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湿症

中医论湿症
中医论湿症

中医论湿症

中医论湿症

湿

湿就是外感六淫之一,在中医病因学中,占有相当重要得地位,同时古代医学家也观察到,由于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得失调,人体内部也可以生湿,因此,中医历来就把湿病区别为二大类——外湿与内湿。湿所致得疾病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常见得病症,都与湿有密切关系、茲根据个人学习中医得体会,对湿得特性、湿在体内得调节、以及湿病得治疗规律,作一初步探讨,请同志们指正、

《温热论》就是温病学奠基之作,该书不仅为温热类疾病得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湿热类温病得辨治提出了许多独到得见解,制定了许多对治疗湿热性质温病具有普遍意义得行之有效得方法、兹就《温热论》有关湿邪致病得内容,略作探讨如下1发病与传变11论发病,有地域特点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得不同,影响了湿邪得形成与致病也有所不同。天时六气为病,不同得地域也有所偏重。如西北多燥多寒,东南沿海多湿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酒客中虚,粤地潮湿”(见卷五?湿门李案)之述,说明湿热病得发病与流行有一定得地域性.叶氏为清代吴县人,生平主要行医于江浙一带,江南多雨,民居潮湿,夏

末秋初,湿气更盛,天暑地湿相合,民病湿热最多,故所论湿邪

为病得地域特点,指东南沿海江浙等多雨潮湿之地、1、2论致病,易内外舍邪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其时阴雨连绵,霪雨之后,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浊弥漫,而人处天地气交之中,易感外湿、若素体脾失健运,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使湿浊内停,则易内外合邪,病发湿热.叶氏云:”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人里,里湿为合”,导臻”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而病湿热.外湿得形成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等外界环境因素所致。而内湿则就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形成得病理状态、外湿与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臻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也易招致外湿得侵袭,最终导致

湿邪为病、1.3论传化,与体质有关湿邪害人,易伤阳气,每每出现湿浊内停,阻滞气机,遏伤阳气得证候特点。素体阳气不足者,易感湿邪为病,故治疗时应注意顾护阳气。注意到不同得体质特点与感受湿邪及感邪后得转归有关、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微也".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

火也".另外、体质因素决定湿温病在中焦得转归、在论中指出湿在中焦有2种从化趋向与4个发展阶段,而中气得盛衰决

定湿热得转化。所谓2种从化趋向就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如"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所谓4个发展阶段就是指:湿阻中焦往往有一个化热得过程,即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化燥化火4个阶段.之所以发生这4个阶段得变化,素体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若素体阳气不足,湿邪也有化为寒湿之可能2辨证与治疗2.1谈辨证,分袁里缓急湿热为病,有表里之分、论湿邪为患、重视疾病得表里缓急湿温初起,湿阻肌表,每见恶寒少汗,四肢发凉,身热不扬等症状,可与伤寒,阳虚等证相混蒲,指出”其病有类伤寒",实乃湿邪在表,阻遏阳气所致,并非阳虚或伤寒之证。湿热病在气分流连,有多种见证,也有起病邪人膜原气分之温疫者。总括起来,有轻重缓急之不同、以辨舌为主,并确立了相应得治疗方法。如文中"白苜绛?8?底者,温遏热伏也”,治疗当"先泄温透热,防其就干”。”舌苔不燥(当为白而腻浊之苔),自觉闷极者,属脾湿盛也","仍从湿治可也"。若见”神情清爽,舌胀不能出口者,此脾湿胃热,郁极化风而毒延口也",为湿邪阻遏,热郁不达,郁极化风所致,治疗”用太黄磨入当用剂内,则舌胀自消”、若见"舌上白苔粘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昧也,为脾瘅病",”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若证见”舌上苔如碱者",为"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此证为急,治疗"当急急开泄",即开通宣泄,达邪外出,

以免邪闭中焦,使病情加重。若就是温疫病,湿热秽浊阻于膜原,当较一般温热病更为凶险,文中所谓”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此为”温疫病初入膜原,未归胃府",并指出"见此舌者,病必见凶",故治疗宜”急急透解,莫待传陷而入",即疏利透达膜原湿浊,用辛苦温之剂,使膜原之邪外出而解、若证见"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律液”,此为津亏湿热薰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之证若一旦成为浊痰蒙闭心包之证,则更

为急证重证,其治疗,”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2、2论治疗,重三焦分消2.2。1随证变击,宣泄分消表里之湿湿温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与温合,阻于中焦,湿热相蒸,邪

气弥漫,可充斥人体,有上蒙下流,内薰外蒸之特点。如外蒸皮肤而发白痦,内薰肝胆而发黄疽,上蒙清窍而见耳聋鼻塞,内闭心包而神识昏蒙,湿浊下流可见大便溏泻,小便不利等症、根据温温病邪弥漫三焦,充斥内外得特点,指出随证变法"之治疗原则。对邪流三焦者,当分消上下,宣气化温、以杏仁开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用厚朴宽中行气,畅达中焦,茯苓淡

渗导下,使温热从三焦分消。对湿热阻于中焦胃脘,无胃虚见证之痞证,当用辛苦通降之法,使脾升胃降,运转中焦气机之枢,则有利于湿邪化除。对于湿阻中焦尚未化热,或兼表邪未解,或素属中冷之寒湿为病者,用开泄法,用轻苦微辛之品,辛开宣泄以达归于肺,用药如杏,蔻,橘,拮等”上中下三焦同调、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温门》中指出:"今观先生治法,若湿

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2。2、2涅阻阳气,利小便畅迭三焦之府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与温相合,热处湿中,温裹热外,热蒸温动,充斥三焦内外。而三焦为气机升降得道路,就是人体阳气与水液运行得通道,食物得受纳腐熟,其精微得运化代谢都与三焦得气化功能有关.

论湿邪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得作用

过敏性紫癜就是一种以皮肤反复出现紫癜为主要表现得常见疾病,常伴有腹痛、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其她过敏表现,重者可出现尿血、便血.一般认为热、毒、瘀就是其发病得主要病因病机,在疾病得早期以热、毒为主,后期以虚、瘀为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法。

从中医痰湿论治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得范畴,历代医家多宗<素问·阴阳别论>之"二阳结谓之消”得观点从阴虚燥热立论,以滋阴清热为治疗大法。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曾提出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容易感冒等正气虚弱得症状,辨证以气阴两虚者居多,治疗方面主张除滋阴清热之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一环.

肥胖型闭经中医痰湿论

闭经古称“女子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即女子年逾l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

个月以上者,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中医学认为引起闭经得原因不外乎虚实两类,即血枯、血滞两类。虚者,多因久病肝肾不足或肾阴亏损、脾肾阳虚、气血虚弱,冲任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因寒凝气滞、血瘀、痰阻,胞脉不通,经血不得下行。其中痰浊闭经以身体肥胖为主要症状。因素体肥胖痰湿内盛,致痰湿、脂膜壅塞冲任,气血运行受阻,血海不得满溢,遂致闭经。正如朱丹溪指出:“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为痰所凝而不行也。⋯'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孕以躯脂满溢,湿痰闭塞子宫故也。”《女科切要》:“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就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肥人多痰湿,且闭经患者大多痰湿壅塞,血海冲任被阻隔,故设化痰法,化痰通络以畅冲任、痰湿去则冲任血海自无阻隔,而获通经之效。肾主生殖,主藏精气,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就是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得根本,而且精又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得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女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后,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一天癸承由先天之微少,逐渐化生、充实,才促成胞宫有经、孕、产、乳得功能。肾又为生痰之根,《景岳全书·痰饮》:“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则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肾虚水不归源,水泛为痰;在脾者,以脾虚饮食不化,土不制水。故痰湿型闭经当责之脾、肾两脏。故在化痰基础上加入理肾调冲之品,

理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化痰通经,使通经疗效有所提高、

论湿邪在SARS发病中得作用

应用量表学得方法,制作调查问卷,并运用德尔

菲法重新修订问卷结构与内容,进行一线专家大样本sars中

医证候及其演变规律得问卷调查、运用频数、决策树与神经网络明确了证候因素得判断标准、归纳出主要证素(毒、热、瘀、湿、虚)。湿得证候因素在初期、极期与恢复前期较高,恢复前期至恢复后期逐渐减少,且程度减轻,基本符合“湿"得临床表现特征、

辨证施治论癌症

历代医籍认为,长期饮食不节,择食偏嗜,情志失调

或感受外来毒邪,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发生气滞、血瘀、湿聚、痰结、邪毒壅踞之病理改变,而最终酿成肿瘤病。推崇: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宗必读》之说。正气不足即就是原因,又就是肿瘤之结局,其分述如下:

气滞: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感外邪,致气滞不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渐积为肿块。如内经曰:喜怒不适,寒温不时,邪气盛之,积聚以留。

血瘀:血瘀多伴气滞,瘀血亦即死血。停留一处,位置不移,日久而成肿块。《医林改错》曰: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

湿聚:脾胃虚弱,运行不健,水饮失于布化,内聚蓄久成湿毒。湿毒泛滥,浸淫生疮,湿毒下注,可成带下,淋浊。

痰结: 脾肺失调,水湿不化,津液不布,若兼邪热熬灼,遂可凝结为痰,痰则无处不去,在肺则咳喘、吐痰,在胃则泛呕粘涎、流窜皮下可结成有形痰核。

毒踞: 邪毒可从外感,蓄有瘀热引发邪毒瘀热壅踞。多致肉腐血败、脓血不尽、气味腥秽。

正虚: 气血两亏,正气虚弱,瘤邪乘虚而入,愈损气血而虚备,致恶性循环,予后险恶。

依上之据,证见胸胁胀满,郁闷不舒,腹胀嗳气者,舒肝理气药组成方治之、证见咳喘上气,胸闷发憋、气短气促者,呼吸不畅,脉细涩或弦滑。肺气壅滞者,通宣肺气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嗳气呕吐恶心呃逆反胃胃脘作胀不思饮食胃气不降者,理气宽中与胃降逆之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腹胀腹痛肠型包块大便秘结,甚则呕吐腹中绞痛,脉耒弦紧或弦数之腑气不通者,通里攻下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肿块坚硬,固定性刺痛,钝痛,皮肤甲错,舌质微紫或有瘀点瘀斑者,用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方剂治之、疲乏无力,食纳减退,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兼见血瘀证侯者。益气活血药组成方治之。血不循经,溢于经络瘀斑青紫肿痛面色黧黑者,血瘀经络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药物组成方剂治之、证见血瘀于内,形成症积肿块,胸腹部症积均有死血或瘀血。宜破血祛瘀

攻症消积。

证见胸脘痞闷,四肢水肿,胸腹水,舌苔厚腻者,用化湿遂水药组成方治之、证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胸部痞闷,脉弦滑舌淡红白润苔,痰气互阻者,治以降气化痰之法。痰与火结,化为热痰、蕴结于肺,发为肺痈,咳吐黄痰,粘稠有块,面赤烦热,口干唇燥,舌苔黄脉洪滑而数。如热盛发烧痰火内扰可致神昏谵语。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药组成方治之、

证见痰白而稀如水,畏寒背冷,气喘遇寒加重,阴疽久不愈合,舌苔白润脉沉迟、此为寒痰固癖,宜温化寒痰药组成方剂治之、

证见瘿瘤累疬恶核失荣疽属痰瘀成核,流注皮里膜外而成肿块,方用化痰祛瘀软坚散结药物治之。证见关节腰膝痛,肢麻或阴疽痰核,漫肿不疼,脉沉细滑舌淡薄,白苔稍腻,痰滞

经络者,治宜利气豁痰通气散结治之。

证见湿毒浸淫,流注于肌肤,溃烂生疮,经久不愈,浸润蔓延,流汁流水,脉滑舌苔白腻,方用燥湿解毒药治之。

证见头痛有定处,头沉,呕恶吐痰涎,胸膈满闷气短,甚则意识不清。痰浊阻窍者,宜涤痰化浊通络开窍药治之。

湿邪内蕴,证见四肢关节沉痛,红肿,午后发热,心烦,渴不欲饮,小便黄赤,黄疸,湿阻上焦:头重头胀,胸脘痞闷,口淡乏味而粘,不思饮食。湿阻中焦:腹胀饱满,胁疼,饮食不化嗳气、四肢乏力,大便稀溏,小便涩少或黄疸,苔白厚腻。湿阻下焦:足肿,

小便淋浊痛,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治以清热利湿药组成方治之。

证见水湿不化,停聚体内则为有形之水。溢于皮肤则形成水肿。凌于心肺则气短而喘,咳吐痰涎,蓄于腔则胸水腹水,宜利湿逐水方药治之。证见痰湿阻络,水湿不化、水湿不化与热灼液为痰,痰凝湿聚阻于经络,胸闷膈满,咳吐痰涎,

口不渴,舌胖淡苔白厚腻脉滑或细滑,宜涤痰祛湿通络散结药治之。

外感邪毒时邪,证见发热恶寒,口渴身倦口苦,咳嗽吐黄痰,舌

苔黄,脉浮数,宜解表清热解毒之药组方治之。

癌肿坏死,淤毒蕴结于内,郁而化热,毒热蕴结,证见肿物增大,口干口苦,舌红苔白,脉细数或滑数,宜清热解毒化

淤散结方药治之。高热、烦躁、发斑发疹、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舌苔焦黄脉细数、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品治之。邪热伤阴,低热不退,午后潮热,心烦不寐,盗汗,消瘦,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沉而数,宜养阴解毒方治之。

脏腑热毒:胃热、肺热、肠热、心火、肝胆郁热、膀胱蓄热。分别清热解毒、养阴解毒。清肺热、清胃热、泄心火、清肝胆热清利膀湿热,清肠热方药治之。

正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肺阴虚者滋肺阴,心阴虚者养心阴,肝阴虚者补肝阴,肾阴虚者滋肾阴,脾阴虚者养脾阴。心阳虚者助心阳,脾阳

虚者养脾阳,肾阳虚者温肾阳、肺气虚者补肺气,脾气虚者补脾气,心气虚者益心气,肝气虚者补肝气,肾气虚者固肾气。心血虚者养心血,肝血虚者柔肝血、

近代趋势,在此辩证基础上加入新发现之抗癌中草药,以其消退肿瘤,祛除病痛。嗟乎哉!辨证论治,效者少,不效者多。上工者迁延时日,下工者贻误病机。殊不知气滞血瘀,湿聚痰结,毒踞,正虚与肿瘤孰先孰后?何本何标?盖肿瘤者,肾失蛰伏之本,卫气留之,卫气搏失蛰之所而成肿瘤。瘤成之后,泛致气滞血瘀、湿聚、痰结、毒踞、正虚、故辨证论治法,消除标证尚可,岂能治愈肿瘤乎、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 书面实录 时间:2009年4月9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李龙泉博士 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 方向学生 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 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 一陈述部分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理论背景 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系统论价值观学习笔记1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贝塔朗菲强调,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 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 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要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价值观念的高级形式就是价值观。当一个人零碎的、不完整的价值观念形成了理论性的、系统的观念时,人就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所谓价值观念,是指在某种世界观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行为以及可能做出的选择等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据此采取的某种行为的态度及倾向,人类社会的各种规范,实际上是特定的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中国大百科全书第四卷第2572页,2004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阴阳系统论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阴阳系统论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作者:金可来源:为何要阐明"阴阳系统论"?(2010-01-06) 为何要阐明"阴阳系统论"? 从中医发展的两千年历史可以看出,《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理论就没有被明确的阐明过,医家都以各自的理解来说明这个理论,以至于流派纷争,莫衷一是。可以说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已经失传。 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为重整中医理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现代系统论的出现,使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解读和阐述成为了可能。我们虽不知中医理论全部,但其思想方法还是可以体会的,这个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用系统的概念阐明中医理论就事在必行了。阴阳系统论旨在阐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体系,他是古代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出发点,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古代的一切神秘奇迹就无从破解,中医这个宝贝老古董的真正价值就无从被了解和挖掘。 中医的理法方药与现代科学认识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一些高级科学工作者也不能理解,原因何在呢?首先是中医界自己也拿不出一套象样的有科学说服力的完整理论,于是别人就必然认为中医缺乏真正的理论,是经验医学。另一方面,中医理论的体系结构建立在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上,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显然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要想使中医让人理解,必须阐明他的认识和方法体系;要想使中医现代化,必须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认识和方法体系;要想使中医摆脱模糊的解释状态,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精确的理论描述方式;要想使中医真正的继承,我们必须深刻而精确的理解这套理论;要想真正的发展中医,绝不能缺少这个理论基础。这一切的一切,都必将指向一个目标:整理并建立中医的现代基础理论体系,那就是--以阴阳系统论为指导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诊断等,所谓理法方药体系! 这个理论可以完全的解释所有中医的理法方药,这个理论绝不会与现代的科学常识与成就相矛盾,这个理论无论是中医学者、西医学者乃至一切现代科学工作者、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掌握。阴阳系统论必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门! 究阴阳只为一个信念(2010-02-22) 我为何花这般力气来探讨阴阳奥义,只为一个必须做出的抉择--学中医还是不学。如果中医理论只是一些经验的堆积,想学也学不出个所以然,不如不学。如果中医理论竟然隐藏着一个科学体系,那就必须要下大功夫去学了。如何判定中医理论是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

2008年9月 第31卷第5期 外国语 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Sep tember2008 Vol.31N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8)05-0064-08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 张南峰 (岭南大学翻译系,香港屯门) 摘 要:多元系统论从超然物外的描述性视角来研究支配翻译活动及其它文化活动的规范。规范有模糊性、多样性,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一个时期,甚至一个译本,往往有不同的规范在同时运作,这正是多元系统论所预期并且要尝试解释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认为它无法解释,那只是因为我们对它作了简单化的诠释。关键词:规范;多元系统;翻译;描述性;规范性 The Concept of Nor m s i n Polysyste m Theory CHAN G N am fung (D ep a rt m en t o f Tra n s l a ti o n,L i ngnan U n i ve rs ity,Tuen M un,Ho ng Ko ng) Abstract∶Polysystem theory l ooks at nor m s that govern translati onal and other cultural activities fr o m a descri p tive pers pective.The m selves a polysyste m,a variety of nor m s operate si m ultaneously in a peri od and even in a single text. This is exactly what the theory p redicts and sets out t o exp lain.Only a si m p lified inter p retati on would lead t o the conclusi on that it is unable t o do s o. Key words∶nor m;polysystem theory;translati on;descri p tive;p rescri p tive 21世纪以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的翻译学界日趋流行,许多研究者译介、阐释或者应用这个理论,还有不少学者把它放在中国的语境中,检验其解释能力。但是,一些论文有时似乎表现出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例如认为多元系统论假设一个译者或者一个时期必然要么归化要么异化,假如归化异化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则证明多元系统论的解释力有所不足。另外,“nor m”这个重要概念的翻译问题,也反映出对多元系统论的认识尚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深入地探讨一下nor m这个概念,有助于澄清一些误会。 1.nor m的内涵与翻译 埃文─佐哈尔指出,不研究nor m s,就“无法理解任何人类系统的行为”;因此,对cultural nor m s的研究,“是一切功能分层理论的核心”[1:13]。他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一文,目的之一是要探讨“翻译文学的位置对于翻译的nor m s、行为模式、政策可能有什么影响”[2:50]。他提出的假说是,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时,“译文在‘充分性’(adequacy)(即复制原文的主要文本关系)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翻译文学处于边缘时,译文则与充分性会有很大差距[2:50]。针对这个假设,图里增添了“可接受性”(accep tability)这个术语,并补充说,译文倾向于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取决于译者的initial nor m[4:56-57]。由此可见,nor m是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正如林克难所说,准确地理解了nor m的含义,也就掌握了描述翻译学派的精髓[3:15]。 nor m的汉译,林克难查到的有“标准”、“准则”、“规范”、“常模”,他自己则主张译为“行为常式”[3:15]。他断定,在nor m的以下两项定义之中: 46

系统论

“系统论”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 ——俄罗斯“S—400”反导系统 引言: S—400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防空系统,绝非浪得虚名。一套完整的S—400防空系统,分为指挥控制站和火力单元两部分,由一套改进型的30K6E指挥控制系统,6到8套98低空导弹发射系统、若干导弹等装备组成。改进型30K6E指挥系统,包括一部55K6E作战指挥车和一部以上的91H6E车载相控阵雷达系统。而的火力单元编号为98K6E,每套火力单元又包括1部92H6E多功能雷达车、多部可携带3至4具防空导弹发射筒的运输发射车。 一、系统论概述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37年在芝加哥哲学讨论会上,他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其基本想法是:从系统观点、整体观点、动态观点出发,把有机体描绘成诸多要素、按严格等级层次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且具有特殊的整体功能。1945年,贝塔朗菲在《德国科学周刊》上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一文,对系统的共性作了一定的概括,明确提出把一般系统论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之后,贝塔朗菲又系统地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科学体系,其代表作是1968年出版的《一般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

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二、“S—400”反导系统 (一)、诞生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金刚石导弹设计局开始基于S—300PU,展开了S—400防控导弹的设计工作。经过“曲折”的研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 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 ,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那么,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个和字才合适呢,以我看来,这便是系统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和强调的是联系的和,联系是和的前提条件,没有联系,哪来调和?而联系,正是在系统中,也只有在系统中才存在的。万物皆系统,所有联系,都是系统中的联系。

伤寒论

《伤寒论》概要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因对祖国医学做出巨大贡献,而被后人尊为“医圣”。严格地说,张仲景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219 年,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比如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二、《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战争连年,天灾不断的社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头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ren,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就是说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二百多口的家族,死了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有十分之七的人是死于伤寒病,伤寒病就是指的外感病的总称,所以他本人作为一个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又没有更多的办法来防治这些传染病来挽救这些亲人和百姓的生命,才激励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它的社会背景。从学术背景的角度来说,在汉代以前,医学著作分了两大门类,一类是“医经”,就是基础理论著作;一类是“经方”,就是经验用方。医经包括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从流传到今天的《黄帝内经》这一部书来看,主要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基本的治疗原则,基本的治疗大法的著作。由此可见“医经”是基础理论。而“经方”,指的古代医生凭自己的经验给病人开的方,而且在经过验证是有效的,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张仲景就把这两家结合起来,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有理论、有治则治法、有方子、有药物组成辨证论治体系。这就是他的学术背景。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医经”和“经方”两家熔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的流传,第一个把《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的是晋朝的太医令王叔和。第一次校定、刻印、刊行《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的是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的林亿、孙奇、高保衡。能够使我们今天看到宋版《伤寒论》那就归功于明代的赵开美,他在万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刻了《仲景全书》,《仲景全书》里包含了有四部著作,第一部就是翻刻宋版《伤寒论》,第二部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那么第三部是宋云公的《伤寒类证》,第四部是《金匮要略》。现在我们学习的版本是赵开美复刻的《伤寒论》,全书共分为10卷,22篇,398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3个。 三、《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 《伤寒论》的内容:伤寒论总共10 卷22篇。第一篇是辨脉篇,第二篇平脉篇。主要讲辨别常脉、病脉,第三篇是《伤寒例》,这篇内容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的总论。第四篇是《痉湿暍》。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一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 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2]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学系统”。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3]文学系统被定义为“一个不断与其他秩序相互影响的文学秩序的功能系统”。佐哈尔声称,多元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应该研究文学系统中的“名著”和高雅文学,同时也要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等等。一个文本在系统内的地位是高雅是俚俗并非取决于该文本的“内在特征”,而是取决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二“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的新认识 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多元系统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从中医系统论到医学系统论_读祝世讷新作_系统医学新视野_

山东中医杂志2011年5月第30卷第5期 [3]刘孔江.针刺在中风ICU 中的早期干预和思路[J ].中国针灸, 2003,23(10):616. [4]田青,马俊,刘又香,等.电针对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及 SOD 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6. [5]李金坡,张静.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患者脑地形图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6,16(4):5-6. [6]梁明,刘伟华,赵少华,等.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1995,11(8):29. [7]乔晋萍.电耳针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1996,15(l ):6. [8]邢艳丽,姚凤祯,杜莹莹,等.头穴针刺对中风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4,14(4):37. [9] 胡国强,田菲,李平,等.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及再灌注家兔脑自由基病理学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6,8(1):5-7. [10]马惠芳,孙华,任君秀,等.电针水沟与井穴对全脑缺血大鼠脑 组织钙调素活性影响的对比研究[J ].针刺研究,2002,27(2): 102. [11]许贞峰,姜建伟,吴根诚,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肠IL -1RamRNA 表达的调节[J ].针刺研究,2002,27(1):14. [12]陆任云,徐文武,李君荣,等.针刺对缺血性脑组织形态结构和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针刺研究,2002,27(1):8. [13]许能贵,马勤耘,侯思伟,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中国针灸,1999,19(7):431. [14]田青,马俊,刘又香,等.电针对脑出血急性期脑组织含水量及SOD 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6. [15] 马岩蟠.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组织 K +、Na +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J ].中国针灸,1997,17(9):562.[16]徐汤平.中风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放血影响脑血流 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4):44.[17]翟那.针刺干预大鼠实验性脑梗塞形态学研究[J ].针刺研究, 1993,15(3):209. ·书评· 从中医系统论到医学系统论 ———读祝世讷新作《系统医学新视野》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关键词]系统论;系统医学;祝世讷;书评[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 (2011)05-0359-01 20世纪70年代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转变时, 强调生物医学基于还原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基于系统论,要实现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系统论的素养。我国医学界对这种发展趋势早有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把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的一股“热”,只是这股“热”并没有“流”起来,多数曾“热”于其中的诸君,渐渐地收起了曾经打过的旗子,后来证明只是赶个潮流罢了。而祝世讷先生是个例外,他从那股“热”中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至今。 认识祝先生已有30多年了。1978年我读研究生时,聆听过先生讲授《自然辩证法》,从此受益至今。30多年来,他除了教书,还一直在埋头坚持做一件事情,就是医学系统论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将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建立医学系统论,推动系统医学的发展,是我30年来努力的一个目标。” 完整意义的医学系统论研究应当涵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乃至整个医药领域,它不是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的简单套用,而是要研究和驾驭在人的健康与疾病中,落在还原论视野之外的那些复杂性机制和规律,即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要从人身上找出来,并从人身上加以阐明。这需要专门的相当艰苦的研究。祝世讷先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探索和开拓,其努力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中医系统论”研究,出版了《系统中医学导论》、《中医系统论》、《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三部专著,从1983年起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医系统论”课程;此后又深入到中西医比较、中西医结合领域,对于中西医的差异及其交融和统一,做了系统的探讨和解析,出版了《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想与方法学》两部专著;在此基础上,拓展到面向整个医学领域的“医学系统论”研究,于2010年6月出版了《系统医学新视野》。 新书中提出并阐明了“医学系统论”和“系统医学”两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着重阐述了六条基本原理。医学系统论是系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原理,系统医学是医学系统论在临床和科研的贯彻和展现,其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视野,远 远地超越还原论,发现和驾驭还原论所无法认识和企及的深层次复杂机制和规律。系统医学的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人的健康与疾病,它不是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而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医学的方法模式由还原论为主导,转变和发展为以系统论为主导,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 把系统科学应用于医学,是已经开始并迟早要完成的一个发展过程,它将带来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该书是关于医学系统论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部难得的系统医学科普著作,书中从阐述系统医学新视野的角度,来介绍医学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它从哪些方面为系统医学开辟了新视野,思想深刻,可读性强。 系统医学和医学系统论都是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刚刚开垦的医学处女地,足迹罕至。从书中可见,系统医学到处是诱人的创新点,到处是充满希望的突破口。本书的作者希望在这块地上翻开一锹新土,做一点起步的探索,研究性地讨论几个热点,因而提供的不是结论,只是进行新思考的线索。 笔者认为,有关系统医学的思考或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课题,也是医学实践方面的问题,作为方法论,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收稿日期]2010-12-23 (上接第358页) 359··

(系统论与需要论)学习内容

单元2 认知护理学的支持理论 第三章护理学支持理论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系统的概念、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能理解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估患者,运用系统思想提供护理。 2.能正确分析、预测患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素质目标 1.学会善于思考、正确运用护理相关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 2.养成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的工作素养。 【教学重点】 1.系统的基本属性 2.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开放系统在护理程序中的运用 2.分析和判断患者的需要 3.需要理论在护理诊断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习题训练式【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展示讲授内容

1)基本概念:系统、系统论、一般系统论;需要、基本需要等 2)系统的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影响需要的因素 3)护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马斯洛、卡利什、韩德森) 4)相关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3.给出教学目标 情景设置 ××,男,15岁,因右外踝损伤伴剧痛30分钟急送来院。患者右外踝有一5×6cm2大小的青紫肿胀区域,有明显压痛。患者右脚扭伤应检查哪些方面?应用何种工作思路制定患者康复的计划?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 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 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3.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包括数学系统论、系统工程及系统哲学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从理论生物学的角度归纳了人类的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和同构的方法,建立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理论,故属于类比型一般系统论。 二、系统的分类 1.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为系统、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指人类未加以干预的原始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天体、海洋等。 人为系统:指人类加以干预,为某特定目标而人为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实录与评论 书面实录 时间:2009年4月9日 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报告厅 主持人:李龙泉博士 参加者:赵彦春教授,姜孟博士,张晶老师,重工肖娴老师及川外其他中青年教师和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 本次讨论旨在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而讨论其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以及不足,给广大翻译理论爱好者提供一些思想的启迪。本次讨论首先由宋莹对这一主题进行大致的阐述: 一陈述部分 多元系统论与翻译研究 理论背景 1. 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蒂尼亚诺夫(Yury Tynjanov)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思想来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什克洛夫斯基、蒂尼亚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要体现作者的气质或时代精神,而是文学手段的聚合(amalgam),运用这些文学手段或手法是为了让语言或观点显得新颖、独特和陌生。 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n) 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陌生化的基本含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张冰,2000:8)。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