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后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读后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22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散文化的语言,浅显的事例,使我坚信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

如何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我读后梳理如下:
一、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很难驾驭课堂,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很难想象一个根本不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是如何上课的,把教学当成是任务,碌碌无为,毫无激情,自然不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

二、用爱心称赞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可以使学困生克服厌学和自卑,学习进步,让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

对上课不爱说话的学生,我在班中进行座位重组,把不善言语的学生和表现能力强的编成一组,让学生有发言表现的机会,给每位学生增强开口的信心。

三、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自己的课堂,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内外要知道数学就在我们中间,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而且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我想我们老师只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热情引导,常给他们正面的鼓励,信任和宽容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学生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你所教的学科。

2018.6.28。

教育专著读后感【优秀11篇】

教育专著读后感【优秀11篇】

教育专著读后感【优秀11篇】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一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一丝曙光,引领着我走出教育的误区,走向光明。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我深感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以下是我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体会:“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陶行知讲生活就是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

”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

”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

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

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

“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

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

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

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精选10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精选10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精选10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暑假期间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

书中用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教学中应该怎么做: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身也曾经是个孩子。

"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关怀他们,赞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身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自身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想如此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呀"这种情况了。

因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学生能过理解什么、应该理解什么。

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以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阻力与困难,引导学生客服困难并解决问题。

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的财富。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身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

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

但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我把这段话反复读了好多遍,同时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怎样让学生热爱我的学科?” 通过阅读,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如下几个实践案例:本学年,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工作。

我们班的王婷蕊同学,是个可怜的孩子。

从小父母离婚,在姥姥家生活,去年年底,他的姥爷生病住院,花去了很多钱,最后也没有治好,姥姥经不重这样的打击,对她的生活学习也不闻不问,这个孩子可以说没人关心。

课堂上,我每隔几分钟都要看看他在干什么,这个孩子,需要关注,而我,只能在学校多多关心他,不让他掉队。

一次,丁铭洋没有完成作业,我刚开口问他,他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了,看来他的自尊心很强,我马上停了下来,把他带到了办公室。

因为是最后一节课了,我先问他:“你饿吗?”他点点头,我拿出一包小饼干塞给他:“先吃了再说。

”丁铭洋很不好意思,转过头去藏着吃了起来,看到这个动作,我心里一阵泛酸。

等他吃完了,他告诉我妈妈没有给姥姥寄钱,他们娘俩没有饭吃,也没有辅导他写作业。

我问他:“你能自己读题做题吗?试试看,怎么样?”。

半个小时后,王婷蕊拿练习册给我看,除了一道复杂题目,其它他都做出来了,我鼓励他:“你看,你已经能自己做题了,所以不用非要姥姥陪着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圈起来,第二天找老师解答,好不好?”他使劲点了点头,从那之后,王婷蕊每次的作业都做的很好,而且成绩一直在进步,这个单元的测试,他还得了一百分。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篇一假期中,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作为9月新入职的教师,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通过阅读,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建议:一、“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教育大师他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知识没有加以运用。

这几句话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及本地学情很多学生直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大多科目主要就是让学生多识记、多背诵,尽量做到脱口而出,而往往忽略了给学生留取足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此出现学生虽对记忆内容运用熟练,可是实际操作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例如:学生能够记住在对文字修饰时,需要选中,每次问都能很快说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都在重复“老师,怎么做”,“老师,帮帮我”分析原因学生只是单纯学会了背诵与记忆,却把开启智慧大门那把金光闪闪的钥匙——思考遗忘了,他们照搬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学习的知识不能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活学活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没有最大限度的拓深和了解,这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采用科学的引导方法,多给予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由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完成了知识间相互迁移的目标。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是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条建议,作为教师从内心而言,希望每个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促进自己更加投入地教学,信息技术是学生很喜欢的一个科目,刚开始入职,我为此感到开心,但只到第三周,我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感兴趣,更多是认为在上课中的休息,玩游戏。

这让我在那段时间很失落,因为这与我入职前的想法是有区别的。

而事实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表现不够积极主动、态度冷漠,让人焦虑。

刚开始,我还耐心地引导、帮助,可随着时间的积累,班级较多,一周只有一节课,我的耐性似乎消耗殆尽,心想着也许这孩子确实不适合学信息技术,觉得他们基础太差,自己已经尽力问心无愧,却没有像苏老那样积极地想各种方法查找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唤醒他,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哪怕取得向前一小步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

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

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

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

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

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

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

读后感

读后感

读后感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

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

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

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

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

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21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21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21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1以前,读教育学的著作时,总是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书中的理论知识很完美,可是对于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是没有操作性强的指导提议。

觉得资料很枯燥,很乏味,没有意思。

可是当我有幸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提议》后,完全改变了我以前对教育著作的认识,觉得它们不再枯燥不再乏味了。

在书中,作者用真实生动的案例来告诉我们一条条对我们教学来说具有指导性的提议,能够帮忙我们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在书中,作者就像是在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其中的一条,是作者对我们的教导,“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读过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在各个方面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可是在我细细的`品读之后,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我的性格,孩子们是有差异的。

当然在学习领域中,就是表此刻“智力上”的差异。

相信在工作中我们都以往有过这样的感叹:“同一个教师教的,同一个教室里坐着,学习的成绩却是天地之差”,“同样的一节课,有的学生掌握的相当完美,而有的学生什么也不会”,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的差异性也会在智力上有所表现。

而作者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更是用了儿童提水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

因为我们都明白儿童的身高、体重、力气等都不一样,还有性别的不一样,肯定是提水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如果非要让体弱瘦小的人和身强力壮的人提水一样多不可,那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体弱瘦小的人会元气大伤,到第二天就什么也干不了了。

因为差异性的存在,学习出现不一样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应对着这样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再“一视同仁”了。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它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力,理解力,根据学生的不一样层次的需求,授课的资料能够做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做到学困生有点收获,中等生收获多点,优等生全部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总在想: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该怎样让学生真正热爱我的学科呢?
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低年级体育课。

表面上看起来,体育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如遇特殊情况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时,学生会叹息、会遗憾。

曾经多次反思过这种现象,是不是学生真的热爱我这门学科。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方形的教室成了他们主要的“根据地”,而固定的、不到一平米的座位成了占他们较多时间的、有限的活动空间,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他们而言,尤显束缚与无奈。

因此,能充分让他们享受阳光,享受足够活动空间的体育课成了他们放松身心、舒展筋骨、愉悦心情的重要部分,体育课也从特殊的课堂形式上赢得了学生的青睐。

面对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对体育课形式上的热爱,更应该让他们喜欢体育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热衷于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为具备良好的体魄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课中,我经常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喜欢所学的内容。

如,在一年级广播体操教学中,我采用了儿歌教学法。

即把广播体操枯燥的口令转换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且融合了动作特点的儿歌,让学生在熟记儿歌的基础上,乐于经常反复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兴趣,还在课间乐于边说边练的情形下保证了练习的时
间,为一年级能在早操时尽快与全校各个年级相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跳短绳教学中,面对协调性相对较好、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与一部分协调性相对较弱、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法。

即,在学得快,跳得好的同学之间开展跳绳竞赛,或提出更高要求。

对学得慢,不会跳的学生采取简化动作要求,定低指标的方法鼓励其朝着目标努力。

这样,强者在高要求中更强,弱者在不断的努力中也能取得新的进步。

既然,我们所任教的每一门学科都对学生健康、和谐、智慧地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就有责任让学生热爱我们的学科,在我们的学科中汲取一生的营养,为豪壮的生命奠基。

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