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中有效氯的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检测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简易方法

检测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简易方法

检测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简易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看似严肃但其实挺简单的事儿——检测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

这可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小知识,特别是在咱们做清洁、消毒的时候,明白这一点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安心。

什么是次氯酸钠?别看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它就是咱们日常用的漂白水、消毒水。

这个小家伙可是消灭细菌和病毒的能手。

大家都知道,干净卫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尤其是在流感季节,次氯酸钠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不过,光有次氯酸钠可不够,咱得知道它的有效氯含量才行。

有效氯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能真正起到消毒作用的那部分氯。

没有有效氯,次氯酸钠就跟个花瓶似的,再好看也没用。

怎么检测有效氯呢?别急,咱们可以用个简单的方法,准备一些材料,动动手就搞定。

你需要的材料不多,首先来一小杯清水,接着找一根白色的塑料瓶盖,最好是那种新买的矿泉水瓶,最后准备一点红色的试纸。

这试纸在文具店或者网上都能买到,价格亲民得很。

准备好材料后,咱们就可以开始实验啦。

把清水倒进塑料瓶盖里,大概填到一半就行了。

然后,把你要检测的次氯酸钠倒进去,别一口气倒太多,适量就好。

记得,咱们可不是要泡澡,太多了可就变成一滩水了。

拿出红色试纸,浸入混合液中,让它泡个十几秒,心里默念:有效氯,快显灵。

时间到了,捞起试纸,看它的颜色变化。

颜色越深,说明有效氯含量越高。

咱们就这么简单粗暴,但又能直观明了地知道结果。

好啦,试纸上的颜色如果跟你想象中差不多,恭喜你,手中的次氯酸钠很给力;如果颜色不太对劲,那就得考虑换一瓶新货了,毕竟消毒可不能马虎。

这种方法只是个简易检测,想要精准的数据,还是得去专业的实验室。

不过,生活中用这个小方法,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啦。

毕竟,谁会想每次消毒都去实验室做个大检验呢?那得多浪费时间呀。

再说了,生活中总是充满惊喜,像这样的DIY小实验,除了能解决问题,还能增添不少乐趣。

动手动脑,自己来检测,心里也踏实不少。

尤其是家里有小孩、老人,咱们就更得小心翼翼。

次氯酸钠中有效氯含量测定精简版

次氯酸钠中有效氯含量测定精简版

次氯酸钠(NaClO)溶液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沿用GB/T19106-2003结合实际操作简化一、检测原理在酸性介质中,NaClO中的有效部分次氯酸根与碘化钾(KI)反应,析出碘(I2)。

以淀粉为指示液,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I2,根据滴定到终点所消耗的Na2S2O3标准溶液体积计算出NaClO中有效氯的含量。

相关反应式如下:2H++ClO-+2I-=I2+Cl-+H2OI2+2S2O32-=S4O62-+2I-二、检测试剂1、KI溶液:100g/L2、硫酸溶液:3+100(3份浓H2SO4溶于100份水中,做调节PH值使用)3、Na2S2O3标准溶液:0.1mol/L称取Na2S2O3基准试剂15.8108g(精确至0.0001g),使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根据具体称量的值计算出标准溶液浓度)4、淀粉指示剂:10g/L三、检测步骤1、量取约20mL的NaClO溶液,称量并记录质量m(精确至0.0001g),使用蒸馏水定容至500mL。

2、移取10mL定容后的NaClO水溶液,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依次加入10mL KI溶液、10mL3+100硫酸溶液,迅速盖紧瓶塞后水封,于暗处静置5min,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浅黄色,加入2mL淀粉指示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终点。

四、结果计算有效氯以氯的质量分数X,以氯气(Cl2)计算X=c·2MV/1000×100% 2m×10/500简化为:X=cMV×100% 20m式中:V为Na2S2O3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mL c为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的浓度,mol/Lm为量取的NaClO的质量,gM为Cl的摩尔质量的数值,35.453g/mol。

备注:平行测定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2%。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报告结果,。

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测定计算例题

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测定计算例题

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测定计算例题摘要:1.引言:介绍次氯酸钠和有效氯含量的测定计算2.次氯酸钠的概述3.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方法4.计算例题的解析5.总结:有效氯含量测定计算的重要性正文:一、引言次氯酸钠(NaClO)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医疗卫生等领域。

有效氯含量是衡量次氯酸钠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准确测定和计算有效氯含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计算例题,介绍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测定计算方法。

二、次氯酸钠的概述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性的无机化合物,分子量为74.44,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可迅速杀灭各种微生物,具有广谱、高效、快速的消毒作用。

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滴定法。

其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用碘化钾溶液滴定次氯酸钠溶液,根据消耗的碘化钾溶液的体积,计算出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有效氯含量。

四、计算例题的解析假设我们有一份次氯酸钠溶液,已知其质量为100g,需要测定其有效氯含量。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次氯酸钠的摩尔质量。

次氯酸钠的化学式为NaClO,摩尔质量为74.44g/mol。

2.根据质量计算出次氯酸钠的摩尔数:100g ÷ 74.44g/mol ≈ 1.34mol。

3.由于次氯酸钠的分子中含有1 个氯原子,因此,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氯原子摩尔数也为1.34mol。

4.在酸性条件下,用碘化钾溶液滴定次氯酸钠溶液。

已知消耗碘化钾溶液的体积为10mL。

5.根据碘化钾溶液的浓度(一般为0.1mol/L),计算出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有效氯含量:10mL × 0.1mol/L = 0.001mol。

6.最后,根据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氯原子摩尔数和有效氯含量,计算出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百分比:0.001mol ÷ 1.34mol × 100% ≈ 0.75%。

五、总结通过以上计算例题,我们可以看出,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测定计算是评价其消毒效果的重要手段。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的试验观察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的试验观察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的试验观察
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实验目的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

实验原理
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可以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检测溶
液中的有机物的吸收,从而来确定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方法。

在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本
身也能够吸收光线,并可以在吸收无关基础上引起特定吸收谱,从而可以检测次氯酸钠溶
液的有效氯含量。

实验材料
目标溶液:次氯酸钠溶液; 参比溶液:NaCl 溶液; 紫外分光光度仪;琼脂糖溶液;吸光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吸光度计将参比溶液NaCl浓度调至1mol/L,并将吸光度调至0mg/L。

2、将目标溶液次氯酸钠溶液浓度调至0.1mol/L,并在吸光度计中测定其吸光度值。

3、将一定量的琼脂糖溶液加入到目标溶液中,搅拌均匀。

4、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

实验结果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结果为每千克溶液中有效氯含量为
10g。

实验结论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可以可靠准确地测定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

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

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

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介绍固体次氯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等领域。

其有效氯含量是评估其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包括定义、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方面。

一、定义有效氯含量是指固体次氯酸钠中可释放出的有效氯的含量。

有效氯是一种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的物质,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固体次氯酸钠在水中溶解后,会释放出次氯酸根离子(ClO-),而次氯酸根离子才是有效氯的主要形态。

二、测定方法1. 碘化钾滴定法碘化钾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固体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次氯酸根离子与碘化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原理。

通过滴定溶液中的次氯酸根离子,可以确定其含量。

2. 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是另一种测定固体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利用次氯酸根离子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与其浓度成正比的特性,通过测量溶液的吸光度来确定有效氯的含量。

3. 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是一种准确度较高的测定方法。

该方法利用电化学原理,通过测量次氯酸根离子与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确定有效氯的含量。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专用的电位滴定仪器,操作较为复杂。

三、影响因素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因素: 1. 固体次氯酸钠的纯度:纯度越高,有效氯含量越高。

2. 溶解温度:溶解温度越高,溶液中的次氯酸根离子释放越充分,有效氯含量越高。

3. 溶解时间:溶解时间越长,次氯酸根离子释放越充分,有效氯含量越高。

4. 溶液pH值:酸性条件下,次氯酸根离子释放更充分,有效氯含量越高。

四、应用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1. 水处理:固体次氯酸钠可以用于自来水、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消毒处理,杀灭其中的细菌和病毒,确保水质安全。

2. 食品加工:固体次氯酸钠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消毒,防止细菌污染,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次氯酸钠消毒液有效氯含量测定指导书

次氯酸钠消毒液有效氯含量测定指导书
②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需加淀粉溶液时,一定待溶液至淡黄色再加。过早加淀粉,溶液中多量的游离碘易与淀粉生成过多的碘淀粉吸附产物,影响终点的准确。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日期
日期
有限公司
文件号
版本:0/A
文件名称
次氯酸钠消毒液有效氯含量测定指导书
第2页共2页
2、配制2 mol/L硫酸、100g/L碘化钾与5g/L淀粉等溶液。
3、精密吸取液体含氯消毒剂适量,使其相当于有效氯约0.6g,置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混匀。对固体含氯消毒剂,精密称取适量使其相当于有效氯约0.6g,置烧杯中以蒸馏水溶解,转入100ml容量瓶中。称量杯及烧杯需用蒸馏水洗3次,洗液全部转入容量瓶。
4、向100ml碘量瓶中加2 mol/L硫酸10ml,10 0g/L碘化钾溶液10ml和混匀的消毒剂稀释液10.0ml。此时,溶液出现棕色。盖上盖并振摇混匀后加蒸馏水数滴于碘量瓶盖缘,置暗处5min。打开盖,让盖缘蒸馏水流入瓶内。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装于25 ml滴定管中)滴定游离碘,边滴边摇匀。待溶液呈淡黄色时加入5 g/L淀粉溶液10滴,溶液立即变蓝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总量,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重复测2次,取2次平均值进行以下计算。
(1)
(2)
5、因1mol/L硫代硫酸钠滴定液1mL相当于0.03545 g有效氯,按下式计算有效氯含量:
式中:X为有效氯含量,%或g/L;c为硫代硫酸钠滴定液浓度,mol/L;Vst为滴定用去硫代硫酸钠滴定液体积,ml;m为碘量瓶中所含消毒剂原药质量,g;V为碘量瓶中含液体消毒剂原液体积,ml。
注:(1)式为固体样品中有效氯含量;(2)式为液体样品中有效氯含量。

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

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

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固体次氯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也被用于水处理等领域。

作为一种有效氯源,它在消毒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详细回答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相关的问题。

第一步:介绍固体次氯酸钠的化学性质和结构固体次氯酸钠(NaClO2)是一种无机化合物,由钠阳离子(Na+)和次氯酸根离子(ClO2-)组成。

它在常温下呈白色结晶粉末状,可溶于水,并能稳定地释放出次氯酸气体。

由于其稳定性和高效性,固体次氯酸钠被广泛应用于消毒和氧化反应。

第二步: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的定义和测定方法有效氯含量指的是固体次氯酸钠中可释放的活性氯的含量,通常用ClO2-含量倍数表示。

测定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可以使用碘量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位滴定法等方法。

1. 碘量法:将固体次氯酸钠与适量碘化钾反应,然后用过量的亚硫酸钠溶液滴定未反应的碘,根据滴定所需的亚硫酸钠溶液体积计算有效氯含量。

2. 氧化还原滴定法:将固体次氯酸钠与适量还原剂(如亚硫酸钠)反应,然后用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还原剂,根据滴定所需的标准溶液体积计算有效氯含量。

3. 电位滴定法:采用电位滴定仪测定固体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氯值,根据滴定所需的电位滴定体积计算有效氯含量。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定,以获得准确的有效氯含量结果。

第三步: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与消毒效果的关系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是判断其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

有效氯含量越高,消毒剂的杀菌能力越强。

一般情况下,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在较高有效氯含量下可以更快速地被杀灭。

根据国际消毒标准,不同的消毒对象需要不同的有效氯含量。

例如,针对饮用水的消毒需要更高的有效氯含量,通常为0.2-0.5mg/L;而污水处理中,对于大多数病原菌的灭活,需要较低的有效氯含量,通常为0.1-0.2mg/L。

第四步:固体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尽管固体次氯酸钠在消毒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中释放的有效氯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

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

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1. 介绍次氯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卫生消毒、食品加工等领域。

在使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时,了解其有效氯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等。

2. 定义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是指次氯酸钠中能够发挥消毒作用的氯含量。

次氯酸钠在水中会分解为次氯酸和氯离子,其中次氯酸是具有消毒作用的活性物质。

因此,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是指次氯酸和游离氯离子的总含量。

3. 测量方法3.1 滴定法滴定法是常用的测量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取一定体积的次氯酸钠溶液,加入适量的酸性试剂,使次氯酸转化为次氯酸氢。

2.加入一种指示剂,通常为二甲苯橙指示剂,使溶液呈现橙黄色。

3.用含有亚硫酸钠的滴定液滴定溶液,直到溶液颜色变为橙色为止。

4.记录滴定液的消耗量,根据滴定液的浓度计算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

3.2 比色法比色法是另一种测量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常用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取一定体积的次氯酸钠溶液,加入适量的酸性试剂,使次氯酸转化为次氯酸氢。

2.加入一种指示剂,通常为二甲基二亚硫酸钠指示剂,使溶液呈现粉红色。

3.使用比色计读取溶液的吸光度。

4.根据标准曲线,将吸光度转换为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

4. 影响因素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pH值次氯酸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较大。

在较低的pH值下,次氯酸的活性较高;而在较高的pH值下,次氯酸会转化为次氯酸根离子,活性降低。

因此,在测量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时,需要控制溶液的pH值。

4.2 温度温度对次氯酸的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次氯酸的活性越高。

因此,在测量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时,需要控制溶液的温度。

4.3 存储时间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会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因此,在使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时,需要注意及时更换新鲜的溶液。

5. 应用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的准确测量对于水处理、卫生消毒、食品加工等领域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转贴的国标。

GB/T 19106 -2003
5.1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5.1.1原理
在酸性介质中,次氯酸根与碘化钾反应,析出碘,以淀粉为指示液,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

反应式如下:
2H+ + OCl- + 2I- = I2 + Cl-+ H2O
I2 + 2S2O32- = S4O62 -+ 2I-
5.1.2试剂
5.1.2.1碘化钾溶液:100g/L
称取100g碘化钾,溶于水中,稀释到1000mL,摇匀。

5.1.2.2硫酸溶液:3+100
量取15mL硫酸,缓缓注入500mL水中,冷却,摇匀。

5.1.2.3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c(Na2S2O3)=0.1mol/L
5.1.2.4淀粉指示液:10g/L
5.1.3仪器
一般实验室仪器。

5.1.4分析步骤
5.1.4.1试料
量取约20mL实验室样品,置于内装20mL水并已称量(精确到0.01g)的100mL 烧杯中,称量(精确到0.01g)。

然后全部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5.1.4.2测定
量取试料(5.1.4.1)10.00mL,置于内装50mL水的250mL碘量瓶中,加入10mL 碘化钾溶液(5.1.2.1)和10mL硫酸溶液(5.1.2.2),迅速盖紧瓶塞后水封,于暗处静置5min,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5.1.2.3)滴定至浅黄色,加2mL淀粉指示液(5.1.2.4)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终点。

5.1.5结果计算
有效氯以氯的质量分数X1计,数值以%表示,按式(1)计算:
(V/1000)cM 5VcM
X1=×100 = (1)
m×10/500 m
式中:
V-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的数值,单位为毫升(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浓度的准确的数值,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
m-试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氯的摩尔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摩尔(g/mol)(m=35.453)。

5.1.6允许差
平行测定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2%。

取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报告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