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经典免疫学试验,沉淀反应解析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广袤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技术。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免疫系统中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沉淀反应。
简单来说,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现象。
这种反应的发生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就像是一把钥匙对应一把锁,只有特定的抗原和抗体才能相互匹配并产生反应。
沉淀反应有着多种类型,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较为简单直观的方法。
将已知的抗血清小心地叠加在含有待测抗原的溶液上,在两者的界面处,如果存在对应的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形成白色的沉淀环。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敏感性相对较低,通常用于一些初步的检测。
絮状沉淀反应则是将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通过观察溶液中出现的絮状沉淀物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它的敏感性要高于环状沉淀反应,但结果的判断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溶液的浓度、酸碱度等。
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广泛。
它利用琼脂作为介质,抗原和抗体在其中自由扩散,当它们相遇并达到合适的比例时,就会形成沉淀线。
其中,单向琼脂扩散常用于测定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双向琼脂扩散则可以用于分析抗原和抗体的纯度、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异性关系。
那么,沉淀反应在医学领域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首先,它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对于某些传染病,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可以辅助判断是否感染以及感染的阶段。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中,沉淀反应可以帮助检测体内异常产生的自身抗体,为疾病的确诊提供依据。
此外,沉淀反应还用于监测疾病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变化,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有效性。
在进行沉淀反应实验时,有一些关键的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是试剂的质量和纯度,优质的抗原和抗体试剂能够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广袤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检测技术。
它如同一位默默耕耘的“侦探”,帮助我们揭示体内免疫反应的奥秘,为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要理解沉淀反应,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抗原和抗体。
抗原就像是一个个“目标嫌疑人”,它们可能是细菌、病毒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体内异常产生的蛋白质等。
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派出的“抓捕能手”,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抗原。
沉淀反应的发生,正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这种特异性结合。
当抗原和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相遇,它们会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就好像是“嫌疑人”和“抓捕能手”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团伙”。
常见的沉淀反应有多种类型,其中之一是环状沉淀反应。
想象一下,在一个小玻璃管中,先将抗血清小心地铺在底部,然后再将含有抗原的溶液轻轻地叠加在上面。
由于抗原和抗体的比重不同,它们会形成一个清晰的界面。
如果存在对应的抗原,就会在界面处形成白色的沉淀环,就像是给这个“犯罪现场”圈出了关键的证据。
还有一种是絮状沉淀反应。
把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如果它们相互匹配,就会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如同天空中飘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聚集在一起。
免疫比浊法也是沉淀反应中的重要一员。
它利用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引起溶液浊度的变化。
通过专门的仪器测量这种浊度的改变,可以定量地测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这就好比是给“嫌疑人”和“抓捕能手”的“纠缠程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沉淀反应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临床诊断中,它可以帮助检测各种疾病相关的抗原或抗体。
比如,对于某些传染病,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就能判断是否感染了相应的病原体。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体内自身抗体的存在和水平,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沉淀反应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沉淀反应可以提供有关药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免疫学检验-沉淀反应

?原理
?操作步骤: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过程中,
①测定浊度
在单位时间内两者结合的速度。 ②绘制标准曲线
即在抗原抗体反应达最高峰时, 通常为数十秒,测定其 IC形成 的量。 抗体过量时,峰值与抗 原量呈正比 。
?方法评价:
敏感度高(μg/L); 快速(不必达平衡) 抗原抗体结合的
动态测定
2.终点散射比浊法
? 常用凝胶:琼脂(糖)。 ? 琼脂(糖):加热至100℃时融化,冷却至 45℃时
重新凝固。 ? 适宜浓度的凝胶可视为固相的液体,水分占 98%
以上。
? 凝胶的特点:
①凝胶呈网络状结构,可将水分固相化。 ②Ag、Ab在凝胶中可自由扩散 。 ③扩散速度与分子大小相关:
小分子,扩散快;大分子,扩散慢。 可利用此点 来识别待测物分子量的差别 。 ④ Ag-Ab复合物分子量超过百万,被 固定在凝胶 中相应位置。
复习:
? 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血清学试验。 ? 反应分两个阶段进行:
1.特异性结合阶段; 不可见,反应速度快 2.可见反应阶段:可见,反应速度慢 。
复习:
? 反应特点: 1.可见反应需一定的抗原抗体比例 。 2. 电解质 3. 酸碱度 4. 温度
? 可见反应的类型
–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溶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
1.周围6个孔放不同稀释度的相应Ab。 2.以出现沉淀线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
该抗体的效价。 3.可进行任意稀释。
4.抗原抗体纯度鉴定
“1” 为单一抗原抗体系统。 “n” 为多个抗原抗体系统。 *可以用混合抗原鉴定抗体纯度。 *可以用混合抗体鉴定抗原纯度。
第三节 免疫电泳技术 (immunoelectrophoresis)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熟悉琼脂扩散试验和免疫比浊法的应用。
3、观察沉淀反应的结果,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定量关系。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反应。
根据反应介质和检测方法的不同,沉淀反应可分为液相沉淀反应和凝胶内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反应包括絮状沉淀试验和免疫浊度测定。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
免疫浊度测定则是通过测量溶液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导致的浊度变化,来定量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凝胶内沉淀反应常用的是琼脂扩散试验,包括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将一定量的抗体混入琼脂凝胶中,制成琼脂板,然后在板上打孔,加入抗原,抗原在凝胶中向四周扩散,与抗体形成沉淀环。
沉淀环的直径与抗原浓度成正比,可通过测量沉淀环的直径来计算抗原的含量。
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是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琼脂凝胶的不同孔中,两者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沉淀线,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分子量。
三、实验材料1、试剂抗原:人血清白蛋白(HSA)、羊抗人血清白蛋白抗体(抗HSA)。
生理盐水。
琼脂糖。
巴比妥缓冲液。
2、器材载玻片。
打孔器。
移液器。
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一)絮状沉淀试验1、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抗原管”和“对照管”。
2、在“抗原管”中加入 05ml 抗原溶液(HSA),在“对照管”中加入05ml 生理盐水。
3、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 抗体溶液(抗HSA),轻轻摇匀。
4、室温放置 10-20 分钟,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的变化。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1、制备琼脂板:称取一定量的琼脂糖,加入巴比妥缓冲液,加热溶解,制成 1%的琼脂糖溶液。
将溶液倒入载玻片上,使其均匀铺开,形成厚度约 2-3mm 的琼脂板,待琼脂凝固后打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广袤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检测技术。
它宛如一位精准的侦探,帮助我们揭示免疫系统与各种物质之间的微妙互动和反应。
沉淀反应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相遇时,它们会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特定的场合相遇,并且因为彼此的特质而相互吸引、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
为了更好地理解沉淀反应,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其中涉及的关键角色——抗原和抗体。
抗原可以是细菌、病毒的表面成分,也可以是体内异常产生的蛋白质等。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带着独特标识的“目标分子”。
而抗体则是我们免疫系统为了应对这些抗原而产生的“武器”。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精准地识别并结合与之对应的抗原。
在沉淀反应中,常用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以及免疫比浊法等。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比较经典且直观的方法。
在一个小玻璃管中,先将抗血清小心地铺在底层,然后将含有抗原的溶液轻轻叠加在上面。
如果抗原和抗体能够发生反应,就会在两层溶液的界面处形成一个白色的沉淀环。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对于检测微量抗原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絮状沉淀反应则在操作上稍微复杂一些。
将抗原和抗体溶液混合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观察溶液中是否出现絮状沉淀物。
这就像是在一个大容器中让抗原和抗体自由“交流”,它们结合后形成的絮状物就是交流的“成果”。
而免疫比浊法则是一种更为定量和精确的方法。
它利用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导致溶液浊度的改变。
通过专门的仪器来测量浊度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抗原的含量。
这种方法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广泛,例如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成分。
沉淀反应在医学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它可以帮助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体抗原,或者自身产生的异常抗体。
比如,对于梅毒的诊断,就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来实现。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沉淀反应名词解释免疫学
嘿,咱说说免疫学里的沉淀反应是啥。
有一回啊,我去实验室找我一个学免疫的朋友玩。
他正在做实验,我就好奇地凑过去看。
他跟我说他在做沉淀反应的实验呢。
沉淀反应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免疫学里一种能让两种东西结合然后产生沉淀的现象。
就好像两个小伙伴见面了,手拉手变成一个大东西,然后沉到下面去了。
比如说,朋友在实验里把一种抗体和一种抗原放在一起。
这抗体和抗原就像两个互相找的小伙伴,一见面就紧紧抱在一起,然后因为太重了就沉到试管底下去了。
这就是沉淀反应。
我看着那个试管,一开始啥也没有,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下面有一些沉淀物出现了。
朋友说这就是沉淀反应的结果。
所以啊,沉淀反应在免疫学里很重要呢,可以帮助我们检测一些疾病啥的。
下次你听到沉淀反应这个词,就可以想象两个小伙伴见面然后沉下去的画面啦。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

医学免疫学沉淀反应在医学免疫学的广阔领域中,沉淀反应是一项重要且应用广泛的实验技术。
它不仅在基础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还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就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相遇时,二者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这个过程就像是钥匙和锁的精准匹配,只有特定的抗原和抗体才能相互结合,从而产生沉淀。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沉淀反应,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抗原就像是一个个带有特定标记的小球,而抗体则是专门为这些小球设计的“抓手”。
当“小球”和“抓手”在合适的环境中相遇,“抓手”就会紧紧抓住“小球”,并且多个“小球”与“抓手”的结合体逐渐聚集,最终形成能够被我们观察到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环状沉淀反应、絮状沉淀反应以及免疫比浊法等。
环状沉淀反应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方法。
在这种反应中,将抗原溶液小心地叠加在抗体溶液之上,由于二者的比重不同,在界面处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白色沉淀环。
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相对来说灵敏度较低,只能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大致情况。
絮状沉淀反应则是将抗原和抗体溶液在试管中混合,通过观察溶液中出现的絮状沉淀来判断反应的结果。
与环状沉淀反应相比,絮状沉淀反应的灵敏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免疫比浊法则是一种更为精确和定量的沉淀反应方法。
它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会导致溶液浊度发生变化的原理,通过测量浊度的变化来确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这种方法在临床检验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用于检测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成分的含量。
在实际应用中,沉淀反应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在临床诊断方面,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测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体抗原或抗体,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比如,通过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类风湿因子,可以辅助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 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 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 沉淀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precipitinogen) 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precipitin)。
❖ (3)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 数量太小,溶液浊度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
❖ (4)透射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 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需抗原- 抗体温育反应时间,检测时间较长。
❖ (5)检测用的抗体一般应选择亲和力较高的抗体,且在 检测中应保证抗体过量。
退。实际上在电泳的过程中受
负电荷多
-
电泳力 >
电渗力
抗体 负电荷少
电泳力 ﹤ 电渗力
+
步骤:
制板
3-4ml琼脂
打孔
孔间距3mm
加样
约7ul
抗体
抗原
电泳
总电流=4mA x 1cm/板宽 x N(板数) 20—30分钟
三、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是散射比浊法的改良。一般在30~120min内比 浊
用于免疫沉淀反应的缺陷
(1)因为是一次性测定光吸收值,没有考虑每一个待测 样本的吸收和散射效果,可测定结果不准确
(2)测定的仍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不适合快 速检测。
(3) 终点法存在反应本底(空白管),测定样本的含量 越低,本底比例越大,故在微量测定时,本底的干 扰是影响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
(4)若反应时间过长,IC聚合形成沉淀则导致散射值 偏低。故需掌握最适时间比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速率散射比浊法 (1) 原理:是一种抗原抗体结合动态测定法。 所谓速率是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过程中,在单位 时间内两者结合的速度。速率法是测定最大反 应速率,即在抗原抗体反应达最高峰时,通常 为数十秒钟,测定其复合物形成的量。峰值的 高低在抗体过量情况下与抗原的量成正比。峰 值出现的时间与抗体的浓度及其亲和力直接相 关。不同抗原含量其速率峰值不同,通过微电 脑处理,求出抗原含量。
返回总目录
人民卫生出版社
根据沉淀反应的介质和检测方法的不同, 沉淀反应可分为: 液相内的沉淀反应
凝胶内的沉淀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根据沉淀现象的不同,液体内沉淀又可分为三类 : 絮状沉淀 环状沉淀 免疫浊度沉淀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絮状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一项经典实验技术。曾用 于测定梅毒抗体的Kahn试验是絮状沉淀的代 表试 验 ,现 今 已被 更 简便 而 敏感 的 USR 或 RPR方法替代。
3. 方法评价
敏感度高于单相琼脂扩散试验5~10倍, 批内、批间重复性较好,变异系数<10%, 操作简便快速,1h可报告结果。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 散射比浊法 散射光系指一定波长的光沿水平轴照射,碰到小 颗粒的免疫复合物,光线被折射,发生偏转,这 种偏转的角度可因光线波长和颗粒大小不同而有 所区别。散射浊度法是在入射光的一定角度检测 粒子发出的散射光,散射光的强度与复合物的含 量呈正比,即待测抗原越多,形成复合物越多, 散射光强度越强。又可分为速率散射比浊法和终 点散射比浊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原理 抗原溶液与相应抗体溶液混合,在电解质 存在的条件下,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可见的絮 状沉淀。絮状沉淀易受抗原与抗体比例的影响, 由此可作为最适比测定的基本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 操作步骤 1. 抗原稀释法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最多 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抗体稀释法 本法采用抗原量恒定与不同倍比稀释 度的抗体反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 体最适比例管。 3. 方阵滴定法 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亦称棋盘 (checkerboard) 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结合, 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 抗体的最适比。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三) 方法评价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敏感度 较低,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显,目前多 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方法评价:
检测不必等到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大大 节约反应时间,每小时可检测数十份标本, 敏感度高,最小检出量达μ g/L水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操作步骤 (1) 用稀释缓冲液将待检样品和标准品按 规定稀释,取一定量加至测定管中。 (2) 加最适工作浓度 (用方阵法预先滴定 ) 的抗体,孵育一定时间,测定吸光度 (A) 值。 (3) 以不同浓度抗原含量为横轴,吸光度 为纵轴,绘标准曲线。从标准曲线可得待 检抗原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操作步骤: 1) 用稀释液将待检抗原稀释成一定浓度。 2) 将稀释待检抗原和不同浓度抗原标准品加至试 管内,再加入一定量抗体,立即比浊,记录速率 单位(RU)。 3) 以抗原标准品含量为横坐标,RU值为纵坐标, 于普通坐标纸上绘制标准曲线。根据待测抗原 RU 值,查出相应抗原含量。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 操作步骤 1. 用毛细滴管吸取抗血清加于沉淀管(内径 约1.5~2mm)底部,避免产生气泡。 2. 将抗原溶液沿管壁缓缓叠加于抗血清液面 上,形成清晰的交界面。 3. 置沉淀管于室温下使其反应,1~5min内 在两界面间呈现乳白色沉淀环为阳性。 30min仍无沉淀环出现则为阴性。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环状沉淀试验
环状沉淀 (ring precipitation) 试验 是由 Ascoli 于 1902 年建立的一种经典 的血清学定性试验。用非常简便的技 术了解待测血清内是否存在某种抗原 或抗体。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原理 把抗原溶液小心地加于已含抗体溶液的细 试管液面上。当对应的抗原与抗体相遇 ,在界面处形成清晰的乳白色沉淀环。
免疫学检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十三章
沉淀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肉眼可见的沉淀
人民卫生出版社
目
录
1897年 Kraus 就发现细菌培养液(毒素)与相应 抗血清混合出现沉淀
1905年 Bechhold 把抗体放在明胶中,将抗原加 于其中,发现沉淀反应可在凝胶中进行 1946年 Oudin 报告了试管免疫扩散技术 1965年 Mancini 提出单向免疫扩散技术,使定性 免疫试验向定量化发展免疫浊度法的出现,使沉淀 反应达到快速、微量、自动化的新阶段。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 方法评价 该试验是经典的血清学反应之一,简便、 快速、实用。故用于鉴定血迹和诊断炭疽 (Ascoli试验)。只能定性,不能定量、敏感 性较低(3~20mg/L),对含有多个抗原抗体对 的反应系统缺乏分辨力。方法难以推广。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免疫浊度试验 经典的免疫沉淀试验是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反应 终点时判定结果,方法存在耗时、敏感度低 (10~100mg/L) 和不能自动化等缺点。 70 年代以来, 根据抗原和抗体所在液相内快速结合并产生浊度 的原理,建立了免疫比浊法。临床常用3种微量免 疫技术,即透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和免疫胶乳 比浊法,借助多种自动化分析仪器来完成。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 透射比浊法 1. 原理 抗原抗体在一定缓冲液中形成免疫复合物 (IC),当光线透过反应溶液时,由于溶液内复合物粒 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减少,免疫复合 物量越多,透射光越少,即光线吸收越多,可用吸光 度表示。吸光度和复合物的量成正比,当抗体量固定 时,与待检抗原量成正比。用抗原标准品建立标准曲 线,可测出待检抗原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