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秦汉思想科技文化(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第2讲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 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 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2.文学: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 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 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 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 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 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4.书法 (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 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 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2.文学: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水利灌溉 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 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 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 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 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 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 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4.书法 (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思想和科技文化(共48张PPT)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
__儒__家__经__典__,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
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_先__秦__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
重点1 展现人情世界趋向平民化的文学特点 【史料印证】
史料一 (2015·高考江苏卷)
1.历史素养——历史概念解读
(2015·高考福建卷)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
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
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
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文化,是封建正统思 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 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上林赋》。
古代中国文学成就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编《诗经》作为 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 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 恢弘气势的时代。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1.背景: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
__儒__家__经__典__,批评时政,反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以警告天
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_先__秦__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
重点1 展现人情世界趋向平民化的文学特点 【史料印证】
史料一 (2015·高考江苏卷)
1.历史素养——历史概念解读
(2015·高考福建卷)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
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
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
意是指( )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文化,是封建正统思 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 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材料二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
《上林赋》。
古代中国文学成就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编《诗经》作为 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操。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 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描绘 恢弘气势的时代。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19张PPT)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P29)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史记·秦始皇本纪》(P55)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P79)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史学价值: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 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活: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一、秦汉时期的科技 2.医学成就 张仲景 时期:东汉末年
西汉经穴漆人 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 整的人体经穴模型,展 现了西汉的医学水平。
成就:① 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 结了多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2.宗教 道教
创立时间:东汉末年 创立者及派别:
张角——太平道 张陵——五斗米道
佛教
创立时间、地点:约公元前6世纪 古代印度
传入中国过程: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2.宗教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3.思想
《论衡》书影
作者: 王充
——《史记·大宛列传》(P79)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
1.史学 《史记》
体现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
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
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高三历史秦汉时期的文化精品PPT课件

; 太阳gg注册
gwh41iyc
娘——”乐韵正要说话,宝音忙止了她道:“我只是风吹得头晕了。”声音微弱,只比死人多口气。柳少姨娘就不敢再说话,宝音进了房间, 刘晨寂已来了。乐韵忙着安置刘晨寂就坐、奉茶奉水,悄悄把怀中一条帕子塞给刘晨寂,上头浸了宝音吐鱼泡膜带出来的一些儿柚子茶,嘱刘 晨寂回去查验。刘晨寂把脉,原无它症,指尖放开,批道:“弦脉微涩,劳顿了。”斟改了药方,告辞离去。带走了乐韵那条帕子。柳少姨娘 陪宝音坐了会儿,说些话,却是明柯弄了只虫子来,号称全城健将,结果一战就被人咬断了腿,亏空不少彩头,二少爷气坏了,砸了那虫盆子, 差点没打断你明柯的腿,一帮姨娘劝着停了,刘四姨娘兄弟则入伙一家商埠,那商埠最近一发红火了,添了不少地皮产业,把江上一半儿营运 都包了! 宝音耳中听着,披衣半坐起来,拿个柳少姨娘画的木片把玩——这木片手掌见方,一次做得十几二十件,画上花鸟鱼虫、写上大字, 给大少奶奶房里长孙少爷认字儿玩的,外头嘉颜来了。嘉颜问了表 、少姨奶奶的安,动问表 是否想搬回自己院子,也听说表 刚刚劳顿了,又 不好些,反复声明表 要暂时不搬,也就算了,想回去时,只管叫个丫头说一声。柳少姨娘在旁边笑着留宝音多住些时日。宝音谢了嘉颜、柳少 姨娘,披着衣裳起来,道适才略有头晕,其实不妨了,还是回自己院子住的好。另一边,二老爷他们在跟老太太谈话。谈至红日中天,说些什 么?门一阖,连嘉颜都避开,老太太先对明远道:“你中了举,也能有功名了,是安身立业的苏家儿男了,有几件事,该给你晓得了。”便把 官中、宫中一些秘事,开宗明义告于他知道,大老爷、二老爷在旁边,添说些细节。明远听下来,有些是早猜到的、有些想都不敢想,不觉汗 出。最紧要的,是那无头信纸,先是要把那笔银子付了,再是勒索出于何人之手,老太太的意思,还是查访着。布袋上的线索,嘉颜去查访, 她已经查实棉布确实是老沙铺子的出品,这厚棉布结实耐用,从上一代起就开始卖,一直卖得很好,一时也找不出买主中谁可疑。缝实袋口的 棉线,也像老沙铺子搭着卖的线团,买主更杂了。这条路子,看来查不下去。信纸,大老爷着人访了,乃是街头小商小贩卖瓜子、卖花生、卖 姜糖用的纸,事先裁成几寸见方,一撂撂备在挑子里,哪位行人叫个几文、一角的,他们就拈出一张约,利索的旋个漏斗,把货色倾进去装着, 封了角,递给行人,行人要说:“一张太薄了,再垫些呗!”他们也肯多给个几张,反正便宜。在锦城行路的,谁都能弄到这纸。而墨呢,似 乎不是什么太好的墨,也没什么特别印记,大老爷黔驴技穷了。老太太作主,布袋和纸墨,都移交给明远勘查,练练他的本事,至于付银子的 事,则交给二老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思考: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 竹木简、帛。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 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 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美]德克· 卜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造纸术问世前人类的书写材料 古埃及纸草: 易断裂,难以保存 巴比伦泥板: 笨重 印度桦树皮: 不易保存 希腊羊皮: 昂贵 甲骨;青铜;竹木简;丝絮 中国: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2.备考策略:(1)首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 大一统,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角度归 纳相知识,形成秦汉时期总的时代特点。 (2)秦汉政治是相似的,但是,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却差 异很大,学习中注意归验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 影响,并能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
一、秦朝文化
统一文字
(1)小篆: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 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 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 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 定。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 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 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 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 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 《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 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儒生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 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 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 即为“坑儒”。
课时4+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备选要点 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特征与历史价值 (1)基本特征: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汉初复杂、多元并存的东亚地缘政 治格局;丝绸之路的开辟是西汉王朝处理对匈奴关系方面的战略性附属物,具有历史 无意识性;古代丝绸之路内涵的扩大化与多样化、发展过程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2)历史价值: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 大网络;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 往来;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 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 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中央官学:汉朝设立的__太__学__,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 和教育行政机构。 地方官学:自汉朝开始设立
【名师点拨】 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
体系建模
复习任务一 秦汉时期的经济——(核心词:铁犁牛耕、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丝绸之路) 【复盘·知识体系化】 一、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整合】 必修上册第3、4课,选择性必修1第15课、第16课、第17课,选择性必修 2第1课、第4课、第7课、第12课,概括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思考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由汉武帝推动而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伸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物流 通道;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让中国融入世界并逐渐发挥影响力的中西交通要道。
【核心要点】 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特点 (1)体现了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本质。 (2)客观上为商贾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改革内容具有兼顾性和可行性。 ①盐铁专卖和币制改革,是针对经济资源中必须由国家管制的部分采取的,主要是 加强中央财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均输平准”仅仅是由国家参与商品流通利润分 配,并未禁止商人从事其他商品的贩运贸易。 ②汉武帝把少府皇室财政收入攒归“大农”和帛定算缗政策。
《汉代的科技与文化》秦汉统一王朝PPT课件

⑥舂捣
⑨晒纸
⑩揭纸
• 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创造对人类文化开展 有什么奉献?
〔1〕造纸术创造之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都不理想,不利 于文化的传播。
〔2〕 造纸术的创造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 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 遍的书写材料。
〔3〕造纸术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教育的推 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有利于人类文化 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奉献。
道。佛教宣扬弃恶扬善、扶贫济困、众生平等以及生死轮回、因 果报应等观念。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 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死后进入西天极乐世界,在来世得
到幸福。
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
万年寺普贤金铜像
峨眉金顶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
观音造像 普陀山
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
地藏菩萨 九华山
1、 西汉 前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了纸。
东汉时期, 蔡伦 改进了造纸术,人们把他
改进蔡的侯纸纸称为
。
2、东汉时期,有“医圣 〞之称的医学家
是 张仲景 ,他著有? 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
中医治疗了学 ________的根底。
3、华佗研制成了全身麻醉的药剂 麻沸散 ,
这是世界医药史上的创举,被人们称为 神医 。
愿知识与您相伴 让我们共同成长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三、佛教东传与 道教的产生
佛教的诞生
公元前6世纪,印度 释迦部落王子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创立了佛教。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 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1.佛教东来
佛教在中国的开展
大
慈
肚
颜
能
复习课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共23页ppt

2.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以 法 家 思 想 为 主 导 , 令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 律,使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即秦律。
(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其实质在于统一思想、统一人心。它是在确立了郡县制这 一治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换句话说,秦并六国,光有统一的政治制度还是不够的, 必须进而统一人心、统一思想。郡县制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用它来代替封建制是一 种历史的进步;统一人心、统一思想也是当时形势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原则上讲, 李斯的建议是应当肯定的。因此,秦始皇也就理所当然地采纳了这一建议,把它作为 秦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了。
——李英华:《秦汉之际国家意识形态通论》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 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汉初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本题属于观点提炼评述类试题。其解题步骤为: (1)提炼观点:抓住史料主旨句,史料第一句属于主旨句,论述的核心是儒法之争,而争论的结果是汉代 儒法合流。上述考生观点概括不够全面。 (2)评述观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儒法之争的实质或主要分歧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从春秋 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分析出现儒法合流的原因。 (3)升华认识:归结出主流思想的演变取决于社会潮流的变化。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 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从另一方面 ,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 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 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材料中 武帝时相对于汉初 发生了什么变化?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 实行内朝外朝 实行察举制 盐铁官营,发展经济 打匈奴,通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经济恢复,国力强 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土地 兼并、王国问题,匈奴威胁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解答
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2
1.科技方面:
( 1 ) 造 纸 术 : 西 汉 时 期 发 明 纸 , 东 汉 时 蔡伦改进造纸术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2)地位:儒家思想官方化;
罢黜百家=?禁绝他家
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它学派加以“灭”、“绝 ”,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其它学说只是被剥 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 压。
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 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相 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 ……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 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儒表法里, 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 2、董仲舒主张: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特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
【核心突破】 对比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特点
为现实政治服务 外儒内法,兼采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表彰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
2.影响:儒学成为正统、主流
【核心突破】 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
史料1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 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 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 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各家思想
官方化,是封建正 地位
统思想
讨论现实问题 是对“真理”的追求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
人文主义色彩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 2、董仲舒主张: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特点:
春秋大一统
(1)内容: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 家宗教化(属于唯心主义);外儒内法。
【命题视角】
已考视角
1.命题点:汉代以后法律的伦理化 【典例1】 (2014·全国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 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 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 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 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 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四、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启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
【研读教材】 史实巧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个核心:天人感应。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两大转变:由法家思想到黄老之学再到董仲舒新儒学。 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 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三大影响: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3、影响: 积极: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作用; 消极: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思想文化成为 政治附庸。(从百家争鸣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文化专制转型,宽容转向了专制。)
【研读教材】
秦律和罗马法的异同专题总结提升
(1)相同点: ①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②都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③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不同点: 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秦律则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适用对象不同:罗马法是由自然法演变而来的,适 用于罗马所有公民;秦律对不同阶级区别对待。
考点2
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2.文字: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 隶书。 3.文学: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 文并用的文体,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 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4.绘画: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东汉墓出土的 壁画《夫妇宴饮图》
【预测命题】
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
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天文历法:秦汉的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汉氾胜之著《氾胜之书》为四大农书之一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专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万世宝典”
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
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
基本原则。(礼法合一)
【命题视角】 已考视角
2.命题点: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统治理念的特点
(2014·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 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 出当时( )
单元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思想文化 治国理念由以法为教向尊崇儒术的转变
【研究纲领】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秦汉的科技成就、文
学成就;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 考纲解读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影响:法律儒家化趋向;外儒内法。
2.秦汉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
小篆——隶书;汉代造纸术;汉赋
《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
秦:法家思想,实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推行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
一、秦朝:采取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儒学受冲击。
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
目不窥园 天人三策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 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外儒内法
待考视角
1.命题点:汉代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2017·佛山二模,25)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
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
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史料主要反映了先秦儒法之争到汉代儒法合流的思想 发展历程。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12分)
【预测命题】
答案示例 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 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 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 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 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 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史料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 “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 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 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 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 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史料2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 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 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 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史论总结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董仲舒将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家 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 2.对民族精神: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及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 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 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秦末农实民行战“争休—生—养楚息汉”之争政—策—西汉建立
材材料料一二 汉兴至,武接帝秦之之初弊,,七诸十侯并年起间,,民国失家 作过五亡廪业半税事庾而一。,大高。(非饥祖l遇ǐ馑乃水n。令旱y凡民ǔ米得,)石卖则尽五子民满千,人,,就给食人而家蜀相府足、食库,汉,余都,死财者十鄙。 京师天之下既钱定累,百民巨亡万盖,臧贯(朽没而有储不存可的校东。西太), 自仓天之子粟不陈能陈具相醇因驷(,同充一溢颜露色积的于四外匹,马腐)败, 而不将可相食或。乘牛车。 ————《《汉书书··食食货货志志》》
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 实行内朝外朝 实行察举制 盐铁官营,发展经济 打匈奴,通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经济恢复,国力强 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土地 兼并、王国问题,匈奴威胁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解答
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2
1.科技方面:
( 1 ) 造 纸 术 : 西 汉 时 期 发 明 纸 , 东 汉 时 蔡伦改进造纸术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2)地位:儒家思想官方化;
罢黜百家=?禁绝他家
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它学派加以“灭”、“绝 ”,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其它学说只是被剥 夺了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而未受灭绝式镇 压。
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 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相 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 ……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 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儒表法里, 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 2、董仲舒主张: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3、特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
【核心突破】 对比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特点
为现实政治服务 外儒内法,兼采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表彰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
2.影响:儒学成为正统、主流
【核心突破】 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
史料1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 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 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 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各家思想
官方化,是封建正 地位
统思想
讨论现实问题 是对“真理”的追求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
人文主义色彩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 2、董仲舒主张: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特点:
春秋大一统
(1)内容: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 家宗教化(属于唯心主义);外儒内法。
【命题视角】
已考视角
1.命题点:汉代以后法律的伦理化 【典例1】 (2014·全国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 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 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 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 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 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四、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启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
【研读教材】 史实巧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个核心:天人感应。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两大转变:由法家思想到黄老之学再到董仲舒新儒学。 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 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三大影响: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
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统治 3、影响: 积极: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作用; 消极: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思想文化成为 政治附庸。(从百家争鸣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的文化专制转型,宽容转向了专制。)
【研读教材】
秦律和罗马法的异同专题总结提升
(1)相同点: ①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②都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③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不同点: 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秦律则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适用对象不同:罗马法是由自然法演变而来的,适 用于罗马所有公民;秦律对不同阶级区别对待。
考点2
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2.文字: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 隶书。 3.文学: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 文并用的文体,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 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4.绘画: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东汉墓出土的 壁画《夫妇宴饮图》
【预测命题】
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
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天文历法:秦汉的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汉氾胜之著《氾胜之书》为四大农书之一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专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万世宝典”
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
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
基本原则。(礼法合一)
【命题视角】 已考视角
2.命题点:汉代以后中国古代统治理念的特点
(2014·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 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 出当时( )
单元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思想文化 治国理念由以法为教向尊崇儒术的转变
【研究纲领】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秦汉的科技成就、文
学成就;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 考纲解读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影响:法律儒家化趋向;外儒内法。
2.秦汉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
小篆——隶书;汉代造纸术;汉赋
《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
秦:法家思想,实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推行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
一、秦朝:采取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儒学受冲击。
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
目不窥园 天人三策
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 汉武帝的统治需要?
①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 ②易导致暴政
②墨家: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
③道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外儒内法
待考视角
1.命题点:汉代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2017·佛山二模,25)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
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
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史料主要反映了先秦儒法之争到汉代儒法合流的思想 发展历程。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12分)
【预测命题】
答案示例 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 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 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 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 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 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史料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 “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 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 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 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 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史料2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 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 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 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
史论总结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董仲舒将孔子教主化、儒学神学化、儒家 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 建社会正统思想 2.对民族精神: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及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 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 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秦末农实民行战“争休—生—养楚息汉”之争政—策—西汉建立
材材料料一二 汉兴至,武接帝秦之之初弊,,七诸十侯并年起间,,民国失家 作过五亡廪业半税事庾而一。,大高。(非饥祖l遇ǐ馑乃水n。令旱y凡民ǔ米得,)石卖则尽五子民满千,人,,就给食人而家蜀相府足、食库,汉,余都,死财者十鄙。 京师天之下既钱定累,百民巨亡万盖,臧贯(朽没而有储不存可的校东。西太), 自仓天之子粟不陈能陈具相醇因驷(,同充一溢颜露色积的于四外匹,马腐)败, 而不将可相食或。乘牛车。 ————《《汉书书··食食货货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