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经典病案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参考PPT

郁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 • 用身无大热除外了阴盛格阳证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 宋孝志老师、张孝骞教授治疗高热不退案
伤寒论第一讲
• 【例1】辨病辨证 根据证候选方
•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 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 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 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厚姜半甘参汤治腹满
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 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老师注意经方剂量比例,体 现了洞悉经方药量比例的用意。
伤寒论第一讲
•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 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 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 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上述四条同样的原文。
本证成因:经期患外感;外感病 期间来月经;月经适断患外感。
临床表现和治法
1、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但头汗出。
•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还可治厥阴提纲 证。
• 白头翁汤的现代应用。
宋孝志老师用栀子豉汤治疗热喘。
栀子豉汤原本治疗热郁胸膈证
证见心烦不得眠,若剧者,反复颠倒,心 中懊憹,或兼见胸中滞,心中结痛,但 头汗出等。
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蕰郁心胸,郁热扰 心所致。
近有人用其治疗热喘和舌痛皆有效。
伤寒论第一讲
伤寒论第一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四、“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治,尚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期限,一误再
误,必加快病人的生命期限。 逆:治疗错误 尚:尚且,还。 引曰:引,延长,引曰,即延长时间(寿命) 促命期:促,缩短,缩短病人生命的期限。 一次误治还能延长病人的寿命,一误再误必然
加快病人的死亡。
三、辨病发于阳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於阴也。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 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提要:辨病发于阳发于阴及愈期的判断。 释义: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阴,使经不传则 愈。(8) 提要:太阳病自愈之理及预防传经之法。 释义:
1.行其经尽——指病在一经由盛到衰的过程。 2.再经——太阳病未愈,有欲传阳阴之势。 3.针足阳明——针刺足阳明经穴位。
本条文举“头痛”一证的存在与否,说明太阳 病是否传变。七日以上头痛自愈者,太阳病已解, 此因“行其经尽故也”。若七日以上头痛不愈者, 邪气有向阳明传的趋势。故针足阳明经的穴位,使 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使邪气不得内传,仍可 以从太阳之表外泄而愈。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表
伤寒论十讲最新PPT课件

服汤已渴者
常—辛燥伤津 变—水饮乍化,津难上承
【临床应用】 1、张歧山小青龙汤治胃病案 胃炎,呕吐大量清稀水,诸药不效。 辨证思维提示:突破治肺之方,治喘之方的线性思维。(仲景明示:心下有 水气)
太阳病兼证—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重点】项背强几几、葛根 【疑点】1、葛根汤组方 2、逆流挽舟之法 【释义】 太阳病重证:发热、头痛、肌肉酸痛 兼项背强几几:重遏经输,津液失布,筋肉失养。 兼自利:太阳表邪郁闭过重—津液不能外散皮毛—被迫下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 草石膏汤。(63)
〖重点〗 烦 躁、麻石配伍
〖疑点〗 1 、太阳中风 2 、青龙之义 3 、麻石配伍之治
〖释义〗
身痛
伤寒三大主症 无汗
寒闭肌表
外寒 内热
脉浮紧
兼症:烦躁
寒郁卫阳,阳郁化热、热扰心神
〖方 解〗
倍麻黄
麻
黄
汤
加石膏
生姜、大枣
大力开表,祛寒泄阳 清宣郁热,烦躁自止 调和营卫
? 麻黄利水之变
– 麻黄味辛为何利水?(开提与肃降)
– 麻黄利水与云苓、猪苓有何不同?(宣肺与淡 渗)
– 临床什么情况下当用麻黄利水(皮水、溢饮淡 渗不效)
[临床应用] 1、刘惠民治毛主席感冒案 2、脑瘤术后水肿案
辨治思维提示:突破麻黄发汗平喘框框( 提壶揭盖,麻黄汤加车前子)
3、老人前列腺肥大癃闭误治案 一诊五苓散不效;二诊加麻黄、黄芪取效。 辨治思维提示:病在下取之上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史载之用紫苑治蔡京便秘案)
《伤寒论》讲稿解析63页PPT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伤寒论》讲稿解析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伤寒论》讲稿解析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伤寒论》》ppt课件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返回目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预治 调 扶 病 三 防病 整 正 治 因 为求 阴 祛 异 制 主本 阳 邪 同 宜
4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养生又称为“摄生” 。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
有现实意义,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治法
正治(逆治)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反治(从治) 寒凉药 寒因寒用
23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小结:
反治法,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 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 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符合辨证 施治的原则,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一)正治与反治
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 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 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 用温热药治之。
返回本节
19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 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 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 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 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会得受肝之邪。
《难经•七十七难》
返回本节
11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既病防变
木
水
火
卫气 营血 (表 里 、轻 重)
金
土
例:肝木乘脾土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 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 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 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故半百 而衰也。
返回本节
26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故阴阳偏衰亦 可互损。
返回本节
27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阴阳互制的补虚方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济的补虚方法:善补阳者,要于阴中求阳, 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要于阳中求阴,阴 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返回本节
20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 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 血枯经闭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 正气。
返回本节
21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 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素问•上古天真论》
返回本节
5 返回目录
一、养生与预防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动人体的 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 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避免病邪侵袭,做 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注重调养正气 未病先防 养生保健
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返回本节
15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俱急则标本同治
返回本节
16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 泻之”
返回本节
24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疾病发生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实证
损其偏盛
虚证
补其偏衰
返回本节
25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一) 损其偏盛
损其偏盛,主要是 对阴阳偏盛,即阴 或阳的一方过盛有 余的病证,采用 “损其有余”的治 法。
(二)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主要针 对阴或阳的一方甚 至双方虚损不足的 病证,采用“补其 不足”的治法。
一、养生与预防
瘥后防复
食养防复 调理防复
返回本节
13 返回目录
二Hale Waihona Puke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 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返回本节
14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具有相对的特性。 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血瘀崩 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 分别用消导泻下、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方法。
返回本节
22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征象
高热大汗 口干脉数 舌红苔黄 (热象)
本质
实热壅盛
四肢厥冷, 脉沉,但壮 热心烦,渴 喜冷饮,小 便赤 (假寒象)
返回本节
17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 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 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 通用”
返回本节
18 返回目录
二、治病求本
阴阳双补
返回本节
28 返回目录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薛霁
1
目录
• 第一节 防治原则 • 第二节 治 法
2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 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7
养生要素
顺应自然 起居有常 劳逸有度 七情平和 饮食有节
8
顺应自然
顺四时 生长化收藏规律 顺生命 生长壮老已规律
9
起居有常
保持机体正常生命节律,人体就可 以保持一种自我稳定的平衡健康状 态。
10
一、养生与预防
(二)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