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2节力的存在教案2

合集下载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2教材分析: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依照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看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

2、通过观看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从而亲近科学、喜爱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橡皮筋、可乐瓶、弹簧等教学流程:创设情景1、利用开课的锲机让学生鼓掌欢迎老师的到来。

问:你们的手掌有什么感受〔生:痛〕。

再问:什么原因手掌会痛呢?〔生:因为太用力了〕今天就让我们大伙一起来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题,让学生明白力就在周围〕学生活动1:同桌两位同学真假掰手腕,学生判断真假。

〔学生明白力是看不见的,需要从效果上去判断,引出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学生活动2:请同学们依照桌面的物品,做一个或两个有关力的实验,探究状?〔学生举例分析〕观看足球竞赛视频后思考:足球运动中,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后得出: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板书〕学生活动4:畅所欲言我们还在什么时候看到或感受到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想一想:在椭圆形赛道上匀速行驶的自行车。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力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力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的存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试试讲教案
1教学⽬标
1.知道⼒的作⽤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知道⼒的作⽤是相互的;
3.能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学情分析
⼒、⼒量、作⽤⼒和反作⽤⼒等词,对学⽣来说⼀点都不陌⽣,学⽣已有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什么是⼒?⼒有怎样的作⽤效果?反作⽤⼒到底是怎么产⽣的?这些问题学⽣很难说清楚的。

对学⽣来说,能举出⼒的作⽤的具体事例,并没有形成⼒的概念。

基于学⽣对⼒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将⽣活中有关⼒的现象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积极动⼿实验,在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的过程中,把⼒的作⽤效果和⼒的概念概括出来。

3重点难点
重点:⼒的作⽤效果及⼒的作⽤是相互的。

难点:⼒的概念的建⽴的过程及运⽤⼒的作⽤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
4.1第⼀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新课情景:林丹、谌龙在⽻⽑球赛中的⼀组图⽚。

观察图⽚,有什么共同感觉? ⽣:帅⽣:强壮师:肌⾁的紧张程度发⽣变化感受到⼒这是⼈对⼒最初的认识。

⼆、⾃主探究,建构概念 1.感受“⼒”的存在请同学们来互相展⽰⼏个⼒,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组设计的⼜多⼜好,并请仿照着填⼊下⾯的表格中。

例⼿搬桌⼦⼿搬桌⼦ 1 2 3 4 5 【体会】要想有⼒的话,需满⾜什么条件? ⽣:两个物体⽣:相互之。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比一比:哪位同学能将拉力器拉开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那你能展现你的力量吗?但我们能看到力吗?通过这组图片能判断力的存在吗?我们应怎样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存在。

(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说明它的存在。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三章 第2节 力的存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力的存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力的存在》。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认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理解力的种类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产生及存在方式,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力,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物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操作规范性和观察分析能力。

3. 综合应用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推箱子、踢足球等)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1)力的定义及产生:讲解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种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3)力的单位及测量:介绍力的单位(牛顿),简单介绍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秤)。

3. 实验探究(15分钟)(1)实验准备: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重物等。

(2)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弹簧拉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力的特点及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及种类,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加强学生对力种类及测量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生活中力的应用的短文。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浙教版七下3.2力的存在教案

浙教版七下3.2力的存在教案
课程资源的准备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课题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学会从试验中结合学知识。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让学生感受力大小。
实验,客观地表达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学案2

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学案2

课题:力的存在【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难点预见】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知识链接】用手推门【学法指导】实验、分析法【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力的三要素:、、。

1.大力士能搬起一般人搬不动的大石头,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系。

2. 向右用力推盒子,盒子会向运动;向左用力推盒子,盒子会向运动。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

3.将盒子竖放,分别在A、B点推动盒子,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现象:力作用在A点会把盒子,力作用在B点会使盒子。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

结论:力的、和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合作探究:力的示意图1.自学课本P42“力的示意图”,完成下列填空:(1) 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的表示力。

(2)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线段的表示;箭头的方向用来指示力的;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或来表示。

(3) 力的示意图就是要把力的、和表现出来。

2.画示意图的步骤①找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②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③在线段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标明力的大小。

展示提升:画出小车受到的水平向右的大小为80N的拉力的示意图。

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A B【达标测评】1.在图2所指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图22.一个中学生的体重最接近()A.5N B.50N C.500N D.5000N 3.下列说法中与力的作用效果无关的是()A.力的单位B.力的方向C.力的大小D.力的作用点【板书设计】力一:力的三要素二:力的示意图:【自主反思】。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第二节力的存在【教学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验证力的存在.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性,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重点】探究、发现、理解力的两大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难点】1.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2.运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前预习】问题1:生活中如何感受力的存在?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问题3:什么是力?问题4: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活动一:让学生上台把重物提起来,感受此时(手)肌肉有什么感觉?活动二:用力拉橡皮绳(坚持五秒),感受手臂的感觉如何?总结归纳:人类最早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的肌肉酸胀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除此之外,上述过程中还有什么现象能证明力的存在?(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体会“有力的存在”,使生活问题科学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用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二、知识要点一、感知“力” 经过刚才活动大家都感受到了力,那么大家想一想只有人才能产生力吗?生活中有没有其他物体可以产生力,请些举例子。

二、分析“力”(1)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一些产生力的例子,比如压路机压路、马拉车、吊车提货物、磁铁吸引回形针分析力产生的条件?①力产生需要两个物.②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③两个物体产生力还需要发生作用.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我们知道“人过留痕、雁过留声”那么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产生一些效果,通过学生实验分析力产生的效果.活动: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桌上的器材(一个气球、一个橡皮条、一个弹簧、一个兵乓球、一个小车)请大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这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把它产生的效果记录在表格.归纳:力产生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大小改变和运动方向改变)三、探索“力”(1)物体受力一定会有形变吗?如何证明玻璃杯的形变?(2)思考篮球与地面接触的时候有力的存在吗?如何证明篮球发生了形变?四、领会“力” 活动:(两人一组)如图所示,两个气球相互挤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做一做,下面三种挤压方式哪些能产生这种效果?A.甲球不动,乙球压向甲球B.乙球不动,甲球压向乙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所示效果的是 .你能从这个实验的产生中又能的到什么?是怎么分析的?(1)游泳时,人向后划水,为什么人会向前进?(2)火箭的的推力从哪里来?五、应用“力” 演示实验:演示反冲小车,让学生跟进一步体验反作用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力的存在》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三章第2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六、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备注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七、布置作业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