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诗歌汇总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的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歌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

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1.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欣赏提示第一部分(前六句),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

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后十句),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

“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答案

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答案

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②题。

(6分)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3分)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读下面的词,完成①-③题。

(7分)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2017高考诗歌鉴赏

2017高考诗歌鉴赏

【注释】 ⑴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
⑵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 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 诚和豪爽。 ⑶箸(zhù):筷子。 ⑷举:抬。 ⑸蹉跎(cuō tuó):不顺利,虚度光阴。 ⑹合被:应该被。合,应该。 ⑺才名:才气与名望。 ⑻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旧历九月被贬 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 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公元827年,方得回京,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
⑵长恨:指诗人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此诗 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 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 风人之情,美刺之旨。
⑶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 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 《诗经》中的“雅诗”。雅诗中有许多政治讽刺 诗。《秦中吟》正是劝谏皇帝改革弊政的政治讽 喻诗。
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 欧阳修一生最喜奖拔才士,本诗写出他主持礼部 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 肃穆而充满生气,他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 到喜悦。
【注释】 ①礼部:官署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
贡举。 贡院:科举时代会试考试之所。 ②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 ③席:犹言列坐。古诗百科 ④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
【译文】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 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 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 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 渡光阴。
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 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2017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高考古诗歌

2017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高考古诗歌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背诵诗歌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背诵诗歌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句默写( 含答案 )( 山东卷 )15.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 3 个小题)(6 分)(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荀子 ?劝学》 )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 李白《蜀道难》 )(2)臣生当陨首,。

( 李密《陈情表》 )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 !( 苏轼《赤壁赋》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与子偕老。

( 《诗经 ?敲鼓》 )鹤汀凫渚, ;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 王勃《滕王阁序》 )(4)子曰:“君子和而不一样,。

” ( 《论语 ?子路》 )夕阳楼头,断鸿声里,。

(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 (1) 圣心备焉万夫莫开(2)死当结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执子之手穷岛屿之萦回(4)小人同而不睦江南游子( 安徽卷 )10. 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 假如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甲:丞相祠堂哪处寻 ?锦官城外柏丛林。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

( 杜甫《蜀相》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襟。

乙: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帮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未老莫返乡, ________________。

( 韦庄《菩萨蛮》 )(4)舞榭歌台, 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 )(5)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007-2017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已经校对打印用

2007-2017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已经校对打印用

2007-2017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11分)(2017)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2016年)(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5年)(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4年)(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
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5.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 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 “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 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新课标3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 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 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 :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 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者在自谦。
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标题:考试,地点,考官(阅)
,11分)(新课标1卷)
1、考场环境、肃穆,群英毕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2、激烈、安静;内心喜悦 3、选拔人才条件,人才济济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4、自己老病,精神不好,拜托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同责仁任,感谦,逊使之命词感。。爱惜人才,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
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
自居第一。
14.BD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
君主扣留。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 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 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 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 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 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
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 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 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标题 作者 注释
正 文
地点,考试,阅:主考,即事抒情诗 欧阳修
关键字 自惭,自谦懂说法, 景 焚香、群英毕至,无哗,安静,才华横 溢。人才济济,心情喜悦 事 进士考试场景及自己内心的感受。
尾句 鉴,识别人才的使命和责任。 情 喜悦,使命和责任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
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
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
的意思。
14.CD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