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商场现代化》年月(中旬刊)总第55期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

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生产性民俗文化;B 、交易性民俗文化,;C 、生活性民俗文化。

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 、家族民俗文化;C 、村落民俗文化;D 、民间组织民俗文化;E 、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

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民间巫术、占卜类;B 、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 、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

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 、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 、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 、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 、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贵州乡村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贵州乡村旅游的现状1.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适宜开展乡村旅游项目。

1.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贵州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1.3 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逐渐形成,涵盖了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民宿等多个环节。

二、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2.1 乡村振兴政策支持国家对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为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乡村旅游需求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市场保障。

2.3 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承结合贵州乡村旅游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加强了文化传承,吸引了更多游客。

三、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挑战3.1 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

3.2 乡村旅游营销手段滞后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对市场营销的投入。

3.3 乡村旅游人材短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材短缺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4.1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品特色和创新。

4.2 加强乡村旅游营销引入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

4.3 培养乡村旅游人材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贵州乡村旅游的未来展望5.1 乡村旅游将成为贵州经济增长新动力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将成为贵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2 乡村旅游将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促进贵州乡村振兴,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5.3 乡村旅游将成为贵州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贵州乡村旅游将成为传播贵州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推动贵州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贵州省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单位,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包括壮丽的山脉、清澈的河流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这个迷人的地方。

本文将介绍贵州省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

1. 自然资源的优势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里有壮丽的山脉,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果树瀑布和贵阳市的青岩古镇。

贵州还拥有众多的溶洞,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龙洞堡和遵义市的仙女洞。

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 文化旅游的魅力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如苗族的芦笙舞和布依族的火把节。

这种多样性使得贵州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3. 政府支持的旅游发展贵州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旅游行业。

政府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旅游设施,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如农业和手工艺品制作业,以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4. 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贵州省的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业、餐饮业和交通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此外,旅游还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5. 挑战与机遇贵州省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交通不便、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然而,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贵州省正积极改善交通网络,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同时,贵州还致力于推动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结论贵州省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

自然资源的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贵州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的支持和旅游业带动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贵州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当前,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产品单一、景区管理混乱等。

为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游客滞留时间贵州的大部分景区都以短途旅游为主,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为了提高游客滞留时间,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丰富旅游产品:贵州是个拥有丰富资源的省份,应充分挖掘资源,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2.完善旅游线路规划:在旅游线路规划上应更注重游客滞留时间的设计,建议提供更长时间和更深度的旅游路线,例如推广长线旅游,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贵州风情。

3.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景区作为游客体验的主要场所,应加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二、拓宽旅游产品的范围目前贵州旅游产品的范围比较单一,主要以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为主。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旅游产品的范围:1.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实现新突破:如结合科技手段,建立智慧旅游系统;发展基于VR、AR等科技的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产品。

2.推出季节性旅游产品:如在特定的季节推出旅游产品,如昆仑山谷的草坪花海、南岳衡山的冬季雪景等。

3.推广深度旅游:不局限于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提升游客的感受和体验。

如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人文历史等。

三、加强景区管理目前,贵州的景区管理混乱,存在不合理收费、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

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景区服务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规范景区管理:推行清障整治、巡查制度、整治假冒伪劣、价格违规等行为的整治,规范景区内的旅游市场。

2.提高景区服务标准:景区的服务是保证游客安全和满意的基础,要引导景区服务提高标准,提供更加优质、细致精湛的服务。

3.加强景区安全保障:对景区内的安全设施进行排查和维修,加强景区内的安全监管,营造一个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旅游环境。

四、加强旅游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宣传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贵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黔南地区位于贵州省南部,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也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黔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研究,以促进黔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1. 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黔南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对于各种节庆活动、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等都有着丰富的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很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2. 品牌建设欠缺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尚未形成较为知名的品牌,缺乏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景点和产品。

游客到达黔南地区后往往难以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难以体验到地道的民族文化。

黔南地区在民族文化旅游方面缺乏较为吸引人的品牌形象,影响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3.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民族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黔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景区和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的服务意识和水平也有待提高,对外来游客的接待能力有限。

4. 缺乏专业人才民族文化旅游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进行运营和管理,但目前黔南地区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宣传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来开展工作。

这使得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研究为了保护和利用好黔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

Tourism Economy旅游经济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化对策黄 铄(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贵州贵阳 551400)摘 要:在对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贵州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其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存在较大落差。

对此,本文通过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别从综合开发、打造精品、形象宣传、资金渠道4个维度提出贵州旅游业优化对策,以期推动贵州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贵州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素有“中国山水甲天下”之称,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1]。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贵州作为具有独特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已经开始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业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自驾游随着贵州省内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来贵州旅游。

自驾游具有灵活性强、节省开支、增强亲近感等特点,也更符合当今年轻人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贵阳、遵义等城市已建立国家级的自驾游综合服务站,可为自驾游游客提供一系列的便利服务。

(二)生态旅游近年来,贵州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一些独具特色的生态景区逐渐被开发和整治,如黔东南的凯里大观园、雷洞坪和铜仁的万峰林等,吸引了越来越多追求健康、自然、休闲的游客前来旅游。

(三)文化旅游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聚居地,贵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侗族水族村寨、苗族火把节、土家族梯田等,已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或文艺青年前来体验[2]。

同时,著名的贵阳市、遵义市等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为喜爱文化旅游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四)农家乐随着城市消费升级和人们对健康绿色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去农村体验农家生活,以享受纯净自然的氛围和传统的农耕文化。

贵州的农家乐普遍具有民俗特色、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美食,如铜仁的田园风光、黔南的瑶寨特产等。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贵州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胜地,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交通不便利,部分景点交通不畅影响游客体验;其次是旅游设施滞后,部分景区配套设施老化影响游客体验;再者是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设施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游客体验,同时保护好这片美丽的自然环境。

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有明确的对策和措施,就可以迎接更加美好的发展。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问题,解决对策,交通不便利,旅游设施滞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水平,环境保护意识。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素有“人间天堂”之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贵州旅游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交通不便利、旅游设施滞后、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

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对于推动贵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交通资源相对匮乏,交通设施相对滞后,给游客出行带来了不便利。

部分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仍存在欠缺和不完善的现象,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一些景区受到了环境破坏,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为了解决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设施水平,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推动贵州旅游业迈向更加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2. 正文2.1 贵州旅游业面临的问题贵州的旅游业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形象。

交通不便利是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贵州地势复杂,交通要道不畅,很多景点之间的交通不便,导致游客出行不便,影响了旅游体验。

旅游设施滞后也是一个问题。

很多景区的设施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导致游客流失。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黔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黔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地区。

在过去几十年里,黔南州一直致力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以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目前,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 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

黔南州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景,但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仍然有限。

一些具有潜力的景点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宣传,导致游客的兴趣不高。

2. 文化传承和保护不到位。

黔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消失。

这不仅损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身份认同,也限制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3. 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黔南州,一些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仍然不尽如人意。

旅游设施不完善,导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给游客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不满。

1.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黔南州要充分挖掘和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发掘具有吸引力的景点和特色项目。

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认知度。

2.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黔南州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族音乐舞蹈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黔南州要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强导游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导游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旅游服务业,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4.加强合作与合作。

黔南州应主动与其他地区和旅游企业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开展联合宣传和营销活动,扩大旅游市场影响力。

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但目前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通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合作与合作,黔南州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将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传统文化。

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48个少数民族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风质朴,各民族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民族民间工艺使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势必能够盘活贵州的整个旅游市场,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

但当前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仍相对滞后。

本文通过对贵州民俗文化旅游特点的分析,针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思路。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日渐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特别是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更有苗、侗、彝、水、仡佬、土家、白、壮、毛南、羌、仫佬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风情、神话传说和饮食习惯等形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族风情。

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编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

除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于旅游产品单一,贵州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

开拓新的旅游产品,以激发当前旅游市场的活力势在必行。

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贵州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市场相对不成熟。

而正是贵州“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区位劣势使得民俗文化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形成一种独立于喧嚣尘世的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可以预见,只要开发得当,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必定蓬勃发展,大放异彩,这对推动少数民族地方的脱贫致富和贵州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分析
(一)优势
首先,从资源的数量和构成看,种类多、内涵丰富。

此外,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原生神秘文化底蕴丰厚,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长久以来,形成了不同的节日,婚庆习俗,饮食习惯,衣着服饰等;另外,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布依族、苗族主要聚居在黔西南一线,水族、瑶族则聚居在黔南地区,黔东南地区有苗族、侗族、毛南、羌、仫佬集中居住。

其次,从价值和功能上看,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
源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艺术和美学价值,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也可以满足学者研究民族文化的需求,这就使得其观光功能,科学考察和文化体验功能突出。

最后,从特性和特色上看,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新、奇、特、绝”的特点,贵州有16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是贵州所独有的,比如苗族中的白苗分支,青苗分支,花
苗分支以及仡佬、毛南等民族,他们的节庆习俗,衣饰着装,饮食习惯等都是在其他地方所体验不到的。

另外,贵州的民俗文化既有与同处云贵高原的巴蜀文化、滇文化的不同之处,又吸收了这些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

(二)弱势
首先,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待长期的科学规划,尽量避免盲目开发、无意识保护;其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软件”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对称;再次,资源所在地的基础设施缺失或老化,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要;最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太过分散,往往以村寨的点状形态分布,难以形成大的旅游区域集群。

(三)机会
第一,国际民俗文化旅游形势看好。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文化经济、娱乐经济、休闲经济四位一体的新经济时代,民俗旅游日渐受到青睐。

第二,经济不断发展,使人们有更多剩余资金用来寻幽访胜,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第三,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引导,贵州省现已将旅游业作为战略型支柱产业来发展。

新一届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贵州旅游资源认知认同,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将会出现大认识、大动员、大开发,并产生强烈震撼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贵州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将步入快车道。

第四,区域性开发和合作的加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圈合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化,贵州的地位将得到不断提升,参与度显著提高。

通过区域合作,贵州旅游业可以汲取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同时加强同广州、香港等客源地的交流和联系,大大提高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五,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大——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已经起步,但多数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如果说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的话,那么民俗文化旅游便是朝阳中的朝阳,潜力巨大。

(四)挑战
贵州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竞争表现为区域竞争和产品竞争,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重庆、广西等地。

云、贵、川、渝都处于云贵高原上,地域相同,文化相
似,而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省份的云南,拥有不弱于贵州的民俗文化资源,从多样性来说,超过贵州很多,并且,云南省“彩云之南”“阿诗玛的故乡”“春城”等称谓更是早已闻名中外;“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厚重的历史积淀成为很多人梦想的旅游地之一;重庆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得到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刘三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专一而精”,更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自然和人文旅游的发展处于良性状态。

另外,过度开发带来的城市化倾向和资源环境的破坏,降低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策研究
(一)塑造高品质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培育贵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1、以独有(世居)少数民族节日为依托培育品牌。

全省每年选择几个重点的民族节日如苗族的四月八、水族的端节、布依族的三月三等节日进行重点培育,使之逐步成为全国闻名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另外,通过举办区域性的艺术节,省、地、州、市大型民族文化活动以及旅游景区文化表演、民族风情会演等举措,把民族文化推向市场。

2、寻访名酒源地,感受民间酒文化。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名酒之乡、国酒之乡,茅台早已驰名天下。

此外,还有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刺梨糯米酒、苗酒、夹酒、鸭溪窑酒、安酒、平坝窖酒、朱昌酒、金沙窖酒等佳酿,民间酒文化的内涵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史料记载,早在两千一百年前的战国时代,贵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就无处不飘美酒香了,黔东南、黔西北以至整个贵州境内村寨之间多有酿酒的人家。

贵州酿酒以白酒为主体,此外,黄酒、果酒和配制酒也名酒迭出,如味美而益人的刺梨酒、黑糯米酒、金樱子酒和猕猴桃酒以及用贵州名贵药材配制的天麻酒、杜仲酒等。

黔酒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十分显著。

所以,以美酒之名兴旅游之风,把以“醉美贵州”为主题的名酒文化打造成为贵州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是其他地方都不具备的优势。

(二)强化旅游产品宣传
“酒香仍怕巷子深”。

消极等待就会丢失市场。

只有彻底打破“花香蝶自来”的陈旧观念,主动出击,强化促销,才有可能抢占旅游发展先机。

一是促销重心由单一旅游产品推介向全省整体形象打造转变。

随着旅游市场成熟和旅游者消费理念更新,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在促销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日益成为决定客流量的关键因素。

二是促销目标由盲目出击向定向突破转变,先以周边省区、州作为
一级市场,城市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二级市场,这样有的放矢促销,效果会好得多。

三是促销方式由单调的广告宣传向多措并举转变,建立与其他省区定期的旅游交流、旅行社之间联谊会等都是有效的宣传方式。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可进入性
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排污系统、供电系统、道路系统、车站、码头、照明设施、宾馆、饭店、旅游问询中心、旅游商店等。

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好景致也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要重视旅游资源所在地与外界特别是主要客源市场地区的交通联系及其内部交通条件的畅通和便利程度,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

(四)拓宽融资渠道
社会资本的有效进入能尽快为文化旅游产业增添活力和后劲,应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开发格局。

一是加强政府在旅游业融资中应起的主导作用,为企业投资旅游业扫清障碍;二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引导资金流入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建立政府——企业——资源所在地民间资本一体化的融资体系。

(五)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首先,在高校设置旅游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其次,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这部分人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将成为发展贵州旅游的中坚力量;最后,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当地居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并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