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抗震结构与抗震设计第五章

合集下载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课件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课件

Part Five
确定抗震目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功能、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抗 震目标
抗震措施的选择:根据抗震目标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构件、 设置隔震层、采用减震装置等
抗震性能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包括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 应、破坏程度等
优化设计方案:根据抗震性能评估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抗震性 能,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提高抗震性能:采 用新型抗震材料和 结构设计,提高建 筑物的抗震性能
节能环保:采用节 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和设计,降低能源 消耗和环境污染
智能化设计:采用 智能化设计,提高 建筑物的智能化水 平,降低维护成本
绿色建筑:采用绿 色建筑设计,提高 建筑物的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
综合考虑:综合考 虑经济、社会、环 境等多方面因素, 实现可持续发展
施瘫痪等严重后果
地震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等长期 影响
抗震设计:通过合理设计,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避免倒塌 抗震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初期,考虑抗震因素,进行抗震设计 重要性: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基本原则:安全、经济、适用、美观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抗震设计可以减 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 坏,保护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
数字化: 采用数字 化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实现设计 过程的自 动化和智 能化
云计算: 利用云计 算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提高计算 速度和存 储能力
大数据: 利用大数 据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提高设计 质量和效 率
物联网: 利用物联 网技术进 行结构抗 震设计, 实现设计 过程的实 时监控和 调整
抗震防线布置: 合理布置抗震 防线,提高结 构的整体抗震

工程结构抗震第五章

工程结构抗震第五章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 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
和框架-筒体结构等。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钢筋混凝土纵梁、横梁和柱等
构件组成承重体系的房屋。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层数一般在十层以下。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框架房屋中增加抗震墙构成。
抗震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覆力矩;
n --结构层数;
m --框架i层柱的根数;
Vij --第i层j根框架柱的计算地震剪力; hi --第i层层高。
5.3 框架内力与位移计算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步骤见框图5.7。其抗震计算的内容一 般包括: (1)结构动力特性分析,主要是结构自振周期的确定; (2)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包括多遇烈度下的地震荷载与结 构侧移; (3)结构内力分析与位移计算; (4)截面抗震设计等。
5、抗震缝的布置同第四章规定。
5.2.3、结构的抗震等级 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反应有下列特点: 1、地震作用越大,房屋的抗震要求越高;
地震作用与烈度、场地等有关,从经济角度考虑,对 不同烈度、场地的结构的抗震要求可以有明显的差别。
2、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 主、次抗侧力构件的抗震要求应有差别。
5.2 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5.2.1、结构体系选择 在震区应综合考虑如下条件: 1、现浇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表5.1) 2、房屋高宽比限值(表5.2) 3、建筑物刚度与场地条件有关。 4、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 如:天然地基时埋深不小于1/12建筑物高度
天然桩基时埋深不小于1/15建筑物高度 5、应注意技术经济指标。
当框架-抗震墙结构有足够的抗震墙时,其框架部分是次要 抗侧力构件,可按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确定抗震等级。 否则按框架结构确定等级。区分标准是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 震倾覆力矩是否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清华大学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清华大学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秦 权,清华大学
20
适用范围:维持 6~9 度设防。
抗震设防水准和设防目标:继续保持“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场地划分:计算土层厚度取 20 m, 尽量减小不同场地
类别划分的“跳跃”, 对断层的影响和避让及液化
土的处理也作出相应的规定。场地类别仍分为四
类, 但场地土平均剪切波速改用等效剪切波速; 同
2010/7/12
秦 权,清华大学
19
第三阶段修订:《2001 规范》
吸取了国内外大地震的震害经验,特别是 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和 1999 年台湾集集地震提供 了大量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高层建筑的震害实 例;
美国 UBC 和 IBC、日本 BSL 和欧洲 Eurocode 8 规范的修订
2010/7/12
场地土的液化判别:采用初判和再判的两步判别法, 考虑近震和远震条件下的液化可能性和危害性, 适 用于粉土和砂土两类土, 并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抗液 化措施。再判——地下 15 m 深度范围内液化土标 贯锤击数临界值:
Ncr = N0 [0.9 +0.1(ds-dw)] (3/ρc)
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 根据土层深度和厚度,以及 标贯实测值和临界值计算液化指数, 并划分液化等 级 (危害性)
Q0 = Cα1W 结构抗震强度验算:采用安全系数法或容许应力法
。安全系数取不考虑地震荷载时的 80% , 但不小 于 1.1; 采用容许应力法时, 容许应力取不考虑地 震荷载时数值的 125%
抗震构造措施:对超过一定高度的多层砖房提出了 构造柱的概念和详细构造要求,提高了砌体结构 的延性和整体性。构造柱是一个创造性的、有中 国特色的工程抗震技术
2010/7/12

建筑结构抗震计算题及例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计算题及例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题及例题解答1.某两层房屋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

已知楼层集中质量为1100tm=,250tm=,每层层高均为h,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沿某抗震主轴方向的层间剪切刚度为120000kN mk=,210000kN mk=。

求该结构体系在该抗震主轴方向的自振周期、振型和振型参与系数。

图1 动力模型计算简图【解】1m100t=,2m50t=,m/kN20000k1=,m/kN10000k2=(1)自振圆频率⎥⎥⎦⎤⎢⎢⎣⎡+++⎪⎪⎭⎫⎝⎛-±++=ω)(2212112222112212122,1mk2mkk2mkmkmkmkmkk21⎥⎥⎦⎤⎢⎢⎣⎡⨯++⨯+⎪⎭⎫⎝⎛-±++=)(50100002100100002000021001000050100001002000050100001001000020000212)(30020030021±+==100400⎧⎨⎩s/rad101=ω∴,s/rad202=ω∴(2)自振周期628.01014.322T11=⨯=ωπ=314.02014.322T 22=⨯=ωπ=(3)振型第一主振型:210000101001000020000k m k k X X 22211211112=⨯-+=ω-+=第二主振型:110000201001000020000k m k k X X 22221212122=⨯-+=ω-+=(4)振型参与系数3225011002501100X m X m X m X m Xm Xm 222122211112211121i 21ji21i 1ii1=⨯+⨯⨯+⨯=++==γ∑∑== 3115011001501100X m X m X m X m Xm X m 222222221122221121i 22ii21i 2ii2=-⨯+⨯-⨯+⨯=++==γ∑∑==)()(2. 某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如图2和图3所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结构分析软件SAP20
适用范围
SAP2000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构 分析,包括高层建筑、大跨度结
构、桥梁、工业厂房等。
特点
SAP2000具有强大的建模功能, 支持多种类型的结构形式,能够 进行线性、非线性及动态分析, 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库和连接
模型。
应用案例
SAP2000在许多大型工程项目中 得到广泛应用,如上海中心大厦
抗震加固的方法与技术
增大截面法
通过增加原结构的截面面积来 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
外包钢加固法
在结构的外侧或内侧包裹一层 钢板,以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和 延性。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
将碳纤维布粘贴在结构的表面 ,以提高结构的抗剪、抗弯和 抗拉能力。
增设支撑和拉杆法
通过增设支撑和拉杆来改变结 构的动力特性和传力路径,提
0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建筑结构的震害分析
01
02
03
结构整体倒塌
地震时,建筑结构整体倒 塌是由于结构整体性差、 延性不足或构造措施不当 等原因所致。
节点和连接破坏
节点和连接的破坏会导致 结构失稳,影响结构的承 载能力和稳定性。
墙体破坏
墙体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开 裂、断裂、倒塌等现象, 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 性。
05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
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04
安全性原则
加固后的结构应能够承受可能 出现的各种地震作用,确保结
构安全。
适用性原则
加固后的结构应满足正常使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耐久性原则
加固后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耐 久性,满足设计使用年限的要
求。
经济性原则

抗震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

抗震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
详细描述
这种方法考虑了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结构性 能的多样性,旨在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基于位移、基于能量、基于 性态等多种设计方法。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总结词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一种以结 构位移为主要控制指标的设计方法, 通过设定结构的最大位移限制,进行 结构设计和分析。
新型结构体系与跨学科研究
新型结构体系
研究和发展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如基于隔震、减震等技术的结构体系,提高结构的抗震 能力。
跨学科研究
结合土木工程、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开展跨学科的抗震结构设计研究,推动 抗震技术的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固方法一
增设支撑与拉杆
加固方法二
外包混凝土与钢板
加固方法三
加固基础与桩基
新型抗震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材料一
高性能混凝土
材料二
复合材料增强结构
材料三
智能材料与传感器增强结构
05
抗震结构设计的未来展望
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化设计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抗震结构的智能优化设计,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震动具有随机性、时域 和频域特性,对结构产生 动力作用,导致结构产生 振动和位移。
结构动力分析原理
动力方程建立
01
根据结构动力学原理,建立结构振动方程,描述结构在地震作
用下的动力响应。
数值分析方法
02
采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数值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离散
化处理,并求解动力方程。
动态时程分析
03
对结构进行动态时程分析,模拟地震动对结构的作用过程,评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
2)竖向不规则 塔楼上部(4层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承在4层楼板水平 处的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其下面的10根1m× 1.55m的柱子上(间距9.4m)。上下两部分严
重不均匀,不连续。 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 横向裂缝贯穿3层以上的所有楼板(有的宽达1cm),直至电梯井东侧; 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及其它非结构构件均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基本内容
1.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2.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 3.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结构设计的7条基本原则
1、质量与刚度对称原则 2、比例协调原则 3、减轻自重原则,使建筑物自重减轻,重心降低, 4、弹性原则,采用均质材料 5、下部结构的可靠性原则,采用密实且具有足够刚度的
(1) 悬臂、倾斜体系,水平地震作用会导致较大的竖向位移。
特别是对于悬臂段,可能产生较大的竖向位移和振动,进而影 响建筑的正常使用; (2)倾斜、悬臂体系,使得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存在较大 的水平和竖向动力响应; (3)地震作用下,结构基础承受较大的倾覆弯矩;(蹲马步) (4) 结构严重竖向不规则,结构各层的位移和内力响应沿高度 有很大变化,特别是在9 层(裙房顶层)和37层(悬臂底层) ,应 力高度集中,层间位移大; (5)结构倾斜和受力构件的不对称分布,使得结构对不同方向 水平地震作用的响应有一定差异; (6)地震作用下,结构会有较大的扭转变形; (7)薄弱部位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应力水平较高,可能较早
地裂
1.2 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 《规范》3.3.4 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规则对高层建筑尤为重要。 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以方形、 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 椭圆形、扇形也可以。
简单的建筑平面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事实上,由于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 建筑不可能都设计成方形或者圆形。《高层规程》对地震区高层建 筑的平面形状作了明确规定,如下图,并提出对这些平面的凹角处, 应采取加强措施。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3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规范规定: • ①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 途径。 • 受力明确、传力合理、传力路线不间断、抗震分析与实 际表现相符合。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3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②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 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1 场地选择
场地选择的原则:
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该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 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上,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 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1. 避开地震危险地段
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一般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 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段裂 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
PPT文档演模板
【精品课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4.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27.0 17.0 0.0
22.0
19.0 19.0 0.0
横墙间距大震害严重。
§5.2
结构方案与结构布置
5.2.1 平立面及结构布置
1.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2.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 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5.2.2. 房屋高度、层数、层高限值
1.一般情况下,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下表
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最小 抗震 墙厚 度 (mm) 240 240 6 0.05g 高 度 21 21 层 数 7 7 0.10g 高 度 21 21 层 数 7 7 7 0.15g 高 度 21 18 层 数 7 6 0.20g 高 度 18 18 层 数 6 6 8 0.30g 高 度 15 15 层 数 5 5 9 0.40g 高 度 12 9 层 数 4 3
烈度
6 1.0 1.0 1.0 1.0 0.5 7 1.0 1.0 1.0 1.0 0.5 8 1.2 1.2 1.0 1.5 0.5 9 1.5 1.5 1.0 2.0 0.0
注:l 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且最小宽度 不宜小于1/4层高和表列数据的80%; 2 出人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
多层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底部,层高不应超过4.5m;当底层采用 约束砌体抗震墙时,底层的层高不应超过4.2m。 注:当使用功能确有需要时,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的普通砖房屋, 层高不应超过3.9m。
5.2.3 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房屋的高宽 比应满足下表: 房屋高宽比: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 烈度 最大高宽比 6 2.5 7 2.5 8 2.0 9 1.5
楼梯间的破坏
房 屋 尽 端 的 破 坏
附属构件的破坏
不同烈度时砌体房屋的震害
唐山地区多层砖房的震害统计(%)
破坏程度
基本完好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塌

8

9
10
11
11.8 35.3
29.4 23.5 0.0
1.3 6.8
34.3 32.5 25.1
0.6 5.0
6.5 19.9 68.0
注:1 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 2 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
5.2.4 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
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横墙间距较大时,楼盖水平刚度变 小,不能将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有效传递到横墙,致使纵墙发生较大 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房屋类型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多层砌体房屋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木屋盖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 上部各层 底层或底部两层 18 烈 度 6 15 11 9 7 15 11 9 同多层砌体房屋 15 11 8 11 9 4 9 7 4 — — —
0.3 1.5
4.7 11.7 81.8
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在高烈度区的倒塌率非 常高。
不同用途多层砖房的震害
天津市8度区住宅、医院、中小学教学楼震害统计(%)
破坏程度 基本完好
建筑用途 住 70.7 宅 医 46.0 院 中小学教学楼 40.0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塌
19.5
9.8 0.0 0.0

抗震性能差的原因
刚度大、自重大,地震作低,地震作用
下极易出现裂缝;
受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如砂浆不饱满,易出现裂缝,减弱抗震性能。

若能针对砌体结构的弱点进行合理设计,采用适当的构造措施,确 保施工质量,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从震害调查可见:经抗震设防可减轻砌体结构的震害,减少严重破 坏和倒塌率。
5.1.2 墙体转角处的破坏
在扭转地震力的作用下,房屋的端部、尤其是墙角处易于产生严重的震害。
5.1.3 楼梯间破坏
楼梯自身在水平方向刚度大且为混凝土构件,不易破坏,但墙体空间刚度 差、高厚比大、截面被削弱而容易破坏。
5.1.4 内外墙墙连接破坏
施工时咬槎不好,加之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使连接处受力复杂,应 力集中。
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规律
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 坏重、下层破坏轻;


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
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震害; 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


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重;
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
总高度一般从室外地面计算至房屋的檐口,平屋顶时不计入超出屋 面的女儿墙高度,不计入局部突出屋面楼梯间等的高度;高度限值 以米计算,小数位四舍五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 时总高度允许多 1.0m。 控制层数与总高度的计算方法,与结构抗震分析时层数和计算高度 的取法不同。有半地下室时,按地面下的嵌固条件区别对待:例如, 半地下室的顶板高出地面不多,地下窗井墙为每道内横墙的延伸而 形成了扩大的基础底盘,且周围土体的约束作用显著,此时,半地 下室不计入层数,总高度仍可从室外地面算起。
墙体均匀、等厚布置 墙体单向布置 墙体不均匀布置
墙体上下连续均匀
墙体不连续
墙体不· 均匀
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 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l/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计算简图中底部固定端的确定: 当基础埋置较浅时,取为基础顶面; 当基础埋置较深时,可取为室外地坪下0.5m处; 当设有整体刚度很大的全地下室时,则取为地下室顶板顶部; 当地下室整体刚度较小或为半地下室时,则应取为地下室室内 地坪处。
5.1.5 楼盖、屋盖破坏
主要是预制构件搁置长度不足,引起局部倒塌。 楼板和屋盖是传递水平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对于预制板楼板、 楼盖,由于整体性较差、板缝偏小混凝土灌缝不够密实,地震时易 于拉裂。9度以上地区,由于墙体开裂、错位、倒塌引起楼板、楼 盖掉落。
缺乏圈梁拉结,纵墙外甩、楼板脱落
造北 措川 施商 ,住 局楼 部整 坍体 塌性 不 够 , 缺 少 抗 震 构
§5.3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计算
5.3.1 计算简图
将水平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
房屋各层楼盖水平刚度无限大,仅做平移运动,因此各抗侧力构件在 同一楼层标高处侧移相同 。 应以防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元作为计算单元。
在计算单元中,各楼层的重量集中到楼、屋盖标高处。各楼层重力荷 载应包括:楼、屋盖自重,活荷载组合值及上、下各半层的墙体、构造 柱重量之和。
都江堰一住宅墙体裂缝
1999年9月21日九二一大地震中台湾的台 中县一实验室学生室墙壁出现交叉裂缝
(2)水平裂缝 当房屋纵向承重,横墙间距大而屋盖刚度弱时,纵墙出平面受弯产 生水平裂缝。或受垂直方向地震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水平 裂缝。 高宽比小时—水平裂缝;高宽比大时—水平偏斜
(3)竖向裂缝 大都发生于横纵墙交接处或变化较大的两部体系的交接处。

大量震害表明传统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东京约有砖石结构房屋7000栋,几乎全部 1948年原苏联阿什哈巴德地震,砖石结构房屋的破坏和倒塌率达到 70%-80%。 1976年唐山地震,对烈度为10度、11度区的123栋2-8层砖混结构房 屋调查,倒塌率为63.2%,严重破坏为23.6%,尚能修复使用的 4.2%,实际破坏率达95.8%。

3 — — —
底部 普通砖、 框架 多孔砖 -抗 多孔砖 震墙 房屋 小砌块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 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 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 度处; 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 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
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 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问占该层总面积不到 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 少。 3 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 定采用。 4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 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 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 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
天津市8度区经7度设防的74年通用住宅震害统计(%)
基本完好
70.7 基本完好 11.8

轻微破坏
19.5 轻微破坏 35.3
中等破坏
9.8 中等破坏 29.4
严重破坏
0.0 严重破坏 23.5
倒塌
0.0 倒塌 0.0
唐山地区8度区多层砖房的震害统计(%)
5.1.1墙体破坏
(1)“X”形裂缝:在竖向压力和反复水平剪力作用产生的裂缝。 常出现“X”形裂缝的位置:与主震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横向,房 屋两端的山墙;在纵向,窗间墙。
第五章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5.1

震害及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