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的研究(优选.)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2.结胸 结胸者,病邪结于胸腹,外形胀满,按之硬痛,甚则拒按,或不按亦痛。病因有热结、水结、痰结、食结、血结等不同,证候有大小之别。俞根初说:“水结胸者,按之疼痛,推之漉漉有声;食结胸者按之满痛,摩之嗳腐;血结胸者,痛不可按,时或昏厥。”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渤主之。”又说:“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伤寒病发于阳,下之太早而成结胸。
四、腹诊的范围和应用
关于腹诊的范围,它包括按胸膈,按虚里,按肋胁,按腹,按脐间动气几方面。所适用的疾病也很广泛,如痞满结胸,腹胸疼痛,肿胀积聚症瘕等病,都可运用腹诊来鉴别其虚实寒热,现分述于后:
(一)按胸膈:
胸膈是心肺的部位,肺居胸中,心居肺下,心下横膈一膜,膈下属胃,按切胸膈可以辨别痞满结胸,及胸痹疼痛等病。
(三)按肋胁:
胁肋为肝胆的部位,按切胁肋的胀满、硬痛,可以诊断肝病虚实寒热,属气属血等证。如两胁满实而有力者,为肝正常无病;两胁空虚按之无力者为肝虚;如有胀满积聚则为肝病。
1.胁痛、胁胀 胁肋胀痛,虽属肝病,由于病因的不同而症状亦各异。李士材说:“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食积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病属内伤。但外邪病传少阳,邪在半表半里,亦有胁肋满痛症状,故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至于胁痛症状的辨别,张景岳说:“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而无迹,或倏聚或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
中医学对于腹诊的研究其涉及面较为广,通过对古文献的査阅中,本文欲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兹予陈述如下。
1腹诊的渊源关于腹诊的最记载当属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黄帝内经》、《难经》为中医学腹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据笔者统计,涉及腹诊的条款250条有余,《内经·脉要精微论篇》已有:“知内者,按而纪之。
”《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灵枢·水胀篇》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如此均以腹诊为依据,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腹诊论治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证修建及其它诊断方法(如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开创其腹诊论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条中,涉及用腹诊多达140多条,占全书1/4以上,如胸满、胸中窒、胸胁苦满、心动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少腹拘急等等,其论述过程中有证、有方,除了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更是中医“辨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后来随着腹诊的应用,诸多医家不断的发展完善。
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67个病症,1729个病候,也将腹诊反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病症中。
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也有不少的记载。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曰:“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从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硬功夫满者,则当审而治之。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中医诊断十三法』第九章腹诊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
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
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
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
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
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
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
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
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
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
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
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
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
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
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
此种状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缓解挛急。
王琦:中医腹诊

王琦:中医腹诊腹诊是通过诊察患者胸腹部的病变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诊断方法。
通过腹诊不仅可借以诊断特异性疾病,辨别证候,审察病机之所属,判断病位之所在,病性之寒热虚实,病因之气滞、血瘀、水饮,而且还可指导立法论治,选方遣药,并可据此以观测疗效,判断其预后转归。
兹仅举以下特点,以示其临床运用。
一、据腹证,活用经方腹诊所得的胸腹部自觉症状或他觉征象,诸如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皆可谓之腹证。
病有主证,方有主治,方证相对即是仲景学说之一大特点。
考《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近三百方,皆条列其相应主治证候,而其中腹证往往具有特殊的辨证意义。
如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因此,分析证候之主次,把握作为主证的腹证,有是证,用是方,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伤寒论》中柴胡剂主治之证,多有胸胁苦满之类的腹证。
据此,以胸胁苦满作为使用柴胡剂的标准之一。
我们在临床上根据这一原则,把握枢机不利、胆气不和的病机,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不论外感内伤,总以胸胁苦满为眼目。
同理,病少腹急结,或硬满疼痛,或有包块固定不移者,多是胞宫、膀胱等腑及其经脉之瘀血,可选用活血化瘀之剂,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随其证情轻重缓急,及伴见证不同,而分别取舍。
再如心下痞,或微硬微痛,病变性质为寒热错杂者,宜用辛开苦降之法,可选用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
若心下逆满,痞胀动悸,或小便不利,或脐下悸者,乃水饮为患,当于利水中求法,选方固多,而用苓桂者十之八九。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旨在说明腹证作为主证时,与治法之间当有规律可循。
据腹证,立法选方时,固须考虑腹证的表现部位及其内应脏腑,更须注意腹证的不同特征。
因为同一部位不同特征的腹证,其性质不同,治疗有别。
例如病在胃者,常于心下部见其腹证,若心下痞闷,按之抵抗不明显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心下痞,按之有抵抗,或不痛,或微痛者,可选用小陷胸汤或半夏泻心汤;若心下痞闷,按之有力,疼痛较明显者,可选用大柴胡汤;若心下满闷,时有动悸,按之或有震水音者,可用茯苓甘草汤,或苓桂术甘汤。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作者:戴宁李峰关静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01期摘要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
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中医腹诊;诊断学;研究进展Abstract Abdominal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traditional and synthesized diagnostic method applied in chest and abdomen in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the concept, origin, content and methods of abdominal diagnosis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odern research of abdominal diagnosis, for promoting the widely use of abdominal diagnosis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TCM abdominal diagnosis; Diagnostics; Research progress中图分类号:R241.2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01.053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腹诊

三角形脐:
向上三角(▲):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 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提示胃、胆囊、 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 上移。而且便秘者多。
中点(脐中):诊小肠, 拒按者,多数在脐 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 冷症状。 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 者,饮食不注意时,大 便时硬、时溏。
小肠
硬溏的程度与腹部 结节的大小有关。
体位: 客人排空二便后仰卧 床上,自然呼吸,肌肉 放松,下肢伸直,两手 置于股部外侧 一般治疗师于客人之 右床侧。 顺序: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综合运用望、 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内容: 腹部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毛细血管
为什么可以治病
人之脏腑分上、中、下焦。 若下焦不通,则中焦积; 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
治病应该像治水, 疏其下则利其上, 中下二焦通则三焦畅, 三焦通畅疾病自无, 三焦不通而百病丛集。
腹诊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 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 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 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 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 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中医腹诊简介

中医腹诊简介腹诊,即腹部的切诊,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论》,然因为历史原因(医者需用手掌接触患者腹部肌肤)而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而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记载的腹部征候记述的领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腹诊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腹诊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遗产,在临床上具有切实地操作性和实用性,关于腹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日渐丰富,学者应当究索原委,研核是非,方能取其精华,弘广其用,现结合病案探讨如下。
1.腹诊的主要内容腹诊是通过判断腹部的紧张度,查知血、水的状况,以判断虚实的一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参考近现代研究文献,将腹诊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腹壁出汗情况:如微微汗出,提示在表的气、血衰弱;如汗液发粘,提示里热。
2)皮肤温度:肤温低常见于阴证,肤温高常见于阳证。
3)腹力:分为5个等级,明显充实者为5/5,中等程度者为3/5,明显软弱者为1/5,介于中间的分别为2/5、4/5。
一般无抵抗压痛,多为虚证;有抵抗压痛,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4)胸胁苦满:即左右肋弓附近有重压感、压迫感和肋弓下肌紧张和压痛,是决定少阳病胸胁苦满型的重要症候,在实证表现显著,虚证表现轻微。
5)脐部悸动(腹主动脉搏动):提示气逆、水滞病态密切相关的症候。
6)胃部振水音:提示心下部水滞病态相关症候。
7)小腹不仁:即腹部脐以下至耻骨联合的领域的不充实感,常常伴有表面知觉不敏感,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
8)正中芯: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状物抵抗,提示肾之机能的虚衰;脐上方出现提示脾之机能的虚衰。
9)脐旁部、回盲部、乙状结肠部、腹股沟部抵抗和压痛:若可触及肌肉的硬结,按压时常有放射性的疼痛,提示瘀血病态。
此外,尚有五脏六腑、脐部、动气等触诊方法以及特殊腹诊提示的方证,不再赘述。
2.理论依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腹诊的研究进展

候腹” 相 比, 仍 是 相 形 见 绌 。笔 者 通 过 对 腹 诊 的源 大 , 皆属于热” , 《 灵枢 ・ 水胀》 云: “ 肤胀者 , 寒 气客 流、 基 本 内容 和方 法 、 临床应用 、 现 代 研 究 等方 面进 于皮肤之间……腹 色不变 , 此其候也 ” 。《 难经》 对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Ke y Wo r d s T CM a b d o mi n a l d i a g n o s i s ;Di a g n o s t i c s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诊; 另 一种是 中医 的望 、 闻、 问、 切 四诊 在胸 腹 部 的综 诊进 行分 部 , 把胸 腹部 大致 分为 胸 、 胁、 心下 、 腹、 脐、 合运 用 , 即广 义 的腹 诊 。 1 3本 汉 方 界 学 者 更 倾 向于 少 腹 等六个 区域 ; 将 症 状 和 体 征按 照严 重 程 度 进 行
关 于腹 诊 基本 概念 , 有 2种 主要 观 点 , 一 种 是指 便难 , 转筋 , 有是 者肝 也 , 无 是 者 非 也 … …” 汉代《 伤 胸 腹部 的按 诊 , 属 于中医切诊 的范畴 , 即狭 义 的腹 寒 杂病论 》 其 全书 有关 腹诊条 文 达 1 4 1 条之多 , 把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中医腹诊的研究1、中医腹诊的理论研究(1)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概念,我国中医界和日本汉方医界对腹诊的基本概念有过不同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
狭义的腹诊,一般认为仅指用手触按腹部而进行诊察;广义的腹诊,则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胸、胁、腹进行全面的诊察。
刘智壶[1]指出:此种诊法主要属于切诊,但也包括有望、闻、问的诊法内容。
它通过诊察腹部与胸胁部表现的各种征象,以判断疾病及病因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刘氏认为腹诊之所以能诊断疾病及辨别其病因病机,是由于胸腹与脏腑、经络及某些重要腧穴有着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种联系,脏腑疾病及其病因病机,则在胸腹反映出一些不同的病理征候。
通过胸腹表现出的病理征象,就能推断内部脏腑之病变。
(2)腹诊基本原理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一是从中医理论角度阐明腹诊的基本原理,完善体系,如有从腹诊与脏腑的关系,表现在人体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部之中,因而腹诊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在生理上,胸胁腹为脏器所藏之处所,对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之中,脏腑之气血则皆汇聚胸腹。
尤其是胸中聚有宗气;大腹又有中气充盈其中,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居脐腹两侧,又为先天之本,中藏元阴元阳,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
同时,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胸腹内部脏腑与胸腹体表的联系,使胸腹体表部不同的区域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
在病理反映上,由于脏腑在胸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的位置而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络,脏腑病变则反映于胸胁腹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自觉或他觉之病理症征。
并且,随脏腑的不同病因病机,而可在胸胁腹表现各种相应的征候。
胸腹与经络的关系,表现在胸胁腹是很多经络循行通过的部位,与十二及奇经八脉之任、督、冲、带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循行于胸腹内外而在胸腹体表有腧穴分布的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进行研究。
一是从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知识结合的角度探讨腹诊的基本原理。
如有人从解剖生理角度将中西医学的内脏名称、位置、功能统一起来,探讨腹诊的定位诊断,将腹部的病理区划分为同位反应区和异位反应区;有人则利用生物全息理论解释腹诊的原理,也有人从神经生理学角度,以体壁内脏反射来解释体表特定部位对相应内脏器官病变的反应。
但是仅从简单的解剖部位与胸腹的对应关系以及经络循经的部位来说明,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深入到细胞水平上,用细胞光态等原理研究其内脏与胸腹体表的相关性,今后可以用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加以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传统的经典中医腹诊理论上升到细胞及分子理论水平。
(3)规范腹诊区划的研究规范腹诊部位区域的划分,有利于对腹症表现部位的描述和内属脏腑病变的判断。
有的将胸腹部划分为胸区、心区、心下、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少腹、右少腹等11个区域,并总结出各种腹症的内属脏腑;有的提出腹诊线和腹诊区的划分法,即腹诊线有第一线(前正中线)、第二线(沿左右腹直肌)、第三线(从乳头直下之肋缘下至髂骨窝),第四线(从章门穴至髂骨里侧),腹诊区有胸胁区,心下区、胃脘区、脐区、脐下区、右少腹区、京门区等,并指出各线、区常见的病理变化;此外,也有据《伤寒论》加以改进,将腹诊区划分为虚里、胸腹、心下、脐部、小腹和少腹等部位。
2.腹诊临床意义的理论研究腹诊运用于临床,其作用具体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推测预后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腹诊具有其独自的特点,而能补充望舌、诊脉之不及。
用于诊断疾病方面,对于传统医学疾病的诊断,有人认为胸腹症状及体征是诊断某些属于中医学范畴疾病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有些中医学疾病,是以胸腹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所以,腹诊能够比较客观和直接的加以诊察与判断,并能以次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刘氏总结提出了真心痛,厥心痛、胃脘痛、蚴虫腹痛、肝痈、肠痈、肺胀、臌胀、肠覃、石瘕、水癥、石水、涌水、疝气、痃癖、肥气、息贲、伏梁、痞气、贲豚、脏结、结胸、肠痞、龟胸、肝胀、胆胀、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膀胱胀、乳痈、乳核、乳岩等35种疾病的腹诊征象。
腹诊与四诊合参辨病,也是腹诊临床运用之要旨。
有的学者提出了胸胁苦满,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及痞坚、心下急及支结、心下濡、心下痛、心下悸、脐上悸、腹胀满、腹痛、少腹急结、少腹拘急等病症的腹征诊断特点。
对于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刘氏认为,出现在胸腹的疾病征象,对临床初步判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而某些以胸腹征象为主症的中医学疾病又与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相似或相同,这些疾病可以互参,以作为诊断现代医学疾病的临床资料。
此外,胸腹腧穴压痛对临床诊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氏的研究提出,有些疾病通过经络反映于胸腹体表的某些特定的“点”,这些特定的点大多是中医学经脉上的腧穴,因此,腧穴压痛能初步判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这也是中医腹诊独具特色的方面。
用于分析病证方面,研究证明,腹诊在辨证方面,根据胸腹征象的不同状态和性质,可以分析出疾病的病位及所属的病因病机。
如有的学者认为,腹诊的辨病证,包括以腹症辨病证之性质,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属性;又辨病证之形态、程度,以鉴别诊断各类病证。
这些研究,使腹诊的辨证趋向规范化。
用于推测预后方面,有些反映于胸腹的病理征象,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把握疾病的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有人根据文献研究提出了①虚里动甚,触按弹手有力,或虚里动气移位、散乱;②腹满膨凸,按之坚硬,腹壁青络怒张;③胁及腹内巨大癥块,质地坚硬,固定不移;④脐腹部深陷,肌肤瘦削、折皱,腹力空乏;⑤左胸部或心窝处突发性剧烈疼痛,势如刀绞状等五方面的胸腹征象,为预后险恶的主要客观指标。
同时,还提出了①虚里动气和缓,欣然应指;②脐腹部饱满,腹力充实;③腹部平坦,腹肌壮实,按腹柔软,胁腹之内无癥块等方面,是预后良好的胸腹征象。
以上关于中医腹诊临床意义的研究,可以认为,在腹诊用于诊断疾病、辨别征候、推测预后诸方面的探讨,已经为临床提出了一些比较确定的诊断辨证指标及有价值的诊断辨病依据。
但这一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如胸腹腧穴在诊断疾病方面的意义,更应拓宽领域,以发现和确定某些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腧穴;在辨证方面,要进一步探讨胸腹征象在辨证中的特殊性,以为中医辨证提供规范化的客观指标,从而使中医腹诊的临床意义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理所当然,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以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为基础,用中医腹诊方法与理论指导进行,这样才不致失去中医腹诊的特色。
3.腹诊临床的研究腹诊运用于临床,其作用具体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推测预后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腹诊具有其独自的特点,而能补充望舌、诊脉之不及。
(1)腹症的分析研究很多学者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探讨了腹症的客观化和实际应用意义。
据报道,胸胁苦满一症,现代研究有两种:一种为真皮、结缔组织的浆液炎症;一种为腹肌紧张。
前者为真性胸胁苦满,是全身性胶原组织免疫性炎症的部分表现。
后者是假性胸胁苦满,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
胸胁苦满是免疫性炎症,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一种,所以当体力下降时,有关表现也即消失。
如肝炎时有胸胁苦满,而肝硬变时则消失,说明此症的可逆性。
另有学者通过152例瘀血腹症临床研究,应用电子计算机和逐步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方法,筛选出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性、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与粘附,血栓弹力图以及肌电图异常等指标,建立了瘀血腹症诊断的回归方程,并认为上述指标可作为瘀血腹诊的客观指标。
有人对200例腹胀病人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实胀组的腹壁施以外力时,无论是轻、中、重用力,其移位(即腹壁下陷的程度)量,均比正常组明显减少,说明实胀患者皮肤较为紧张,不容易按下,这与腹胀属于实证之腹满较甚,呈持续性,腹壁抵抗较明显,有弹力,不喜揉按或按后腹满更甚的腹诊征象完全一致。
而经治疗后,其腹壁位移量又有所增加,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虚胀组轻度用力施按时,其腹壁位移量与正常人没有显著差异,但施加中、重度力时,腹壁位移量明显增大,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表明虚胀者之腹壁紧张度和抵抗力与正常人要低,这与腹胀虚证之轻按腹壁有抵抗,重按则觉无抵抗力的征象相符合。
而治疗后,虚胀组患者的腹壁位移量又均有所下降,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
这一观测证实了腹胀虚实征候客观的腹诊征象,为中医辨证提供了依据。
(2)腹诊病证的特点研究近年来,很多学者从对一些病证的诊断治疗入手,探讨了腹诊独特的诊断意义。
有人总结分析200例中风患者的腹诊情况发现,腹诊对中风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为中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体征,认为中风腹诊之要点是以两侧腹部的肌力对比审察病位深浅;以腹部抵抗力的大小诊断病之虚实;以腹肌的强直情况,即心下痞硬、腹部胀满与腹部硬痛辨析风、痰、热、瘀,又以腹泻和腹痛决定通流两法,这些要领简明、直观,又易掌握;确为中风的诊断与辨证开辟了新径。
有人对20例胃下垂患者作立位与卧位腹诊,并以X光线摄片作对照,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胃形低垂,下腹膨起,抱腹后舒服,腹壁脂肪菲薄和腹肌松弛等腹诊特征,并发现剑突下沿中线向下触及空瘪的止点与X线片示胃小弯位置呈现一定相关性。
有学者观察360例慢性前列腺炎的腹诊反应,发现湿热下注型在左、右维道穴区有阳性反应,血瘀型在左、右天枢穴有阳性反应。
出现深压痛为瘀血和肾虚;条索结节为湿热、按压则舒为虚损型。
上述阳性反应随病情加重、好转、痊愈而相应表现为加重、减轻和消失。
有人对100例腹部动悸的临床观察,发现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易扪及腹部动悸,且以脐部多见,二者轻重程度一致,肋下解越窄,动悸越明显。
腹诊病证的研究,不仅限于内科,妇、儿、外科疾病同样取得显著进展。
如有的学者根据少腹急结对少女狂躁精神分裂症,投以桃核承气汤治愈;对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诊得心下急、腹满痛者,投柴胡汤而获效;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结者,予桂枝茯苓丸而收奇功;有应用腹诊对闪挫伤见有两侧腹直肌挛急如弓弦,脐周围有硬块疼痛者,从热实型瘀血证论治收到良效者。
日本汉方学者对中医腹诊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临床实践研究。
据《中国医学诊法大全?躯体诊法?诊腹》所引用的资料:柴田良治氏研究瘀血腹征认为,瘀血初为流动的血液(包括淋巴液、组织液)受到炎症等因素的影响后,导致水肿、血液粘稠度增高、循环障碍,而引起腹征变化。
用中药治疗后,不仅腹诊所见的腹征消失,而且放射线征象亦有明显改善。
土左宽顺等对136例(其中女性89例)平均年龄为51.7岁,腹诊有心下痞硬腹征者,发现与胃的形态学改变(胃窦部有气影及黏膜皱襞壁影等)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