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评价和运用-六书说
最新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资料讲解

“六书”的局限性
• 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 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 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 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在这点上又与 “上、下”极为相似。从不同的角度着眼, 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 字。又如“伐、受”等会意字,带有明显 的图形意味,郑樵《通志·六书略》认为是 象形字。
•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聚讼不休,没有哪一主张为世人公认。关 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 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 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 缺陷。
•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如 “彭,鼓声也”。“壴”(zhù)在古文字中 象鼓形,而右边的彡,按照前人说法是对鼓声 的形象表示。那么这个“彡”,既不表音也不 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汉字隶变以后,大量 汉字变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记号字或称半记 号字, 如“年”,原来是个形声字,从禾千 声,本义是谷物成熟、年成。
• 这是因为唐氏三书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 以义会意 (如:劣、歪) 的会意留下位置;象 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
“三书说”与“四体说”的关系
三书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象形文字
四体说 象形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
指事字 会意字 形声字
由于指事字易与象形、会意混淆,唐兰先生否定指事, 从而提出三书说,这是三书说与四体说的区别要点。
•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 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 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 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 去。
裘锡圭三书
A、抽象字 二 三
浅谈“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字词教学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字词的运用,教师需要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教学手段。
而“六书”说作为古代汉字形体的分类方法,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角度来展开讨论。
“六书”说,即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形式、转注六种字体的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中国古代语文学者对汉字形体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汉字演化历程中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六书”说的分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体特点,认识汉字之美,提高文字词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通过“六书”说的分类方法教授汉字的构造规律。
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先根据“六书”说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体特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汉字的构造规律。
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汉字的构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形声、会意等方式构成的,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汉字的构造规律。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体构造,提高汉字的辨认能力。
通过“六书”说的分类方法教授汉字的字义和用法。
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六书”说的分类方法,教授一些常见汉字的字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通过形声、会意等方式来讲解一些常见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和故事来说明这些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汉字的含义和用法。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汉字的字义和用法,提高文字词的运用能力。
“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字义和用法,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六书”说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形体特点,提高文字词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灵活运用“六书”说的分类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六书的判断方法

六书的判断方法摘要:一、六书概念介绍二、六书判断方法详解1.指事字2.象形字3.形声字4.会意字5.转注字6.假借字三、六书判断方法在现代汉字研究中的应用四、实际案例分析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六书概念介绍六书,又称六书造字法,是我国古代对汉字构造方法的总结。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六种造字方法。
这六种方法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我们今天的汉字奠定了基础。
二、六书判断方法详解1.指事字:指事字是一种象征性较强的字,它的字形直接表示字义。
例如“刃”字,用刀的形象表示刀的部位;“凶”字,用残缺的口形象表示不好的事物。
2.象形字:象形字是根据事物的形象创造的字体。
如“日”字,模拟太阳的形状;“月”字,模拟月亮的形状。
这类字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容易识别。
3.形声字:形声字是由声旁和形旁组成的字。
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形旁表示字的意义。
如“妈”字,声旁为“马”,形旁为“女”,表示母亲的意思。
形声字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字。
4.会意字: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字组合而成,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如“林”字,由两个“木”字组成,表示树木茂密的地方。
会意字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
5.转注字:转注字是一种通过改换偏旁或部分字形来表达新意义的字。
如“赚”字,由“贝”字旁和“员”字旁组成,表示赚钱的意思。
这类字在字形变化中传递了新的意义。
6.假借字:假借字是指借用一个字的音或形来表示另一个字的意义。
如“借”字,借用“藉”的音表示借用的意思。
这类字在语音和字形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三、六书判断方法在现代汉字研究中的应用六书判断方法不仅是古代汉字构造的理论体系,同时在现代汉字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六书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字的构造原理,为汉字的教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四、实际案例分析以“智能手机”一词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六书方法进行判断。
其中,“智能”二字属于形声字,“智”为声旁,“慧”为形旁;“手机”二字属于会意字,“手”和“机”分别表示手持和机器的意思。
六书概念辨析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这六种构造条例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汉字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法,它根据实物的特征或轮廓指示符号,来表示字义。
例如“上”、“下”二字,用横线表示上端和下端,从而指示出方位。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之一,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日”字,就是一幅太阳的简笔画。
其次,形声是一种半具体的造字法。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形旁,表示意义类别;二是声旁,表示声音类别。
形声字的这两个部分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松”字形旁是“木”,声旁是“嵩”,意为“树”,也因声音相近。
象形、指事、形声这些方法都是在造字时使用的,而在汉字的书写中,会意是把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指事字或会意字的图形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例如“酒”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三点水、酉和犬,表示的是一种饮料和其制作过程。
转注和假借则是基于已有字形的用字方法。
转注是指同音或近音的字,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在用法上可以互相替换。
假借是指借用已有的字形来表示不同的声音和意义。
例如,“张”、“望”二字在古代都曾假借为“帐”,因为它们的发音相近。
六书的提出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汉字的构造方式,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对语言的理解。
通过对六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演变过程。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六书并不是孤立的。
它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分析汉字的构造,但同时也需要考虑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演变过程。
因此,在使用六书理论时,我们需要结合其他相关知识和方法,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过程。
总的来说,六书作为汉字构造的六个条例,对于我们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我们需要在理解和应用六书理论时保持一种开放和综合的态度,以适应现代语言学研究和汉字教学的新需求。
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评价和运用-六书说

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评价和运用“六书说”苏宝荣,李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6)摘要:要说明的问题有三点:(1)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2)采取更加达观的态度认识“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的联系与区别;(3)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正确把握未来汉字构形研究的导向。
关键词:历史辩证的观点;“六书”造字说;“四体两用”说;汉字的人文性中图分类号:~1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87(2005)06!0069!04以“六书”离析字形,因形以说音、义,是许慎著作《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基本原则。
汉代的“六书”理论,是许慎著作《说文》的基础。
“六书”之名虽非许慎独创,然“六书”理论的最后形成却应归功于许氏。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义: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然其具体所指,未作说明。
“六书”细目始于汉代刘歆的《七略》。
后来班固和郑众也分别列举了六书的条目:班固《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然而,也仅是列举名目,未作说解。
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则对“六书”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爱,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浅谈“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运用“六书”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个分类。
首先是象形。
象形是指汉字的形状和表达的事物之间有明显的相似关系。
“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表示“太阳”的意思;“山”字的形状就像是一座山,表示“山”的意思。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形状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字词的意思。
第三是会意。
会意是指汉字的形状和意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直接的关系。
“言”字由“讠”和“言”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讠”表示讲话的意思,“言”表示语言的意思。
通过将不同的部分组合在一起,表示整体意思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的意思。
最后是假借。
假借是指汉字的形状和含义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音义相似来表示字的意思。
“负”字原本表示“背负”的意思,后来借用到“负责”的意思上。
通过音义相似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字词的意思。
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六书”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举例解释每个分类的汉字,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六书”对词意的影响。
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设计一些任务和活动,让学生运用“六书”的分类方法来分析和理解字词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解释一些生词的意思,或者设计一些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字的构造来推测词的意思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字词理解和记忆能力,同时增加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六书”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类方法,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将对学生的字词理解和记忆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方法,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精品]“六书”理论及其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精品]“六书”理论及其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3d9fe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4.png)
“六书”理论及其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六书”理论及其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纵观“六书”理论发展演变的几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六书”理论是我国古代识字教学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识字教学方法,然而近代以来,其有效性的发挥却逐渐降低。
面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主张以“六书”理论为视角,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六书”理论;历史演变;识字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六书”理论以《说文解字》为载体,其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创立期、中兴期、鼎盛期、新时期。
我们发现,在前三个时期中,“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均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近代以来的新时期,“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的有效性却在逐渐降低。
面对当前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主张以“六书”理论为视角,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一、“六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创立时期――东汉东汉时期,班固、郑众、许慎分别列出了“六书”的具体名目。
三家具体名目依原来排序罗列如下: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玄注《周礼》)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1] 三家的说明,虽然名称和次序略有差异,但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
其中,许慎不仅说明了“六书”的名称,而且还对每一书下了定义,并列举了例字,影响最大。
他对“六书”传承、阐发和运用的成果――《说文解字》是“六书”理论的物质载体,在后世绵延不断,久远流传。
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说,东汉时期是“六书”理论研究史上的创立期。
有了理论基础,“六书”开始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并在其后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识字教学最主要的方法。
(二)中兴期――宋元明在“六书”理论的研究史上,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在整理研究《说文解字》方面最典型最具影响的代表是徐锴、徐铉,史称“大小徐”。
六书理论分析

六书理论分析中国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便是《六书》。
《六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思想发展及抽象思维能力普及的重要贡献。
这六本古籍:《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以及《春秋》,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而且也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六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它们涉及着众多学科,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史学、礼仪、音乐等等,这些学科也是中国文明的基石,可以说《六书》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支柱。
许多知名的中国古典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从《六书》中受益,并且运用它们来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
《六书》既受到中国人的普遍尊敬,也得到了外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它们在释放知识的同时,也给西方文明带来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六书》在西方被大量研究和采用的原因。
《六书》凝练精致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深刻的文化理论,其影响深远,已经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发展至今,是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针对《六书》,有许多成熟的理论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首先我们介绍《易经》,它是中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典著作,是人类最早的一部心理学著作,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道德指导著作。
《易经》主要探讨在特定情况下如何指引人们获得和谐生活,它的核心理论是“ stillness to motion”,即把原本的能量静止改为变化。
同时,它还提到了“互补”的理念,强调在做任何决策时,应该尊重彼此,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正面回应他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收录了迄今历史上首批有价值的中国文学作品,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标志。
它记载了人们的心情,探讨了人心的矛盾,也体现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美德观念。
它给人们提供了展现情感的基础,教会人们看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尚书》和《礼记》是处理社会秩序方面的古典经典,它们主要是对人们的行为、权力、义务和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以此确立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规范,促使人们通过道德和行为来保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辩证地认识、评价和运用“六书说”苏宝荣,李智(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6)摘要:要说明的问题有三点:(1)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2)采取更加达观的态度认识“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的联系与区别;(3)人文学科不能完全用科学方法来说明,正确把握未来汉字构形研究的导向。
关键词:历史辩证的观点;“六书”造字说;“四体两用”说;汉字的人文性中图分类号:~1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87(2005)06!0069!04以“六书”离析字形,因形以说音、义,是许慎著作《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基本原则。
汉代的“六书”理论,是许慎著作《说文》的基础。
“六书”之名虽非许慎独创,然“六书”理论的最后形成却应归功于许氏。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义: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然其具体所指,未作说明。
“六书”细目始于汉代刘歆的《七略》。
后来班固和郑众也分别列举了六书的条目:班固《汉书·艺文志》:“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然而,也仅是列举名目,未作说解。
而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则对“六书”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爱,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并且用他的“六书”理论逐一分析了《说文》所收录的数千个汉字,从而揭示了汉字形体结构的系统性和规则性,建立了汉字的形义体系。
此后至今,一千八百余年间,文字学者虽然对许慎“六书”的次第略有调整,对每书具体所指及其分合略有异义,但基本上沿用了许氏的“六书”说。
一、历史地说明传统“六书”理论的得与失,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六书”理论是历史上汉字创制者与使用者总结出来的汉字形体结构规则,在近两千年的汉语文字学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价值与功用是不可否认的。
同时,也应看到,传统“六书”说是前人提出的一种汉字构形理论,如同历史上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一样,不能不受其产生时代客观与主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其有得也有失。
后人关于“六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六书”命名与划界是否合理,这实质上!收稿日期:2005!06!19作者简介:苏宝荣(1945!),男,文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校长,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辞书学与文字学研究。
李智(1979!),女,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
2005年11月第28卷第6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ebe i N or m al u n ivers it y(Ph iloso p h y and S ocial S ciences e d ition )N ov.2005"""""""""""""""""""""""""""""""""""""""""""""""""""""""""""""V o l .28N o.6涉及“六书”能否涵盖全部汉字,是否与汉字一一对应的问题;二是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的讨论,这实质是涉及“六书”是否处于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问题。
讨论者的分歧与争议,有的是《说文》本身历史局限造成的,有的则是讨论者认识上的差异所至。
许氏《说文》追求用语的简约,对“六书”的每一书,仅以8个字定义,仅举两字示例,对于复杂的汉字构形系统来说,确实留下许多难以破解的“空当”,影响了其自身体系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转注”一语含混不清,古往今来造成后世学者无谓的争论,就是一例。
但是,《说文》一书体大思精,我们绝不能对影响整个汉语文字学史、奠定了汉字构形理论基础的“六书”作片面的简单化的理解,而应辩证地认识“六书”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我们有时遇到一些古汉语课的教师由于汉字难以与“六书”一一对应而批评“六书”,殊不知“六书”理论的提出者许慎在《说文》中就没有一一标明某一字为哪一书。
除形声字外,许慎大多没有明确指出某一汉字的具体造字方法,直接标明“指事”的更是寥寥无几。
公认的注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同样没有为汉字的造字方法一一定位。
事实上,人们只能根据典型的、或多数的汉字总结出造字规则,任何一种有关汉字构形的理论,也不可能涵盖全部汉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汉字仅体现一种造字方法,而有的汉字可能一字蕴含多种造字方法,因此不是“六书”一一对应每一个汉字,不应当、也不可能将每一个汉字在“六书”中一一对号入座。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对汉字这种“六书相兼”的现象已有所认识,可惜他没有采取通达的态度,而是企图通过分类的苛细而给每一个汉字定位,致使《说文释例》分类繁琐而后世多有争议。
该书虽然有“能启氵交长未传奥旨”(潘祖荫《说文释例·序》)、“补茂堂所未备”(王筠《说文句读·序》)的称誉,其对“六书”及《说文》条例、体制的说明,也用力颇多,后人却多有异议。
如其将“指事”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八:“独体指事”为正例,“以会意定指事”、“省体指事”、“借象形以为指事”等为变例;“象形”区分为正例一,变例十;“会意”有正例十,变例十二等。
后世不仅对他的具体类别的划分持有疑义,而且也没有引起多数《说文》研究者与使用者的关注。
何添在《王筠说文六书相兼说研究》一书中指出:“王筠《释例》,实为详细析论《说文》体例之书,诸字研求,而知文字构造之法,有非许氏六书所能尽也。
该指事、象形之合体,会意、形声之复体,往往有出于一书之外者,于是多立名目,以求靡遗,故正变之例,由是而生矣。
然由于用心太过,不能无失……欲其界域分明,故分类不得不苛细;更有于不必分而强分之,非有所兼者而强兼之,遂致芜累繁琐,碎义难逃。
”[1]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2]是近现代《说文》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他研究重点放在对“六书”理论的发凡与《说文》中每一个字的“六书”归类上。
虽然马氏所提出的“六书二系”,“形系”与“声系”联贯相生之说,有一定价值,但其对具体汉字的归类也颇有争议(如该书的《说文解字六书表》将“一”归入“象形”等)。
作为一位近现代著名学者的代表性著作,刊行后在学术界面临的沉寂与冷落,不能不让人们从学术演进的宏观背景上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实际上,在运用“六书”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分析时,对于典型的只包含一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可以作对应的分析。
而对于蕴含多种造字方法的汉字,如有一种方式为主体,则可按主体归类;如其主体方式不明显,可只作分析说明,不必强行归类。
二、采取更加达观的态度认识“六书”造字说与“四体两用”说的联系与区别“六书”的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古代学者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
作为具有“重感悟,轻理念”的东方文化传统的我国古代学者来说,将其混同在一起,是不足为怪的(堪称中国古代学术经典的《毛诗序》中也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的说法,不仅将作为“诗之体”的“风、雅、颂”与“诗之用”的“赋、比、兴”相提并论,而且交错排列),但却给后来的研究者和使用者造成了不少麻烦,并形成了学术上的分歧。
明代杨慎始倡“六书”为“四体二用”说:“六书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
假借借此四者也,转注注此四者也。
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
四象之书有限,假借、转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注无穷也。
假借者,借义不借音;转注者,转音而注义。
”[3]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段玉裁继承杨慎之说,并全面论述了这一观点:“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
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
戴先生曰:‘六者之次第出于自然。
’”[4]作为“《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也力主此说,在《说文释例·六书总论》中指出:“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
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名,后贤所定,非仓颉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
”[5]自此,“四体两用”说为多数人所接受。
但是,学术上的争论并没有就此罢休。
由于人们对《说文》“六书”理论的迷信和“维护”,加之《说文》“转注”一语概念的含混,后人的解释达十数种之多,有些已远离《说文》原意;汉代学者的“假借”与后世不同,“清代以前的文字学者绝大多数是把引申包括在假借里的”[6],近二百年间,“六书造字”与“四体两用”的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坚持“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法则,并且对后代乃至现代影响较大的是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中的“转注假借说”:“余以转注、假借悉为造字之则。
”“转注者,繁而不杀,恣文字之孳乳者也。
假借者,志而如晦,节文字之孳乳者也。
二者消息相殊,正负相待,造字者以为繁省大例。
”[7]章氏的“转注”“假借”造字说是指二者为汉字发展的规律。
章太炎“六书造字”说,也同样认为前“四书”与后“二书”分属于不同层面,后者是指汉字动态发展的原则。
杨慎、戴震、段玉裁等所讲的“四体两用”之“用”,也是讲文字的动态变化。
杨慎所讲“转注者,转音而注义”,“假借者,借义不借音”,说的是文字发展中“孳乳”与“节制”的关系;而戴震、段玉裁所说的与“字之体”相对的“字之用”,意在说明事物内部“体”与“变”、“经”与“纬”的关系,似乎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字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