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

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

长征的重要历史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战略行动,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现
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长征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的艰难求索和自我革新。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
党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艰难地穿越险恶的地形,表现出
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这不仅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其次,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长征的胜利使
中国共产党得以保存实力,转移根据地,最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中取得胜利。

长征的成功不仅振奋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士气,
也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农民群众的支持,为未来的革命事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长征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成功吸引了
国际社会的关注,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占据重要
地位,为世界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征也成为了国际革命斗
争的一面旗帜,激励了许多其他国家的革命者。

总的来说,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是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长征的精神和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今后的革命和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共产党胜利的里程碑。

这次万里长途跋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前奏,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红军长征的战略和历史意义。

一、战略思想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长征中,秉持了一种多变的战略思想。

他看到了当时敌众我寡、各地敌军相互串联的现实情况,也看到了红军内部的分裂和谋权斗争。

为了达成完成长征的目标,毛泽东奉行了一种灵活的部队机动战术,采用迂回打击、分兵突围等手段,一路快速游击,穿越了漫长又道路崎岖的山区,并一路向西,最终进入了西藏地区。

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困难卓绝的军事转移,更是一次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升级。

长征期间的红军不断深化自己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争为特色的革命战略。

毛泽东还借助长征期间,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大力发展和推进,加强了红军的意识形态建设,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基础作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同时,长征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统一和民族复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建立了许多游击根据地,发展了武装力量,最终成功在西北地区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从而为新的人民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还推翻了陈独秀为代表的第一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提高和对中国问题的深刻认识。

三、纪念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其纪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念活动不仅有盼望和记忆的作用,还有激励和教育青年、增进团结的作用。

1964年10月,广州大学生陆皓芯毅然投身到了打破传统规矩的挑战中,挑战大学“三大自由”限制和习惯。

他放弃了高薪的优渥生活,走上了红军长征路,为革命事业献身。

陆皓芯的行动极大地激发了更多的人们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红军长征也告诉我们,困难并不是成功的障碍,艰苦奋斗是任何胜利的前提。

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

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

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艰辛的一次行军。

从1934年10月开始,经历了两年余的时间,走过五个省份和两个特区,穿越了十个省份,步行二万五千里,最终到达了延安,这场长征被誉为“二万五千里的路程,胜利完成了革命的历史使命”。

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具有较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在1927年至1937年之间,中国共产党被迫在各个地方建立游击区域,以开展武装斗争。

长征的成功完成,使得共产党员重新集结,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把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等地再次纳入了革命阵营。

这样,就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潮流,使得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更广泛的地域性和政治影响力。

其次,红军长征蕴含者中国革命的意义。

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重重的压力,但他们却成功地完成了防御暴力,并在长征的历史上赢得了许多著名的胜利。

这些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战斗力,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毛泽东曾经说:“长征是我们的基础,是我们革命理论和战斗经验的总结与提高,是我们精神锻炼的历练。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胜利而不放弃斗争的精神,培养重用英雄后代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

最后,纪念红军长征,是为了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提醒我们保持与发扬革命精神。

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们,他们热爱祖国,忠于革命,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我们不能忘记长征中烈士的牺牲,不能忘记夜晚在二万五千里路上长歌声中历经千辛的人民大军,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和优秀的人物们。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学习他们坚定正义、勇往直前、努力奋斗的闯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地发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

纪念红军长征是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更是发扬革命传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途径。

让我们继承与发扬长征精神,共同奋斗,拼搏青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红军长征的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

红军长征的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

红军长征的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开始了长征,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了陕北。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形势,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的历史评价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中,这段历史被视为一次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伟大探险。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来说,红军长征是现代起义与革命理论的综合实践,是中国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在历史上,红军长征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凝聚了革命的力量,较为彻底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

但是,在革命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也面临了新的问题:事实证明,农民不可能一直领导着一个国家发展下去,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

因此,红军长征在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评价。

一方面,它被称为一次“漫长的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巨大胜利。

另一方面,它也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深刻认识了中国革命规律的历史鼓动,与之前的工农革命比较而言,确立了对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

现实意义红军长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至关重要。

首先,红军长征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无畏与勇气,以及为了民族利益而敢于放弃个人利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是宝贵的。

其次,红军长征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真正的革命阶级,在旧制度决不满足当前社会需求时,能够准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能力。

这个能力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政治的最高领导机构。

此外,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还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政策上。

红军长征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它通过合理的政治机制和经济调整改革,在伟大历程上前进。

随着中国富强的崛起和经济体量的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思路得到了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在中国,有一个著名的词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历史话题。

1934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安和中央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条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同时也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长征胜利使中国新生代人民的政治觉悟获得了极大提高。

中国新生代人民在长征过程中接受了深刻的政治教育,他们学会了思考、选择、行动,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懂得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利益,逐渐形成了集体意识,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这种新的政治文化就是中国人民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国家政治文明。

其次,长征胜利促进了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胜利了,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解放,但还没有实现经济解放,所以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以满足中国人民的经济需求,这就是新中国。

长征胜利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因为长征的经历使中国人民懂得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懂得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动力。

此外,长征胜利使中国社会取得了积极发展。

在长征中,中国人民学会了抗争,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节约资源,学会了战略谋划,学会了开拓创新,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长征胜利使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进步,从而为中国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长征胜利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征胜利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同时也为中国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在长征中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懂得了如何与外界沟通,增强了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统一。

总之,长征胜利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长征胜利使中国新生代人民的政治觉悟获得了极大提高,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质,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

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

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摘要:一、引言二、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1.提升党的威望和影响力2.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锻炼和培养干部队伍4.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5.奠定新中国的基石三、长征精神的深刻启示1.坚定信仰,勇往直前2.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3.自强不息,艰苦奋斗4.实事求是,创新发展5.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四、结论正文:一、引言长征,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至今仍令世人瞩目。

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象征。

在纪念长征胜利的时刻,我们要深刻认识长征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启示,以激励我们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1.提升党的威望和影响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光辉的形象。

红军长征的壮举,展现了党的坚定信念和为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尊敬。

2.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长征过程中,党的领导人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3.锻炼和培养干部队伍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这些干部在长征结束后,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4.扩大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的影响不断扩大。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当地的人民群众相结合,为新四军的组建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5.奠定新中国的基石长征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长征精神的深刻启示1.坚定信仰,勇往直前长征胜利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仰,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我们在新时代要继续弘扬长征精神,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2.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长征途中,红军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中国革命历经多个阶段和战役,其中红军长征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卓越领导能力,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革命格局,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深远且多维度,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红军长征在军事上对于中国革命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

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恶劣的环境和敌人的紧追不舍,但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优秀的战略部署取得了不可忽视的胜利。

长征中,红军士兵们遵守纪律、团结一心,坚决执行领导的决策,形成了一种不怕牺牲、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风貌为中国革命后来的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在游击战争中逐渐积攒力量,并最终赢得了国共内战的胜利。

其次,红军长征对内部建设和组织,特别是思想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过程中,红军干部们经历了艰难的考验,面对各种困难和敌人的打击,他们通过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和斗争意志。

红军在长征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巩固了党内团结,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这一阶段的经验和教训使得中国共产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

此外,红军长征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是一次大小创伤超过两万公里的艰苦行军,他们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并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农民问题。

长征期间,红军通过土地改革、民主组织建设和当地民众的自救自强,帮助改善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

这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社等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最后,红军长征对于国际形势的影响不可小觑。

红军长征是在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之前进行的,其过程中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意志力,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长征期间,红军迎难而上,穿越了数个省区,与当地人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红军长征胜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长征,是人类挑战自然、战胜自然的真实记录,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生死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部英雄史诗。

然而,红军之所以进行长征,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从根本上说,是党内“左”倾错误和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国革命的镇压所致。

在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却依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病测底摧毁苏区,发动了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此时业发展到高峰,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既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于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不仅为蒋介石反动派向党和红军提供了借口,而且由于把中间派别认为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分散了反蒋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左”倾路线又是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因而使红军完全处于被动。

最后又实行了逃跑主义,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中共苏区大部丧失。

党内的“左”倾错误给党和工农红军带来的最严重的的危害,就是党在1933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惨败。

为了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发展革命力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193610月,一、二、三、四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整整一年的长征中,纵横十一个省,长驱25000,击溃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途中无数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的战略大转移,终于达到陕北。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全体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分,也到达陕北,和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全国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这时候,红军从30万人减到3万人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丰富经验在长征中,客观形势对红军是极为不利的。

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无数道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分裂主义的危害,多次使力量已经比较弱小的红军濒于绝境。

可是,在这种艰难而又危险的情况下,红军为什么能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呢?第一,及时地撤换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中央领导。

在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一系列的重大损失,特别是湘江战役的失败,使红一方面军损折过半。

如果不撤换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长征就很难取得胜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召开了有名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失败的教训,批评了李德、博古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并在会后不久改变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中央领导,从而使党和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正如周恩来1943年11月27日在延安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所说:“中央红军能不在李德的荒谬指挥下消灭,而能渡过长征困难,实因在遵义会议后得到毛主席的领导,以及一、三军团骨干的努力”。

张闻天1943年12月16日在整风笔记中也写道:“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

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

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第二,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持了党和红军的团结。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自恃人众枪多,个人野心大膨胀,企图夺取党和红军的最高领导权,并明目张胆地成立“第二中央”,分裂党和红军。

党中央和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张浩、任弼时、贺龙、徐向前等领导成员及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争取并实现了党和红军的统一与团结。

可以说,如果没有全党全军的这种统一与团结,就没有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如此,各路红军的长征也是如此。

正由于各路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的紧密团结,才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相继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陈云在谈到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时,就说第一个原因是“红军兵心团结”,并认为“红军兵心之团结及士气之旺,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

党和红军统一与团结局面的出现,与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对于党内矛盾、党内斗争的正确处理是分不开的。

在遵义会议上,党中央及时地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问题,而将政治路线问题留待以后再来解决,这样,既纠正了错误的军事指导,又团结了原来犯错误的同志。

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也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和方针。

正如彭德怀所说,如果不是采取了团结的方针,“就不会有以后二、四方面军在甘孜的会合,更不会有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的大会合了”。

第三,选择了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正确转移方向,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

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次战略退却,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对于退却的成功至关重要。

红一方面军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西南方向突围,应该说是正确的。

但蒋介石窥破红军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企图,并调集大军等在红军前进路上的时候,红军如果不改变方向,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正是由于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建议,红军改变了战略方向,才避免了这场危机。

当红军到达黔北以后,本想从这里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但这时刘湘已沿长江布置大军进行拦截,如果红军不能从战争实际出发,改变战略行动方向,后果也不堪设想。

由于红军及时地掉转方向,迂回前进,才从云南巧渡金沙江,再次使红军避免了一次危机。

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成功西进,也是由于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加以修改,才得以实现的。

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党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是分不开的。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张国焘坚持南下,党中央则坚决主张北上。

事实证明,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北上才是正确的。

正因为党中央坚持了北上的方针,继续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方向,才有后来的三军大会师,有长征的胜利。

因此,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党中央北上方针的胜利。

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除了便利于参加即将爆发的抗日战争,掀起革命的新高潮,对于团结红军、鼓舞士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就说:“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第四,实行了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各路红军进行了密切的战略配合。

在长征过程中,到处困难重重,形势瞬息万变,没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难以胜利前进的。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之初,就是由于实行甬道式的大搬家,战术呆板,行动迟缓,受到严重的损失。

遵义会议以后,由于撤换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毛泽东回到军事领导岗位,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对于红军这种机动的战略战术,国民党的追剿部队也承认难于应付,认为“红军的神机妙算,出进无常,掌握了主动”,使“蒋介石和薛岳等莫名其妙,摸不清头脑”。

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也同样依靠了各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如王震在回忆贺龙领导红二、红六军团向湘黔边转移时的战斗历程时说:“这一个时期的战斗,打得机动灵活,有声有色,运用自如,所向披靡,是红二方面军战史上的光辉范例。

”红四方面军在岷洮西战役中,也由于“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经过一周艰苦鏖战,重创了敌军”,取得重大胜利。

各路红军的战略配合,对于长征的胜利进行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各路红军的长征虽然是分别进行的,但红七军团的北上,红六军团的西征,配合了红一方面军长征准备工作的进行;红一方面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红十军团的北上,红二、红六军团的行动,都钳制了敌人的兵力,掩护和策应了红一方面军初期的转移;红二、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军事出击,配合了红一方面军在云贵川的胜利转战;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的会师,为红军落脚西北准备了条件;红四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的策应,为红一方面军的胜利北上提供了帮助;红四方面军的接应,有力地配合了红二、红六军团在川康边的北上;红一方面军的接应,又配合了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北上。

如果没有这些相互之间战略配合,长征的胜利就会更加困难。

第五,发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面对的是众多的敌人和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如果没有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朱德在谈到“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事迹时说:“红军体现了英雄主义的新观念。

我们培养出革命的群众英雄,他们不自私自利,不为任何诱惑所动,决心为革命牺牲,一直战斗到我们的人民和国家获得解放为止”。

正是这种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使红军克服了千难万险,战胜了凶恶的敌人。

现在,人们习惯地把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称为“长征精神”。

对于这种长征精神,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他说:“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

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第六,实行了正确的群众政策特别是民族和宗教政策,得到了各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即使是在长征的艰苦环境中,也时时关心群众的生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因此得到了沿途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红军经过的地方,不知留下了多少红军爱护和帮助群众、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的动人故事。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就曾生动地描绘了红一方面军沿途分发有钱人的财产给穷人的情景。

他说红军沿途没收有钱人如地主、官吏、豪绅的财物,除做给养外便分配给当地的穷人,地契都烧毁了,捐税也取消了,贫农还发给了武装,除了川西的一些地方外,他们到处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红军还未到,名声早就已经传到,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团来要求红军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

他们对红军的政纲虽然很少有什么概念,但“只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

这就够了”。

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大都是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少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由于汉族统治者的长期压迫剥削,国民党当局的欺骗和对红军的不了解,他们往往对红军怀有疑惧,有的甚至进行对抗。

而红军在经过各少数民族地区时,积极宣传和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认真保护群众的利益,努力争取上层民族宗教人士,所以很快得到了苗、瑶、壮、侗、彝、羌、藏、回、裕固等族人民的信任,他们自觉地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协同红军作战,许多人还立即参加了红军。

当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后,蒋介石发誓要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由于刘伯承和彝族沽基家支首领小叶丹的结盟,红军不但顺利通过彝族区,还胜利渡过大渡河,使蒋介石的梦想彻底破灭,留下了红军和彝族人民团结的佳话。

红军在经过川康边藏族地区时,也得到了藏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把红军看作“菩萨兵”,把红军帮助他们建立的自治政府,称为“自己的政府”或“郎加尼玛夏”(天上出来的太阳),不少人拿出了自己本来很少的食物,还有许多藏族青年参加了红军。

当红军经过豫旺堡一带回民区时,由于红军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回民群众完全相信了红军,自动地打开寨门,与红军联合,并慰劳红军许多东西,“回民那种热忱,对红军的拥护与爱戴的情形真是难以形容了”。

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红军长征的世界影响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不仅传遍了全中国,而且很快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60年来,外国的记者、作家、史学家等一直在不断地报道、研究、记述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慕名前来参观、访问长征的人络绎不绝,有关红军长征的书不断在各国出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使他们感到震惊和赞叹不已的世界奇迹之一。

1936年8月,当红二、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8个月的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全名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比亚吉特),就在英国出版了《抑制的手》,记录了他在红军及长征中的奇异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