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重力说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重力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重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重力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重力的概念,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和重心。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重力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三要素。
(2)提问: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一种特殊的力,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 探究重力的概念和三要素(1)介绍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一种吸引力。
(2)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3)介绍重心的概念,演示重心实验,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3. 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物体质量和所受重力。
(3)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
4. 总结重力的应用(1)讲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校准等。
(2)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数据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发现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学校:年级:姓名:第七章力单元计划教学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5、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6、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7、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8、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9、能用公式G = mg计算有关的问题。
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课时安排:第一节力:两课时第二节弹力:两课时第三节重力:两课时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教学准备:演示: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一个蹄形磁铁、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学生:30把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投影“神州五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

弹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
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了解弹簧称的制作原理及作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将知识效劳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外表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材分析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等。
学法指导〔1〕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每小组分发一根细钢丝,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绕制一个小弹簧〕〔学生实验〕用细钢丝绕制的小弹簧,轻轻地拉一拉或压一压,感受弹簧被拉伸或压缩的同时,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7.3重力(复习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 7.3重力(复习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重力的存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悬挂重物的绳子、各种重量的小物件、地球仪、PPT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小物件。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我将一个悬挂的重物(如小球)放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观察到重物始终往下垂。
2. 讲解重力概念:结合地球仪,向孩子们解释重力的概念,让他们知道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3. 实验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重物的运动。
他们将纸放在桌子上,把小物件放在纸上,观察小物件受到重力的作用。
4. 实验二: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重量的小物件受到重力的作用。
他们可以用手拉住悬挂的重物,观察重物的运动。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孩子们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受到重力影响的?他们可以举例说明,如掉落的树叶、抛出的球等。
还可以让孩子们画一画他们理解的重力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2. 针对这个重难点,我在活动中设计了观察和实验环节,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体验,更好地理解重力的存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重力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7.2 静电现象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复备栏复备栏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教 学 过 程一、预习交流:二、互动突破:(一)物质的微观世界1.预习先知:分子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构成的。
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 分子。
2.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吗?(二)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活动7.4 摩擦起电(1)交流一下课前预习中“做一做”:用塑料直尺快速摩擦头发几下后,靠近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老师演示: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或者用干燥的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3)小结:①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吸引 ,就说它带了“ ”,或者说带了 。
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 。
②通过摩擦起电实验,你认为原子 (可以/不可以)再分(提示:分子和原子都呈电中性,即不带电)。
2.活动7.5 两种电荷(1)猜一猜:通过摩擦使物体所带的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2)看一看:①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②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③将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看到什么 现象?(3)分析与论证:由实验现象可知: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是 (相同/不同)的。
②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异种电荷相互 (排斥/吸引)。
(4)信息快递:①富兰克林提出: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并一直沿用至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运动一、动与静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 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例分析、对比、交流与讨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机械运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
并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观察画面(或者动画)。
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学生明白运动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二、参照物用历史词句设疑,提出问题:到底是谁在运动?用多媒体展示词《浪淘沙》的画面: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学生观察画面1:一艘船在江中行驶,看到两岸的山都向自己走来,仔细行。
展示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句子: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设计船在两岸有山的江中行驶的动画以及月亮在云中移动的动画)看却是自己乘坐的船在行驶。
画面2:看到夜空中的云在向西方运动,可是有人说是月亮在向东走。
学生讨论,有的说山在运动,有的说船运动;有的说月亮走,有的说云在走。
产生疑问。
再展示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几个同学送一个同学坐火车回家。
学生看到画面:几个同学送小明乘车回家。
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同学们也与慢慢远去的小明挥手告别。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同学们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学生讨论:甲:我觉得同学们说得对,小明随车走了!乙:那么为什么小明觉得同学们向后退了呢?肯定也有道理……学生继续讨论,会得出各种各样的道理和原因。
老师提示:大家说得都很对,但是我们每个人说谁在动都是有一个标准吧!你们是以谁为标准得出小明或者同学们在运动的呢?大家讨论说出各自的标准,同时也明白了其他同学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是与自己选取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画面以及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同学们明白参照物的定义以及怎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以刚才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
再让学生们判断刚才两句诗词中描述运动时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加深对参照物和运动的理解。
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是以___________ 为参照物;望着同学们向后退去是以___________ 为参照物;而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是以___________ 为参照物。
学生们发言描述各自选的是什么为参照物。
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个事实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明和同学们选取的参照物会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小明和有所不同呢?为什么送他的几个同学选取的参照物都是一样的呢?同学们选参照物不同,而同学们选参照物相同,是因为他们那样选取参照物后,自己对于运动的描述方便(或者得出类似的结果)。
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取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定。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学生知道该怎么选取参照物。
展示动画:“中星20号”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遨游,让同学们判断运动情况。
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观察:“中星20号”同步卫星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
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__________ 为参照物,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是以___________ 为参照物。
三、运动的分类展示一系列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线。
观察画面:(1 )儿童乘坐的小船沿直线下滑;(2 )观览车缓慢地做圆周运动;(3 )过山车在弯曲的轨道上飞驰;(4 )空中飞艇边颠簸边转圈。
学生描述运动的路线情况。
老师概括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动。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例。
学生举出各种自己熟悉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很多实际中的运动都包含着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课堂小结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
使学生掌握:1. 物质世界都是在运动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
2. 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分。
五、课堂练习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实践活动】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方面的题材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想像力,说明相对运动这个简单的物理知识在现实中也是有很大用处的。
摄像师要以什么为参照物才能拍摄出我们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
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课后作业】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使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快与慢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快与慢演示材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5)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展示3组6幅画面,这是自然界和社会中一些物体运动的描述,提到运动我们都会想到有的运动快,有的运动慢。
提出问题:在这些画面中,你是怎么比较鹰和箭鱼,蜗牛和树獭运动快慢的。
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飞驰哪个运动得更快?学生观察画面第一组:喷气式飞机每小时飞行950Km,磁悬浮列车最快每小时行驶430Km;第二组:蜗牛1h只爬出5m,树獭爬5m竟要用25 s;第三组:鹰捕鱼时0.1秒就能飞出5m,箭鱼能在0.1秒内游出2.8m。
学生讨论,一些可能说用路程来度量,一些可能说用时间来度量。
回答:比较鹰和箭鱼时我们是看它们在0.1s里运动的距离,鹰在0.1s内飞出了5m,比箭鱼的2.8m快;比较蜗牛和树獭是看它们爬出5m用了多少时间,蜗牛用了1h,而树獭用了25s,所以树獭快;学生在比较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就运动得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它就运动得越快。
可是当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不同时,我们怎么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二、速度我们看一下这个画面:小明与小聪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分别为2500m和1500m,他们分别用30min和20min的时间从家步行到学校。
他们谁走得快呢?可能有的说小明走得快,因为他走了2500m,有的说小聪走得快,因为他只用了20min?老师提示:那么他们在一分钟内谁走得远呢?学生计算得出:小明一分钟走83.3m ,小聪一分钟走75m,83.3大于75,所以,小明走得快!老师得出结论和总结:对于不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的运动,我们是不是都可以用每一分钟或者每一秒钟,甚至每一小时他们通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的快慢呢?学生明白了可以这样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可是到底该怎么叙述还是有困难。
物理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
从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中大家得出应该怎么来描述速度呢!速度就是通过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用物理语言应该这样来描述速度:用s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就有v=s/t引导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时间的单位是秒(s ),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
大家在日程生活中还见到了哪些速度的单位呢?比如汽车的速度单位是什么呢?有千米每小时或者公里每小时。
要求学生计算出刚才给出的6幅画面中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谁快?即谁的速度大?学生计算出来:得出飞机是950km/h,列车是430km/h;蜗牛是5m/h,树獭是5m/s;鹰捕鱼是50m/s,箭鱼是28m/s。
在比较不同单位的速度大小时遇到了困难。
提示单位不同时,没有办法比较大小,是于是学生经过统一单位后,得出列车是否可以化成一个单位呢,比如国际单位。
119.4m/s,大于鹰捕鱼的50m/s。
再展示一系列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要求学生都记住,让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各种物体运动速度的数量级的印象。
但是几种重要物理量的速度(真空中光速、空气中声速)要求记住。
同时结合运动员的速度通过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举一个例子,加深大家对速度的理解。
一辆汽车在下列运动中,是变快、变慢还是不变?(1)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长(2)用越来越长的时间走过等长的路程(3)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4)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5)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短学生分析问题,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通过各种速度大小的比较、计算,使学生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