令我详细写信给你,这爸爸真是书记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旁白:交往密切的父辈,有意结为儿女亲家。
1924年的春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他是梁启超和林长民创办的讲学社邀请的客人。
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伴泰戈尔左右的翻译。
志摩依然热恋着徽因,在给自己恩师梁启超的信中他这样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否则,你就将他磨成粉,散入西天云,单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燃你春潮的新思,秋叶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徐志摩《一个祈祷》)。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林徽因《那一晚》1931年)徐志摩,林徽因,这一对在人们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终究未能走到一起。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林徽因《那一晚》)泰戈尔细细体察了眼前的一切,临别时赠诗给林徽因:“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旁白:1924年,在父辈的建议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