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重要知识点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有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一,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制度实行改革,废除贵族世袭制,依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政权。
仿照唐朝的均田制,制定了班田制,并实行了与唐朝基本一致的税收制度
制度
货币
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宝(始铸于708年)
建筑
日本都城平城京示意图
文字
二、鉴真东渡
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五、分析唐代中外交流蓬勃发展的原因(笔记)
1、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国力强盛
2、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天竺
3、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唐朝中外交流的史实,请你提一条建议
1、有稳定的政局,坚持对外开放政策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1、结合鉴真东渡日本的经历,我们能从鉴真身上学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笔记)
鉴真东渡,前后6次,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我们要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1、唐朝对外交流概况遣唐使含义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他们把唐朝的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地位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史实他矢志不渝,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贡献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雕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

唐与新罗的关系贸易往来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文化交往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并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②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玄奘西行概况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称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贡献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二、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国来华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①、唐朝政权强大,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各国仰慕中国文化。

②、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③、玄奘、鉴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④、唐朝海上交通和陆路交通发达,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启示:①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③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授课课件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授课课件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 使的文化交流活动,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是日本社会进步的使者。
遣唐使来华情况表
目的 次数 人数 代表人物 作用
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10多次 最多超500人 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空海——日本文字(平假名)
空海
空海石像
空海纪念碑
(2)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习内容 制度 教育 建筑 文化
生活风俗
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设立大学,完善学制 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饮食、服饰、茶道等;端午节、乞巧节、中元节、重阳节登高等
青 龙 寺
陕西西安市城东南。日本空海(号弘法大师),在此寺拜密宗大师 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 祖师。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次数


1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 没。
2
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 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在海上漂泊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 疾,双目失明。
《大唐西域记》书影
《大唐西域记》共12
卷,玄奘口述,其弟子辩 机撰文。书中记述了玄奘 西行亲历138个地区和国家 的见闻与概况,成为研究 中亚和印度半岛等地历史、 地理的重要典籍。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

部编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知识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

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

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预习题遣唐使1. 时期,中日交往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

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

把唐朝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2. 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他在日本传授,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3.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年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4.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后自测题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3、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并根据亲身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一部重要书籍,它是()A.《马可•波罗行纪》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4、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固练习
1、唐太宗时期,历尽艰险,到天竺去研究佛经的是( A )
A.玄奘 B.张骞 C.班超 D.甘英2、
2、唐朝时天竺佛学最高的学府是 ( A )
A、那烂陀寺 B、唐招提寺 C、大昭寺 D、千寻塔
3、753年,鉴真和尚东渡到达日本时,当时在位的唐朝皇
帝是(D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行程5万多公里,历时17年,途径138个国家,译经75部1335卷
玄奘取经回到长安,受到隆重的欢迎
西安大雁塔
玄奘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 流史的珍贵文献
贞观年间 唐太宗时期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 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 历尽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鉴真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 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在返回扬 州的途中,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导致双目失明。鉴真大弟子祥彦去世,鉴真十分悲痛。最后回到了扬 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
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受到官府干涉,第一次东渡就此 夭折。
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 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 之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 三、玄奘西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根据问题提示,用黑笔在课本上相应的位置做上标记, 红笔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1、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原因、具体事例(日本代表、 中国代表)、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建 筑)?
2、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中双方相互交流的事例?
3、唐朝与印度的友好往来事例(人物、做贡献、精神)?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思考:图中描绘的人物当时被称为什么?他们从哪 里来,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人物:“遣唐使” 时间:唐朝 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的文化 双方:日本 中国
画面描绘了日本使节渡海入唐的情形
最著名的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白明征日 云月帆本 愁不一晁 色归片卿 满沉绕辞 苍碧蓬帝 梧海壶都
“对外开放要坚持,共同传承中国梦” ——启示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唐朝中外交流的史实,你能否为中国的发展提一条
建议?
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长处
保持政局稳定
……
以史鉴今
本课小结
•一本书 •二位高僧 •三件大事 •四个原因 •启示
事件内容 时间 身份 目的地 目的 途中遭遇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僧人
日本
弘扬唐 朝文化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僧人
天竺
吸收佛 教文化
千难万险 九死一生
玄奘和鉴真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等。
依据材料,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 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0张PPT)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 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 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课堂小结 双向交流 开放包容
欧洲、印度
西
唐朝

日本、新罗
原因
影响
启示
1.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的原因( B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玄奘西行 (唐太宗在位时期,西行至天竺) 脑洞时间 1.玄奘前往天竺
唐朝与天竺 (包括今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 拉等国)有频繁 的交往。 贞观初年,高 僧玄奘前往天竺 取经。
西行路上孙悟空 猪八戒等哪里去 了?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唐与天竺的关系 玄奘西游 时间:唐太宗时期 经过: 1.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
学习新知
遣 唐 使 印
遣唐使船
1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时间长 前后十多批 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素质高
2.唐朝文化 给日本带来 的影响: 唐朝先 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 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 传回日本, 对日本社会 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
2.“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 A )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3.有一部电视剧的简介说道:“本剧讲述了‘他’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日本 的故事。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剧中的“他” C 指的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七下历史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七下历史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思考与分享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
上的两件大事,请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事件 内容
时间
人物 目的 是否 出行的主要目 身份 地 归国 的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 僧人 日本 未归国 弘扬唐朝文化
玄奘西游 唐太宗时 僧人 天竺 归国 吸收佛教文化
1)相同点:都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都为完成使 命出生入死,具有顽强的毅力;都为加强唐朝与 邻邦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不同点:一个是“送”;一个是“取”;鉴真 是到日本弘扬佛法,玄奘是去天竺取经。
唐玄宗时期
东渡的原因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 僧,法号鉴真,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他对佛经深有 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熟。晚年受日本僧侣邀请, 东渡 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 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次数
概况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 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 1 府查没。
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前往天竺?
佛经中有些疑难问题,众说纷纭,难得定论。
我不是玄奘, 我是唐僧
玄奘译经图
玄奘携带大量 佛经回到长安, 主持译经工作。 对佛教的发展 作出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100多
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 史、宗教等情况,大大丰富了 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该 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 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 重要典籍。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
开放
本课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de中外文化交流
(注释:红色字体是重点知识点,要求记忆,黑色字体de部分了解)
一、唐朝与日本de交流
1.遣唐使:
(1)含义:为了学习中国de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影响:遣唐使唐朝de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de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期
(2)过程: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de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3)意义: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de贡献。

二、唐朝与新罗de交流
表现: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②新罗模仿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科举制③朝鲜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唐朝与天竺de交流——玄奘西行
1、时间:唐太宗贞观年间
2、人物: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在那烂陀寺游学
3、贡献:①为中国佛教de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口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de珍贵文献。

※※注:唐朝对外交往活跃de原因?带给我们de启示?
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①必须有稳定de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de政策。

②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de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de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