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诗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5 分)1.(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3卷语文(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高考全国卷1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

高考全国卷1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2017全国卷1高考语文要想考高分,不仅要扎实掌握基本知识,而且学会一些万能答题公式技巧是必须的,语文答题有一定的套路,大家在复习时最好能找到答案规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全国卷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及答题套路》,供参考。
12017全国卷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分值由于2017年高考还没有开始,小编整理了2016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真题中各题型分值,供大家参考。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题,6分9题,5分怎样读懂一首诗?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分析诗题的中人和事。
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12017全国卷1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幺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
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语文高考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5 赏析语言之炼句——“法”“情”合一,玩赏佳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服兵役劳役或因公外出都叫“行役”,“鼓鼙”泛指战争。首联
是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移”与“出”两个动词写出了裴侍御行程的轻快。 C.“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别梦”指离别后的思念之梦,“关西”借
炼句题考的一般都是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句子,熔铸了作者强烈感 情的句子。这种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 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 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 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
点拨关键
根据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颈联在结构中起到 “转”的作用(也不可一概而论)。这个“转”,主要表现在两点:内容 的转变、表达的转变。当然,在结构上也有照应标题、前后呼应或为下 文做铺垫的作用。
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说:诗的“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 发句好尤难得”。一首好诗往往奇思妙构,常在诗的首句即由天而降, 令读者眼陡然为之一亮,神顿然为之一振,心急情迫,必欲尽快读完全 诗。
注 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的南康。
鉴赏 八月秋高,苏轼南下,舟渡长湖,在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的是万 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再细看,就见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 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这种萧疏的秋景,和作者万里投荒的心境,已经融 合为一,读者也不知是秋色触发了他的愁思,还是他心头的寒风吹饱了征帆, 胸间的乌云笼罩着孤山。景与情已经结合成了诗的意象,荡漾出无尽悲凉的气 氛,浸染着读者的心绪。 从这一股氛围里,终于霜钟一样撞出了作者撼人心胸的慨叹:“许国心犹在, 匡时术已虚。”报国之志犹存,而济世已经乏术了。前句是说的真情,后句却 是发的牢骚。苏轼有许国之心,也有匡时之术,可惜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心 中极愤然。用一“虚”字,看似自谦自责,其实是体现着“怨而不怒”的君子 气度,而它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却更耐人寻味。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3分)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A.②③⑥④①⑤B.②⑥③④⑤①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⑤①②③⑥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步: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 香本山诗创居作士背,景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 其唐曾宪宗祖元父和时十迁年居(下81邽5年,)生诗于人白河居南易新因郑在。朝是中直 唐言代不阿伟,大作的讽现谕实诗主针砭义时诗弊人,,触唐怒代了权三贵大,诗从人而遭 之谗一被贬。江白州居(易今与江元西九稹江共)同。倡在导这新段时乐期府里运,动诗,人 世 白 平 官 白 长 《极中道自此然至称 居 易 居 庆 卖为看路己;也苦出作的前”翰“易通易集炭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 追 辈 。林元的俗在翁》,诗全求的自学白诗,洛传》从人面并李己士”歌有阳世、他专的不、虽、,题“逝《,写门总后杜在左与材诗世琵代给对结悔亦政好自与,穷治赞刘广魔,琶表友己回认悴宦善禹泛”葬行诗元前顾为终途大锡,和于》作稹半。“身上夫并形“香等有的 生 他诗 , 遭。称 式 诗 山《 。书的痛人“挫公“ 多 王 。长信生苦多今,活,蹇之但《元刘 样 有”恨道愤”迍多与白 ,之歌《84路激,穷年元” 语称白 》6和,自,来九年。 言。氏 、创但古理所书,作对如固创》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新题型,不过一 般难度不大,理解诗歌是前提,只要准确理解了诗歌, 就能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就是选项之间的协调 一致性,切忌想当然,要将选项对照诗歌理解落到实 处和细微处。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
表达的情感态度。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 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 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 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 虑,意思对即可。
•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去年是对比鉴赏,今年是定向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这 道题同去年相比难度降低了。
• 思维拓展:这道题目的本身并不难,但容易在写答案的 时候忘记了定向——规定的切入角度“戏赠”,故而, 答案必须围绕“戏”来组织。重点在于准确理解诗歌的 内容和思想感情。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 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 “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 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 篇。④伏:服气。
• 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 会留下我的声名。
• 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 集已经完成。
第三步:分析作答
• 原题再现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_____(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 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 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艺术手法)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 绅诗歌创作的意思。(对诗句理解,解读)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 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表达的思想感情)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 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对诗句理解,解读)
谢谢!
思路点拨:注意答题的切入角度“戏赠”,重点抓住 “戏”字,分析是各种表达的思想情感。答案必须从 诗歌的内容出发,“戏赠”的对象是友人,实际要表 达的是自己,是戏言——夸耀自己,自鸣得意;更是 对现实的含蓄表达——“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 有名”,对功名富贵的的不在意与不得的无奈。
• 【试题答案】①诗人戏谑有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 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 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 【解析】
命题透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的理解 和分析能力。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两项。 思路点拨:C项“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 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注释中明确指 出“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属于曲解文意。 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原诗中无据。 且从“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一句看, 作者表达的是不在意当时的福贵,而追求文章能够扬 名后世。属于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 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 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
第二步:翻译和理解
• 译文:
•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 《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
• 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 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
相较2016年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新变化体
2现01在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 (新课标Ⅲ)
诗歌鉴赏与2016年的曹翰的《—内—古宴代奉诗诏歌作阅读》 相比,阅读难度小了很多。但由于多了双 项选择题,可能得分的差距将更加大。主 观题仍然考查思想情感的分析,继续回避 考查表达技巧的分析。
原题再现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 5.(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