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2018现代诗歌赏析
贵州省贵阳市2018届中考语文 专题16 现代诗歌赏析精练练习

专题十六现代诗歌赏析(一)五月怀屈原一条沉重的河流一叶飘零的小舟在孤独的歌里漂过白色的五月两岸美丽的艾叶总在痛苦地抖动每年的五月我们总想起一个做过三闾大夫的先人沿瘦瘦的汩罗江愤怒地走过去那些香甜的粽子并没有感动麻木而饥饿的鱼儿在大夫汀兰般高尚的须髯里游动几千年来从未思考为什么活着而他始终只留给我们一个站立着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每年的五月都有一个悲壮的节日结满眼泪和沉甸甸的粽子不管五月的橘树是否依然苍翠而无私地绿着不管五月的芙蓉是否依然亭亭而高洁地立着不管五月的河水是否依然浑浊而激动地涨着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泪流满面的我们总想起他的秉性坚贞无法沉默(诗歌有删改)1.阅读上面的诗歌,请选择一个或两个角度进行文学赏析。
__示例一: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缅怀和追思之情,表达了对古代先贤渐行渐远的忧思。
诗歌开篇,以“沉重的河流”“飘零的小舟”“痛苦抖动的艾叶”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冷清、萧瑟苍凉的意境,奠定了悲愤的感情基调,勾起了对屈原的怀想。
落寞的屈原,“愤怒”地“沿着瘦瘦的汩罗江”“走过去”,留给我们一个“站立着的背影”和“不折的脊梁”,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壮哉!悲哉!而那些“麻木”“饥饿”的“鱼儿”却无动于衷,它们感受不到屈原“汀兰”般高洁的情怀,感受不到屈原心系祖国人民前途命运的伟大抱负,感受不到屈原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英勇无畏。
于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疾呼,在五月里重温屈原坚贞的“秉性”,不再沉默,以挽住那行走在消逝中的脚步。
示例二: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运用拟人手法,把“汩罗江”以“瘦瘦”的形象呈现,原本辽阔、汹涌的江水,在屈原“从容”“致诚”的气度面前“瘦身”,以衬托他高大的形象。
诗歌第三节赋予“橘树”“芙蓉”“河水”人的品性和情态,再现了屈原高洁的人格和崇高的抱负。
同时,这三组句子构成排比,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为篇末的“无法沉默”蓄势。
此外,诗歌还运用典故,如“汀兰”语出“搴汀兮杜若”(《湘夫人》),“芙蓉”语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橘树”语出《橘颂》;“浑浊”语出“举世浑浊我独清”,写出了屈原的“高洁”“无私”“坚贞”“洁身自好”的品格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现代诗歌二首《相信未来》原文与赏析长春版

食指《相信未来》原文与赏析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黑暗年代里的执著追求――《相信未来》赏析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命运》)这种哲学悖论般的诗句对北岛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在北岛的《回答》等诗中找到风格类似的句子。
写作背景《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1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当时诗人20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看法,特别是对“文革”中个人命运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
2018-夜叶赛宁赏析-实用word文档 (9页)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夜叶赛宁赏析
篇一:叶赛宁诗歌赏析
赏析:这首小诗展示着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树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夜的寂静中,溪水在轻轻地歌唱,以动衬静,这是诗人听到的。再写月光更突出了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似乎浸满了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首尾呼应,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作者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天然的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补充材料:
朗读指导:轻快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③诗的第三节:
大河银星万点,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第三节抓住特定背景下的意象“大河”,“小溪”,“原野上的青草”,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好,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师问:想象文字展现的画面,你能用散文的笔触把它描绘出来吗?
预设:月光如水,沐浴着无边的原野,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静谧之中,显得神秘而宁静。 ④诗的第四节:
扶掖 枘凿 垂手 凭吊 谀词 忐忑 繁衍 阴晦 萧索 影像 心绪 易主 值年 无端如许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展转 恣睢 厚实 嬉闹 驱除 拮据 栈桥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
放声朗读,在叶赛宁笔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3 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9.(1)不尽长江滚滚流(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7.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二、【2018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贵州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安顺(一)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0.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11. 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9. 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10.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1.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解析】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内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
对诗歌画面的理解,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
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
这首诗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10.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1. 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完成此题要从这种手法在节奏、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回答。
仔细阅读诗歌,诗歌的每一章采取相类似的起兴句子,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现代诗歌阅读理解(含答案)

第10讲现代诗歌阅读(2018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泞,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9.简述“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2 分)10.诗中用了多个叠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的诗旬作简要分析。
(3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答案:9."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
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虚实结合,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
“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2分)10.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放歌”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
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3分)(2019成都中考)四、语言运用(共12分)12.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2分)(3)下面是一首名为“四季花儿歌”的童谣,请在空缺处写出恰当的句子。
(4分)三月里,桃花红,桃园结义当英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里,桂花香,广寒宫里看吴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腊月里,梅花开,喜鹊闹梅好运来。
答案示例:①六月里,荷花放,花中君子美名扬。
②九月里,菊花黄,东篱采菊登高忙。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含解析)

专题13 诗歌鉴赏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甲】《渔家做》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友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7.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
【甲】词用__________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7.(1)窦宪勒石燕然,(2)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3)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志向。
18.示例1: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借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示例2: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豪迈奔放”:描写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借用典故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二、【2018年中考广西柳州卷】古诗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本词中“孙郎”指的是①。
②上阙描写的是的场景。
15.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赏析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赏析杭州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曰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哇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
②蛱(ji6)蝶;蝴蝶(1)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诗通过“梅子金黄” “杏子肥”“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 ”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分)(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3分)【答案】(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花落尽”(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 “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盘然情趣。
【解析】(1)本题考察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前两句,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因此此题填“麦花雪白”或“菜花稀”都算对;高诗是一首描写晚春时景的田园诗,但是清晰描写暮春时节的诗句则是后两句,通过百花尽落来展现暮春时节的景象。
(2)本题考察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高诗中“无人”和“惟有”形成了对比,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高诗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
末句“菜哇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略(评分:3分。选取的形象恰当1分.表达“依依不舍”作者借助“船票”这一意象,写出了与爱人的分隔与离别,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愁绪。
诗句二:
(2)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话,表达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40字左右)(3分)
答:
7.⑴参考答案:借助“起跑线”这一意象,写出了祖国开始发展,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2018现代诗歌赏析
7.阅读诗句,完成后面各题。(5分)(2018·烟台)
诗句一: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
诗句二: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依据示例,分析加点意向的内涵,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