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的研究

合集下载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1。痞证 痞者心下满闷,外无胀形,按之濡软而无硬痛,病多由湿热痰饮食积等为病。但亦有伤寒病发于阴,下之过早而成痞满者,如伤寒论说:“伤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汤主之。”又说:“下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主之。”所以后人论痞认为多属虚证。
2.结胸 结胸者,病邪结于胸腹,外形胀满,按之硬痛,甚则拒按,或不按亦痛。病因有热结、水结、痰结、食结、血结等不同,证候有大小之别。俞根初说:“水结胸者,按之疼痛,推之漉漉有声;食结胸者按之满痛,摩之嗳腐;血结胸者,痛不可按,时或昏厥。”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渤主之。”又说:“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伤寒病发于阳,下之太早而成结胸。
四、腹诊的范围和应用
关于腹诊的范围,它包括按胸膈,按虚里,按肋胁,按腹,按脐间动气几方面。所适用的疾病也很广泛,如痞满结胸,腹胸疼痛,肿胀积聚症瘕等病,都可运用腹诊来鉴别其虚实寒热,现分述于后:
(一)按胸膈:
胸膈是心肺的部位,肺居胸中,心居肺下,心下横膈一膜,膈下属胃,按切胸膈可以辨别痞满结胸,及胸痹疼痛等病。
(三)按肋胁:
胁肋为肝胆的部位,按切胁肋的胀满、硬痛,可以诊断肝病虚实寒热,属气属血等证。如两胁满实而有力者,为肝正常无病;两胁空虚按之无力者为肝虚;如有胀满积聚则为肝病。
1.胁痛、胁胀 胁肋胀痛,虽属肝病,由于病因的不同而症状亦各异。李士材说:“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食积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病属内伤。但外邪病传少阳,邪在半表半里,亦有胁肋满痛症状,故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至于胁痛症状的辨别,张景岳说:“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而无迹,或倏聚或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

中医腹诊的研究(优选.)

中医腹诊的研究(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中医腹诊的研究1、中医腹诊的理论研究(1)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概念,我国中医界和日本汉方医界对腹诊的基本概念有过不同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

狭义的腹诊,一般认为仅指用手触按腹部而进行诊察;广义的腹诊,则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胸、胁、腹进行全面的诊察。

刘智壶[1]指出:此种诊法主要属于切诊,但也包括有望、闻、问的诊法内容。

它通过诊察腹部与胸胁部表现的各种征象,以判断疾病及病因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刘氏认为腹诊之所以能诊断疾病及辨别其病因病机,是由于胸腹与脏腑、经络及某些重要腧穴有着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种联系,脏腑疾病及其病因病机,则在胸腹反映出一些不同的病理征候。

通过胸腹表现出的病理征象,就能推断内部脏腑之病变。

(2)腹诊基本原理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一是从中医理论角度阐明腹诊的基本原理,完善体系,如有从腹诊与脏腑的关系,表现在人体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部之中,因而腹诊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在生理上,胸胁腹为脏器所藏之处所,对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之中,脏腑之气血则皆汇聚胸腹。

尤其是胸中聚有宗气;大腹又有中气充盈其中,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居脐腹两侧,又为先天之本,中藏元阴元阳,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

同时,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胸腹内部脏腑与胸腹体表的联系,使胸腹体表部不同的区域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

在病理反映上,由于脏腑在胸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的位置而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络,脏腑病变则反映于胸胁腹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自觉或他觉之病理症征。

并且,随脏腑的不同病因病机,而可在胸胁腹表现各种相应的征候。

胸腹与经络的关系,表现在胸胁腹是很多经络循行通过的部位,与十二及奇经八脉之任、督、冲、带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脐旁、 左右小腹、 脐下部位 抵抗、 压痛
小腹拘急: 腹直肌在耻骨联合附着部附近出现
的异常紧张称为小腹拘急。
该症候与小腹不仁相同,也表示肾虚。
正中芯: 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
状物抵抗。
• 常伴有小腹不仁。
• 该症候也意味着肾的虚衰。
• 脐上方也会出现类似条索状 物,意味着脾的虚衰。
12,脐旁部抵抗、压痛
脐的斜外方约2横指处与腹直肌交叉点上可触及肌 肉的硬结,若用指端向脊柱方向按压此部位,患者会 有放射性剧痛,称为脐旁部抵抗、压痛。
5,腹力(腹壁紧张度)
通过手掌按压腹部,可以评估腹壁的紧张度
明显充实者为5/5 中等程度者为3/5 明显软弱者为1/5 介于它们之间者为4/5、2/5
腹满
6,腹直肌的紧张度
诊察腹直肌的紧张状态方法:
使用2、3、4三 指,从腹直肌肋弓付 着部到耻骨联合部, 依次按压,诊察整个 腹直肌的紧张度。
• 腹直肌紧张度的异常有数种类型,在有些场合,腹直 肌紧张度的某种类型明显地提示某种特定的方剂。
第一部分 腹诊概念及源流简介 第二部分 腹诊方法 第三部分 腹诊(象)辨证举例
第一部分 腹诊概念及源流简介
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 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 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
从目前一般意义上来讲,腹诊指的是日本汉方医 学的腹诊方法。
腹诊的源流是《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 论》,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对腹部征候记述的领 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于江户时代发掘、形成了腹 诊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直至今日,仍是汉方医学常用 诊法,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脉诊。
• 全腹直肌紧张,提示芍药甘草汤、 桂枝汤、 桂枝加 芍药汤 、小建中汤。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

中医学对于腹诊的研究其涉及面较为广,通过对古文献的査阅中,本文欲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兹予陈述如下。

1腹诊的渊源关于腹诊的最记载当属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黄帝内经》、《难经》为中医学腹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据笔者统计,涉及腹诊的条款250条有余,《内经·脉要精微论篇》已有:“知内者,按而纪之。

”《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灵枢·水胀篇》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如此均以腹诊为依据,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腹诊论治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证修建及其它诊断方法(如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开创其腹诊论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条中,涉及用腹诊多达140多条,占全书1/4以上,如胸满、胸中窒、胸胁苦满、心动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少腹拘急等等,其论述过程中有证、有方,除了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更是中医“辨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后来随着腹诊的应用,诸多医家不断的发展完善。

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67个病症,1729个病候,也将腹诊反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病症中。

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也有不少的记载。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曰:“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从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硬功夫满者,则当审而治之。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摘要目的:讨论探索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应用,《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和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表现,可以认清内在病理本质。

继承古人“司外揣内”中医腹诊基本诊病方法和措施,根据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中医整体观,辩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述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探索中发现新思想和观念,应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

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归属于“切诊”中“按诊”范畴,中医妇科腹诊来源于中医腹诊,相较于脉学更易于学习和掌握,对于诊断妇科疾病可以辨别症候,审查病机所属,判断病位所在,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立法论治,选方遣药。

因此,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关键词:中医腹诊;妇科疾病;诊疗探索前言: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中医腹诊概述中医腹诊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篇:“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

”按诊就是腹诊,腹诊可以判断一切疾病性质。

中医腹诊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有记载,宋代以后脉学兴起而逐渐衰落,日本汉方学家重视腹诊,尤其以伤寒派腹诊较为突出。

中医腹诊是医师用手直接触摸或者按压病人腹部,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腹诊属于中医诊断学中按诊,按诊是切诊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在医学非常发达今天仍有重要实用价值。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伤寒论》腹诊总结

《伤寒论》腹诊总结

《伤寒论》腹诊总结文章来自:经方派 //p/10067650/腹诊是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的望、闻、切等方法,取得一系列的客观征象,亦称腹证或腹候(以下均称腹候)。

每个腹候具有特定的中医辨证意义,从而为诊断提供了依据,并指导治疗。

腹诊的内容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许多记载,至《伤寒杂病论》,腹诊内容大为丰富,且与辨证论治密切结合,在中医腹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节腹诊的基本原理胸腹部是人体重要脏器的居所,如《灵枢·胀论》说:“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夫胸腹,脏腑之郭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六腑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而反映到体表,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仲景诊腹描述的腹候看,包括腹腔、盆腔脏器,有肝、脾、胰、胃、胆、大肠、小肠、肾、输尿管、膀胱、子宫及附件等脏腑的症状和体征,而且从临床诊察可知不少心肺疾患在腹部也有症状和体征出现,因此诊腹部可了解五脏六腑的病变。

仲景腹诊中多次提到的腹满、腹胀等腹候,除了可以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外,客观体征上是指腹部的膨胀及皮肉(腹壁)的鼓张,即张力。

有腹满、腹胀的病人,腹部按压时可感到抵抗增强。

腹部的阻抗是由整个腹壁的紧张度、腹腔充实感、内脏的阻抗所显示的内脏-体壁反射合在一起构成的。

而腹壁的紧张度直接反映了腹壁皮内层、腹肌层的阻抗,同时亦受内脏的阻抗和腹腔充实感的影响,因此能显示生理病理的情况。

腹诊时虽在腹壁体表按压,但可以从腹壁的张力来了解腹部的生理、病理表现,而腹壁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的紧张度,因此可通过腹诊来了解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

第二节仲景腹诊的主要诊察项目和部位仲景腹诊的范围主要是胸胁及全腹。

在这些区域内所作的腹诊诊察项目甚多,每一个腹诊诊察项目,即腹候,均有其特定的诊察部位,并反映诊察的结果,即腹部的症状和体征。

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

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

经方腹诊原理与方法第一节腹诊原理腹诊是经方体系的特色性诊断手段,对准确使用经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其原理如下:一、是《内经》“诊尺”的具体实现。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黄帝问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麤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甚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在《黄帝内经》时代,诊脉用的是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

所谓“气口”即寸口,仅仅是全身遍诊法的部位之一,并没有寸关尺三部的划分,至于寸关尺分别对应脏腑,则是从《难经》时代开始的。

但《内经》中提到了“诊尺”法,或者说“尺肤”诊法,历代注家均认为是通过诊察从掌后高骨到肘横纹这一段皮肤而了解全身健康与疾病状况。

但通过这一段皮肤能实际获得的信息毕竟有限,历代《内经》注家,虽然可以把这有关尺肤诊法的条文注解的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无外乎随文敷衍,真正依靠尺肤诊法闻名的医家尚未见有过记载,笔者多年欲知尺肤诊法的真谛,但一直无从得知。

鉴于此,《难经》发展出了都取寸口法,以寸关尺分配脏腑,诊断疾病,既免了全身遍诊法之不便,有不似尺肤诊法之无从把握,还可以巧妙地绕开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极端者甚至发展出了悬丝诊脉的荒诞之事,可谓一举而数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腹诊的研究1、中医腹诊的理论研究(1)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概念,我国中医界和日本汉方医界对腹诊的基本概念有过不同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

狭义的腹诊,一般认为仅指用手触按腹部而进行诊察;广义的腹诊,则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胸、胁、腹进行全面的诊察。

刘智壶[1]指出:此种诊法主要属于切诊,但也包括有望、闻、问的诊法内容。

它通过诊察腹部与胸胁部表现的各种征象,以判断疾病及病因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刘氏认为腹诊之所以能诊断疾病及辨别其病因病机,是由于胸腹与脏腑、经络及某些重要腧穴有着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种联系,脏腑疾病及其病因病机,则在胸腹反映出一些不同的病理征候。

通过胸腹表现出的病理征象,就能推断内部脏腑之病变。

(2)腹诊基本原理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一是从中医理论角度阐明腹诊的基本原理,完善体系,如有从腹诊与脏腑的关系,表现在人体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部之中,因而腹诊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在生理上,胸胁腹为脏器所藏之处所,对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之中,脏腑之气血则皆汇聚胸腹。

尤其是胸中聚有宗气;大腹又有中气充盈其中,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居脐腹两侧,又为先天之本,中藏元阴元阳,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

同时,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胸腹内部脏腑与胸腹体表的联系,使胸腹体表部不同的区域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

在病理反映上,由于脏腑在胸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的位置而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络,脏腑病变则反映于胸胁腹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自觉或他觉之病理症征。

并且,随脏腑的不同病因病机,而可在胸胁腹表现各种相应的征候。

胸腹与经络的关系,表现在胸胁腹是很多经络循行通过的部位,与十二及奇经八脉之任、督、冲、带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循行于胸腹内外而在胸腹体表有腧穴分布的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进行研究。

一是从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知识结合的角度探讨腹诊的基本原理。

如有人从解剖生理角度将中西医学的内脏名称、位置、功能统一起来,探讨腹诊的定位诊断,将腹部的病理区划分为同位反应区和异位反应区;有人则利用生物全息理论解释腹诊的原理,也有人从神经生理学角度,以体壁内脏反射来解释体表特定部位对相应内脏器官病变的反应。

但是仅从简单的解剖部位与胸腹的对应关系以及经络循经的部位来说明,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深入到细胞水平上,用细胞光态等原理研究其内脏与胸腹体表的相关性,今后可以用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加以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传统的经典中医腹诊理论上升到细胞及分子理论水平。

(3)规范腹诊区划的研究规范腹诊部位区域的划分,有利于对腹症表现部位的描述和内属脏腑病变的判断。

有的将胸腹部划分为胸区、心区、心下、左胁部、右胁部、左胁下、右胁下、脐部、小腹、左少腹、右少腹等11个区域,并总结出各种腹症的内属脏腑;有的提出腹诊线和腹诊区的划分法,即腹诊线有第一线(前正中线)、第二线(沿左右腹直肌)、第三线(从乳头直下之肋缘下至髂骨窝),第四线(从章门穴至髂骨里侧),腹诊区有胸胁区,心下区、胃脘区、脐区、脐下区、右少腹区、京门区等,并指出各线、区常见的病理变化;此外,也有据《伤寒论》加以改进,将腹诊区划分为虚里、胸腹、心下、脐部、小腹和少腹等部位。

2.腹诊临床意义的理论研究腹诊运用于临床,其作用具体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推测预后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腹诊具有其独自的特点,而能补充望舌、诊脉之不及。

用于诊断疾病方面,对于传统医学疾病的诊断,有人认为胸腹症状及体征是诊断某些属于中医学范畴疾病的重要依据。

这是因为有些中医学疾病,是以胸腹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所以,腹诊能够比较客观和直接的加以诊察与判断,并能以次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在古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刘氏总结提出了真心痛,厥心痛、胃脘痛、蚴虫腹痛、肝痈、肠痈、肺胀、臌胀、肠覃、石瘕、水癥、石水、涌水、疝气、痃癖、肥气、息贲、伏梁、痞气、贲豚、脏结、结胸、肠痞、龟胸、肝胀、胆胀、胃胀、大肠胀、小肠胀、膀胱胀、乳痈、乳核、乳岩等35种疾病的腹诊征象。

腹诊与四诊合参辨病,也是腹诊临床运用之要旨。

有的学者提出了胸胁苦满,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及痞坚、心下急及支结、心下濡、心下痛、心下悸、脐上悸、腹胀满、腹痛、少腹急结、少腹拘急等病症的腹征诊断特点。

对于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刘氏认为,出现在胸腹的疾病征象,对临床初步判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而某些以胸腹征象为主症的中医学疾病又与现代医学的某些疾病相似或相同,这些疾病可以互参,以作为诊断现代医学疾病的临床资料。

此外,胸腹腧穴压痛对临床诊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氏的研究提出,有些疾病通过经络反映于胸腹体表的某些特定的“点”,这些特定的点大多是中医学经脉上的腧穴,因此,腧穴压痛能初步判断某些现代医学疾病,这也是中医腹诊独具特色的方面。

用于分析病证方面,研究证明,腹诊在辨证方面,根据胸腹征象的不同状态和性质,可以分析出疾病的病位及所属的病因病机。

如有的学者认为,腹诊的辨病证,包括以腹症辨病证之性质,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属性;又辨病证之形态、程度,以鉴别诊断各类病证。

这些研究,使腹诊的辨证趋向规范化。

用于推测预后方面,有些反映于胸腹的病理征象,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把握疾病的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有人根据文献研究提出了①虚里动甚,触按弹手有力,或虚里动气移位、散乱;②腹满膨凸,按之坚硬,腹壁青络怒张;③胁及腹内巨大癥块,质地坚硬,固定不移;④脐腹部深陷,肌肤瘦削、折皱,腹力空乏;⑤左胸部或心窝处突发性剧烈疼痛,势如刀绞状等五方面的胸腹征象,为预后险恶的主要客观指标。

同时,还提出了①虚里动气和缓,欣然应指;②脐腹部饱满,腹力充实;③腹部平坦,腹肌壮实,按腹柔软,胁腹之内无癥块等方面,是预后良好的胸腹征象。

以上关于中医腹诊临床意义的研究,可以认为,在腹诊用于诊断疾病、辨别征候、推测预后诸方面的探讨,已经为临床提出了一些比较确定的诊断辨证指标及有价值的诊断辨病依据。

但这一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如胸腹腧穴在诊断疾病方面的意义,更应拓宽领域,以发现和确定某些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腧穴;在辨证方面,要进一步探讨胸腹征象在辨证中的特殊性,以为中医辨证提供规范化的客观指标,从而使中医腹诊的临床意义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理所当然,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应以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为基础,用中医腹诊方法与理论指导进行,这样才不致失去中医腹诊的特色。

3.腹诊临床的研究腹诊运用于临床,其作用具体体现在诊断疾病、分析病证、推测预后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腹诊具有其独自的特点,而能补充望舌、诊脉之不及。

(1)腹症的分析研究很多学者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探讨了腹症的客观化和实际应用意义。

据报道,胸胁苦满一症,现代研究有两种:一种为真皮、结缔组织的浆液炎症;一种为腹肌紧张。

前者为真性胸胁苦满,是全身性胶原组织免疫性炎症的部分表现。

后者是假性胸胁苦满,是与精神神经相关联的症状。

胸胁苦满是免疫性炎症,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一种,所以当体力下降时,有关表现也即消失。

如肝炎时有胸胁苦满,而肝硬变时则消失,说明此症的可逆性。

另有学者通过152例瘀血腹症临床研究,应用电子计算机和逐步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方法,筛选出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性、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与粘附,血栓弹力图以及肌电图异常等指标,建立了瘀血腹症诊断的回归方程,并认为上述指标可作为瘀血腹诊的客观指标。

有人对200例腹胀病人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实胀组的腹壁施以外力时,无论是轻、中、重用力,其移位(即腹壁下陷的程度)量,均比正常组明显减少,说明实胀患者皮肤较为紧张,不容易按下,这与腹胀属于实证之腹满较甚,呈持续性,腹壁抵抗较明显,有弹力,不喜揉按或按后腹满更甚的腹诊征象完全一致。

而经治疗后,其腹壁位移量又有所增加,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虚胀组轻度用力施按时,其腹壁位移量与正常人没有显著差异,但施加中、重度力时,腹壁位移量明显增大,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表明虚胀者之腹壁紧张度和抵抗力与正常人要低,这与腹胀虚证之轻按腹壁有抵抗,重按则觉无抵抗力的征象相符合。

而治疗后,虚胀组患者的腹壁位移量又均有所下降,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

这一观测证实了腹胀虚实征候客观的腹诊征象,为中医辨证提供了依据。

(2)腹诊病证的特点研究近年来,很多学者从对一些病证的诊断治疗入手,探讨了腹诊独特的诊断意义。

有人总结分析200例中风患者的腹诊情况发现,腹诊对中风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为中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体征,认为中风腹诊之要点是以两侧腹部的肌力对比审察病位深浅;以腹部抵抗力的大小诊断病之虚实;以腹肌的强直情况,即心下痞硬、腹部胀满与腹部硬痛辨析风、痰、热、瘀,又以腹泻和腹痛决定通流两法,这些要领简明、直观,又易掌握;确为中风的诊断与辨证开辟了新径。

有人对20例胃下垂患者作立位与卧位腹诊,并以X光线摄片作对照,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胃形低垂,下腹膨起,抱腹后舒服,腹壁脂肪菲薄和腹肌松弛等腹诊特征,并发现剑突下沿中线向下触及空瘪的止点与X线片示胃小弯位置呈现一定相关性。

有学者观察360例慢性前列腺炎的腹诊反应,发现湿热下注型在左、右维道穴区有阳性反应,血瘀型在左、右天枢穴有阳性反应。

出现深压痛为瘀血和肾虚;条索结节为湿热、按压则舒为虚损型。

上述阳性反应随病情加重、好转、痊愈而相应表现为加重、减轻和消失。

有人对100例腹部动悸的临床观察,发现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易扪及腹部动悸,且以脐部多见,二者轻重程度一致,肋下解越窄,动悸越明显。

腹诊病证的研究,不仅限于内科,妇、儿、外科疾病同样取得显著进展。

如有的学者根据少腹急结对少女狂躁精神分裂症,投以桃核承气汤治愈;对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诊得心下急、腹满痛者,投柴胡汤而获效;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结者,予桂枝茯苓丸而收奇功;有应用腹诊对闪挫伤见有两侧腹直肌挛急如弓弦,脐周围有硬块疼痛者,从热实型瘀血证论治收到良效者。

日本汉方学者对中医腹诊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临床实践研究。

据《中国医学诊法大全?躯体诊法?诊腹》所引用的资料:柴田良治氏研究瘀血腹征认为,瘀血初为流动的血液(包括淋巴液、组织液)受到炎症等因素的影响后,导致水肿、血液粘稠度增高、循环障碍,而引起腹征变化。

用中药治疗后,不仅腹诊所见的腹征消失,而且放射线征象亦有明显改善。

土左宽顺等对136例(其中女性89例)平均年龄为51.7岁,腹诊有心下痞硬腹征者,发现与胃的形态学改变(胃窦部有气影及黏膜皱襞壁影等)呈正相关关系。

土左宽顺等还研究了心下痞硬腹征与血清儿茶酚胺的关系,其对11例患者采取禁食3小时,于上午10时抽血后腹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