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与土壤污染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它可以帮助农民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个应对措施。
一、农药对土壤的影响1. 农药残留: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后,其中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累积会导致土壤污染。
2. 靶标和非靶标物种的损害:农药会对靶标物种(如害虫或杂草)产生杀菌、杀虫或除草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一些非靶标物种(如蜜蜂、蚯蚓等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3. 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农药的使用会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二、农药对水体的影响1. 农药的径流和渗漏: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会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2. 水生动植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农药进入水体后,会对水生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一些物种的死亡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3. 饮用水安全问题:农药残留在水体中会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三、农药对空气的影响1. 飘散和蒸发:农药的施用会导致一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中,形成农药飘散。
2. 空气污染:农药飘散后,会造成空气中的农药浓度升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造成威胁。
四、应对措施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要遵守农药的使用规范,正确选择农药的种类和用量,减少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的情况。
2. 推广生物农药和其他绿色农业技术:生物农药具有较低的毒害性,可用于替代部分化学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如有机农业、生物灭虫剂等,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建立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监测,确保市场上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民和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环境影响,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损害。
总结: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但也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土壤中农药的污染与防治(1)

土壤中农药的污染与防治(1)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给土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因此,在土壤中农药的污染与防治方面,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一、土壤中农药污染的现状及原因
1.现状:土壤中农药残留含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化学合成农药更为突出。
2.原因:一方面是各类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农药质量、使用方法等方面认知不足,导致农药在使用中的超标、滥用等行为。
二、土壤中农药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长期接触受污染的土壤会导致人体接触到农药,严重的会引发肝脏、神经系统等相关疾病。
2.对环境的危害:农药残留对植物、动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威胁。
三、土壤中农药污染防治的方式和方法
1.改变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数量和比例,降低土壤中的农药含量。
2.改变每年种植的作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和量。
3.建立土壤环境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土壤中农药含量的异样指标。
4.开展农药使用交流活动,提高群众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农药使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土壤的尊重与关爱,通过在
减量、替代、改良等多个方面入手,最终实现对农药污染的有效控制,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治理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
1、有机污染源头
土壤有机污染物首要是化学农药。
当前很多运用的化学农药约有50多种,其间首要包富含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氨基甲酸酶类、苯氧羧酸类、苯酚、胺类。
由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致使出现土壤农药残留,带来严重的污染。
2、重金属污染源头
使用富含重金属的废水进行灌溉,是重金属进入土壤的一个重要路径;工矿企业的废气沉降落入土壤是另外一条途径。
重金属首要有汞、铜、锌、铬、镍、钴等,因为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并且能够被生物富集,因而对人类有较大的潜在损害。
3、放射性元素污染源头
放射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大气层核实验的沉降物,以及原子能和平利用进程中所排放的各种废气、废水和废渣。
富含放射性元素的物质不可避免地随天然沉降、雨水冲刷和废弃物堆积而污染土壤。
土壤一旦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就难以自行消除,只能天然衰变为安稳元素,而消除其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可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4、病原微生物污染源头
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首要包含病原菌和病毒等。
来源于人畜的粪便及用于灌溉的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
人类若直接触摸富含病原微生物的土壤,也许会对健康带来影响;若食用被土壤污染的蔬菜、生果等则直接遭到污染。
今天。
土地污染的类型和防治措施

土地污染的类型和防治措施土地污染是指土地受到其他物质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土地污染的类型繁多,包括化学物质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等。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土壤类型:1. 化学物质污染:土地受到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化学物质的污染。
常见的化学物质污染源包括化工厂废水、废弃药品、化肥农药残留等。
2. 重金属污染:土地受到铅、铬、汞等重金属元素的长期积累。
这些重金属物质对土壤、植物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严重影响。
3. 农药污染:土地受到农药的长期使用和积累,导致地下水和农田土壤的污染。
农药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带来潜在风险。
二、防治措施:1. 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对重点区域和污染源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
同时,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估,明确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
2. 强化法律法规: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通过法律手段推动企业和个人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土壤污染源的排放。
3. 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降低土壤污染的风险。
4. 推进工业废物处理技术创新:加大对工业废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采用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5. 实施土地修复工程:对已经受到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土地进行修复工程。
包括土壤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通过土壤改良、污染物吸附等手段,恢复土壤的功能。
6. 加强环境教育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土壤污染和防治措施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的参与度,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总结:土地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我们需要加大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力度,强化法律法规,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进工业废物处理技术创新,实施土地修复工程,加强环境教育宣传等措施。
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

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本文将就农药使用与环境影响展开探讨。
一、农药的使用情况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的化学物质的统称,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几乎所有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都会使用农药。
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 土壤污染:农药在喷洒后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
农药残留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2. 水体污染:农药在雨水的冲刷下会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农药残留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水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大气污染:农药在喷洒时会产生挥发,进入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农药挥发物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长期暴露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4.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使用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中的昆虫、鸟类等造成危害,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一些农药对非靶标生物也具有毒性,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5. 食物安全问题:农药残留会在农产品中积累,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可能引发慢性中毒,对人体的内脏器官造成损害。
三、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措施1. 推广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合理施用农药:科学制定农药使用计划,合理选择农药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农药残留。
3. 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捕食者等自然敌害控制病虫害,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4. 定期监测农产品质量: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
农药使用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

农药使用对环境与人类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物质,用于抑制和控制害虫、病虫害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过度和滥用农药的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药使用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一、农药对环境的影响1. 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程中,部分农药会流失到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这些农药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农药流失还会对饮用水源造成威胁,危害人类健康。
2. 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田土壤的积累,而这些农药在土壤中会难以降解。
农药残留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
此外,农药会通过土壤渗漏到地下水,加剧水资源的污染。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的广泛使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许多有益昆虫、鸟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这些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作物的控害和传粉等起着重要作用。
农药的使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农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食品安全问题:农药的滥用致使食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过量的农药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受损。
2. 职业健康危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农民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长期接触农药,容易导致职业性中毒。
这类职业性中毒包括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并且对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造成了重大影响。
三、解决方案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采用无化学农药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农民转向有机农业。
2. 合理使用农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准确的使用剂量和使用频次,避免过度使用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有助于减少农药残留,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负面影响。
3. 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资源进行农作物保护,能够有效控制害虫和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化学农药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

化学农药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农药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壤和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
化学农药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化学农药的环境影响、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化学农药的环境影响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往往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使用将会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药在雨水的冲刷下易被冲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的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
农药的使用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例如杀死益虫的同时也会危害益蝗。
化学农药的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化学农药的环境管理针对化学农药的环境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要加强对化学农药的监管,严格控制使用农药的数量和频次,避免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要加强化学农药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生产废水和废气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要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产品,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化学农药污染控制针对化学农药的环境污染问题,还需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要加强对土壤和水体的监测和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化学农药污染的问题。
要加强土壤和水体的修复工作,对受到化学农药污染的土壤和水体进行修复和治理,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要加强对化学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控制,及时清理化学农药残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加强宣传与教育在化学农药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等方式,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对化学农药环境影响的认识,使大家共同参与到化学农药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中来,从而达到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化学农药的环境管理及污染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中的农药还存在着一种生物降解作用。 大部分农药 施用后进入土壤,首先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但随着 时间的延长,微生物有一个相对的适应阶段,当微生物大量 繁殖后,农药被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来,直到农 药被微生物耗尽为止。 这一作用也受到环境条件因素的影 响 ,如 温 度 、pH、水 分 条 件 、通 气 状 况 和 养 分 的 补 给 等 。
34
植保土肥 Zhibaotufei
梨树病害的防治
郭玉芬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果树站)
近年来,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梨树不断发生病害, 造成了大面积的减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限 制了栽培面积的进一步的扩大。
病害防治是梨树生产的重要环节。 许多果农忽视梨树病 害防治方法,长期不合理、超剂量地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防治 效果差,而且经常发生药害事件,严重影响梨树正常生长发 育,降低产量和果品质量,损失较大。 笔者通过多年的科研实 践,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分析梨树发病特点、影响因素,总结 提出安全高效的梨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促进了梨树健康生 长。
中的农药通过植物的根系可进入植物体内。 不同植物体内农 药的残留量决定于它们对农药的吸收能力。 不同植物对艾氏 剂的吸收能力为:花生>大豆>燕麦>玉米。 农药被吸收后,在 植物体内分布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根-茎-叶-果实。
决定化学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有:化学农药本身的 化学性质、农药浓度、土壤的吸附性能、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 原条件、土壤湿度、作物的覆盖情况、土壤耕作状况以及大气 的相对温度和风速等。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曲格平.环境保护读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2]吕殿录.环境污染化学.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1 年.
植保土肥 Zhibaotufei
化学农药与土壤污染
孔晓华
(辽宁省大石桥市环境监测站)
化学农药落入土壤中以后,通过各种途径挥发、扩散、迁 移而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 因而土壤的农药污染又转 化为大气污染、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农产品污染等环境问 题。
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撒农药,是使用农药最常见的 一种方式,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一般农 田土壤均受不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 只有一部分附着于植物体上。 对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的施用 方式喷撒农药,除被植物体吸收外,大约有 20%~50%左右进 入土壤。
二、小叶病 症状:初期叶色浓淡不均,叶形开始变化,出现畸形、破 裂。 春季发芽较晚,叶片异常狭小、质硬脆、不增展,边缘发生 焦枯,严重时枝条出现光秃。 而且往往从个别枝条开始,其它 枝条仍然照常旺盛生长。 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苹果梨和绵丰 梨树上,其他梨树上较少见。 病因:是生理缺锌造成的。 碱性土壤和沙质土壤,特别是 贫瘠的沙地更容易造成缺锌。 这是碱性土壤中锌盐转化为难 溶于水的状态,不易为植物吸收而造成的。 防治方法:1.结合 施 基 肥 ,每 株 大 树 增 施 硫 酸 锌 1~2 斤 。 2.春天树发芽前 10~15 天(清明节 左 右 )在 树 枝 、树 干 上 喷 施 3%~5%的硫酸锌溶液一次。 3.展叶后,每隔 7~10 天喷施一次 3‰~5‰的硫酸锌溶液,连续喷施 4~5 次。 4.对已发病并开始 光秃的枝条及时剪除。 三、焦边病 病症:发病后叶片的边缘出现焦枯,并逐渐扩大,最后整 个叶片焦枯脱落,而叶形大小不变,只是随着焦枯面积大小 而使叶面内卷。 这种病害各种梨树都有发生,以苹果梨最多。 病因: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都没有对焦边病详细的记载,只有 在巴彦淖尔市农业局编写的《苹果与梨栽培技术》中提到了 梨叶缘焦枯病,认为是生理病害,是碱化严重引起的,需进一 步研究探讨。 防治方法:由于病因和发病规律不十分清楚,所以防治 就无从下手,不过这几年从农民的经验中总结了一种有效的 方 法 :用 鲜 狼 毒 草 ,切 碎 用 开 水 浸 泡 24 小 时 后 ,用 冷 却 的 水 灌病树根 (狼毒草的用量视树的大小而定一般每株 5 斤左 右)在阿镇地区使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该地区发生的主要梨树病害有三种:黄叶病、小叶病、焦 边 病 (因 发 病 后 叶 子 边 缘 发 生 焦 枯 ,俗 称 其 为 焦 边 病 ),病 因 是生理病害。 三种病害的病症不同,病因不同,防治方法也有 区别,但共同的特点是后期叶片焦枯、脱落。
一、黄叶病(也称黄化病) 症状:发病初期多从新梢幼嫩叶上开始,叶色发黄,但叶 脉仍保持绿色。 后期大部分生长旺盛的叶片除叶脉外全部变 黄或黄白色,但叶形不变,新梢顶部嫩叶发红发焦,新梢停止 生长,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影响树势和产量。 黄叶病一般是 全树发病。 除梨树外,苹果树也同样发生黄叶病。 病因:是生理缺铁,铁素供应不足引起的。 缺铁并非土壤 缺铁, 而是可溶性的低价铁转变为不可溶性的高价铁造成 的,碱性和盐碱性土壤可使铁盐沉淀,地下水位高也使盐分 上泛,使铁盐沉淀。 在蔬菜和果树套种中,特别是和白菜套种 时,频繁的灌溉和白菜与果树之间争夺铁素也是造成黄叶病 的重要原因。 防治办法:1.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内腐殖质。 同时在每 年施基肥时在肥料中每株大树增施 硫 酸 亚 铁 (黑 矾 )2~3 斤 。 2.保 持 一 定 距 离 的 树 盘 ,树 盘 大 小 根 据 树 冠 大 小 而 定 ,一 般 应以向外延长枝的垂直线做树盘为宜。 在树盘的范围内不在
(一)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很易降解, 既能直接水解和氧化, 也能被微生物分解,其降解速度随土壤温度、湿度和酸度增 高而加快。 如马拉硫磷可以水解, 也可在绿色木霉 (Triehoclermavinde) 和 极 毛 杆 菌 属 (Pseudomonos) 作 用 下 分 解,反应产物可彻底降解为磷酸盐和碳酸盐等。 其他的有机磷农药,如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乙基对硫 磷,能被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降解 ,所 含 的 硝 基 被 还 原 为氨基。 有些微生物能使对硫磷水解为 P-硝基酚;杀螟松在 土壤中同样发生硝基还原为氨基的降解作用。 (二)有机氨农药的降解 一般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较难降解, 但还是可以降解 的。 例如,滴滴涕(DDT)在嫌气条件下,微生物能使之脱氯变 为 DDD, 或是脱氯变为 DDE;DDE 和 DDD 都可以进一步氧 化 为 DDA。 DDT 在 好 气 条 件 下 分 解 很 慢 , 降 解 产 物 DDE、 DDD 的 毒 性 虽 比 DDT 低 得 多 ,但 DDE 仍 有 慢 性 毒 性 ,而 且 它的水溶性比 DDT 大。 对此类农药要注意其 分 解 产 物 在 环 境中的积累。 与 DDT 相比,林丹(丙体六六六)比 较 容 易 降 解 ,而 其 它 有机氯农药,如艾氏剂、异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等 是环境中最稳定的农药,但在土壤中可发生脱氯、水解、还原 和羟基化作用形成环氧化物。 三、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环境效应 虽然农药可通过上述途径迁移转化、降解去毒,但是由 各种农药的化学性质和分解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土壤条件的
有资料认为,残留在土壤残留的农药可进入无脊椎动物 的组织。 据报导,在喷撒 DDT 的土壤中,发现蚯蚓体 内 有 大 量 的 DDT 残 留 ,而 且 还 高 于 周 围 环 境 中 的 DDT 含 量 ,显 然 是由于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之故。 值得注意的是,残留在土壤
套种其它作物。 3.发病后,在叶面上连续喷 3‰~5‰的硫酸亚 铁溶液 4~5 次(每隔 7~10 天喷施一次)。
35
差异,它们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有些农药 进入土壤之后,由于形态的改变,特别是被土壤胶体强烈吸 附,从而降低了其生理活性和溶解度,这部分农药的药效可 以认为失去了作用。 但有些半衰期长、使用范围广、历史长、 量大、次数多的农药,则在土壤中积累残留起来。 农药在土壤 中残留,可认为是土壤被污染的具体表现,残留农药可被粮 食、蔬菜作物吸收,使之遭受污染,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健康。
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吸附,残留于土壤中 的农药,由于生物的作用,经历着转化和降解过程,形成具有 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成为无机物。
一、土壤对化学农药的吸附作用 由于土壤中存在着一个由无机胶体(粘土矿物)、有机胶 体(腐殖酸类)以及无机-有机胶体组成的胶体体系,它们是 土壤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在碱性条件下,土壤胶体带负电 荷,在酸性条件下,则带正电荷。 而进入土壤的化学农药,一 般都离解成为有机阳离子或阴离子形式。 因此,土壤对化学 农药具有吸附作用。 土壤吸附化学农药的机理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物理吸附:土壤胶体扩散层的阳离子通过“水桥”吸 附极性农药分子。 (二)物理化学吸附:是土壤对农药的主要吸附作用。 土 壤胶体的物理化学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 有机胶体>蛭石 > 蒙胶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 由于农药种类极多,性质各不相同,对土壤吸附有很大 影响。一般农药的分子愈大,愈易被土壤吸附。 农药在水中的 溶解度强弱也对吸附有影响,如 DDT 在水中溶解 度 很 低 ,在 土壤中吸附力很强;而一些有机磷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 大,吸附能力则很低。 二、土壤对化学农药的降解作用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有:微生物降解、光化学降解、 化学降解和土壤自由基降解等。 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即使被认为难降解的有 机氯农药,最终也要被微生物所降解。 但化学农药在土壤中 的微生物降解作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与微生物对农药 降解作用有关的主要的生化反应包括:烷基化作用、脱烃作 用、脱卤作用、脱卤化氢作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环分裂、 键分裂、缩合和结合作用等。 微生物降解作用是影响农药最 终是否在土壤中残留毒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微生物对农药的 代谢作用,是土壤对农药彻底的、最主要的降解过程。 但是, 也不能认为微生物群系是万能的,而且有些代谢产物甚至比 原型农药毒性更大。 光化学降解是化学农药非生物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