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_200909120941416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班级:姓名:【课前准备】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人体表皮细胞装片【主题与课时】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课标要求】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学习目标】1.能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人体表皮细胞。

(CS)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CS)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CS)4.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CS)【评价任务】1、交流分析(DO1)2、完成填空题(DO2)3、完成填空题(DO3)4、完成选择题(DO4)【学习过程】一、学法建议观察法二、课前学习1、你搭过积木吗?2、你知道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吗?三、课中学习(一)交流身体由什么组成(PO1)1、记录你的同桌所例举的组成部分:()。

(DO1)2、思考他的答案是否合理?3、举手发言交流。

(二)观察细胞图片(PO2)1、观察紫丁香叶细胞、人的血细胞、动物脂肪细胞、人的心肌细胞。

2、我观察到的不同:3、小组讨论:哪些方面不同。

4、拓展:细胞有不同的,有的细胞很大,如(DO2)(三)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PO3)1、完成P12实验,并记录实验报告、画图。

2、洋葱表皮细胞3、人体表4、不同之处:(DO3)(四)胡克发现细胞、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PO4)1、脓是()和()的尸体(DO4)A、细菌、红细胞B、白细胞、病菌C、细菌、细胞【检测与练习】是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学后反思】细胞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与生命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关系?。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体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生命体形态多样性。

2.掌握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特点,了解形态标本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生命体的组成和结构2.形态标本的制作方法三、教学重难点:1.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特点2.形态标本的制作方法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生命体模型、形态标本制作素材生命体图片、玩具积木、剪刀、胶水等。

2.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主题,让学生观察多种不同形态的生命体图片,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命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你们能用积木搭建一个生命体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生命体模型,介绍生命体的组成和结构,并结合实物模型进行解释。

3.探究(30分钟)教师分发玩具积木和剪刀、胶水等工具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搭建一个生命体模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进行组合,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尺寸的积木。

4.展示(15分钟)学生完成搭建后,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构造,同学们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你们的搭建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模仿现实生命体的形态和结构?”5.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回顾并总结生命体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形态标本的制作方法。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生命体的组成和结构,掌握了形态标本的制作方法,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学们通过搭建生命体模型,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同学们也相互学习和交流,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对生命体结构和多样性的认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一节以生物分子为主题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帮助理解抽象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搭建生命体“积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搭建生命体“积木”的方法。

2.教学难点: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分子性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香味、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如温度、压力等,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3.搭建生命体“积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子搭建生命体,分组进行实验,尝试构建简单的生命体模型。

4.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实验和讨论,分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等。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建立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简介
本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和生物分子的重要性。

通过使用积木的比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掌握生物分子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使用积木比喻生物分子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1.生物分子的种类: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质等;
2.生物分子的功能:传递信息、储存能量、构建细胞等;
3.生物分子的积木比喻:蛋白质就像是生命体的“砖块”,核酸
就像是生命体的“螺旋”,碳水化合物就像是生命体的“能量棒”。

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家常食物,让他们猜测其中可能含有哪些生物分子。

2.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积木拼装成一个生物分子的模型,并描述该模型的功能和重要性。

3.总结:引导学生讨论生物分子的种类和功能,并帮助他们理解生物分子如何在生命体中相互作用。

4.拓展:邀请学生自行寻找一种生物分子,并通过积木模型的方式展示其特点和功能。

5.结束:总结本节课的要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生物分子的世界。

教学评估
1.小组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积木模型,并进行互相评价。

2.问题回答:提出一些与生物分子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参考资源
生物学教科书:《生命的奥秘》
图书馆资料:有关生物分子和细胞结构的书籍和期刊
扩展阅读
生物化学导论》作者:___ Karlson
生化学原理》作者:___。

小学科学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小学科学第1课教案引言: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强,主动探索的欲望也较高。

因此,在教学科学的同时,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从观察、实验、探索中积累知识。

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初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组成,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体由细胞组成的基本概念。

2. 能够在实际中搭建简单的生命体模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细胞结构的简介和搭建生命体的示范。

- 实验材料:塑料积木、颜色纸片、胶水等。

- 班级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盖玻璃等。

- 图书或资料:介绍生命体结构的图书或资料。

2. 学生准备:- 课本和学习用品。

- 学生自行携带的塑料积木。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1. 通过一段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入主题。

例如,有一位科学家用塑料积木搭建了一个生命体模型,你们知道生命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生命体构成的猜想和问题。

第二步:讲解细胞的基本概念1. 呈现PPT演示文稿,简单介绍细胞的基本概念,包括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2.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并对比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三步:搭建生命体模型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定数量的塑料积木和其他材料。

2. 老师示范如何使用积木搭建一个简单的生命体模型,比如一个植物细胞。

3. 学生根据示范和自己的理解,自由搭建生命体模型。

鼓励他们尽量模拟真实的细胞结构,例如核、细胞膜、细胞质等。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1. 各小组展示他们搭建的生命体模型,同时解释模型的构造和功能。

2. 学生们观察其他小组的模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是基础生命科学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着重探讨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为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的生理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了解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组成及其功能;3. 了解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互作用;4. 能够掌握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结构模型搭建过程;5.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1. 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层级结构和组成方式;2. 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组成及其功能。

教学方法:1. 线上课程:基于视频和PPT的教学展示;2. 线下课程:基于实验室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质膜、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2.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细胞信号传递和细胞运动等。

第三章:结构模型搭建1. 制作细胞膜模型;2. 制作线粒体模型;3. 制作内质网模型;4. 制作高尔基体模型。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PPT展示细胞膜和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介绍搭建细胞膜和细胞器模型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步:理论课程通过线上课程的形式展示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强调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三步:实验课程1. 制作细胞膜模型:教师利用模型制作材料制作出细胞膜模型,并现场指导学生动手制作;2. 制作线粒体模型: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线粒体模型,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3. 制作内质网模型: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内质网模型,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4. 制作高尔基体模型: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高尔基体模型,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

第四步:总结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细胞膜和细胞器模型,并对搭建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组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组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

《组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组建生命体的“积木”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生命体的组成和结构;- 掌握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元;- 探索生命体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培养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体的组织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元: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质;- 生命体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进化适应;- 生命体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呼吸、消化、运动、感知。

3.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简明扼要地讲解生命体的组建原理和相关知识;- 实验观察: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生命体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组成单元;-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命体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理解;- 团队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例如组建一个简单的生命体模型。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体,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简明扼要地讲解生命体的组建原理和相关知识,包括生命体的组织结构和基本组成单元。

步骤三:实验观察(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让他们亲自观察生命体的细胞结构和基本组成单元。

步骤四:小组讨论(1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命体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理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五:团队合作(20分钟)引导学生分成小组,组建一个简单的生命体模型,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步骤六:总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5. 教学评价本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和思维活跃程度;- 学生在实验观察中的观察准确性和实验记录;-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合作意识和组建生命体模型的质量。

6. 参考资料- 《生命科学教程》- 《细胞生物学教程》- 《生物多样性与演化导论》以上是本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9 (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9 (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9 (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的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构建模块,了解细胞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生命体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细胞作为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过渡到对细胞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直观、实践性的学习内容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以及安排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认识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对生命体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难点:理解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以及细胞内部各种结构的功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的知识。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细胞。

3.实践教学法: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细胞知识的相关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2.教学道具:准备细胞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

3.实践活动材料:准备显微镜、细胞模型等实践操作材料。

4.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命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入新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知识与技能
●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3.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

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