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1.1 教学设计 《窦娥冤》

《窦娥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
剧中叙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全剧四折一楔子。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3.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合作探究,透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重点】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关汉卿的资料。
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
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学习本文,要在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戏剧的“本色”语言,了解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
请同学自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剧情,重点分析第三折。
二、结合注释,朗读第三折,整体感知思考:1、窦娥“冤”是什么?课文中哪一首曲词可以说明其“冤”?2、课文一开头的舞台说明对写窦娥“冤”有什么作用?3、作者写了窦娥临刑前的哪些场面来展现窦娥之“冤”,试用七个字概括场面。
思考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窦娥冤》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语文:1.1《窦娥冤》教案(人教版必修四)一、教学目的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二、教学重点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三、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唱词、科白四、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五、教学过程[一]点拨——元杂剧知识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
②韵文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
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
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净(大花脸。
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
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啬卑鄙。
)[二]、点拨——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元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
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
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
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
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
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概括情节1、了解全剧剧情2、概括情节(先读后议)【明确】(一)绑赴刑场──指天斥地┏1、绕过后街怕见婆婆(二)婆媳告别┃2、婆媳见面补叙原委┗3、婆媳离别悲声动地┏血浅白练┏1、指天发誓┃六月飞雪(三)刑场受戮┃┗亢旱三年┗2、誓愿应验【作业】选出不同类的项1、A、外;B、正旦;C、净;D、监斩官。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品文,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3.品文化,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难点: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概括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展示法、比较归纳法五、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六、教学设想: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
“品文”环节运用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它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一、品文——故事情节与曲词特点(一)梳理故事情节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2.教师板书人物冲突关系表教师过渡小结:既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折,去欣赏《窦娥冤》的悲剧之美吧。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1《窦娥冤》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整体把握1.主题及其进步意义剧中的主要人物是窦娥,她善良,本分,相信天理和官府,她的含冤被斩,是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各种流氓犯罪行径,尤其是对官府草菅人命的控诉;她被斩前质疑、责骂天地,为申明自己的冤屈又许下三桩誓愿,则表现了她不屈的反抗精神。
剧作强调了官府的反动本质:视人命如草芥,滥施淫威,不能替百姓伸张正义,反而成为流氓恶棍的帮凶,置无辜的百姓于死地。
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
他说自己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并且一见到告状的就下跪,说什么“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对窦娥动用大刑,因为他相信:“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贪图钱财,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里如虫豸一般,他哪愿意动心思查清楚案件呢!窦娥在临刑前唱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就表现了对官吏们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
2.情节和结构本剧是元杂剧中情节和结构最讲究的作品之一。
剧作里,窦娥和张驴儿、桃杌的冲突与斗争是主要情节,那些和主要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却是人物活动的重要背景的情节往往由人物台词交代出来,而没有直接加以描述。
比如楔子和第一折之间剧情的时间跨度是十三年,这期间在女主角窦娥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随蔡婆搬到山阳县住,十七岁时和丈夫圆房,两年后丈夫病逝,服孝将近三年。
在引入主要矛盾上,作者也显示出非凡的功力。
第一折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赛卢医,他的说白告诉我们他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蔡婆马上要来讨账,他打算杀掉她。
这样从一开始人们就被带入紧张的戏剧氛围中。
3.人物形象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

《窦娥冤》教案范文6篇《窦娥冤》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三、问题探究研读第一层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读第二层1.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又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课时安排设置2课时教学,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
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明确:1.(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丧夫打击;(4)流氓欺压;(5)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1窦娥冤-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窦娥冤-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课程目标
本节课程主要涉及到古代传说中的故事——《窦娥冤》,通过学习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精神。
学习内容
•理解《窦娥冤》的主要情节
•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窦娥的形象塑造和其对文学作品的贡献
2.传统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3.叙事技巧与文学审美的关系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讲解古代传说《窦娥冤》的背景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步: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窦娥冤》,思考窦娥的形象塑造,从文学角度入手剖析窦娥的形象对文学作品的贡献。
第三步:课堂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就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技巧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第四步:小结与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和总结,点评学生讨论的内容,强调要善于运用文学知识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课后作业
学生可自行选取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技巧。
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代盛江【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3、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2、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同学们相信不相信六月能下大雪?咱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京剧《窦娥冤》就是讲的与此有关的事。
《窦娥冤》是关汉卿创作的著名悲剧,它属于京剧。
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这实际上是由地方戏曲演变出来的,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
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新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
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元曲简介]1、元曲的分类:①、散曲:a、套数(散套)b、小令②、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1、关于作者: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
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
中国的戏曲,也在他的手中才真正有了生命的重量和光华。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已斋、己斋叟。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大都人(今河北安国),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在元杂剧作家中,他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
他以字行,号已斋叟,大都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大都一带。
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剧创作大有裨益。
他倜傥风流、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接触下层社会,对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
他还亲自参与演出,“躬践排场,面敷粉墨”,获得了丰富的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行本色。
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2.介绍元杂剧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可由多人共同完成)板书简示为: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3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一、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男生给出答案,明确』“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
(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
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1、女生读,男生给点评。
男生读,老师点评。
2、老师范读3、『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
(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
(板书:忍冤)『同桌讨论,给个说法』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
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
(板书:悲愤)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㈣、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内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现应验时间瞬间一段时间三年时间越来越长应验地点法场荒野山阳范围越来越广监斩官态度答应呵斥怒喝态度越来越强烈(注:框内词语作参考,留作课堂上学生填写)问:窦娥发三桩誓愿,要表达什么呢?『同桌讨论,给个说法』: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
(板书:鸣冤)同时表达出她的愤怒之情。
窦娥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
窦娥被毁灭的过程,也是她不屈抗争的过程。
【附示板书设计】蒙冤时代造成窦娥悲剧怨恨→ 悲愤→ 鸣冤(三桩誓愿)窦娥冤是时代造成忍冤㈤、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导演,请闭上眼睛想象设计一下:此时眼前银幕上会是怎样的情景?〖闭眼想,张口说〗浮云遮住了红日,寒风悲鸣在耳畔。
一道寒光闪过,殷(yān)红的热血飞向高空,直染得丈二白练一片血红。
那红呀,由下喷上,飞溅的鲜血布满了银幕。
顷刻间,大雪纷飞。
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
一会儿,茫茫大雪便覆盖了法场,覆盖了四野,也覆盖了善良不屈的窦娥尸身。
昏暗天地间的红和白产生了多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㈥、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
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
反常能有力地说明窦娥极其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联系已有的知识来讨论。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言之有理即可)是迷信。
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jiè)。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㈦、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善美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同桌讨论,给个说法』:①官吏腐败(联系剧情:桃杌太守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告状来的要金银”,昏官后居然升官);②②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
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
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
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二、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吧:(出示小黑板)贞洁敬孝,哀怨1雪飞六月;2 争抗,3 动地,4 。
填空参考词:①感天②刚烈③悲愤④亢旱三年⑤不屈⑥血溅白练三、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
读《窦娥冤》,感受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震撼。
四、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
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由此,能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3.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明确: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
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