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伤寒论》试题和答案汇总

伤寒论1一、单选题1. 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1.5分】A. 吞服药末B. 与诸药同煎C. 单煎另服D. 一半入煎,一半吞服E. 另煎兑入干姜、粳米煎液中正确答案是D2. 桃核承气汤证的治法是【1.5分】A. 清热化瘀,通下里实B. 清热活血,分消湿热C.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D. 活血化瘀,泻下里热E. 以上均不是正确答案是D3. 某女,两年来头汗溱溱,虽寒冬腊月安静之下亦汗出不止,汗出以前额为多,饮食、二便如常,无其他不适。
面色晃白,脉浮缓,舌尖红,苔薄白。
治宜【1.5分】A. 桂枝汤B.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C. 栀子豉汤D. 桂枝加附子汤E. 小柴胡汤正确答案是A4. “往来寒热”意指【1.5分】A. 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B. 先发热,后恶寒C. 先恶寒,后发热D. 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E. 发热与恶寒间日出现正确答案是D5. 少阴病猪苓汤证的病机是【1.5分】A.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B. 阴虚有热,水气不化C. 肾阴不足,热扰胸膈D. 郁热未清,留扰胸膈E. 阳虚寒盛,水气泛滥正确答案是B6. 桃核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1.5分】A. 桃核、桂枝、大黄、厚朴、枳实B.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枳实C.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生甘草D.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E. 桃核、桂枝、大黄、芒硝、厚朴正确答案是D7. “胸中窒”意指【1.5分】A. 胸中有疼痛感B. 胸中烦闷,不可言状C. 呼吸不畅,胸中有压榨感D. 如结胸状,按之疼痛E. 胸中有闭塞不舒之感正确答案是E8. 少阴病阳回自愈的脉症是【1.5分】A. 脉暴微,手足反温B. 脉暴出,下利不止C. 脉微细,吐已下断D. 脉微细沉,身反发热E. 脉沉微,不烦而躁正确答案是A9. 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药物分量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1.5分】A. 厚朴二两B. 枳实三枚C. 大黄六两D. 芒硝三合E. 甘草二两正确答案是E10. 下列方剂中具有清热除烦,宽中消满功效的是【1.5分】A. 栀子豉汤B. 栀子厚朴汤C. 大承气汤D. 栀子干姜汤E. 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正确答案是B11. 四逆汤证有【1.5分】A. 恶寒蜷卧,下利肢厥,汗出脉微B. 下利止,亡血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正确答案是A12.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伤寒论病案分析一统

伤寒论病案分析一统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A. 张仲景B. 华佗C. 孙思邈D. 李时中答案:A2. 《伤寒论》主要论述的是:A. 温病B. 伤寒C. 疟疾D. 痢疾答案:B3. 下列哪项不属于《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内容?A. 太阳经B. 少阳经C. 阳明经D. 厥阴经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伤寒论》中提到的“三阳合病”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发热B. 汗出C. 头痛D. 脉浮答案:A, B, C2. 根据《伤寒论》的论述,以下哪些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方法?A. 汗法B. 下法C. 和法D. 清法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答案:√2.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辨证”包括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答案:×3. 根据《伤寒论》的观点,治疗伤寒病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答案:√四、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
答案:《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汗法、下法等,以达到调和阴阳、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2. 请简述《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
答案:《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源,增强体质,以及在流行季节采取适当的预防药物等。
五、论述题1. 论述《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用。
答案:《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发病特点和病程变化,将伤寒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在临床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判断其处于哪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1. 某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根据《伤寒论》的理论,请分析其可能的病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和答案解析

伤寒论习题完整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成无己C.机D.林亿E.华佗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合病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113首B.112首C.111首D.397首E.245首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经》的成书年代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与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10分)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 A 、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3.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其病机是: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 D 、寒邪外束4.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 )⑶理中汤加桂枝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6.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 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8.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象是: A 、脉浮B、脉数C、脉促 D 、脉滑 9.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是 A 、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10. 头汗出的病机是: A 、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 2 分,共 10分)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2.用蜜的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 D 、猪肤汤E、大陷胸丸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四、填空题:(每空 0.5分,共15分)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不恶寒,反恶热也。
”4.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表里不解者,主之。
5.“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6.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是“”。
7.“自利不渴者,属,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
8.坏病是指。
其治则是“”。
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主之。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是四逆汤加茯苓( )8.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四逆汤主之( )9.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小承气汤。
( )1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猪苓汤主之()六、简答题:(共25分)1.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皆可治喘,其病机特点有何不同?3.结合原文简述厥证的病理及特征。
4.简要回答下述症状出现的机理。
(每小题2分,共10分)①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宜大承气汤。
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③阳明病,若中寒者……手足濈然汗出……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④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虽暴烦下利日数十行,必自止……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七、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
10分张某,60岁,近几天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八、论述题(10分)“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0条)①何谓“大实痛”?“腹满时痛”、“大实痛”的机理。
②传统观点认为太阴里实证是实在阳明气分,李克绍老师提出本证为实在太阴脾络,病在血分。
结合所给原文从本证的病因病机、药物分析、使用注意等几个方面论述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1、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此作不柔和解。
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3、合病: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4、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5、日晡所:即15至21时,阳明病欲解之时。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8、陈某,男,12岁。
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
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
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9、王某,女,36岁,农民。
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吐,病势急剧,转请中医治疗。
现症:心下痞满欲呕吐,肠鸣漉漉,腹泻日十余行,兼腹痛,口干欲凉饮,舌边缘白苔,中部微黄腻,六脉小数,体温38.6°C。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10、陈某,女,43岁,初诊92年4月27日。
患者素体虚弱,头晕目眩,纳差,大便不实,神疲气短,近日咳喘,眼睑及四肢轻度浮肿,胸脘痞闷,不欲饮食,舌质淡,苔白,脉沉弦。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11、患儿,男,7岁,初诊1996年12月20日。
母代诉:患麻疹合并肺炎,麻疹出而复隐,发热无汗,喘息鼻煽,喉间痰鸣,咳吐黄痰而粘,大便干结,不思饮食,舌苔黄,脉滑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12、张某,男,32岁,炊事员。
初诊2000年6月30日。
一周前开始食欲不振,身乏无力,恶心未吐,尿色深黄。
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现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厌油腻,肝区疼痛,尿如浓茶,大便偏结,身目均黄,肝于肋下2cm质软而压痛明显。
舌苔黄干,舌质正常,六脉濡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方药、药量、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
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
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
方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
病例:胡某,女,26岁。
发热2天,1个月前第一胎足月自娩,2天前不慎着凉,出现周身不适,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
因正在哺乳期,未敢用药,近日体温突然升高至38.7度而来诊。
现见证:往来寒热,头昏头痛,胸闷,口苦,时时泛恶,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
请确立方证,分析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方证:小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
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胆火上炎所致。
产后正虚,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往来寒热;胆火循经上扰清窍则头昏头痛;胆火上炎,胆汁上逆则口苦;邪入少阳,经气不利,则胸闷;胆热内蕴,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纳呆;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时时泛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均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内蕴所致。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芪,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何某某,女,17岁。
主诉:头晕目眩1周。
现病史:l周前,突发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喜暗恶明,闭目及平卧可少安,睁眼及起坐则加重,站立则眩晕欲倒,自觉有气上冲心胸,作时心悸,小便不利,纳呆。
检查:面色苍暗不华,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证。
证候分析:是例患者,以头目眩晕为突出见证,其特征为闭目平卧稍缓,起坐加剧,站立则眩晕欲倒,加之自觉有气上冲心胸及纳呆等,与第67条主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相符,证由脾虚而水饮内生,土不制水,则水气上冲,故见气上冲心胸,心悸。
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见眩晕,而平卧则清气尚充上窍,故头晕稍减,起坐或站立时清气虚而失充,水气充塞,故眩晕加剧。
脾虚失运则纳呆,气血化源不足,久而机体失养,可见面色苍暗不华: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细而弦等。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
六、病案题(15分)
陈某某,男,53岁,农民。
患咳喘十余载,冬发而夏止。
今起病自春及夏,频发无度。
背恶寒,无汗,咳吐稀薄痰涎,量多,气喘不能平卧。
舌苔薄白,脉浮紧。
试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拟出相应的治法及方药。
答:病机:外寒内饮;治法:散寒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药物组成略)。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