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伤 寒 论》

合集下载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1。痞证 痞者心下满闷,外无胀形,按之濡软而无硬痛,病多由湿热痰饮食积等为病。但亦有伤寒病发于阴,下之过早而成痞满者,如伤寒论说:“伤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汤主之。”又说:“下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主之。”所以后人论痞认为多属虚证。
2.结胸 结胸者,病邪结于胸腹,外形胀满,按之硬痛,甚则拒按,或不按亦痛。病因有热结、水结、痰结、食结、血结等不同,证候有大小之别。俞根初说:“水结胸者,按之疼痛,推之漉漉有声;食结胸者按之满痛,摩之嗳腐;血结胸者,痛不可按,时或昏厥。”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渤主之。”又说:“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伤寒病发于阳,下之太早而成结胸。
四、腹诊的范围和应用
关于腹诊的范围,它包括按胸膈,按虚里,按肋胁,按腹,按脐间动气几方面。所适用的疾病也很广泛,如痞满结胸,腹胸疼痛,肿胀积聚症瘕等病,都可运用腹诊来鉴别其虚实寒热,现分述于后:
(一)按胸膈:
胸膈是心肺的部位,肺居胸中,心居肺下,心下横膈一膜,膈下属胃,按切胸膈可以辨别痞满结胸,及胸痹疼痛等病。
(三)按肋胁:
胁肋为肝胆的部位,按切胁肋的胀满、硬痛,可以诊断肝病虚实寒热,属气属血等证。如两胁满实而有力者,为肝正常无病;两胁空虚按之无力者为肝虚;如有胀满积聚则为肝病。
1.胁痛、胁胀 胁肋胀痛,虽属肝病,由于病因的不同而症状亦各异。李士材说:“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食积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病属内伤。但外邪病传少阳,邪在半表半里,亦有胁肋满痛症状,故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至于胁痛症状的辨别,张景岳说:“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而无迹,或倏聚或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

经典研读浅谈《伤寒论・厥阴病篇》之腹诊225001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赵业勤 杨爱华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腹诊《伤寒论》一书内容宏丰,义理蕴深。

本文拟就该书厥阴病篇中有关腹诊的内容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1 厥阴病的病机特点与腹诊内容56条,论及腹诊方面的内容达39条。

如心中疼热、蛔厥腹痛、少腹满、腹濡、心下满而烦等等。

厥阴病腹诊的论述贯穿了厥热胜复这一条主线,而手足逆冷不失为厥阴病的主要标志。

厥阴病的病机与腹诊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11 厥热胜复:论中326条(本文引用《伤寒论》条文编码,均依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下同):“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成无己说:“邪传厥阴,则热深也。

”厥阴为阴之尽,风木之气极易生阳助火,消烁阴津,津虚火旺,脏燥无液,求救于水,则为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肝火易扰心火,使厥热更显复杂危笃;木喜攻土,胃虚求食,而邪热复不能消谷,则饥不欲食,或食入即吐;厥深热深,胃家重伤,而邪热下注,则下之利不止,若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此时腹诊以胀痛为急,热利以绞痛、掣痛为主,利后痛减。

112 上热下寒: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之属,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

邪热上逆,上热则撞心,热灼于上,则心中疼热,下寒则饥不欲食,为阴寒在胃。

若勉强进食,亦不能纳,食必与蛔俱出。

此因下部虚寒,蛔闻食臭而出。

359条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食入口即吐,是因阴寒格阳,拒食不纳,上热误下,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吐逆不止。

若汤水不得入口,胃热气逆为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若寒格甚,兼以腹痛下利清谷等,则辛热开格为要务。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摘要目的:讨论探索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应用,《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和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表现,可以认清内在病理本质。

继承古人“司外揣内”中医腹诊基本诊病方法和措施,根据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中医整体观,辩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述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探索中发现新思想和观念,应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

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归属于“切诊”中“按诊”范畴,中医妇科腹诊来源于中医腹诊,相较于脉学更易于学习和掌握,对于诊断妇科疾病可以辨别症候,审查病机所属,判断病位所在,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立法论治,选方遣药。

因此,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关键词:中医腹诊;妇科疾病;诊疗探索前言: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中医腹诊概述中医腹诊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篇:“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

”按诊就是腹诊,腹诊可以判断一切疾病性质。

中医腹诊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有记载,宋代以后脉学兴起而逐渐衰落,日本汉方学家重视腹诊,尤其以伤寒派腹诊较为突出。

中医腹诊是医师用手直接触摸或者按压病人腹部,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腹诊属于中医诊断学中按诊,按诊是切诊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在医学非常发达今天仍有重要实用价值。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腹诊

腹诊
胸胁苦满症象,日本汉方医将之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认为前者为真皮结缔组织和浆液性炎症,是全身性间叶系统炎症的部分表现;而后者则腹肌紧张,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其形成机理是与Ⅵ~Ⅷ脊髓胸节有密切关系的腹腔脏器(肝、胃、脾、胰、膈肌)发生病理变化,通过内脏——体壁反射所致。有研究者用B超检测胸胁苦满患者,发现其肝外胆管轻度扩张,与相应静脉比值增大,因而认为此不但可作为胸胁苦满之客观指标,而且反映了少阳气郁、疏泄不利的病理特点;而右胸胁苦满患者肝右叶的右侧胸壁中腋窝线附近额面断层计测值,与肝左叶腹主动脉矢状面断层计测值有变小趋势。红外线影象显示,大柴胡汤证患者其胸胁苦满部存在低温分布;柴胡汤类证患者多有此症,而此类患者之HLA抗原大多呈异常分布,说明胸胁苦满症象有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此症虽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然与胆经关系最为密切,表现在经络电图变化上,胆囊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胸胁苦满者,其胆经电阻显著低于无胸胁苦满者;肺心病患者伴胸胁苦满者,其胆经电阻显著高于无胸胁苦满者;冠心病患者其胆经电阻总体增高,但与胸胁苦满症象似无必然联系,其胸胁苦满症象与肝、脾二经相关。
心下痞硬症象,有日本学者认为其表现为心窝部抵抗较强,范围较广,是半夏泻心汤、人参汤的适应证。亦有学者认为,此症是机体被湿邪侵犯而在腹部出现的一种反应。梅国强教授等的临床实验结果
பைடு நூலகம்
表明,热郁痞、湿热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上升;而气滞痞、虚寒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活性显著下降;寒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变化不规律。其胃内各点平均温度和胃部皮肤温度检测结果表明,各型之间呈现热证高于寒证趋势。热郁痞患者胃内各点平均温度,显著高于虚寒痞、湿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胃部皮肤温度高于虚寒痞和湿热痞患者。而胃内各点温度比较,各型均呈现球部温度低于体部、底部温度,尤以寒热痞、湿热痞、虚寒痞为显著。热郁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足阳明经电导率显著高于足太阴经,气滞痞患者足太阴经电导率显著高于足阳明经;虚寒痞患者足太阴经电导率显著高于寒热痞患者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而阳明经电导率在各型之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另有研究结果表明,心下痞硬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增高,故认为此症与交感神经功能状态有关。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关 于 腹 诊 的最 记 载 当 属 于 殷 墟 出土 的 甲
等病症 中。唐代《 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 也有不 的记 载 。成 无 已《 伤寒 明理论 》 : 大抵 看 伤寒 , 日 “ 之, 觉有硬功夫满者 , 当审而治之。 李东垣 《 胃 则 ” 脾 论》 和朱丹溪《 丹溪手镜》 等对腹诊也略有论述 。明 末吴又可《 疫论》 瘟 中也有关于腹诊病机 的进一步 完 善 。清 代 医家 俞 根 初 在 《 俗 伤 寒 论 》中 “ 胸 通 按 腹” 一节 , 明确 提 出了 “ 诊 ” 词 。 腹 一
2 腹诊 的 内容

中 。《 黄帝 内经 》、难 经 》 中医腹 诊 提供 了重 《 为 理 论依 据 , 为后 世腹 诊 的发 展 奠 定 了 比较 坚 实 的基 础 。据 笔 者统 计 , 及 腹 诊 的 条 款 2 0条 有 余 , 内 涉 5 《

经・ 脉要精微论篇》 已有 : 知 内者 , “ 按而纪之 。 《 ” 素 问・ 腹中论》 “ 日:病有少腹盛 , 上下左右皆有根…… 病 名 日伏 梁 …… 大脓 血 , 肠 胃之 外 , 可治 , 居 不 治之 每切按 之 致死 。《 枢 ・ ”灵 水胀 篇》日 :肠 覃何 如 …… “
腹 诊 在 中 医 学 中 的 地 位

★ 陈锦 团 骆 云丰 ( . 建 中 医药 大学 1福
300 ) 5 0 3
l;. 建 中医 药 大 学 附属 第 二 人 民 医 院 02福
福 州
关 键 词 : 诊 ; 医 学 ; 用 腹 中 应 中 图 分 类 号 : 4 .6 R 2 1 2 文献标识码 : A
的切诊 。 二是广 义 的腹 诊 , 反 映 中医 的望 、 、 ” 是 闻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开始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开始

通过腹诊来看看你是什么体质的,由倪海厦先生关于腹诊看法
开始
腹诊是中医传统(倪海厦跟诊日志)
倪师用腹诊判断卵巢瘤痊愈的程度,倪师也利用腹诊来做肝脏疾病的诊断。

其实说到腹诊,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日本汉方医学的特征,倪师认为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翻看过去,你会发现腹诊是汉代医学的重要发展之一,就像倪师及其学生认为熟读《伤寒杂病论》的你就会发现,仲景先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在体表的自觉和他觉的表现,其实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大量的腹诊技法和重点,比如说在书中有提到的“胸满、胸胁满、胸腔苦满、胁下满、胁下满痛、膈内拒痛、心动悸、心下悸、心下悸欲得按者、心下急、心下满、心下满微痛、心下支结、心下因硬、心下逆满、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腹满、腹微满、腹痛、脐下悸、少腹满、少腹硬、少腹急结、心下有水气”等。

但是我们却不去深究这些在书中清楚且重要的论述,却说腹诊是日本人发明的,那真是令人心寒和痛心。

所以对腹诊有一定的把握才行,这是非常朴素而直接的“切诊”方法。

腹部诊断,有助于我们判断疾病和用药方向,在治病和预防上也有很大的意义,第一次听关于腹诊的论断来自于倪师,今天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关于腹诊的一些知识。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
宋瑞芳
陕西 中医学 院人文科 学系 , 陕西 成 阳 724 106 摘 要 从腹诊 的部位 、 法、 义与应 用 4 方 意 个方 面阐述 东汉末年张仲景 寒论) ) 所总结的前人应用腹诊 的方 法。该方法把 腹诊与临床 诊断 、 辨证论治及 方药密切联 系 来, 起 开创 了腹诊与 方药治疗相结合 的先 河, 为后世腹诊 的 发展 、 完善奠定 了基础 。
但病机 不同, 一者为“ 热实 ”一者为“ , 寒实 ”故 选方用药大 , 有不 同, 可据此 明析病机 , 指导辨 证论治。可见 《 伤寒论》 阐 述病 因病机也有其独到之处 。 此外, 伤寒论》 《 腹诊对病情 的判断预后也 有见解 。如 ( ( 伤寒论》 6 :病胁 下素有痞 , 18条 “ 连在脐 旁, 引少腹入 阴 痛 筋者 , 此名藏结 , 死。 ’5 : 发汗后, 人脐 下悸者, ' 条 “ 6 其 欲作 奔豚 。”7 12条言 明结胸与脏结 的不 同腹证 , 从而揭示 了两
报 ,0 6 2 4 : . 2 0 ,9() 3
经病证 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 中大 量运 用 了腹诊 方法, 如太 阳 病篇 的蓄血 、 结胸 、 痞证 、 脏结 ; 阳明病篇 的胃家实诸证 ; 少
阳病篇 的胁下硬满; 阴病篇 的腹痛等 , 三 均借助腹诊加 以判 定。 从数量上来看, 伤寒论》 《 全书中关 于腹诊 的论述仅次于 脉诊 , 故腹诊亦 是六经辨证 的重要诊断依据 之一 。伤寒论》 《 运用腹诊 了解邪气之所在、 正气之盛衰 以及疾病 的性质。 如
荫 伸 ( 2 1 第 4 第 期G sJrl T ,1V. N3 0 年 2卷 3 auon C 21o4 o 差 1 n uaf M 0 1 . o 2
豚 。 3 4条: 心下满而烦 , ”5 “ 饥不能食者 , 病在胸中。 说明张 ” 仲景是 以腹诊而判 断病位 的, 脏何 部有病 , 何 必然 出现何脏 及其相应部位 之腹证 。同样 , 有此腹证 , 则知其 脏及其所属 部位必有病理变化 。 28条 : 阳明病 , 0 “ 脉迟虽汗 出 , 不恶寒者 , 身必重 , 其 短气 , 腹满而喘 ; 有潮热者 , 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 。此条言明病位 , ” 即邪气之在 表在 里。1 8 : 此非结热, 以胃中虚 , 5条 “ 但 客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腹诊研究《伤寒论》中之腹诊,内容丰富,其意义不仅限于寒热虚实之辨别,更着眼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之趋势,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其理论渊源,一是汉末战乱时期胃肠疾病的多发,促使仲景十分重视腹诊研究;一是汉以前医家丰富的腹诊经验总结。

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医整体观念,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

胸腹者,脏腑之外廓也。

五脏六腑,无所不包,而人身之疾病,多以脏腑为主宰。

以胸腹胁肋与脏腑经络之生理联系,必能反映内在脏腑疾病之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一.腹诊的范围界定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

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根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的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1)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2)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

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

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3)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4)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

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

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胸胁症象,每见胸满、胸中窒、胸中痛、胸胁苦满、胁下痞硬、胸胁下满、胁下痛等。

其病机多与气血失和相关,常为邪实之外象。

而心动悸者,则多属正虚之外象。

在胸胁症象中,胸胁苦满一症,是其典型。

研究者认为,此“满”者,非胀满之义,乃闷也。

所谓胸胁苦满,即苦于胸胁烦闷,是患者的主观症状。

医者若切按其位,则但增烦闷之苦,并无特殊形象可得。

而日本汉医界有认为胸胁苦满是他觉体征者,即医者手指自肋缘下向胸腔方向推压,而病者自觉胸胁烦闷而痛。

亦有研究者认为,胸胁苦满应是自觉症状和他觉体征之结合,若只有自觉症状而无他觉体征者,为假性胸胁苦满;若二者兼而有之者,属真性胸胁苦满。

心下症象,常见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支结、心下悸、心下满等。

其病机多与邪阻气滞相关,然亦有正虚不运者。

《伤寒论》论及心下症象者凡41条,其中专论“心下痞”、“心下痞硬”者20余条。

是故心下症象,当以心下痞为重点。

所谓痞者,心下满也,气隔不通之义。

证诸临床,痞者仍为自觉症状与他觉体征之结合。

后世称“痞闷”、“痞胀”者,阻塞胀闷之感,为自觉症状;“心下痞,按之濡”,按之无物,为他觉体征。

故心下痞者,即心下满而不实,闭塞不通,按之柔软不痛。

然就此症而言,其硬与柔软、痛与不痛等问题,须当活看。

是心下痞有濡而不痛者,亦有硬而兼痛者。

其痛多属隐痛,其硬常见局部肌肉抵抗力稍强,与结胸证之大实痛、按之石硬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腹症象,包括腹满、腹胀、腹痛、绕脐痛、时腹自痛、腹中急痛、里急、内拘急等,其病理机制仍与正虚或邪实相关。

虚者,气血阴阳诸不足也;实者,痰饮瘀血燥实阻滞是也。

其具体表现之表述,研究者认为,腹满者,腹部胀满膨隆之意;里急者,即腹壁(腹肌)紧张度增强,呈拘挛状态,多伴有腹痛;腹胀者,即腹部膨大,视之可见。

一般而言,胀满者多属他觉征象,疼痛者常为自觉症状,而拘急者,每为二者之结合。

少腹症象,包括少腹硬满、少腹里急、少腹急结、少腹满等。

其病机多与水饮瘀血等阻滞相关。

所谓少腹硬满者,是言其少腹部胀满,按之坚紧异常,或可触及硬结,伴有压痛。

少腹里急者,少腹内有拘急之意,多为病者主观感觉,其重者,亦可切之而觉膨胀,抵抗力增强。

而少腹急结,类同少腹弦急,指下腹部腹肌紧张明显,按之坚紧。

而少腹满者,言其下腹部胀满膨隆,抵抗力稍强,类于硬满而紧张度较弱是也。

以上仅就腹证之大略而言,而临证之际,则应参合病者体质、年龄、职业、病邪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判断,以明其理。

三.腹诊的临床意义腹诊有助于判断疾病之病性、病位、病势,揭示病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进而指导确立治法和处方用药。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判断疾病之阴阳寒热虚实属性,是诊断的首要环节。

研究者认为,仲景运用腹诊的目的,主要在于辨别疾病之虚实,以测邪正之盛衰;辨别疾病之寒热,以知病情之性质。

腹部按之柔软,或按之似痛、重按之却不痛者,为虚;按之痛甚,手不可近者,为实;腹满时减或按之痛,局部皮肤有冷感,或触之不温者,为寒;发热汗出,腹满痛,按之痛剧,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者,为热。

他如胸胁症象、心下症象及少腹症象,皆当仿此。

以是故知,腹诊于疾病之属性判别,有着重要意义。

在判明疾病寒热虚实属性之后,则应辨别其病理位置。

而腹诊于此,亦有重要之实用价值。

脏腑相连,经络相贯,特定之胸腹部位,与特定之脏腑经络相关。

六经病证中,见胸胁症象者,莫过于少阳。

以胆附于肝,其经脉循行于两胁故也,而心之与肺,位居其地,故而心悸、胸闷者,心肺之病也。

心下者,其位与肝胆、脾胃相关,且与心肺居处相邻,是故心下症象,就六经而言,若非阳明太阴,便属厥阴少阳,亦可与少阴心阳相涉。

大腹者,脾胃之所主,是以大腹症象,每与阳明太阴病证相关。

腹满硬痛难自缓,阳明腑实;腹满时减复如故,太阴脾虚。

而少腹部位,则与膀胱、胞宫、冲任相关,是以六经病证中,见少腹症象者,以太阳居多。

少腹里急而小便不利,是为太阳蓄水;少腹硬满而如狂发狂,是为太阳蓄血。

此仅言其概略也,而具体病位之判别,仍当四诊合参,不可偏执一端。

病性病位已明,而辨明病势之轻重缓急,于正确之立法处方,具有重要影响。

腹证之程度轻重,可以提示病证之缓急轻重。

若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者,是大结胸证;若病位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是为小结胸证。

其腹证范围之大小和疼痛程度之轻重,反映了邪结程度之轻重和病势之缓急不同。

此外,腹诊于病证之鉴别、疾病之转归预后判别,亦有重要意义。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结胸是也;但满而不痛者,痞证是也。

是同为心下胀满,而其病性有异。

咳逆短气,引胁下痛者,饮停胸胁是也;少腹里急,小便不利者,饮停下焦是也;厥而心下悸者,胃虚饮停是也;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者,脾虚饮停是也。

是同属饮证,而其腹证表现不同,提示其病位有别。

若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是阳虚饮动于下,欲作奔豚之证;若病胁下素有痞,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是为脏结之危象。

此言腹证于预后转归之判别是也。

上言腹证之于病证诊断之意义,而诊断之确立,自然决定其相应之治法方药,此腹诊在治疗方面之指导意义是也。

“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其治疗之表里先后,标本缓急,皆以腹证为凭。

而柴胡剂所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类腹证;桃核抵当所主,常见少腹急结或硬痛;苓桂类方,其治每有脐下、心下悸动之象。

上述诸例,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有着规律性联系。

四.腹诊的现代研究为求腹诊得以客观化,现代研究者致力于采用新方法和新手段,以期揭示各种腹证之机理,并加以推广应用。

有学者提出腹力的诊察方法和测定标准,将腹力分为软、偏软、中等、偏实、实五级,并在确立徒手测定标准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腹力测定仪,使腹力作为虚实辨证依据之一的诊断客观化。

而另一仪器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仪的研制成功,亦使腹部寒温和腹力测定得以客观化,通过测定腹部某些募穴的深度温度以反映机体寒热状况,为寒热辨证提供客观指标;而同时测定腹力,对于判断正气之盛衰和病证之虚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日本学者研制之人工指,靠接触胸腹产生的流变学变化代替手指触觉,因其检测干扰较大,而并未被普遍采用。

瘀血腹证,日本汉方医学认为是瘀血证诊断之必备项目。

其压痛点分为脐旁、脐中、乙状结肠部、回盲部、膀胱部、季肋部等。

有研究者认为,压痛点的出现,是内脏状态变化在皮肤和肌肉的投影。

而另有观点则认为,瘀血的实质,是以肝脏和与其相关联的脏器为中心出现的体液循环和代谢障碍的症候群。

运用红外热象仪及表浅血流量仪,对其腹部温度及表浅血流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瘀血腹证血流量较正常人减少,腹温明显降低。

此症与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血小板功能及生化代谢异常,均有一定关系。

胸胁苦满症象,日本汉方医将之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认为前者为真皮结缔组织和浆液性炎症,是全身性间叶系统炎症的部分表现;而后者则腹肌紧张,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

其形成机理是与Ⅵ~Ⅷ脊髓胸节有密切关系的腹腔脏器(肝、胃、脾、胰、膈肌)发生病理变化,通过内脏——体壁反射所致。

有研究者用B超检测胸胁苦满患者,发现其肝外胆管轻度扩张,与相应静脉比值增大,因而认为此不但可作为胸胁苦满之客观指标,而且反映了少阳气郁、疏泄不利的病理特点;而右胸胁苦满患者肝右叶的右侧胸壁中腋窝线附近额面断层计测值,与肝左叶腹主动脉矢状面断层计测值有变小趋势。

红外线影象显示,大柴胡汤证患者其胸胁苦满部存在低温分布;柴胡汤类证患者多有此症,而此类患者之HLA抗原大多呈异常分布,说明胸胁苦满症象有一定的免疫遗传学基础。

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此症虽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然与胆经关系最为密切,表现在经络电图变化上,胆囊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伴有胸胁苦满者,其胆经电阻显著低于无胸胁苦满者;肺心病患者伴胸胁苦满者,其胆经电阻显著高于无胸胁苦满者;冠心病患者其胆经电阻总体增高,但与胸胁苦满症象似无必然联系,其胸胁苦满症象与肝、脾二经相关。

心下痞硬症象,有日本学者认为其表现为心窝部抵抗较强,范围较广,是半夏泻心汤、人参汤的适应证。

亦有学者认为,此症是机体被湿邪侵犯而在腹部出现的一种反应。

梅国强教授等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热郁痞、湿热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上升;而气滞痞、虚寒痞患者在酸剌激后,其活性显著下降;寒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变化不规律。

其胃内各点平均温度和胃部皮肤温度检测结果表明,各型之间呈现热证高于寒证趋势。

热郁痞患者胃内各点平均温度,显著高于虚寒痞、湿热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胃部皮肤温度高于虚寒痞和湿热痞患者。

而胃内各点温度比较,各型均呈现球部温度低于体部、底部温度,尤以寒热痞、湿热痞、虚寒痞为显著。

热郁痞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足阳明经电导率显著高于足太阴经,气滞痞患者足太阴经电导率显著高于足阳明经;虚寒痞患者足太阴经电导率显著高于寒热痞患者和肝胃不和痞患者,而阳明经电导率在各型之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