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地质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大熊山煤炭的勘探到钻出世界上最深的地球实验室,中国地质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地质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望未来的地质研究方向。
一. 中国地质学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的重要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地球科学知识主要是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记载和对地质资源的利用。
1901年,德国籍的矿物学家汉斯·符文(Hans Ungemach)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矿物普查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地质研究机构。
此后,奉系督军张作霖、北伐军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成立了一批地质机构,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地质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全国范围内的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矿产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地质学也面临着从实用性向理论性转型的挑战。
二. 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各类研究机构的成立1949年以后,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地质学机构不断因时因地成立。
中科院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两个系之一就是地学系。
195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地质部,次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地质部,它负责矿产资源调查和资源勘探开发工作,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地质行政机构。
1956年8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立,后来的地质调查局也会在该机构的基础上成立。
此外还有中国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研究机构成立,为中国地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1958年,三门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这座超级水电站的建造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动了一批大规模的地质研究。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坝的施工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中国地质学家经过激烈的探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水电站勘探报告标准。
这套标准对我国大型水电、能源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研究地质演化研究可以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展望-面向21世纪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面向21世纪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1.前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界于地质学与土木工程学之间的应用地质学学科,它是运用地质学的原理与方法,结合数理力学及土木工程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人类工程和生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即工程地质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表现为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地质问题进行合理评价、科学预测及正确改良,从而一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合理开发及妥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是在人类工程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
早期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小且形式比较简单,涉及地质问题不突出,有关工程地质方面的工作大多是由地质学家或地理学家来完成的。
工程地质学的理论稚形形成应该以1925年K.Tezhigi发表的《建筑土力学》为标志;后来,俄罗斯著名工程地质学家萨瓦连斯基、卡明斯基、波波夫等在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奠基工作,从而使工程地质学在三十年代从前苏联开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真正起步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建国40余年来,工程地质工作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国土规划与资源开发、各类工程建设、镇城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工作领域几乎覆盖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
可以说,我国已建的8万余座水电站,7万余公里铁路和百万余公里的公路、200余座金属矿山、500余座大型煤矿、千余座城镇及不计其数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都留下了工程地质工作者辛勤的汗水。
丰富的工程实践,也促进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科体系的飞速发展,相继形成了“工程地质力学”、“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及’系统工程地质学”等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及学术思想体系。
在诸如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地下开挖的地面地质效应研究、崩滑地质灾害预测及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等方面走到了国际前沿,可以说在工程地质理论及实践水平上,我国还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列的。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现状及发展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现状及发展摘要:工程地质学是人类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工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而地址勘察是工程建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可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本文主要阐述我国工程地址勘察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质勘察;问题;发展工程地质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在当今社会,工程地质勘察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新技术的发明,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更是让工程地质学焕然一新,无论是在施工设备,还是施工技术方面,工程地质勘察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因为地质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现象是非常常见的,这不仅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更是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带去严重威胁。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一一阐述,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以供人们参考。
一、地质勘察的特点及意义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建筑分为两大类: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地质勘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但是不能因为它最基础就不重视它,因为准确的地质勘察是工程质量的保证。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设立不同的建筑物,充分利用地质条件,可以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城市中居住区、文化区、公用设施、交通路线等等是必要的设施,这些建筑物多属于浅基础建筑物。
在进行这类建筑物的建设时,地质勘察工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地质勘查工作主要包括地貌特征、土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剖层面、地下水的深度以及化学成分等等。
(二)在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进行浅孔勘探,详细了解地下水的相关情况,做到更好的研究,以便取得精确地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
(三)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对各方面进行详细调查非常重要。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场地的选择和分区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
而在场地选择和分区的选择中,主要应该考虑的四个方面是地貌特征、水文地质、地质结构和动力地质作用。
二、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工程概念不明确,勘察侧重点不清晰,采用方法不正确,技术比较落后等等。
浅析工程地质学的发展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

浅析中国地质学的历史与未来摘要:地质学作为源远流长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在创造自身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文章将18世纪以来中国地质学发展根据不同阶段的节点分为5个阶段:(1)准备阶段(l840年~1912年),(2)奠基阶段(1912年~1937年),(3)过渡阶段(1937年~1949年),(4)发展阶段(1949年~1965年)和(5)繁荣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来)。
并分别论述了每个阶段的历程特点。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地质事业更是蒸蒸日上,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我国地质学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研究积累,如能抓住发展的机遇,可能出现新的繁荣时期,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字:地质学;社会需求;发展阶段;未来展望0 引言地质学,作为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
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
人类在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赖以生存的地球,后来一些先驱者成为有意识研究地球的地学家。
数千年来,无数地学先辈历尽险阻的考察及卓越的思考,逐渐使大量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和理论集中起来形成了地质学[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1 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发展简史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方引进,而非植根于国内。
而我国古代在地质学上的成就与西方地质学在1450年以前的萌芽阶段的见解相比毫不逊色[2]。
但自17世纪中期以后,民气颓下,学风不振。
直到19世纪中期,几乎未见地质学方面的任何发现和论述[3]。
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可分为五个阶段:1.1准备阶段(1840~1912)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
工程地质学的新发展与挑战

工程地质学的新发展与挑战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质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它与土木工程学、岩石力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相交叉,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工程地质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在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在新技术方面,如卫星遥感技术、高精度空间定位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3D数字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可以为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探测更广泛的区域和更深的地层,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二、区域环境与资源开发区域环境与资源开发是工程地质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随着一些重要区域的开发,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也面临被破坏、消耗的风险。
一些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也可能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工程地质学应当深入研究资源开发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加强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管理也是工程地质学需要解决的挑战之一。
建设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如隧道、地铁、管线、桥梁等工程,需要考虑到地质环境对工程的影响。
不同的地质条件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风险,影响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风险管理应该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一直贯穿,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机制,降低风险损失并提高工程稳定性。
四、人才队伍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工程地质学需要解决的挑战之一。
工程地质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
更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工程地质的进步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
应该加强教育与科研之间的衔接,鼓励年轻人多参加科研项目,并建立更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实习机制。
五、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全球经济和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成就与新时期任务全国工程地质年会学术总结

在新时期,中国工程地质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资源开发方面,需要探寻更多的可替代能源和 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对 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确保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 定。
同时,城市发展与地质保障也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 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保障城市建设和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成就与新时 期任务全国工程地质年会学术
总结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成就与新时 期任务的展望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体现 在地质找矿、地质科学等方面的突破,也展现在新时期任务中的资源开发与环境 保护、城市发展与地质保障等多个方面。本次演示将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学术研究, 对中国工程地质学科的成就与新时期任务进行探讨和总结。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确保矿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提高勘探质量,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二、勘探目的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 质条件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山设计、建设和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自20世纪初以 来,中国工程地质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体 系。
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在地质找矿方面, 凭借先进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中国工程地质学家们找到了大量重要的矿产资 源,如煤炭、铁矿、稀土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 在地质科学方面,我国的地质研究者在地质构造、地震预测、环境地质等多个领 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工程地质领域的地位。
现代工程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

现代工程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现代工程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现代工程地质学是一种以地质技术为本的综合性地质科学,是利用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地质采样、测绘等技术,对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提供给工程设计施工领域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客观的地质资料,进而使工程设计施工在最合理的条件下进行,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益。
20世纪50年代,现代工程地质学在欧美及亚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初步发展。
第一步是研究、建立工程岩土结构体系,集成各种影响工程地质条件的岩石、泥沙、水文因素,分析岩土结构及力学性质。
第二步是探讨岩土历史过程,建立岩土发育演化模式,将岩土概念、形成过程和结构格局实现完整的探讨,系统完整地反映岩土地质结构。
现代工程地质学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从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日趋深入,从传统的地质调查研究发展到地质调查与地质工程应用的结合,使工程地质研究融入土壤、水文等地质科学,以及成为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控制、预防地质灾害、确保安全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迅速,现代工程地质学从传统的、有限的地质调查发展到一个更加综合的科学领域,它不仅关注现有的岩土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应用,而且将地质分析、地质灾害控制、环境地质保护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纳入研究范围,使现代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成为现在国家科技发展的一部分。
现代工程地质学范围已从单一的岩土工程研究发展到多种工程地质工程研究,已经涉及火山、采矿、采油等活动,以及控制环境变化、控制和防止灾害发生等问题。
现在,现代工程地质学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科,它承担着对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责任。
首先,它可以为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运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建议;另外,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用的地质信息;最后,它可以为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保障,从而使我国的大自然得到更好的保护。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现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不断完善和加强技术设备,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广现代工程地质学的理念,以加速其发展,为社会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证和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程地质学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胡经国On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And Developmental Trend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yOf ChinaHU JINGGUO作者说明2001年3月24日,作者对该文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下面是正文提要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从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科体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实践,大力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加强定量研究,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规范规程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努力实现勘察标准化和现代化;与有关学科相互渗透和联合发展,多学科、多专业、多手段综合研究和联合攻关,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这些就是现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的五个主要发展趋势。
AbstractFor the main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China may divide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periods: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geology period,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geology to the modern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modern engineering geology period.Widen the science world from width and depth, further develop and complete the science system; integrate closely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enhance by main force the theoretic research, increase continuously the theoretic level;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enhance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grate closely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the research about the specification and regulation, and method and resource of the survey, implement hard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urvey; infiltrate together and develop jointly with about science, research comprehensively and act jointly with a lot of sciences, specialties and resources(aids), develop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ltern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se are five main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China in the today’s period.世界工程地质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近30多年来,中国工程地质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已接近世界水平。
目前,它正在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工程地质学的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按照各个时期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的不同,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具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和数据。
其目的是为具体工程寻找工程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地址。
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找址工程地质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50年代,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形成主要是引进苏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苏联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很深。
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才逐步走上自力更生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的道路。
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区域工程地质学和各种专门性工程地质学发展较快;创立了中国自己的工程地质力学及其核心地质结构控制论等基础理论;完成了一些大型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在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工程地质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2、在这个阶段,作为地质学与工程学交叉学科的中国工程地质学,是二者之间不平衡交叉和渗透的产物。
它的地质色彩太浓,而工程色彩太淡。
3、中国工程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生了不少灾害性工程事故,出现了不少病害工程。
中国工程地质学走着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二、由传统工程地质学到现代工程地质学的过渡阶段大体上从70年代后期到80 年代初期,是中国工程地质学开始顺利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主要是对以岩(土)体稳定性为主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研究评价和监测预测。
其目的主要是防治工程地质灾害,以确保工程的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和正常运用。
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防灾工程地质学”阶段或“保安工程地质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不断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西方现代工程地质学术观点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工程地质学逐步从具体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的狭小天地里解放出来。
除了专门性工程地质研究以外,不仅重视区域性和整体性的工程地质研究,而且越来越重视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学科本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与世界工程地质学的差距逐步缩小。
2、为了防治工程地质灾害,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从工程结构观点出发,以地质体改造为核心的地质工程研究任务,使工程地质学进一步向工程学交叉和渗透。
3、现代环境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工程地质学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合理、有效、经济地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统一的重大任务。
工程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孕育着中国环境工程地质学。
所以,这个阶段具有从传统工程地质学阶段向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过渡的性质。
它为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准备了条件。
三、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大体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程地质学进入了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
这个阶段的背景是: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地球科学向着国际化和统一化方向迅速发展;全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课题;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使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环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重大课题,从而促进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迅速形成和发展。
工程地质学与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课题的研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就为工程地质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这个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引进和创新,加强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武装自己,逐步实现学科现代化。
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是中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可以把这个阶段说成是“环境工程地质学”阶段。
开始进入现代工程地质学阶段的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国内外的一系列严峻挑战:1、世界工程地质学迅速发展,中国工程地质学必须赶上其发展步伐。
2、中国工程地质学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但特别严重,而且将长期存在。
3、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工程建设将具有领域多、规模大、速度快、质量和安全要求高、难度大等特点。
这将使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这些问题仅用目前中国工程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难以解决的。
可见,中国工程地质学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繁重的,其研究课题是众多的、高难度的。
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中国工程地质学具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从广度和深度拓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学科体系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其最重要的标志是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工程地质学以工程建设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预测预报。
其目的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地质环境,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言,从现在起到下一个世纪将是交叉学科的时代。
因此,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工程地质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这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研究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
中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于中国工程地质学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工程学学科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也是这一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之一。
地质工程学或曰环境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人工与自然力对地质体的改造以及由此引起的危害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各种灾害及其预测预报和防治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它把地质体视为工程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把地质工程定义为在地质体中建筑的工程。
地质工程学以地质学、岩体力学、土体力学和结构力学为理论基础。
其核心内容是从工程结构观点出发的地质体改造技术,或曰地质体超前预处理技术。
例如,岩体改造包括岩石改造、岩体结构改造和岩体环境改造。
没有地质体改造技术就没有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从加强工程结构的观点出发,将勘察、设计、施工和地质体改造融为一体,并且把工程地质与工程建筑进一步联系起来,填补了二者之间的一个空白工程技术领域,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发展。
在这一发展趋势中,军事工程地质学学科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此外,地震工程地质学、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爆破工程地质学以及核废料和固体废物地下贮存的工程地质研究等分支学科的发展,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