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1)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流程与规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流程与规范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流程与规范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监测医院环境的卫生状况至关重要。

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旨在对医院内各个环境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发现并控制潜在的感染源,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工作流程与规范。

一、工作流程1.确定监测目标和内容:根据医院类型和规模,确定监测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一般包括监测病房、手术室、ICU、门诊等主要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以及水源、空气质量等因素。

2.确定监测频率和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的频率,可以是每日、每周、每月或其他适当的时间间隔。

同时确定监测的方式,可以是定点采样、定时监测或突发事件监测等。

3.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和内容,制定具体的监测计划和方案。

确定监测点位和具体监测项目,如空气微生物、表面菌落总数、水源菌群等。

同时制定监测样品采集、处理、送检等流程。

4.开展监测工作:按照监测计划和方案,进行具体的监测工作。

根据监测点位和项目要求,采集样品,如空气样品、表面样品、水样等。

样品采集应持续一段时间,以充分反映监测区域的真实情况。

5.样品分析和评价: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培养菌落计数、菌种鉴定等。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和判断,确定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和卫生问题。

6.结果汇报和控制措施:将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报,向相关管理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清洁消毒、通风换气、水质处理等。

7.监测结果总结和改进:对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评估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监测计划和方案,完善监测工作流程和规范。

二、规范要求1.监测人员资质要求: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医学和环境学知识,熟悉监测仪器和设备的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室技能和经验。

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监测设备和耗材要求:使用的监测设备和耗材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监测过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1 范围本尺度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包管。

本尺度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尺度的引用而成为本尺度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含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尺度,然而,鼓励根据本尺度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尺度。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陈述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3 术语和定义3.1 医院感染监测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分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day是一种累计流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经常使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暗示。

3.3 全院综合性监测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连续不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4 目标性监测target surveillance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规范近年来,医院感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严重威胁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工作,各国纷纷制定和执行各种规范、规程、标准等措施。

本文将从医院感染的定义、监测方法、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介绍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的规范。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简称HAI)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或住院护理过程中,由于感染源是医疗机构内部的因素,导致的感染问题。

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感染起始时间等不同因素,医院感染可以分为血液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多种类型。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的监测是评估医院感染问题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计报告法:医院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感染报告系统,及时收集、统计和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以便评估和改进预防控制工作。

2. 定点、定时调查法:医院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病房或科室,定期对该区域进行感染监测,通过调查和采集病原微生物和临床数据,了解该区域感染的类型、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等。

3. 特殊病例报告法:当医院发生罕见或特殊类型的感染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 相对危险度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科室或各病区的感染发生率,评估其相对危险度,以便针对性地加强预防控制措施。

5. 监测指标法:制定医院感染的监测指标,从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等方面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控感染的重点问题。

三、预防控制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明确感染控制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2. 严格手卫生规范: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教育和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正确洗手或使用洗手消毒剂,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近年来,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率等问题的出现,为此,医院应加强对感染的监测。

为了更好地管理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于2019年出台,应用于全国所有医院。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旨在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确保病人的安全。

首先,该规范对医院的厕所、手洗、及空调系统的卫生状况进行了细致的细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检测标准,以确保医院卫生状况的合格程度,减少感染的发生。

此外,该规范还对手术室的日常消毒要求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要求所有手术室必须每日消毒,同时装备有细菌检测仪,以保持手术室的卫生状况。

此外,《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还对医院用药安全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为此,全国所有医院都要建立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实施一系列的用药安全监督,包括药品使用及管理、药品存储及陈列、药品采购及质量控制、药品使用监测等,以确保医院用药安全。

另外,《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也着重对医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加以强调,要求全国医院对医护人员的新冠肺炎、艾滋病毒、炭疽热等感染病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毒的感染暴露情况,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医院要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如《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严格贯彻《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以充分发挥有关规范的作用。

总之,通过《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出台,将有助于加强医院的
感染控制,减少感染疾病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全国各医院应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以确保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一)

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一)

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一)引言概述:医院感染监测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而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设施设备以及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旨在及时发现并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

正文内容:1. 监测对象- 患者感染情况的监测: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就诊期间的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监测患者感染的发生率、类型和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 医护人员感染情况的监测: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评估和感染指标监测,尤其是对高危岗位人员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以确保医务人员不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者。

- 设施设备和环境的监测:对医疗器械设备、手术室、感染控制区域、病房、空气质量和水质等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减少感染的机会。

2. 监测内容- 指标监测:对医院感染相关的指标进行监测,如感染发生率、感染死亡率、耐药菌感染率等,以评估医院感染的风险水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 病原微生物监测:对医院内患者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采样和分离培养,分析其分布情况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感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 数据收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对医院感染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报告,以监测感染疾病的趋势和流行情况,为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监测方法- 临床观察法:通过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

包括对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的观察和记录。

- 问卷调查法:向医护人员和患者发放问卷,调查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个人防护措施的使用情况、就医过程中的感染控制情况等,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 实验室检测法:通过对患者样本、环境样本和医务人员样本的采集,进行细菌培养、酶免疫分析等实验室检测,以获得感染相关的指标和病原微生物信息。

4. 监测措施- 制定感染控制政策和规范: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制定并推广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和规范,明确感染监测的指标、方法和采样标准等。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一)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病例进行核实或排除,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避免暴发流行。

临床主管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并通过电子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

(二)医院感染管理部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分管院长、相关科室汇报和反馈。

(三)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四)根据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包括多重耐药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监测。

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镜卫生学监测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规范要求,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采样,并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一)空气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频度:(1)每季度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同室、烧伤病房的空气净化与消毒质量进行监测。

(2)洁净手术室或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合理安排,保证每个洁净房间能每年至少监测一次。

(二)结果判定:(1)洁净手术室和其他洁净场所;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空态或静态)(注:浮游法的细菌最大平均浓度采用括号内数值。

细菌浓度是直接所测的结果,不是沉降法和浮游法互相换算的结果。

Ⅰ级眼科专用手术室周边区按10000级要求。

)(2)非洁净手术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3)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二)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频度:每季度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进行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1、常规监测与报告:(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

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2、暴发报告:(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1)一级暴发报告:报告指标: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规范。

下面是一份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所帮助。

一、感染监测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感染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降低感染的风险和传播。

2. 原则:(1)全员参与:医院全体员工都应参与感染监测工作,增强对感染的警觉性和责任感。

(2)及时准确:感染监测工作要求及时、准确,及时上报感染信息,准确判断感染类型和程度。

(3)隐私保护:在感染监测工作中,要严格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权,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二、感染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 感染监测的内容:(1)医院内各种感染的发生情况;(2)感染的相关因素,如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等;(3)感染的趋势和变化;(4)感染的传播途径和方式;(5)感染的控制效果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等。

2. 感染监测的方法:(1)定期巡查法:医院可以定期巡查医疗设施、手术室、病房和各科室的卫生状况,包括清洁度、消毒措施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2)案例调查法:当医院发生感染事件时,应当进行详细的案例调查,了解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

(3)患者追踪法:追踪感染患者的动向和接触史,了解其感染的可能来源和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

(4)实验室监测法:对医院内的感染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其种类和分布情况,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

三、感染监测的管理和质量保障1.管理措施:(1)建立感染监测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职责。

(2)制定感染监测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指南,指导医务人员进行感染监测和上报工作。

(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感染监测的水平和质量。

(4)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信息系统,实现感染数据的实时上报和分析。

2.质量保障:(1)建立感染监测质量评估的指标和评估方法,定期对感染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 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 2006年3 术语和定义3.1 医院感染监测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day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3 全院综合性监测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4 目标性监测target surveillance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3.6 抗菌药物使用率usage rate of antibiotic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3.7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dose of antibiotic use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3.8 规定日剂量频数(DDD频数)number of Defined Daily Dose 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4 监测的管理与要求4.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4.2 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4.3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报告表见附录A。

4.3.1 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h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a)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4.3.2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进行报告: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3.3 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4.4 医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

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4.5 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a)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

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b)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c)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4.6 人员与设施4.6.1 人员要求医院应按每200张~25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应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

4.6.2 设施要求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5 监测5.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1.1 全院综合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5.1.2 目标性监测5.1.2.1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5.1.2.2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D进行。

5.1.2.3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E进行。

5.1.2.4 细菌耐药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

5.2 医院感染调查方法5.2.1 患病率调查,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病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G进行。

5.2.2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帮助了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H进行。

5.3 监测信息的收集5.3.1 宜主动收集资料。

5.3.2 患者感染信息的收集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5.3.3 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5.3.4收集和登记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主要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查处置经过与效果、暴发原因初步分析、*需要总结的经验等):报告单位:填表人:报告日期:联系人电话(手机):详细通讯地址与邮政编码:填表注意事项:分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请标明并逐项填写,带*号的内容供订正报告时填写。

暴发事件的详细描述本表不够时可另附纸填写。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院综合性监测B.1 监测对象住院患者(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时可包括出院后一定时期内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B.2 监测内容(最小数据量要求)B.2.1 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B.2.2 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B.2.3 监测月份患者出院情况:按科室记录出院人数,按疾病分类记录出院人数,按高危疾病记录出院人数,按科室和手术切口类型记录出院人数;或者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B.3 监测方法宜采用主动监测,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

B.3.1 各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医师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B.3.2 各医院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付诸实施。

B.3.3 专职人员应以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医院感染病例。

B.3.4 医院感染资料的来源,包括以患者为基础和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基础的信息。

B.4 资料分析B.4.1 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00%……(式B.1)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以同期出院人数替代。

B.4.2 日医院感染发病率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1000‰……(式B.2)B.5 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和上月医院感染发病率资料,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附录C(规范性附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C.1 监测对象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C.2 监测内容C.2.1 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C.2.2 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C.1,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见表C.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C.2.3 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C.3 监测方法C.3.1 宜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宜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V级5 病情危急,属紧急抢救手术。

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V级C.4 资料分析C.4.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100%……(式C.1)C.4.2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100%……(式C.2)C.4.3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C.4.3.1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100%……(式C.3)C.4.3.2 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100%……(式C.4)C.4.3.3 平均危险指数平均危险指数=……(式C.5)C.4.3.4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式C.6)C.5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附录D(规范性附录)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D.1 ICU感染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 感染。

D.2 监测对象 ICU患者。

D.3 监测内容D.3.1 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

D.3.2 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D.3.3 ICU患者日志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记录临床病情分类等级及分值(表D.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