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公案集锦(之三)

合集下载

禅门公案-有不病者

禅门公案-有不病者

禅门公案 | 有不病者
德山宣鉴生病,有僧问他:「还有不病者也无?」德山说:「有。

」僧问:「如何是不病者?」德山呻吟着说:「唉哟!唉哟!」
大德高僧、得道禅师,还是会生病的,但他们是肉体虽生病,心中并无病;身体的病是疼痛,心中的病是烦恼。

在此公案中说,德山宣鉴病了,有僧问他:「老和尚,连你都会生病,那还有谁不生病的?」德山说:「有啊!有不生病的人。

」僧人追问:「不生病的是怎么样的人呢?」遂演示给他看,「唉哟!唉哟!」地呻吟,意思是他这身体有病的人就是内心不病的人。

这则公案的意境相当高。

有一部佛经叫《维摩经》,经中的主角维摩居士,是舍卫大城有道有德的长者,他生病时说过一句话:「因为众生生病,所以菩萨不得不病。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同病相怜,菩萨病了才知众生需要关怀、照顾、帮助。

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想进入全体都有病的众生群中帮助他们,自己身上要带着跟他们类似的病相,才能博得他们的认同,让他们接受你所给的治病观念、技术和方法。

德山虽然肉体有病,心中并没有病;生理上尽管疼痛,心理上却没有怨恨、无奈、希望逃避的想法。

有病和无病的心境,完全相同,能痊愈固然很好,医不好也没什么关系,因此有病等于没病。

但是因为众生有病,所以他也要示现出疾病的样子。

一般人如果自己生病,或者亲友生病,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加以安慰或劝导,不但可袪除自己向病魔投降的阴影,也能对病友有所启示和帮助。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 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 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 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1 of 62 禅宗公案、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现在你已经度过了厄运可以还俗继承叶家香火我与你母亲已为你安排好一门美满姻缘你又何必执意回到寺里过清苦的生活呢” 慧寂听后不觉悲痛万分一方面觉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觉得双亲在利用佛门以保全儿子生命。

禅门公案:倒穿鞋的菩萨

禅门公案:倒穿鞋的菩萨

禅门公案:倒穿鞋的菩萨
2014年03月25日 07:37
来源:禅门公案
菩萨(图片来源:资料图)
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屠夫,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亲。

但他对母亲毫不关心,甚至到了不闻不问的程度。

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很多人都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说法。

有一回,屠夫和朋友们决定去看菩萨。

远道前来,都希望能不虚此行,但是,很多人都说看到了,只有那个屠夫没有看到。

他平日里倒是很恭敬观世音菩萨的,因此很失望很生气啊,就气急败坏地问庙里的出家人:“喂!老和尚,为什么我看不到菩萨呀!”老和尚很慈悲地笑了笑说:“你知道吗?刚才菩萨来了,很想跟你说话,但是这里人又多,所以菩萨让我告诉你他上你家等着呢。

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屠夫听后很惊讶,也转怒为喜了,连声说:“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的什么样子?我要怎么才能认出他呢?”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

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菩萨了!”于是屠夫和朋友们连夜赶回了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是恒久不变的真理,这屠夫的母亲为儿子出远门彻夜难眠,当屠夫到家的时候已经半夜三更了,他急切地敲着门。

老母亲听到儿子那么晚回来,还那么紧张的大声敲门,担心出了什么事,因此很慌乱地披上衣服,慌慌张张地把衣服穿反了,鞋子也是倒穿的,踉踉跄跄走到门前把门打开……
当门被打开的瞬间,屠夫恍然大悟:原来菩萨一直都在家里。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

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禅宗公案妙语录开悟公案(经典2篇)公案是禅者引人开悟的一种途径与记录。

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

禅宗公案1 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传说从前有座圆音寺,有一个蜘蛛因为千年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

蜘蛛有了佛性。

有一天,佛祖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个蜘蛛。

佛祖停下脚步问蜘蛛:‚你我想见也是缘分,千年修行,有什么真知灼见‚。

便问道:时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

走了。

又经五百年,佛祖有来到圆音寺。

对蜘蛛说:‚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已失去。

‛佛祖说‚你在好好想想,我会在来找你的。

‛又经五百年,有一天,刮起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蜘蛛网上,蜘蛛望这甘露,顿生爱意。

蜘蛛往着甘露很开心。

突然,一阵狂风将甘露吹走。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过来了问道:‚这五百你,你可曾好好想过: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甘露,仍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既然这样,我允许你去人间走一走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一个官宦家中,名叫:‚蛛儿‛转眼间蛛儿16岁了,已经成了妩媚多姿的少女,楚楚动人。

一日,状元甘露金榜题名,皇帝设宴庆祝,来了许多的妙龄少女,包括蛛儿,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此大献才艺,在场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

但是蛛儿一点没有紧张,认为这是佛祖赐给他的姻缘。

一日蛛儿随同其母上香拜佛,偶遇甘露。

蛛儿便和甘露一同去走廊聊天,可是甘露对蛛儿似乎无一点爱意。

蛛儿对甘露说:‚你可曾记得16年前的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甘露很惊讶地说:‚蛛儿你很漂亮,也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吧。

‛说着,蛛儿便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既然是佛祖安排的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起那件事。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甘露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蛛儿大怒,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芝草,急忙赶来对蛛儿说:‚如果你死了,我也活不了。

‛说着就拿起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此时,佛祖来了,对蛛儿说:‚你可曾想过,甘露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长风公主(风),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

禅门公案:夺人、夺境、齐夺、不夺。

禅门公案:夺人、夺境、齐夺、不夺。

禅门公案:夺人、夺境、齐夺、不夺。

禅门公案中有很多禅话,其义理大多围绕“人”和“境”展开:
我们(人)和外境,都是一心中的缘合之物,
我们着迷于自我,迷于内外之境的感受,
禅师们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的错处,
他们通过夺人、夺境、齐夺、不夺四方面,破我们的执着,
以契入人境合一、不即人、不即境之佛境中道。

“夺”意为遣除,指运用禅机消除人、境等对象的实有性。

夺人不夺境:
庞居士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我们能忘掉肉体,无身无心无念,这样就是佛境了。

老子讲: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这也是告诉我们要无身空行,要不执着人位,要视外境为一体,要会万物为自己。

夺境不夺人:
我们应将一切内外诸境觉知,悉观为空寂,悉视为梦中事水中月镜中像,只存一心一念一性,孤标独立。

古人云: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
这也是要我们看清楚觉知,以觉为体,认觉体不着用,安住于一心之人位。

人境两俱夺:
就是要做到内外、人境、能所俱寂;
我们的一心一性无体无形无方所,
我们应入无为才对,
“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也是告诉我们要入无位之法性,不应着人与境。

人境俱不夺:
就是要做到心住心位,境住境位,能所两清,能所互成;
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各不相知。

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有的禅师讲: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
这些都是在描述人境融合、不分能所的境界。

禅门公案集锦

禅门公案集锦

禅门公案集锦禅门公案集锦是禅宗经典之一,记录了禅宗祖师们用生动且深入浅出的方式与弟子们的对话及教诲。

这些公案不仅令人徜徉禅机,更能指引人们在修行中悟道。

公案一:无字人和浊水人有一次,一位学僧来到禅宗大师面前,恭敬地问道:“禅师,请问禅宗的真谛是什么?”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你看见过无字人吗?”学僧疑惑地摇摇头,禅师继续说道:“那你曾经见过浊水人吗?”学僧一时无言。

禅师解释道:“禅宗的真谛就是无字心,贪嗔痴等杂念如同浊水,只有洗净内心,静心观照,方能悟得禅宗的真谛。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禅宗的修行在于摆脱纷扰,洗净内心的杂念。

只有在无字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真谛。

公案二:行凶者与长空一天,一名行凶者拔刀向禅宗大师追杀而来。

大师丝毫未动,悠然自得地望向行凶者。

行凶者惊讶地停住了脚步,不敢向禅师刺来。

大师淡然一笑,对行凶者说:“你为什么要行凶?”行凶者尴尬地放下了刀,低声说:“我想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师转身拍拍行凶者的肩膀,宽慰道:“解脱并非通过行凶得来,只有通过开阔心胸,迈向长空,方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内心平静远胜于愤怒和恐惧。

只有敞开心扉,追求内心的宽广,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公案三:迷船与明灯一位迷船的船长遇到了一个汹涌的大风暴,恐惧万分之际,他来到禅宗大师面前,请求大师给予指导。

禅师看着船长,轻轻地点了一盏明灯。

船长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中,时常会遭遇风雨般的困惑与挫折。

而明灯就在我们内心照耀,指引我们的方向。

只要我们心存正念,守住内心的明灯,便能在困境中寻得解脱和前行的方向。

禅门公案集锦中的故事,以简洁而深刻的对话,通过讲述禅宗大师的慧心和智慧,给予我们启示和指引。

它们告诉我们禅修并非抽离世俗生活,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常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只有通过内心的净化、平静与开放,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解脱和自由。

不论遭遇何种艰难困境,禅宗公案集锦总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明亮的道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快乐。

禅门公案

禅门公案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阎王爷可是人的老朋友,
说不定那天就来接你走,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以无常观破除对世间恩爱的执着)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若还是忘不掉,剪不断、理还乱,
就想她是阿弥陀佛本尊吧,是来对你的修行做考验,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以本尊观破我相、人相、众生相)
其实,问题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你的心,心被困了,怎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呢?禅师大喝一声,令陆大夫的心思得到解脱,心脱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就出来了。
迷失在问题当中,迷失在各种利害关系当中,无论你作出哪一个选择,都是错的。而当你的心走出迷阵,心底清澈时,无论你作出哪一个选择,都是对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如何选择,而在于你的心。”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及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道: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一切幸福实无自性、如梦如幻,失是空、得亦空,
一切痛苦本无实有,有所感受出自将其实执为有,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以空观、中观破实执之想)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既然她不愿或不能与你再相处,
那就衷心祝福她吧,祝愿她走上快乐幸福的阳关路!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以慈悲心破嫉妒心、怨恨心、报复心)
忘掉魂鬼,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以不净观破贪心痴念)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相逢别离皆前缘注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门公案集锦(之三)
22、三件古董
摘要: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

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

把真我融和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

禅师回答道:“太好了!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
将军欢喜不已地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

”
将军虽然心疼,因为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还有餵狗食的饭碗,以及自己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

一休和言悦色地开示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每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所以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
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比古董更宝贵了。

”
将军除惭愧外,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能与慈悲。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

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

把真我融和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23、放下什么?
摘要: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瓶花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

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24、一生万千
万粒生的。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
”,沩山禅师当然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他要到黄昏后才说“米里有虫”。

在一座禅寺里,负责煮饭烧菜的典座,是非常受到尊重的职务之一。

但要把这个职务做好,不仅要将饭菜煮出味道,尤其要爱惜米、菜、油、盐,不可糟蹋。

参学很多道场的石霜禅师在沩山禅师那里负责典座,管理米粮。

一天,他正在筛米时,住持沩山禅师来了,对他说:
“不可抛散米粒,因为那是施主布施的。

”
石霜答道:“一向不抛散。

”
沩山就看看四周,从地上拾起一粒米说:“你说不抛散,那么这一粒从哪里里来?”
石霜禅师默默无言,无话回答。

沩山禅师接着说:“莫轻这一粒,因为百千万粒从这一粒生。

”
石霜立刻把握机会,问道:“那这一粒从哪里里生出来的?”
沩山禅师却不回答,呵呵大笑地回方丈室去了,到了黄昏,禅师就出现在禅堂说道:“大家听着,米里有虫!”
生的。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沩山禅师当然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但他要到黄昏后才说
“米里有虫”。

这又更深一层的接触到“生而无生”的真理,从万物欣欣向荣里,再能回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中,“米里有虫”,还不够深思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