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1

合集下载

尿常规主要检测哪些指标,有什么作用

尿常规主要检测哪些指标,有什么作用

尿常规主要检测哪些指标,有什么作用尿常规检验的优势明显,是临床上三大常规检验的一种,尿液能直接反映出身体的代谢情况,也是疾病判断的重要指标,很多的肾脏疾病早期可能会出现尿蛋白等现象,尿常规检查异常也是肾脏和尿路疾病的先兆,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要进行尿液的颜色、透明度、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蛋白质等检查,在临床检验科室必须明确尿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准备工作积极配合检查。

1.尿常规检查的主要指标1.1尿量一般情况下一个昼夜的尿量超过2500ml属于多尿,<400ml属于少尿,<100ml是无尿。

1.2尿色正常情况下,尿液是淡黄色和黄褐色,此外部分患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饮食、运动和出汗等。

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尿液呈现深黄色。

针对尿液的不同颜色,在具体的治疗中也要引起重视,准确的进行疾病的判断。

1.3比重尿液比重对于尿常规检查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受到饮食、活动和出汗等因素的影响,尿液量出现波动。

24h可能存在升高的现象,此外24h尿比重下降,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再次进行测定,尿中无蛋白和葡萄糖时,比例表现为肾脏浓缩正常。

1.4透明度正常的尿液是透明的,不存在沉淀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之后,可能会出现沉淀的现象。

尿液排出之后可能会存在浑浊的现象,出现此类现象一般是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粘液等不正常导致的,针对现状采取显微镜进行检查,能对尿液进行准确的检测。

1.5酸碱度正常的尿液呈现出弱酸性,PH值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

在患者大量出汗或者饥饿等情况下,尿液的酸碱度以弱酸性为主,pH值下降。

此外和服药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服用氯化铵、氯化钙以及稀盐酸等药物,也会成呈现出酸性。

1.6尿蛋白定性尿蛋白定性是肾脏疾病诊断的关键,经过检查可知,呈现出阴性说明正常。

如果出现肾变的现象,在肾脏移植的背景下,可能导致尿蛋白排除增加,此外糖尿病肾病也会导致尿蛋白排出增加。

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的进行尿蛋白检查,仔细的观察是否存在肾脏损伤的现象。

尿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有什么临床意义?

尿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有什么临床意义?

尿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有什么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很多工作单位以及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常规体检,而尿常规就是常规检查中的一项,是人们检查身体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检查项目,虽然很多人进行常规检查时会遇到尿常规检查,但是部分人对于尿常规相关的知识还是不太了解,只知道每次进行常规检查都会有尿常规检查,并不知道尿常规检查有什么临床意义。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尿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尿常规的检查有什么临床意义以及尿常规检查前的注意事项。

一、尿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哪些1、尿液颜色正常人尿液的颜色是草绿色或者淡黄色的,有时候会出现异常与平时的饮食、运动等有着一些关系,比如吃完红心火龙果后,尿液可能就会由于天然植物色素的原因发红。

但是有时候尿液的颜色发生变化是由于受到某些疾病的影响造成的,比如会造成血尿的疾病有急性膀胱炎、泌尿道结石等,会造成乳白色尿液的疾病有泌尿道化脓性感染等,会造成深茶色尿液的疾病有阻塞性黄疸等。

2、红细胞进行尿沉渣镜检查后如果红细胞>3个/HP,就说明患者是镜下血尿。

肾小球源性血尿就是患者尿中红细胞的畸形率比较高,一般情况下,如果尿中出现了红细胞就说明是患上了肾小球疾病,日常中比较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有急进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

患上肾小球疾病后,如果发现尿中存在着大量的红细胞,就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往往这种时候会有大量的正常形态红细胞混入其中,畸形红细胞的比例会减少。

3、白细胞大多数情况下,尿中存在大量的白细胞时,就说明可能是泌尿系统受到了感染,比如患上肾结核、膀胱炎等疾病的时候尿液中就可能会出现大量的白细胞。

4、蛋白质进行尿常规检查后,如果呈阳性,就说明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可能是患上了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炎等疾病;如果呈阴性,就说明尿液中没有蛋白质,是正常的。

5、尿比重一般情况下,尿比重在1.005到1.030之间的是正常的,但是也会受到年龄、饮水量等情况的影响。

尿常规

尿常规

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

①红细胞。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

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

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

②白细胞。

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

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③小圆形上皮细胞。

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

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

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

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7、比重尿液的比重约在1.015~1.025之间,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8、尿糖定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

尿糖阳性多见于肾性糖尿、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9、尿胆原在无病理情况,三大常规值都处于正常范围,但当患了疾病,或身体受到某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机械的)不良刺激和创伤时,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条件受到破坏,其正常值就发生变化了。

当患了流感、肺炎、急性扁桃体炎、感染等征灶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就升高,分类细胞已因此而增高或减少。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解读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解读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解读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是医学实验室对尿液样本进行检查后所出具的报告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尿常规检验项目及其正常值范围和解读:
1. 外观:正常尿液应为清澈透明的,若外观为浑浊、混浊等可能表示有脓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等。

2. 色:正常尿液的颜色通常为浅黄色或无色,若尿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发黄、深黄、红色等,可能表示存在血尿、黄疸等问题。

3. pH值:正常尿液的pH值通常在5-8范围内,影响尿液酸碱度的因素包括饮食、药物、肾功能等。

4. 尿比重:正常尿比重范围为1.003-1.035,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脱水、尿毒症等问题。

5. 蛋白质:正常尿液中通常不含或仅含微量蛋白质,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可能表示肾功能异常、尿路感染等。

6. 葡萄糖:正常尿液中一般不含葡萄糖,若检测结果阳性可能表示糖尿病、肾小球损伤等。

7. 酮体: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含酮体,若检测结果阳性可能表示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等。

8. 亚硝酸盐:正常尿液中一般不应含亚硝酸盐,若检测结果阳性可能表示尿路感染等。

9. 潜血:正常尿液中一般不应含红细胞,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可能表示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10. 白细胞计数: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细胞计数较低,若检测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尿路感染等。

需要注意的是,尿常规检验仅是初步筛查尿液中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尿常规检验结果异常,需要进一步进行病因诊断和治疗。

最好咨询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解读。

1.尿常规

1.尿常规

未 治 疗
治 疗 前 后
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象皮 肿的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 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继之,组织 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 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 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 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 或出现疣样肥厚。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 淋巴管阻塞致使淋巴管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 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明显 增厚、变粗、变硬形似象皮。
颜色 几乎无色,透明 鲜红色 洗肉水色 红葡萄酒色 茶色
原因 极度稀释尿(尿崩症、肾萎缩、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炎、肾结核 肾肿瘤、泌尿道结石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疟疾、蚕豆病
暗红褐(泡沫或金黄) 胆红素尿 黑褐色 橙色 正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黑色素、服药后 服用药物大黄、藩泻叶
乳白色
尿常规——一般性状
1、尿量 正常 1000ml-2000ml/24小时 少尿 <400ml/24小时 无尿 <100ml/24小时 多尿 >2500ml/24小时
>2500ml
< 400ml
< 100ml
尿常规——一般性状

少尿(无尿) 肾前性因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休克、心衰、脱水、大失血等)
血液
尿路
(原尿)
180L—概述
2、尿常规检查的意义 ①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 ②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 ③用药监护
尿常规——概述
3、尿常规检查的优点 ①标本易得 ②操作简单 ③价格便宜
尿常规——概述
4、尿液标本的采集 ①晨尿最好 ②中段尿 ③清洁尿 ④避开月经期
5、比重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解读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解读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解读尿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而对于病人来说,了解自己的尿常规检验报告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本文将对尿常规检验报告进行解读,帮助病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检验结果,以及意义和可能的健康问题。

1. 尿液颜色:正常尿液呈浅黄色或淡黄色。

深黄、浑浊、暗红或深褐色可能表示蛋白尿、胆红素尿、白细胞、红细胞和结晶等异常情况。

2. 尿比重:正常尿比重在1.010-1.025之间。

高于1.025可能表示脱水或糖尿病,低于1.010可能表示肾功能异常或肾小管功能障碍。

3. 尿酸碱度(PH值):正常范围在4.6-8.0之间。

PH值异常可能表示尿路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

4. 尿蛋白:正常成年人尿中含有少量蛋白质。

高蛋白尿可能表示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肾小球炎或感染。

5. 尿糖:尿中糖含量正常应为阴性。

出现阳性可能表示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6. 尿胆红素:正常尿液中不应存在胆红素。

出现阳性可能表示肝功能异常或溶血性贫血。

7. 尿胆原:正常尿中不应含有胆原。

胆原尿可能源于溶血性贫血。

8. 尿潜血:正常尿中不应含有潜血。

出现阳性可能表示泌尿系统肿瘤、输尿管结石等情况。

9. 尿酮体:正常尿中不应含有酮体。

出现酮尿可能表示饥饿、糖尿病或高脂血症。

10. 尿亚硝酸盐:正常尿中通常不含亚硝酸盐,出现阳性可能表示尿路感染。

通过以上对尿常规检验报告的解读,可以帮助病人更好地了解自身尿液检查结果,并向医生询问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也提醒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饮水和生活习惯,以维护健康的泌尿系统。

尿常规诊断标准

尿常规诊断标准

尿常规诊断标准尿常规诊断标准是对尿液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以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检测方法。

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尿比重、尿蛋白、尿糖、尿沉渣等项目的检测。

以下是尿常规诊断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尿的颜色正常尿液的颜色为淡黄色至深黄色,主要由尿色素和尿胆素的含量决定。

尿色素和尿胆素的含量增加时,尿液颜色会加深。

尿常规检查中,尿的颜色可以通过比色法进行检测。

二、尿的透明度正常尿液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

若尿液中出现浑浊、沉淀物或悬浮物,可能表明尿液中存在异常物质。

尿常规检查中,尿的透明度可以通过观察法进行评估。

三、尿比重尿比重是尿液中溶解物质浓度的反映。

正常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

尿比重低于1.015时,可能表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尿比重高于1.025时,可能表明尿路梗阻、糖尿病等疾病。

尿常规检查中,尿比重可以通过比重计法进行测量。

四、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极低。

尿蛋白检测阳性可能表明肾脏受损、泌尿系统感染、蛋白尿等疾病。

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可以通过加热乙酸法或免疫法进行检测。

五、尿糖正常尿液中不含或仅含有微量的葡萄糖。

尿糖检测阳性可能表明糖尿病、肾糖阈值降低等疾病。

尿常规检查中,尿糖可以通过斐林试剂法或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

六、尿沉渣尿沉渣是指尿液在离心后沉淀下来的细胞、颗粒物和管型等物质。

尿沉渣检查可以反映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正常尿沉渣镜检时,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尿常规检查中,尿沉渣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法进行观察。

总之,尿常规诊断标准是对尿液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泌尿系统疾病。

然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等,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发现异常结果时,应及时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尿常规标准参考表

尿常规标准参考表

尿常规标准参考表
以下是尿常规标准参考表的一个例子,但具体的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而异。

| 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范围 |
| --- | --- | --- |
| 红细胞 | 0-3/HP | 4-6/HP |
| 白细胞 | 0-5/HP | 5-15/HP |
| 尿蛋白 | - | +或++ |
| 尿糖 | - | +或++ |
| 尿酸 | - | +或++ |
| 盐 | 0-20毫摩尔/升 | 20-100毫摩尔/升 |
| 碳水化合物 | - | +或++ |
| 脂肪 | - | +或++ |
| 上皮细胞 | 0-1/HP | 1-2/HP |
| 苏丹III | - | +或++ |
| 隐血 | - | +或++ |
| 浑浊度 | +或++ | - |
| 酸碱度 | 7.4-8.4 | 4.5-6.5 |
| 红细胞压积 | 0.3-0.4 | 0.3-0.2 |
| 上皮细胞计数 | 0-2/HP | 2-5/HP |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尿常规标准参考表,但具体的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而异。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尿常规检查的内容,请咨询医生
或相关的医疗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他血糖增高性糖尿: • 1) 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肠壁的血流加速和糖的吸收增快, 因而在饭后血糖增高出现糖尿。 • 2) 肢端肥大症,可因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而致血糖升高,出现 糖尿。 • 3) 嗜铬细胞瘤,可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致 使磷酸化酶活性增强,促使肝糖原降解为葡萄糖,引起血糖升 高而出现糖尿。 • 4) 库欣综合征,可因皮质醇分泌增多,使糖原异生旺盛,抑 制己糖磷酸激酶和对抗抗胰岛素作用, 因而出现糖尿。 • 血糖正常性糖尿 肾性糖尿属血糖正常性糖尿,因近曲小管对葡 萄糖的重吸收功能低下所致。其中先天性者称为家族性肾性糖 尿,见于范可尼综合征,病人出现糖尿而空腹血糖、糖耐量试 验均正常;新生儿糖尿乃因肾小管功能还不完善;后天获得性 肾性糖尿可见于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尿蛋白PRO
• 参考范围:阴性
• 临床意义: 1.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蛋白 尿。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溶菌酶尿 等属肾前性蛋白尿。肾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或肾小管疾 病,可因炎症、血管病、中毒等原因引起。肾后性则见 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 按尿中蛋白量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类: • 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小于0.5g/24h,可见于肾小管 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盂肾炎、体位性蛋白尿等; 中度蛋白尿:尿蛋白含量在(0.5~4g)/24h,除肾炎外, 可见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 • 重度蛋白尿:尿蛋白大于4g/24h,可见于急、慢性肾小 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 影响因素:1.尿液必须新鲜避光,否则尿胆原可 被氧化成尿胆素而呈假阴性结果。 • 2.Ehrlich法:该试剂与一些内源性物质产生颜色反 应,如与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等产生红色,与粪 臭素产生蓝色,与一些药物如磺胺类及对氨基水杨 酸盐类产生黄色,这些均易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3.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 肠道菌丛,使尿胆原减少)可出现假阴性。 • 4.尿胆原检测与尿胆红素一样,均可作为临床上 黄疸鉴别的实验室指标,但也须与血清胆红素、粪 胆原等检测指标一起综合分析。 • 5.试纸条的反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反应的
• 2.生理因素:可造成暂时性尿蛋白阳性,如 妊娠、剧烈运动后、受寒、精神紧张、体位变 化、青少年快速生长期等;如尿液内混入了阴 道分泌物或混入了精子,或被一些其他物质污 染也可造成假阳性,应注意复查和观察。 • 3.其他因素:偶然一次尿蛋白测定结果为阳 性时应注意观察和复查,排除有关的生理因素, 并请教内科医生或做其他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 病因。 •
尿比重SG
• 参考范围:1.015-1.025
• 临床意义: 1.高比重尿:可见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 周围循环衰竭等尿少时;也可见于尿中含葡萄 糖和碘造影剂时。 • 2.低比重尿:经常排出比重近于1.010 (于肾小 球滤液比重接近)的尿称为等渗尿, 主要见 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导致远端肾单 位浓缩功能严重障碍的疾病。有助于对糖尿病 和尿崩症这两种多尿疾病的鉴别。尿崩症时, 尿量极大,比重很低,几乎近于1;而糖尿病 时,尿中含有大量葡萄糖,比重增高。
尿液葡萄糖GLU
• 参考范围:阴性
临床意义:

血糖增高性糖尿 饮食性糖尿:可因短时间摄人大量糖类(>200g)而 引起。因此,为确诊有无糖尿,必须检查清晨空腹的尿液,以排除饮 食的影响。 • 一过性糖尿:也称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 动等情况下, 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 量释放,因而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 持续性糖尿:清晨空腹尿中尿糖呈持续阳性,最常见于胰岛素绝对或 相对不足所导致糖尿病。此时,空腹血糖水平已经超过肾阈,24小时 尿中排糖近于100g或更多,每日尿糖总量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因而尿 糖测定也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并发肾小球动脉硬化 症,则肾小球过滤减少,肾糖阈升高,此时血糖虽已超过一般的肾糖 阈值,但查尿糖仍可呈阴性。在一些轻型糖尿病患者,其空腹血糖含 量正常,尿糖也正常,但进食后2小时由于负载增加则可见血糖升高, 尿糖阳性。对于此型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及尿糖 定量、进食后2小时尿糖检查,还需进一步进行糖耐量试验,以明确 糖尿病的诊断。
尿常规
尿酮体KET
• 参考范围:阴性(干化学法)。
临床意义:
• 1.非糖尿病性尿酮婴儿和儿童急性发热,伴有呕吐或腹泻常出 现尿酮。尿酮也可见于寒冷、剧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 低糖性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恶病质,减肥治 疗有效,会出现酮体,说明脂肪代谢增强。 • 2.糖尿病性尿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脂肪分 解加强酮体产生增加而引起尿酮,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 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 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 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 3.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也可引起尿酮体阳 性。 • 4.药物服用苯乙双胍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 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尿胆红素BIL
• 参考范围:阴性(干化学法)。
临床意义:
• • 1.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 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Dubin-Johrson综合征、Roter综合 征、肝细胞坏死、肝癌、胆道阻塞(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 癌)和新生儿黄疸、家族性黄疸等。 • 2.尿胆红素阴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各种溶血性黄疸,如 疟疾、溶血性贫血、大面积烧伤、溶血性尿毒症、DIC、阵发性 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中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 3.尿胆红素检测可作为黄疸实验室鉴别的一个项目,但它是非 特异性实验,应与血清胆红素、尿胆原、黄胆原、粪胆原、红 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查项目一起综合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尿酸碱度PH
• 参考范围:5.5-6.5
临床意义:
• 尿液的酸碱度变化主要来源于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成分。 • 如果常食用荤素杂食,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后可产生硫酸盐或 磷酸盐等酸性物质,经由肾脏排出后可使得尿液呈酸性;尿路 结石时,以尿酸盐和胱氨酸所形成结石多见于酸性尿中,酸中 毒及服用氯化氨等酸性药物时,尿液多呈酸性。 • 如果以素食为主者,植物中的有机酸在体内氧化后产生的酸性 物质就较少,所以尿中排出的酸性物质就少,碱基增加而使尿 液呈碱性。 • 而以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所形成的结石多出现于碱性尿中; 膀胱炎、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泌尿道感染时尿液也多呈 碱性;而放置时间过久的尿、浓血尿等均可使尿液呈碱性。 • 尿液酸碱度测定独立应用时往往无明显临床意义,一般常用 来与其他项目结合综合判断病人病情变化和用于监测。
• 影响因素: • 1.浑浊尿应当离心后检测。 • 2.24h尿量要准确记录,并混匀后使用。 3.尿液要新鲜,时间过长,细菌繁殖将分解 葡萄糖使结果偏低。 • 4,维生素C、水合氯醛、链霉素、安替比林、 鞣酸、大黄等药物可产生假阳性。 • 5.食入过量糖类、精神激动、妊娠后期、哺 乳期可见暂时性糖尿。 • 相关仪器试剂:
尿亚硝酸盐NIT
• 参考范围:阴性或弱阳性
• 临床意义: 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杆菌(大 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肾盂肾炎,其阳性率占到 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由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 科等细菌引起的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尿路感染; 膀胱炎;菌尿症等。 • 尿亚硝酸盐试验阴性时并不表示没有细菌感染, 只是由于某些不具备还原硝酸盐能力的细菌引 起的泌尿系感染不能显示阳性,这类细菌有不 动杆菌等非发酵菌,或尿液在膀胱中未能潴留 4小时以上。
• 影响因素: • 1.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 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液 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或结 果偏低。 • 2.含色素样本或含有大量左旋多巴代谢产物的样本易出现假 阳性。 • 3.注意干化学法与酮体粉法的灵敏度差异。同一病理标本两 种方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分析结果时应注意。 • 4.不同病程酮体成分的变化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差异。不同病 因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可不同,即使同一患者的不同病程 也可有差异。因此检测人员必须注意病情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
尿白细胞定性LEU
• 参考范围:阴性
临床意义:
• 尿中白细胞增加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尤其 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 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肾移植后 发生排异反应等;急性炎症时多见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多见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肾移植排 异反应和尿路淋巴瘻管时尿中淋巴细胞增多, 应用抗生素、抗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则以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体的白细胞管型增加。 过敏性炎症、变态反应性疾患引起的泌尿系炎 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影响因素: • 1.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pH发生变化, 或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不同的 尿蛋白测定方法对患者尿液内不同类型蛋白质检测的敏 感性不同,测定结果也不相同。 3.多种物质(多为药 物)可使尿蛋白不同检查方法呈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尿中含蛋白的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时,干化学法测试易 产生假阴性;尿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碘造影剂及尿酸盐时, 磺柳酸法易呈假阳性。 • 4.尿液存放时间过久而致细菌生长繁殖,或尿液受其 他分泌物如阴道分泌物污染,或含有较多细胞成分时, 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 影响因素: • 1.高比重尿液可降低该试验的灵敏度。 2.某 些氧化物如次氯酸盐的污染可引起假阳性结果。 • 3.与尿道感染有关的微生物中的过氧化物酶 可致假阳性结果。 • 4.因为不同型号的试纸条灵敏度不同,使用 时必须注意批间差。 • 5.肌红蛋白尿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 • 6.大量维生素C时可干扰实验结果,引起有 些试纸条出现假阴性结果。
尿胆原URO
• 参考范围:阴性或1:20稀释后阴性 (Ehrlich法、干化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