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学设计修订版

合集下载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5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5篇)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三、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华清宫》诗歌;(2)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特点;(3)能够解读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诗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权力和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3)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过华清宫》诗歌的内容、背景和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文献;(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过华清宫》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2)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知识;(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做好课堂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过华清宫》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 诗歌讲解:(1)逐句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翻译;(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特点;(3)解读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诗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难点问题。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诗歌表演或绘画展示;(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过华清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甫。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原文的阅读与解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探讨。

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和分析主题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解析内容。

1.4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

相关历史资料。

鉴赏古典诗词的参考书籍。

第二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2.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华清宫的历史背景。

杜甫生平简介和创作风格。

2.2 作者简介杜甫的生平事迹。

杜甫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2.3 学生讨论与思考学生分享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2.4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华清宫的历史。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3.1 诗歌主题分析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3.2 情感表达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词汇和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3 学生讨论与思考学生分享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4 作业布置第四章:诗歌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4.1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4.2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4.3 学生讨论与思考学生分享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意象和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4 作业布置第五章:课堂小结与拓展活动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

强调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朗诵比赛。

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诗歌的写作背景与历史环境6.1 诗歌写作背景深入解析《过华清宫》的写作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华清宫》全文;(2)了解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唐朝盛世的赞美和对华清宫美景的描绘;(2)认识历史,珍惜当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3)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寓意;(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3)历史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修辞手法等;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分析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过华清宫》的内容,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过华清宫》,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展示华清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美丽景色;(2)简介作者:介绍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导入诗歌: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意思;(2)检查翻译结果,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3)总结提升: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联系历史,珍惜当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3)进行诗歌朗诵,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word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过华清宫》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唐代华清宫的历史背景。

2. 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解析诗题“过华清宫”。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华清宫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历史风貌。

2.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华清宫的历史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华清宫图片。

2. 杜牧生平简介。

教学步骤:1. 展示华清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历史背景。

2. 介绍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3. 解析诗题“过华清宫”,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过华清宫》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方法:1.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 逐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资源:1. 《过华清宫》全文。

2. 相关文学鉴赏资料。

教学步骤:1.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 逐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寓意。

第三章:诗歌背景与创作意图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过华清宫》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 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方法:1. 资料展示:展示与诗歌创作背景相关的资料。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创作意图。

教学资源:1. 相关历史资料。

2. 诗人杜牧的创作背景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 展示诗人杜牧的创作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探讨创作意图。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过华清宫》艺术特色的认识。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过华清宫》的诗句、韵律、意象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案)第二单元 8、杜牧诗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3)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案)第二单元 8、杜牧诗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3)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杜牧 ?过华清宫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杜牧生平,了解唐代历史,学习诗歌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以小见大〞手法的分析,由杜牧看出出唐代怀古诗的巨大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讲问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是一篇很短的小诗,很有名气,讲的人也很多。

这节课,我将带着大家,见证一个魅力十足的杜牧,领略气魄恢宏的大唐。

二作者介绍重在展示、回忆杜牧的著名咏史诗,讲述杜牧的诗坛地位。

三诗歌分析问题一:后人评论这首诗,认为它是“以小见大〞的绝顶之作,你如何看呢?抓住“次第〞“妃子笑〞这些细节,通过细节看出唐代宫殿群的恢弘壮阔,看出帝王妃子生活的穷奢极欲,看出老百姓的艰苦无奈。

接着举出“以小见大〞在唐诗中的其他例子。

问题二:试把杜牧的?过华清宫?与白居易的?轻肥?作比拟,说说两诗的相同之处。

都是比照手法,都是着力刻画现实,用现实说话,通过侧面细节抨击统治者。

但杜牧语气委婉,白居易语气直白。

四从杜牧到唐代怀古诗问:唐代的咏史怀古诗,有哪些共性?唐代咏史诗讲究怀古伤今,个别诗人的诗歌特别大胆,不仅挖苦古代,还敢挖苦当朝。

这是其他朝代的咏史怀古诗所不具有的气魄。

问:为何唐代的诗人如此大胆,居然直接挖苦当朝?五总结可见,大唐之大,不仅仅是国土大,国力强,还有胸怀广阔,包容万千的气魄。

这样的大唐,才是令人着迷,令人向往的。

而今,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气魄和风度毫不逊色与大唐,所以,才有了经济的开展,文化的繁荣。

四、课后作业完成?步步高?杜牧诗三首相应练习。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

《过华清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华清宫》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唐朝盛衰的感慨,对历史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解析;2.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含诗歌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历史背景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华清宫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唐朝的盛世景象;(2)提问:同学们知道华清宫的历史背景吗?谁来说说。

2. 诗歌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分享学习心得。

3.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象美,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如“过华清宫,感慨万千,伤心秦汉,演变为唐”。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唐朝盛衰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国家的热爱;(2)邀请同学背诵《过华清宫》,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欣赏,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6. 作业布置(1)背诵《过华清宫》;(2)写一篇关于华清宫的历史文化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

•[阅读次数:174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杜牧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教学?..
•[阅读次数:2148]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

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2、了解杜牧的著名诗篇。

背诵《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3、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理解古诗中的“虚实”,象征与比喻的异同;了解?..
•[阅读次数:1883]
《杜牧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特点历史事件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教
学设计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2、过程与方法:掌握咏史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人物风流,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也留下了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之作便产生了。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
之情、兴亡之叹。

自然,怀古咏史诗,作为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也受到了后人的推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二、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
(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4)写作技巧?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着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

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四、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五、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诵读指导:注意停顿特点——
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众多的宫殿门依次打开了。

一名专使快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片尘土,于是宫内的妃子笑了,没有人知道那是专使运来了荔枝。

六、合作研讨,品读诗歌。

出示问题: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点拨: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

这里暗用了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

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修辞手法——对比。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当时“以驿马驰递,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
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

“无人知”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

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6、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7、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

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七、本课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