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合集下载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伤寒的病案分析资料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例伤寒患者进行病案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该病例为男性,年龄55岁,已婚,工程师职业。

他在过去的两周内出现了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并于近期就诊。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初步怀疑为伤寒病。

二、临床表现1、高热:患者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到39.5℃,伴有寒战和畏寒感。

2、头痛:患者头痛明显,并伴有眼眶深陷的表现。

3、腹痛: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而且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神经过敏、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6、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三、影响因素1、病原学因素: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2、环境因素:伤寒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污水处理不善或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3、个体因素:长期携带伤寒杆菌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四、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伤寒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常规治疗的关键。

在确定诊断后,应尽早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寒热疗法:对于高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冷水擦浴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3、调整饮食:伤寒患者食欲不振,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摄入,可以采用分食、多餐少量的饮食方式,以及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

4、流质摄入:在伤寒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适宜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流质,以预防脱水和营养不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伤寒之少阳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少阳病病案分析

少阳病病案1.李××,男,28岁,主诉:发热两天。

现病史:感冒发烧持续两日不退,并与恶寒交替出现,其状如疟,伴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而微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

检查: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体温38.9℃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伤寒(寒风郁火,半表半里证)证候分析:邪客少阳表里之半,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则往来寒热、发作如疟;邪阻少阳经脉,经络不通则头痛、胸胁满闷;胆火内郁,上扰清窍则眩晕,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而微渴;胆气失舒,逆而犯胃则呕恶不欲食;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也为少阳内郁火热之象。

治法:调达枢机,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口渴加天花粉之类)。

2.赵某,男,32岁。

主诉:高热后遗双目复视一月余。

现病史: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曾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佳,疑有脑部疾患,情绪焦虑。

就诊时问得,常伴有头晕、口干、耳鸣。

检查:舌稍红苔少,脉弦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风火证(风火上扰后遗证)证候分析: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引动肝胆风火上扰于清窍,则致头晕、复视、耳鸣,损伤其阴液,则口干苔少;舌红脉弦数也为少阳风火有余之象。

治法:疏透风火,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生姜,加菊花、麦冬之类)3.郑某,女,30岁。

主诉:反复高热20余天。

现病史:因发热入院,曾拟诊为传染性疾病,但作伤寒、疟疾、肝炎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先后进行若干种西医试验性治疗21天,也未能取效。

中医会诊:患者寒战高热,先寒后热,热后寒战虽减,但仍喜多裹衣被,伴有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心下胀满,纳呆,小便偏黄,大便如常。

检查: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体温39.6℃。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太阳病证型: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证候分析:本病为太阳伤寒不解,兼及少阳,致成太少并病之势。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摘要】《伤寒论》是历代医家尊奉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想成才,必须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

笔者通过临床实际病例,以抓主症、找病机为突破口,结合《伤寒论》理论,运用原方治疗疾病,取得一剂知、两剂愈的显著疗效,多次验证了《伤寒论》方药的神奇。

【关键词】《伤寒论》;临床观察;分析【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19-02 1桂枝汤的妙用1.1方组: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1.1.1因其为《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又称群方之冠。

本方具有解肌发表或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因该方用途很广,故笔者也让它打头阵。

张仲景对本方的论述条文甚多,仅举与病案有关的条文。

1.1.2第13条太阳病,头痛,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1.3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2病案一2.1梁某,女,74岁,家住襄城县城关镇。

于2010年7月25日9时首诊。

以感冒后头痛6日,不大便三日为主诉。

患者于7月19日晚上出现身冷、发热(腋下38.5℃)头疼无汗。

家中备有安乃近片,就服了2片,汗出后,热退,头疼减轻。

20日中午再发热(腋下38.5℃)头疼,到诊所输液治疗两天,用药不详,头项疼,发热(腋下37.4℃),不排大便。

患者来时拿一药方(荆芥防风柴胡大黄芒硝),问明原因是,两年前曾患感冒,与此次相近,服某老中医所开中药(患者带方)一剂而愈,又找出服二剂不效,特来求治。

四诊细察,患者穿得很厚说明恶寒(恶风),患者手臂发粘说明汗出,头项痛,发强,发热(腋下37.4℃),寸口脉浮,小便色量正常。

说明是太阳中风证,慎思良久,随书桂枝汤一剂。

药用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嘱其头煎加水600毫升,煎取300毫升,顿服,十分钟左右服热小米汤300毫升。

伤寒论经典病案

伤寒论经典病案
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征象本质高热大汗口干脉数正治逆治四肢厥冷热心烦渴喜冷饮小寒凉药寒凉药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一正治与反治二治病求本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肾 主虚无实 肾阳虚 肾气虚 肾精亏虚 肾阴虚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六腑: 胃阳虚(虚寒) 胃阳盛(胃热) 胃阴虚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 膀胱湿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p119)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附:病案
❖反治法——塞因塞用
脾气虚便秘证 王某,女,40岁。来诊时已有11日未大便,脉沉弱无力但 不细紧,面色不红,亦无热像,腹胀难忍,但触之不硬,再考 虑到她手足并不冷,脉也不细紧,只是沉弱无力,所以不能攻 下。而且根据她行走快时就感到气短,当时认为是中气虚,加 之她的体质较弱,不能强行攻下。 经分析后,我当时处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二钱,枳壳 四钱,嘱服一剂。 第二天晨起后,她早早赶到我家,告我说:“门大夫,您 昨天那付药可把我泻痛快了。我晨起后即有便意,随后便下很 多,便也不干了,肚子一下子就松快了,您这泻药真顶事。” 我说:“这方子中一味泻药也没有,此方是给你补的”。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门纯德著/人民卫生出版社/P49)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引言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伤寒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不同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原理和应用。

病例分析
1. 病例一:发热、恶寒、头痛、身体乏力。

经过分析,病例一的症状与伤寒病相似。

根据《伤寒论》,这是一种表现为发热、恶寒的病症,可能是因为外邪入侵而引发的。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剂。

2. 病例二:发热、口渴、脾气大、小便短少。

这种病例可能是湿热内蕴,导致气机不畅。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帮助排除湿热。

3. 病例三:发热、出汗、恶心、呕吐。

这种病症可能是阳明病的一种表现。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泻下法,如灌肠、吐,来清除病邪。

结论
通过对《伤寒论》中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病症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方剂和治疗方法,确保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

(字数:2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

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

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根。

5.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

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

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

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汗多,动则尤甚,虚也。

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

治法:扶阳解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

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

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桂枝、生、大枣、炙甘草7.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

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

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生、大枣、炙甘草、人参8. 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咳喘证型:外寒里饮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治法:外解风寒,散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细辛、半夏、五味子9.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外寒里热证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治法:发汗解表,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大枣、石膏10.某,男,30岁。

主诉:恶寒发热3天。

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体温38.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0.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证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11.王某某,女,35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药:根汤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大枣12.某,女,47岁。

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

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

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

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

检查:苔白,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表证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13.吴某某,女,62岁。

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

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

检查:脉浮而软。

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14.王某,女,20岁。

主诉: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

现病史: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

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

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

检查: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太阳邪微,有郁热证候分析: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15.许某某,男,35岁。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

现病史:因劳动过剧,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检查:面红耳赤,舌质干燥;脉象紧而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表郁轻证证型:太阳邪微,有郁热证候分析: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有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有郁热;脉象紧而数为外寒热。

治法:外散表邪,清郁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16.某,男,40岁。

主诉:胃脘痛伴心烦一周。

现病史: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