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800字

合集下载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15篇)《孟子》800字篇1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

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

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

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

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

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

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 子》读书笔记

《孟 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孟子》,感觉像是跟一位智慧又亲切的长辈来了一场深度交流。

说起孟子,那可是儒家的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言论,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人性、道德、治国等好多方面的认识。

在《孟子》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啊,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男孩儿在卖自己做的手工小风铃。

他的眼睛里透着那种特别纯真的光,他说卖风铃的钱是要给流浪猫买食物的。

当时我就在想,这难道不就是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吗?这个小男孩儿,他可能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他心里那份想要帮助弱小的善良,是天生就有的。

还有孟子提到的“仁政”思想。

他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的疾苦,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整改。

之前那个菜市场又脏又乱,大家买菜都不太方便。

后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整改。

重新规划了摊位,加强了卫生管理,还设置了公平秤。

现在大家去买菜,心情都舒畅多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治理,但也体现了那种关心百姓生活,为大家创造更好环境的“仁政”理念呀。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

他一直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可吃了不少苦。

先是到处找合适的店面,被房东坑过,也遇到过资金不足的问题。

为了学做咖啡,他每天都练习到手酸。

但他从来没放弃过,就这么坚持着。

现在他的咖啡店生意特别好,回头客很多。

这不就是孟子说的那种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嘛。

再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观点。

这让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的那些事儿。

政府把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不计成本地投入医疗资源,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

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冲在一线,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普通百姓也都自觉遵守防疫规定。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阅读!《孟子》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

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

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

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

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

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12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

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

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

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

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精选5篇)《孟子》读书笔记篇1《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谈话的记录,由其弟子整理成书。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主题,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秩序。

在书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具有同情心、正义感和道德感。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他的内心道德本质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环境或外部因素所决定的。

这种观点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了人的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仁政”的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哲学方面,书中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然的智慧,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道德秩序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读书笔记篇2《孟子》读书笔记《孟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孟子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对话的记录。

对孟子的思想,学术界存在肯定说、否定说与折中说。

肯定说的依据是《孟子》书中的学说和荀子、论战篇中的思想非常接近,而比荀子更接近孔子;折中说认为孔孟思想是一个连续的发展,从孔子到荀子再到《孟子》的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否定说认为《孟子》所表现的思想与《论语》、《大学》相同,是伪书;也有学者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徒的托名。

《孟子》现存七篇。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称外篇亡者十二篇,皆非孟子本真。

七篇中,次序有颠倒,今本《孟子》每篇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尽心”等上、下或上、中、下,而各篇篇次也都有所不同。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他论述了人性、教育、政治、伦理等诸多问题。

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笔记。

首先,孟子关于人性的论述让我深感思考。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与生俱来具有善良的品质。

但他同时也指出,人性本善又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提倡以善教为根本,通过在人们心中播种善良的种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的这一观点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确实是人性的补充和延伸,只有通过正确教育和修养,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孟子对于民主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地位和权力在国家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重,关注民众的福祉,并通过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

他反对专制和暴政,主张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仁义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引领民众。

这种民主思想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的民主价值观,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民的权益,实行一种有利于人民福祉的政治制度。

此外,孟子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重要的伦理观念“仁”,强调了人们应当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他认为,通过实践仁的行为,才能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此外,孟子还提到了“义”、“礼”等伦理观念,认为这些伦理价值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这些思想启示着我,让我意识到道德和伦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时刻秉持仁义道德,为社会作出正确的贡献。

最后,我要提及孟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与见解。

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了“百工之师,必先其器”、“教无常师”等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启发思考、培养品德、实践经验等方式来进行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注重德育与智育的并重,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孟子读后感800字

孟子读后感800字

《孟子读后感》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孟子的书,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想跟你们说一说。

孟子说的好多话,都让我觉得特别有道理。

比如说,他告诉我们要善良,要关心别人。

我就想到了有一次,我在学校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哭了起来。

我马上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还帮他拍拍身上的土,安慰他不要哭。

那个小朋友就笑了,还跟我说谢谢。

我当时心里可高兴啦,我想这就是孟子说的善良吧。

孟子还说,要勇敢地面对困难。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老是摔倒,我都不想学了。

可是后来我想到孟子的话,就鼓起勇气继续学,最后我终于学会啦!还有哦,孟子说要尊敬长辈,爱护小朋友。

我就会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拿东西、捶捶背。

在学校里,我也会照顾比我小的同学。

读了孟子的书,我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

我要像孟子说的那样,做一个善良、勇敢、有礼貌的好孩子。

小朋友们,你们也要多读书,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棒哟!《孟子读后感》小朋友们,我又来跟你们分享我读孟子的感受啦!孟子说的话,就像一盏盏小灯,照亮了我心里的路。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有个小伙伴因为没赢就生气了,还说不玩了。

我就想起孟子说的,要有耐心,不能随便发脾气。

我就去安慰那个小伙伴,跟他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

最后我们又开开心心地一起玩啦。

还有啊,孟子说要努力学习,不能偷懒。

我以前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想快点写完去玩,字写得不好看。

读了孟子的话,我就认真地一笔一划写,作业变得工整多了。

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不能吵架。

有一次,我和好朋友因为一个玩具争了起来,谁也不让谁。

后来我想到孟子的教导,就主动把玩具让给他,我们又和好了。

小朋友们,孟子的话真的很有用,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呢!《孟子读后感》小朋友们,我读孟子的书,又有新的收获啦!孟子说,要诚实,不能说谎。

我就想起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杯子,怕被妈妈批评,就说是小猫弄的。

后来我心里一直很不安,觉得自己做错了。

读了孟子的话,我就跟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不仅没批评我,还夸我诚实呢。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孟子》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孟子》读后感1《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

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

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

“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

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

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

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

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

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

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

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

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

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

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

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

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

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

孟子的感悟800字(3篇)

孟子的感悟800字(3篇)

读孟子的感悟800字篇1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

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

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

”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

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得几乎没有。

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

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

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

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

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

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

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

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

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读孟子的感悟800字篇2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读书笔记800字导语: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孟子读书笔记800字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孟子读书笔记800字1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笔记800字2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

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

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

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

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

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2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是齐国。

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

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

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

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

孟子说的王天下,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

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

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

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

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厄。

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

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

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