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传统礼仪资料

合集下载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

三字经的历史典故《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它以三字一句、四句一韵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历史典故、伦理道德等内容融为一体,成为古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读经典。

《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已不可考,但一般认为它出现在南宋时期。

最初的版本是以文言文撰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出多种版本,包括明清时期的官方版本、民间手抄本等。

《三字经》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著名典籍、历史事件、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

其中,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体现了儒家的人性观,“唐有李世民,论文讲以经”则是介绍了唐朝的文化政策。

此外,还有关于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例如“日东升,月西沉,北斗七星挂天边”、“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七雄秦最强”等。

《三字经》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内容,成为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

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也传递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理念。

在今天,虽然《三字经》已经不再作为小学教材,但它的价值和意义仍然不减,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总之,《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

通过了解《三字经》的内容和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它也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洋河历史文化典故洋河,这片充满神秘色彩和悠久历史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带大家探寻洋河历史文化的典故,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洋河位于中国东部,流经今天的江苏、安徽和山东三省。

自古以来,洋河就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和资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洋河地区经历了数个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洋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白酒文化。

洋河白酒源于古老的酿酒技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白酒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三字经》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及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三字经》内容介绍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

《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

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

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借鉴《三字经》韵语集中识字的原理,深圳市策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开发出包括《中华字经》在内的『爱文识字阅读系列教程』,进行汉语阅读教学推广,取得广泛好评。

《三字经》全文长达1145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三字经》作者《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

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

礼仪教育三字经_三字经

礼仪教育三字经_三字经

礼仪教育三字经重礼仪,讲礼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礼”的由来源远流长。

周公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以“礼乐”治天下。

孔子提出“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主张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是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是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

我们要继承古代礼仪文化的精华,赋予其现代文明的新内容,创造出当代的礼仪文化。

礼仪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我们编写出《少年儿童礼仪三字歌》,从仪表礼仪、交谈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五个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重礼仪,讲礼貌,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它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文明礼貌的品质,而且使中华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今天,我们仍需发掘“礼”的时代价值,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礼仪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

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将礼仪教育分为如下五个单元。

1、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在姿态、举止、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

仪表美既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他人、对社1 / 8会的尊重,反映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

少年儿童正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挺拔俊美的身姿、整洁大方的仪容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够积极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仪表礼仪主要包括站姿礼仪、坐姿礼仪、走姿礼仪、着装礼仪和仪容礼仪。

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我们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三字经》的写作方法,编写了小学生礼仪三字歌。

(以下个单元相同)小学生仪表礼仪三字歌新时代,讲文明,好少年,树新风。

懂礼仪,在言行,好习惯,贵养成。

坐立走,要规范,古有训,记心间。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喻意明。

要做到,有技巧,眼平视,面含笑。

身立正,精神好,挺起胸,要记牢。

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

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

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第一篇: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晨风吹,阳光照。

红领巾,胸前飘。

好学生,要做到。

讲文明,讲礼貌。

见老师,问声好。

见同学,问声早。

上下楼,靠右行。

互礼让,要记牢。

楼道内,静清净。

教室内,莫喊嚷。

桌椅齐,地面洁。

好环境,好心情。

课堂上,勤动脑。

勤回答,勤思考。

铃声响,课间到。

做游戏,不追跑。

玩得精,玩得巧。

悦身心,练大脑。

爱树木,护花草。

主人翁,责任感。

你我他,不缺少。

学校外,需做到。

有气质,有风度。

仪态美,举止雅。

衣整洁,精神好。

站坐行,仿前辈。

站如松,坐如钟。

卧如弓,行如风。

尊重人,文明语。

讲理解,讲和善。

谈话时,面带笑。

若问路,要礼貌。

“老爷爷,阿姨好”。

若购物,注行为。

不乱动,买卖和。

看演出,提前到。

轻入座,不迟到。

不喧哗,不乱跑。

演出闭,要鼓掌。

有纸屑,不乱抛。

有果皮,扔进箱。

乘车时,不拥挤。

尊长辈,爱幼小。

客人到,心欢笑。

物品齐,房间整。

主动迎,又周到。

送物品,接物品。

双手呈,谢声到。

亲友家,去做客。

重礼仪,少不了。

用物品,不随意。

经允许,教养好。

用餐时,不抢先。

离去时,招呼到。

要告别,说感谢。

有礼貌,人人笑。

好习惯,早养成第二篇: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小学生文明礼仪三字经晨风吹,阳光照。

红领巾,胸前飘。

好学生,要做到。

讲文明,讲礼貌。

见老师,问声好。

见同学,问声早。

上下楼,靠右行。

互礼让,要记牢。

楼道内,静清净。

教室内,莫喊嚷。

桌椅齐,地面洁。

好环境,好心情。

课堂上,勤动脑。

勤回答,勤思考。

铃声响,课间到。

做游戏,不追跑。

爱树木,护花草。

主人翁,责任感。

你我他,不缺少。

学校外,需做到。

衣整洁,精神好。

站如松,坐如钟。

卧如弓,行如风。

尊重人,文明语。

谈话时,面带笑。

若问路,要礼貌。

“老爷爷,阿姨好”。

有纸屑,不乱抛。

有果皮,扔进箱。

乘车时,不拥挤。

尊长辈,爱幼小。

客人到,心欢笑。

主动迎,又周到。

送物品,接物品。

双手呈,谢声到。

离去时,招呼到。

要告别,说感谢。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三字经(节选)》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三字经(节选)》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三字经(节选)》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三字经》是中国著名的经典读物,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在小学时就开始学习它。

本文主要介绍《三字经》节选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三字经》最初是由王应麟所著的《二十四史》之一,它是一篇关于基本道德和知识的书籍,因其易记,读起来也很有韵味,所以被广泛地使用,并在华夏大地上流传了数百年。

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孝道、道德、人伦、尊卑、生命等基本知识,也包括历史事件和名人传奇。

一、孝道《三字经》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孝道的,它告诉我们子女要做好孝顺父母这一基本责任。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孝敬父母的道德价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教育孩子们做好孝顺父母的重要性,《三字经》最开始的几篇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孝道的。

它提出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恩,非育即养也”等教育口诀,使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父母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辛苦,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关注、爱护父母。

二、道德《三字经》的第二部分是关于道德的,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正反面道德观念。

道德是社会公德,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内心品质,在增加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字经》中,作者提出了诸如“欲速则不达”、“言必果,行必果”等道德准则,让人们深刻理解到道德虽不需要思考,但一旦违反将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在自己的行为处事中遵守道德准则,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权益和社会公德。

三、人伦《三字经》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人伦的,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

《三字经》中提到了婚姻、朋友、三从四德等关于人伦的道德规范,尤其重视尊重、互助、信任、爱等方面。

孩子们要认真领会这些规范,培养出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尊卑《三字经》的第四部分是关于尊卑的,这一部分类似于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主要是传道自家,教育人与人在相互尊重与理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园礼仪教育《三字经》

幼儿园礼仪教育《三字经》

第⼀册: 幼⼉园礼仪 1、⼊园:早⼊园,不迟到,见⽼师,要问好,⼩朋友,也问到,别⽗母,勿忘掉。

2、离园:离园时,互道别,先⽼师,后同学,见爸妈,问声好,抱⼀抱,更乖巧。

3、盥洗(如厕):如厕前,先敲门,有⼈在,要等待,如厕后,要冲⽔,整好⾐,把⼿洗。

4、盥洗(洗⼿):洗⼩⼿,不拥挤,排好队,袖卷起,洗⼿时,擦⾹皂,洗完后,⽔关掉。

5、盥洗(喝⽔):⼩⽔杯,双⼿拿,接好⽔,慢慢回,喝⽔时,归原位,⼩⼼喝,不浪费。

6、爱护公物(⼩椅⼦):⼩椅⼦,双⼿搬,轻放好,再坐上,⼈离开,椅收起,爱护它,常擦洗。

7、爱护公物(图书):图画书,要爱护,轻轻翻,细细读,不弄脏,不损坏,书⼩弟,乐开怀。

8、爱护公物(园内设施):教室内,玩具多,互谦让,不争夺,院⼦⾥,设施全,爱公物,齐动员。

9、学习活动:学习时,要坐好,认真听,勤思考,要提问,⼿举起,回答时,字清晰。

10、户外活动:在户外,做游戏,与⽼师,不远离,集合时,收玩具,守规则,讲秩序。

11、睡眠礼仪(穿、脱⾐服):睡觉前,先问安,按顺序,脱⾐衫,叠整齐,放⾝边,起床后,依次穿。

12、睡眠礼仪(睡觉):不蒙头,不趴睡,枕放正,盖好被,⼩⼿空,右卧眠,早⼊睡,梦⾹甜。

13、睡眠礼仪(起床):起床时,要安静,去⽅便,步要轻,⾐穿好,被叠齐,先梳洗,后游戏。

公共场所礼仪 14、在公共场所如何讲话:公共场,有礼貌,不喧哗,不哭闹,说话时,声要⼩,对他⼈,⽆打扰。

15、学会倾听:他⼈讲,细倾听,不打断,表尊敬,转述时,⼝齿清,话简单,语意明。

基本礼仪 16、请:借物品,求帮忙,要说清,才像样,有问题,说请问,客⼈到,您请进。

17、您好再见:见⾯时,要问好,早中晚,不能少,分别时,说再见,临睡前,道晚安。

18、礼貌⽤语(谢谢不客⽓):⼈帮我,谢谢你,我帮⼈,不客⽓,谢谢你,不客⽓,常⽤起,更知礼。

19、礼貌⽤语(对不起没关系):做错事,对不起,⽤诚⼼,表歉意,不要紧,没关系,互谦让,明事理。

《三字经》的中国慈孝文化

《三字经》的中国慈孝文化

《三字经》的中国慈孝文化《三字经》的中国慈孝文化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和睦与慈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家庭的和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

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三字经》经明朝、清朝和民国时人的续文完善,记载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文明史。

三字经一句三字,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吟诵。

它不但精辟的描述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孝道和伦理道德,还丰富的记载了古代的历史、天文地理和一些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

它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从明朝时期(公元1579年)逐渐走向世界。

它不仅有汉文、满文、蒙文的版本,而且还有英文、法文的版本。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汇集到中外文化交流的长河之中。

由此可见,《三字经》对中国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第一,《三字经》鲜明地揭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真谛。

《三字经》中的慈孝文化,不同于《二十四孝》和《孝经》、《孝论》里的观点,它告诉人们,作为父母长辈对其子女要把父母的疼爱,转化为教育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的责任,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完善、补充和纠正了先古慈孝文化的缺失、不足和偏差。

从“人之初”到“不知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到童年时代人性的本质都是善良的,随着对家庭和社会的不断认识,人性会不断发生变化,为人父母者,对子女有百般的疼爱,爷爷奶奶对孙子更是呵护有加,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

作为父母要培养好自己的子女,必须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父母自己给子女以身作则的引导外,还要送子女到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

要向孟子的母亲那样选择良好的环境,采用监督引导的方法;像窦燕山那样,在家新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为子女作德行的表率。

《三字经》明确指出“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阐明了家长和老师对子女和学生各有不同的教育责任,首先是父母不教和老师教育不严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
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
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解读“传统礼仪”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dāng shī xù wù wéi bèi
此 十 义,人 所 同。 当 师 叙,勿 违 背。
【解释】前面提到的十义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
“义”和“礼” 为前提。
解读“传统礼仪”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父子恩,夫 妇 从。 兄 则 友,弟 则 恭。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
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解读“传统礼仪”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长 幼 序,友 与 朋。君 则 敬, 臣 则 忠。
东西。
【相关典籍】
康熙年间的李毓秀写的《弟子规》中说道:“有余力,则学
文”。
Hale Waihona Puke 解读“传统礼仪”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 纲 者,君 臣 义。 父 子 亲,夫 妇 顺。 【解释】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
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 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为经。
解读“传统礼仪”
wé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 人 子,方 少
时。 亲 师 友, 习 礼 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 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解读“传统礼仪”
【相关典故】师文拜师师襄 【相关典籍】 《礼记》第一句:“勿不敬,俨若思”。 《论语·阳货》中说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三字经》中的传统礼仪
第4组:
主讲:孙雪琦
PPT制作:刘茂露 资料整理:赵娜 尹维 资料收集:魏静文 魏来 林子靖 王珈薇
1
2 3
《三字经》
录目
解读“传统礼仪”
课堂讨论
2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三大传统启蒙教材之 一,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
千”,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奉
解读“传统礼仪”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能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让 梨。 弟 于 长, 宜 先 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
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
道的。“弟”通“悌”,尊敬友爱。
解读“传统礼仪”
首 孝 悌, 次 见 闻。知 某 数,识 某 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
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
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
之事为某文也。
解读“传统礼仪”
【“孝悌”的实时性】
孝和悌,它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该是人人都具备的
解读“传统礼仪”
【相关典故】举案齐眉 【“三纲”辨析】
《三字经》的“三纲”与董仲舒所讲的三纲风马牛不相及,作
者所倡导的是一种爱,一种关切,一种道义,而不是绝对的、单向
的控制和服从。所以说,《三字经》所倡导的是温馨和谐的君臣关
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虽然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不同,但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五常”】
汉代《白虎通》中讲:仁即仁爱;义是得体;礼是指合乎规范;
智是指明辨是非;信是指专一守信。
后来,大家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样东西是经久不变的,应该
是超越一切时空的限制的,它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
解读“传统礼仪”
【“不容紊”】——五常的顺序不可以打乱 儒家认为, 智慧和守信是为人处事不可或缺的, 但 “仁”是最重要的,“智”和“信”必须要以“仁”、
违背。
解读“传统礼仪”
【相关典籍】 《礼记·礼运》中的“十义”是:父慈、子孝、兄良、 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相关典故】 赵孝争死

课堂讨论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字经》认为“不容紊”,如果你是《三字经 》的作者,你会特意编排“五常”的顺序吗?顺序 是什么呢?
解读“传统礼仪”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曰 仁 义,礼 智 信。此 五 常, 不 容 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
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
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解读“传统礼仪”
【“悌”的现实意义】
梁实秋先生专门写过一段:“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
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
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
解读“传统礼仪”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解读“传统礼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 九 龄,能 温 席。孝 于 亲,所 当 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解读“传统礼仪”
【相关典故】黄香温席 【“孝”与“教”】 “孝”,上老下子 “教”,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