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施工现场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防控措施

施工现场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防控措施

施工现场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防控措施第一部分:污染源分析与识别在施工现场,土壤和水源被污染的风险较高。

前期,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污染源的分析与识别,确定可能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的因素和来源。

常见的施工污染源包括化学品使用、土方开挖、废弃物处理等。

对不同污染源的识别,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二部分:土壤污染防控措施土壤污染是施工现场中常见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施工前需要进行土壤调查和监测,了解基础土壤状况,为施工后的污染防控提供依据。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土方开挖和挖掘深度,防止土壤混合与污染扩散。

此外,合理使用防护措施,如搭建隔离屏障、铺设防护膜等,阻隔土壤与污染源的直接接触。

最后,在施工结束后,需要对土壤进行修复与整治,减少或清除污染物,以恢复土壤的自然生态功能。

第三部分:水源污染防控措施水源是生命之源,施工现场对水源的污染防控尤为重要。

在施工前,需要先了解周边水源的位置与使用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施工期间,通过科学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严格遵守环保法规、监测水质等手段,保证施工对水源的污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同时,可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水质的影响。

施工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水体监测和修复工作,确保水源的恢复和保护。

第四部分:化学品管理与处置化学品使用是施工现场污染土壤和水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防止化学品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应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处置制度。

首先,施工单位应选用无毒、低毒、可降解的化学品,并制定使用规范,避免浪费和过度使用。

其次,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仓储设施,确保化学品的安全存放。

并且,施工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有关化学品的危害性和正确使用方法。

废弃化学品的处理需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确保环境安全与污染防治。

第五部分:废弃物管理与处理废弃物是施工现场产生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潜力较大。

因此,施工现场应建立科学的废弃物管理和处理制度。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一、土壤污染的原因1.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氯、磷、钾等植物所需的多种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

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

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工业废水能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肥料、农药等工业废水会引起酚、三氯乙醛、农药等有机物的污染。

2.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氨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铬、铅、铜、镉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造成污染;生产磷肥、氟化物的工厂会对附近的土壤造成粉尘污染和氟污染。

3.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使用不合理也会引起土壤污染。

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过量使用硝态氨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甚至死亡。

4.农药对土壤的影响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

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粉剂、水剂、乳液等),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一半散落于农田,这一部分农药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如拌种消毒剂、地下害虫熏蒸剂和杀虫剂等)成为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

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地下水是地球上的重要水资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中。

随着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必须要认真对待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做好相应的治理工作,以保护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干旱。

地下水的连续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地表水无法及时得到补给,最终导致土壤干旱。

干旱的土壤无法有效滋养植物生长,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质下降。

地下水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后,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稀释,从而导致地下水质不断恶化。

地下水中的水质问题对农业灌溉、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三是地下水开发引发的地表沉降问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土层松散,进而形成地下空洞,地表会出现下陷现象,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地面裂缝和建筑物倾斜。

地表的沉降不仅影响城市建设和农田生产,还会增加水灾和地质灾害的风险。

针对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来减轻和解决。

要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开采区域,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要加大对地下水补给的保护力度,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和补充,以保持地下水的平衡和稳定。

要加强对地下水质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质问题,避免地下水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来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引发的地表沉降问题,防止地表的沉降对城市建设和农田生产的影响。

除了政府的管理和治理措施外,个人和社会团体也应积极参与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中。

个人要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浪费和滥用。

社会团体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地下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中来。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技术措施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被广泛用于饮用水供应、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

由于过度抽水、土地污染和不当储存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正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地下水治理技术措施。

地下水污染主要分为两类: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点源污染指的是由明确的污染源导致的污染,如化工厂泄漏物质进入地下水,或储油罐泄漏导致的石油污染。

非点源污染则是指没有明确的污染源,通常是由农田农药、化肥或城市降雨径流所带来的污染。

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地表水的污染也会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可以分为三大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气提技术、渗透反应墙和土壤气采样等。

气提技术通过将气体通入地下水中,气体与挥发性有机物质相互作用,使其挥发出来,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

渗透反应墙是一种通过在地下水的流动路径上建立一个用于去除污染物的反应屏障的方法,常用的反应物包括铁、石墨、膨润土等。

土壤气采样则是通过采集地下水下的气体样本来检测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方法和吸附剂方法。

氧化还原方法通过引入氧气或其他氧化剂来促使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

吸附剂方法则通过将吸附剂引入地下水中来吸附有机污染物,常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天然界面活性剂等。

生物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生物吸附两种。

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来去除污染物,常用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

生物吸附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吸附性能来吸附污染物。

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

除了上述技术措施外,加强监测和管理也是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地下水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管理制度,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地下水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技术措施,加强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减轻地下水污染的影响,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至关重要。

一、土壤污染的现状与危害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呈现出从工业污染向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延伸,从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扩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土壤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重金属(如镉、汞、铅等)、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烃等)、放射性物质等。

土壤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受污染的土壤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降低。

例如,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的农作物可能含有超标的重金属,食用这些农产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引发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其次,土壤污染会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

此外,土壤污染还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

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预防土壤污染的发生。

同时,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要及时采取治理和修复措施,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恶化。

2、分类治理,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理与修复方案。

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存在差异,因此治理与修复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3、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同时要与土地规划、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实现协同治理。

4、公众参与,全程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治理与修复过程的监督,确保治理效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技术方法1、物理修复技术(1)土壤置换法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换上未受污染的土壤。

(完整)关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完整)关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1)源头上控制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企业应从设计、管理中防止和减少污染物料的跑,冒,滴,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工艺、管道、设备、土建、给排水、总图布置等防止污染物泄露的措施。

在处理或贮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设置防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均能被回收,从而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设计强酸或强碱操作的区域的地基、地面、围墙、排水沟均通过耐酸碱混凝土或耐酸碱胶泥或花岗岩处理;其他操作区域的地基、地面均铺设防渗漏地基.严格按照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设计施工.设计化学物质的输送管线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设地下贮罐。

地下集水池经过酸性防腐和防渗漏处理。

企业危险废物临时堆场设置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固废临时堆场应采取防雨淋、防扬散、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以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企业与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危险废物仓库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产业园监控中心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联网。

(2)地下水污染监控建立企业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要求企业在运行期严格管理,加强巡检,及时发现污染物泄漏;一旦出现泄漏及时处理,检查检修设备,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建立企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照装置制定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

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周围社会预案,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组织装专业队伍负责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时间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

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事故的扩散,扩大,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事件诱因: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废水中污染物质、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或其渗透液)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事件类型:1、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水体和土壤;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3、固体废物堆积、掩埋等处理污染水体和土壤;4、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发生泄漏处理不当污染水体和土壤。

遏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遏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遏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简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土壤和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污染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遏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成为当务之急。

污染原因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活动、农业实践、废物处理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工业活动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物常常因错误的排放或意外泄漏而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系统。

农业实践中的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废弃物也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

废物处理不完全或不恰当也会引起地下水被有害物质污染的问题。

影响及风险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多重风险和影响。

污染物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后会逐渐累积并扩散,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土壤和地下水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污染后的土壤和地下水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也会污染农作物,威胁食品安全。

对策与措施为了遏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需要采取综合的对策和措施,包括1. 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和执法机构的职责,加强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2. 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并推动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管理。

3. 健全农业环境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提倡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合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止其对土壤和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

4. 强化城市废物处理加强城市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固体废物处理和垃圾分类能力,避免废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不可逆转的污染。

5. 加强监测与修复建立健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追踪污染源,加强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有效的修复方法和措施。

6.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共同参与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行动中来。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

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治理背景与概述地下水是指地壳下部水文系统中的地下水资源。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不断推进,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需求。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和乡村饮水问题。

但是,随着地下水的大规模开采,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目前,全国面积约占7%的中国地下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或过度开采的影响,这一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现状常见的环境问题1. 水源枯竭地下水开采大规模,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不仅影响城市的正常供水,也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2. 地面下陷地下水长时间过度开采会导致地面下陷,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的稳定性。

3. 污染地下水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如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渗入等。

污染的地下水会给城市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危害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会造成以下危害:1.造成地面下陷,影响城市建设;2.地下水长时间过度开采和污染,导致水源优质化、供水困难;3.地下水污染会危害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治理为了治理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应对地下水开采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开采企业的合法经营、及时应对违规开采、实施惩处等。

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体系,有效地了解地下水的使用和污染情况。

2.量化用水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计划,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指标,并对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审核,规范地下水的开采。

3.综合治理措施(a)加大污染源的治理,加强有机物和重金属的管理。

(b)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回收利用,将适度处理后的污水回收利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降低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

(c)推广雨水收集利用,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

结论地下水是一项重要的水资源,但是过度开采和污染会对城市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等措施,才能够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上控制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企业应从设计、管理中防止和减少污染物料的跑,冒,滴,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工艺、管道、设备、土建、给排水、总图布置等防止污染物泄露的措施。

在处理或贮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设置防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均能被回收,从而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设计强酸或强碱操作的区域的地基、地面、围墙、排水沟均通过耐酸碱混凝土或耐酸碱胶泥或花岗岩处理;其他操作区域的地基、地面均铺设防渗漏地基。

严格按照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设计施工。

设计化学物质的输送管线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设地下贮罐。

地下集水池经过酸性防腐和防渗漏处理。

企业危险废物临时堆场设置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固废临时堆场应采取防雨淋、防扬散、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以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企业与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危险废物仓库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产业园监控中心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联网。

(2)地下水污染监控
建立企业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要求企业在运行期严格管理,加强巡检,及时发现污染物泄漏;一旦出现泄漏及时处理,检查检修设备,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
建立企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照装置制定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

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周围
社会预案,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组织装专业队伍负责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时间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

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事故的扩散,扩大,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事件诱因: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废水中污染物质、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或其渗透液)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事件类型:
1、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水体和土壤;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3、固体废物堆积、掩埋等处理污染水体和土壤;
4、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发生泄漏处理不当污染水体和土壤。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中重金属或类金属污染对居民的危害通过农作物和水进入人体;(痛痛病)
2、农药污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首先使土壤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极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3、生物性污染:是当前土壤污染的重要危害,影响面广,可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破伤风及肉毒中毒等。

对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危害也是持续的、具有积累性的;使地下水与土壤质量下降,造成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体健康。

预防措施:
1、从设计、管理中防止和减少污染物料的跑,冒,滴,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工艺、管道、设备、土建、给排水、总图布置等防止污染物泄露的措施。

在处理或贮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设置防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均能被回收,从而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2、设计强酸或强碱操作的区域的地基、地面、围墙、排水沟均通过耐酸碱混凝土或耐酸碱胶泥或花岗岩处理;其他操作区域的地基、地面均铺设防渗漏地基。

严格按照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设计施工。

设计化学物质的输送管线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设地下贮罐。

地下集水池经过酸性防腐和防渗漏处理。

3、固废临时堆场应采取防雨淋、防扬散、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以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4、企业与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危险废物仓库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产业园监控中心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联网。

5、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要求企业在运行期严格管理,加强巡检,及时发现污染物泄漏;一旦出现泄漏及时处理,检查检修设备,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

6、建立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照装置制定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

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周围社会预案,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

组织装专业队伍负责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时间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

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采取紧急措施制
止事故的扩散,扩大,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事故源或事故环节的封堵与切断措施?(治理措施)
地下水污染治理措施:
1、物理处理法。

包括屏蔽法,即在地下建立各种物理屏障,将受污染水体圈闭起来,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被动收集法,即在地下水流的下游挖一条足够深的沟道,在沟内布置收集系统,将水面漂浮的污染物质如油类污染物等收集起来,或将所有受污染地下水收集起来以便处理的一种方法。

2、水动力控制法,是利用井群系统,通过抽水或向含水层注水,认为地改变地下水的水利梯度,从而将受污染水体与清洁水体分隔开来。

3、抽出处理法。

包括物理法,主要有吸附法、重力分离法、过滤法、反渗透法、气吹法和焚烧法等;化学法,主要有混凝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和中和法等;生物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消化法和土壤处置法等。

4、原位处理法。

包括物理化学处理法及生物处理法。

物理化学处理法主要包括加药法(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渗透性处理床(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条沟,该沟挖至含水层底部基岩层或不透水粘土层,然后在沟内填充能与污染物反应的透水性介质,受污染地下水流入沟内后与该介质发生反应,生成无害化产物或沉淀物而被去除)、土壤改性法(利用土壤中的粘土层,通过注射井在原位注入表面活性剂及有机改性物质,使土壤中的粘土转变为有机粘土)、冲洗法(对于有机烃类污染,可用空气冲洗,即将空气注入到受污染区域底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污染物中的挥发性组分会随空气一起溢出,再用集气系统将气体进行收集处理;也可采用蒸汽冲洗,蒸汽不仅可以使挥发性组分溢出,还可以使有机物热解;另外,用酒精冲洗亦可)、射频放电加热法(通入电流使污染物降解)。

生物处理法主
要有生物气冲技术(该技术与原位物化法中的气冲技术相似,都是将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底部,所不同的是生物气冲的供气量要小一些,只要能达到刺激微生物生长的供气量即可)、溶气水供养技术(大大提高氧的传递效率)、过氧化氢供氧技术(把过氧化氢作为氧源注入到受污染地下水中,过氧化氢分解以后产生氧以供给微生物生长)。

土壤污染修复措施:
1、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特性,或利用植物及其根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吸收、转移、降解、挥发,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最终使土壤功能得到恢复。

植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安全、成本低、就地、土壤免遭扰动、生态协调及环境美化功能等特点.又被称之为绿色修复;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绿色、廉价的生物修复途径。

植物修复技术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尤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特别显著。

根据修复作用、过程和机理的不同,植物修复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

2、动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的动物吸收和积累有毒有害污染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比例,达到修复和治理污染土壤的目的。

3、微生物修复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具有吸收、沉淀、氧化、还原和降解等作用。

从而降低或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将微生物降解技术有意识地大规模应用于受污染的土壤治理仅仅十几年。

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对微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一些实际的处理工程,从而证实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有效、可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