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美国未对使用核武器的原因修订稿
美国如何评价朝鲜战 争

美国如何评价朝鲜战争美国对于朝鲜战争的评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中存在着多种观点和声音。
在朝鲜战争刚刚结束的那段时间,美国国内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较为复杂。
一方面,战争的结局没有达到美国最初的战略目标,这使得一些人认为这是一场“未竟的战争”,是一次战略上的挫折。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强调美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军事力量和对盟友的承诺。
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国部分军事专家和将领认为朝鲜战争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争。
朝鲜半岛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给作战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更是出乎美国的意料,志愿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运用,使得美军在战场上遭遇了重大挑战。
在政治层面,一些美国政客认为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一个局部冲突,是共产主义阵营扩张的表现。
他们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苏联和中国的影响,认为这是对美国及其盟友在亚洲利益的威胁。
然而,也有一些较为客观的声音指出,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误判以及过度干涉,是导致战争爆发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于朝鲜战争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
在历史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
他们研究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试图从中吸取教训。
一些研究指出,朝鲜战争使得美国重新审视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加大了对军事力量的投入和对盟友的支持。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美国意识到,在与拥有强大民族意志和战略智慧的对手作战时,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然而,在大众文化领域,朝鲜战争在美国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相比,关于朝鲜战争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相对较低的关注度。
在国际政治的视角下,朝鲜战争被视为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加剧了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局势,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经历也促使其在后续的国际事务中更加谨慎地评估军事干预的风险和代价。
1954_1979年美中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互动_主动威慑与被动威慑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5一、引言根据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战略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的定义,“威慑理论是一门关于如何巧妙地运用智慧,避免使用现实武力的理论”[1](P8)。
为了防止别国的侵略和避免陷入战争,实施威慑的国家必须具有足够强的武力和使用武力以对抗侵略的意图,以使对方相信:发动攻击所付出的代价将大于其所得。
如果对方真的认为其发动战争将得不偿失的话,它就不会发动战争,这时的威慑战略就是成功的。
威慑理论还认为,“威慑既是军事技术概念,也是心理-政治概念”,“当威胁的基础是建立在足以给进攻者以‘难以承受的打击’的军事力量之上,同时又有明确的意图和坚定的政治意愿来实施这种惩罚时,威胁才是最可信的”[2](P379)。
所以,虽然实施威慑的最主要手段是军事力量,但成功的威慑不仅仅要依靠足够强的军事力量,同时还要依靠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手段。
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支撑,同时也可以给威慑的实施对象以心理压力;而政治手段则可以帮助威慑国传达明确的威慑意图,从而提高威慑效果。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上兵戎相见。
这场战争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鲍大可(Doak Barnett)认为:“朝鲜战争产生了互相疑惧,这种疑惧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毒化了中美关系,开始了长达20年的公开敌对”[3](P414)。
不过,鉴于朝鲜战争的教训,为了避免在朝鲜半岛上再次发生战争,美国实施了旨在防止对方发动进攻的威慑战略,而中国也同样如此。
在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美国就与韩国建立了政治和军事同盟关系,同时对韩国施予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加强韩国的防卫能力。
此外,美国还在韩国部署了战术1954~1979年美中在朝鲜半岛上的战略互动:主动威慑与被动威慑陈宗权(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从朝鲜战争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期内美中两国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的一种威慑性战略互动表现为:美国在朝鲜可能再次发动战争的认知下首先实施了积极主动的威慑,而中国则将美国的威慑行动看成是“备战”行为,于是采取了一种反应式的被动威慑战略。
六十年代美国曾计划对中俄越使用核武器[美]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六十年代美国曾计划对中俄越使用核武器[美]丹尼尔.埃尔斯伯格](https://img.taocdn.com/s3/m/1ea74c697e21af45b307a8e7.png)
六十年代美国曾计划对中俄越使用核武器作者:〔美〕丹尼尔.埃尔斯伯格著约翰逊总统发布电视讲话,再次向广大公众做出保证“不会扩大战争的范围”。
从那天起,我的对越工作也就暂时告一段落。
在此后的竞选中,“不会扩大战争的范围”成为了总统标榜的竞选主题。
但是,这一年夏秋两季,我所接触到的所有华盛顿官员都期望总统在新年伊始发动大规模的侵越战争。
1964年11月3日,选举日时,绝大多数投票人都认为,总统不会扩大战争。
据我所知,政府内部没有人是抱着反战的幻想去投票的。
我已经记不起来自己当时是否有时间去投票,也记不起来麦克诺顿是否也去投票。
我们都在参加国务院跨机构工作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寻求扩大战争的方法。
其实,国防部长一直督促对北越进行轰炸。
麦克诺顿和我一样,一直对美国的轰炸计划表示怀疑。
白宫的会议使其有机会获悉,其实总统对国防部长的观点亦是顾虑重重。
这也是麦克诺顿从会议现场得到的最为重要的消息。
麦克纳马拉一般不会把总统的疑虑和质疑告诉他,至少不会一字不差,绘声绘色地告诉他。
当前秋季早些时候,五角大楼外有人要求对北越发动空袭。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沃尔特·罗斯托发表了一篇文章,要求美国做出声明并采取行动,改变现行的国际秩序。
他认为,北越对南越民族解放阵线的支持,是一种秘密的侵略,而现行的国际秩序极大地限制了美国对侵略行径予以回击的能力。
自1961年以来,罗斯托一直认为,美国应该对北越进行轰炸,而且对北越进行轰炸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只有对侵略的源头进行攻击,才可以遏制潜在的侵略。
”1961年,在一次私人的午餐上,我从麦克纳马拉的谈话中了解到,他和我持有同样的看法。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美国都不会首先在欧洲使用核武器。
一旦美国使用核武器,即使美苏未爆发全面的核战,也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麦克纳马拉一直认为,如果美国首先使用核武器,必然后爆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核战。
此前他也曾提及:“这是彻头彻尾的毁灭!是对整个欧洲的毁灭!”美国人一直给他冠以冷血高效的威名,称其是一名工作起来酷似电脑的冷静专家,可说这番话时,他神情激动,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矜持。
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研究综述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综述近10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中的作用和责任。
朝鲜战争爆发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立。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朝鲜战争的爆发可以被看作是这种意识形态对立的一次直接冲突。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和对朝鲜半岛的政治和军事介入,为这场战争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10年来的研究还表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位置使得美国对该地区的插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这两个国家都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友。
研究者认为,美国通过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和对韩国的支持,试图维持其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对该地区的控制。
研究还发现,冷战后期美国与朝鲜之间的矛盾与对抗加剧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政权的核武器计划以及对南韩的军事威胁引发了美国的担忧和反应。
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朝鲜的矛盾,但在朝鲜持续发展核武器计划的背景下,美国最终采取了军事行动,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研究者还指出,美国内部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因素也影响了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中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美国政府对于朝鲜半岛的政策制定中存在意见分歧和争论。
这些内部政治争议和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对朝鲜政权的敌意和对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
近10年来对朝鲜战争起因中美国因素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地缘政治位置、与朝鲜的矛盾和对抗以及内部政治变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朝鲜战争的爆发。
深入研究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朝鲜战争的复杂性,并对当前世界政治局势有更准确的认识。
为什么美国打朝鲜时,宁可战败也不用原子弹呢?

为什么美国打朝鲜时,宁可战败也不用原子弹呢?
本文导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的结局大家都十分清楚,美国向日本广岛与长崎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随后日本宣布了投降。
很多人会说原子弹只是日本投降的导火索,诚然在各个国家的艰苦奋斗下,二战后期,日本在战场上的表现已经显示了其投降的必然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这两颗原子弹确实也是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
在当时的世界,原子弹还是一个十分高精尖的武器,大多数国家甚至对此闻所未闻,这两颗原子弹的爆炸不仅炸输了日本人,而且也炸醒了其它国家,原来美国已经先进到这种地步了。
其中最受刺激的就是苏联,于是他们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或者说是加快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战期间,各各参战国被打的一塌糊涂,但是只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美国,为什么呢,其一战争并没有发生在美国本土上,其二则是美国是在战争末期才被拉下水的。
所以美国总的来说并没有多么重要的伤亡,这也给了其日后发动朝鲜战争的机会,就在二战刚结束不久,美国就在朝鲜半岛上发动了朝鲜战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抗美援朝。
这场战争的结果我们国人是十分引以为毫的,我们落后的中国打败了当时的世界大哥美国,也因此我们的信心开始一点点地被捡起。
事后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何美国宁愿输掉这场战争也不愿像对待日本那样在朝鲜投放原子弹,可以说是苏联的牵制,因为当时苏联也已经研制出了原子弹,但是这一理由有些牵强。
在小编看来美国不这么做是考虑到舆论的压力。
为什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可以受到国际一致好评,因为那是为了人类的自由解放而做的斗争。
但是朝鲜战争呢,一已私利,时至今日整个世界都不断有战争爆发,但原子弹也从未再出现过,可以说如今它是大国相互制衡的一个秘密武器吧。
论朝核危机产生的背景与根源

论朝核危机产生的背景及根源一、朝核危机产生的背景首先,自从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政府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多边主义、全球合作的政策,转而侧重通过单边(武力)行动来确保美国安全和美国利益。
从而逆转了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发展起来的大国合作,合作安全和综合安全的趋势。
其次,2002年3月份美《核态势审议》报告把包括中、俄、朝在内的7个国家列为潜在核打击目标。
其三,小布什上台后放弃了克林顿政府对朝的“接触”立场,转而发表了对朝的强硬立场,指责朝为“邪恶轴心”、“无赖国家”。
其四,美加强了军事部署重心由欧洲向亚洲转移的速度。
特别在朝鲜半岛,仅2003年上半年,美国就部署了“爱国者”导弹并增添了“斯端克旅”。
同时加强了驻韩美军的训练强度和与韩国军方的演习强度。
其五,美的军事战备出现了新的进攻性的调整。
美在其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提出了“前方遏制”新概念,就是“赋予部署在前方的部队(美国的海外驻军)只需稍许增强力量就能迅速摧毁敌人的军事和政治目标的能力,强行遏制在关键利益的地区发生侵略行为。
”其六,美发动了对伊拉克的第二次海湾战争。
毫无疑问,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无疑会极大的刺激朝鲜敏感的神经。
对朝鲜而言,自1994年10月,朝美达成了《美朝核框架协议》和1999年9月18日美克林顿政府下令全面放宽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之后,现在的战略环境极大的恶化了,并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美国现行政策对朝鲜形成了极大的压力,并且这种不利局面严重削弱了朝鲜经济改革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甚至直接威胁到了朝鲜的国家生存。
对朝鲜而言,现在一切矛盾的核心在美国。
因此,朝鲜不得不有所行动而杀出一条血路。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判断,朝鲜核危机突然的爆发出来,并迅速的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抛出核危机这张牌的时机和行动步骤是经过了精心的选择的,并非孤注一掷的冒险。
主要表现在:朝鲜利用了美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而无暇东顾的“时间之窗”,突然地引爆核危机;朝鲜逐步的,有计划地向外界发布有关朝鲜核问题的消息,始终保持了相当的弹性和模糊性;朝鲜选择在与美国特使单独会议时,发布朝有核武器的模糊信息,迅速升级了核危机,针对性非常强;朝鲜对于朝核危机的节奏始终有严密的控制,在长达一年多的危机高潮中,始终保持了对外界局势的灵敏反应;朝鲜始终紧盯美国,强调朝美双边解决核危机,目标非常明确。
朝鲜战争中美国核威胁失灵原因探析

第 3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0URN F JXIUNI ERST AL O l V IY
V0. No 3 19 .
20 09年 6月
Jn 20 u . 09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2 0 ) 3 15— 17 6 5 (0 9 0 —00 2
朝 鲜 战 争 中美 国核 威 胁 失 灵原 因探 析
楼 佳 维
摘 要: 在朝 鲜战 争 中, 美国为阻止 苏联 和 中 国的介 入 , 转 军事上 的不利 局 面, 扭 以及获 得谈判 中的好 处。 多次向对手发 出了核威胁信 号。但根 据事态发展 来看 , 总体而言 , 国的核威 胁失败 了, 美 未能明显地 实现 其预期 目的。拟 分析 美 国核威胁信号传递这一现 象 , 并试 图用威 逼和威慑的生效条件 来分析其 失败 的原 因。
的最 终立场传达至联 合 国军 司令克 拉克 , 美方 主要 谈判 代表被指示 向对方 阐释这 一立 场 , 并建议 休 会一 星期 以 使中国和北朝鲜考虑 , 若拒绝则终止谈 判。三 , 克拉克被 授权 于 5月 2 7日向中朝军 队司令 彭德怀 和金 日成传 信 , 进一 步强调谈判是 其最后 阶段 。 四, 国驻苏 联大 使波 美 伦与 苏联 外长莫洛托 夫于 6月 3 日会 晤 , 波伦 说 明了美 国最终谈 判立场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美 国通过这些 渠道 摆 出最后立场 , 若不被接受便 扩大战争 , 中便暗含 了使 其 用核武器 的可能。 在僵持 中 , 中朝做 了很大让步 , 但其关 于战俘遣返 的 两次最重大让 步都 无法与美 国具体 的核威胁 直接联系起 来 。周恩来在 15 93年 3月 3 日发表 声 明 , 0 建议 不愿遣 返的战俘先交 由中立 国。5月 7日朝鲜 的主要 谈判者南 日将 军制定 了一个八 点计 划 , 国也 承认 其 中包 含重要 美 让 步。但这两次让 步都 发生 在美 国大 约在 5月 2 2日至 2 8日的具 体核威胁之前 。 当然 , 这并不 能证明在整个战争与谈判 过程 中, 国 美 的核 威胁 没有丝毫 作用 。如在谈 判 中 , 中朝认 识到 美 国 最终立场 的严肃性 , 15 在 9 3年 5月 2 5日之后也 有让 步 , 但相对 于之前 , 是很小 的。总体而言 , 虑到美 国发 出核 考 威胁 的意 图 , 以及整个 过程 中重 要转 折点 出现 的原 因和 背景 , 我们并不能很 清晰地 看 到这些 核威 胁达 到 了美国 理想 的 目标或促成 了转折 , 因此 可以说 , 鲜战争 中美国 朝 的核威胁 , 基本上还是失灵 了。 二 核 威 胁 失 灵原 因 探 析 1 威逼和威慑奏效 与否 首先取 决于对象 国进行战 略 . 判断时的两 种 评估 : 代价 评估 ( 可称 为 代价一收 益评 亦 估) 与风 险评估 ( 亦可称为威 胁可信 性评估 ) 。发 起 国威 胁采 取的行动给对象 国造 成 的损失 是潜 在代 价 , 象 圈 对 若拒绝 服从 而获得的收益是潜在 收益 代 价评估 即二者 之 比。风 险评估 , 指对 象 国对发 起国兑 现其 威胁 的可 是 能性进 行分析 , 国家 利益大 小 、 从 军事 实力 强弱 、 闻内外 支持程度等 方面对发起 国威胁 的可信性做 出评估 从 中国对美 国核 威 胁 的代 价 评估 看 , 不 是 很高 。 并 中 国领 导 人 的确 认 识到 核 武 器 的 巨 大 破 坏 力 . 他 们 自 但 身的潜在代价并 不高 , 做好 了应 对。朝鲜 战场 上 多 J 并 区, 中朝军 队依 自然 山 冈挖 坑道 、 通壕 以做 掩护 , 交 涧外 修 防御墙 , 以有效 防止原 子 弹的袭 击 。战术 上采 取近 可 战 , 我 阵地 相近 , 敌 使对方 自身也 逃脱 不 了 原子弹 的 冲 击 。中国领 导人认为 国土愈广 , 口愈不 集 中, 子弹 的 人 原 作用也 就越 小。而且 , 中国加 强 了大城 市和 工业基 地的 防空能力 。而中国拒 绝退让 的潜在 收益是 很 大的 , 从战 场上看 , 继续 占据 主动 ; 长远看 , 从 可在 东北地 区获 得 比 较安全 的战略环 境 , 保护重要 工业基地 , 减少 以后长 期的
朝鲜核问题及六方会谈

●2003年8月27-29日(第一轮六方会谈)
达成四点重要共识。
各方也表示,希望六方会谈的进程今后继续进行下去。
●2004年2月25-28日(第二轮六方会谈)
发表了首份文件——主席声明,确定了下轮会谈的地点和 时间,以及成立工作组推进会谈机制化。
2002年8月7日照片资料显示,朝鲜 一个核反应堆的施工现场
4.美朝谈判签订《核框架协议》 ●美同朝举行了两轮副外长级会谈,在援朝改造核设施等问题上
作出一些许诺,朝则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1994年2月下旬,朝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达成妥协。 ● 1994年10月21日,和在日内瓦签署了《美朝核框架协议》
。
(说明)
《美朝核框架协议》要点是: ①华盛顿和平壤同意: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组织,为朝鲜建设两座
2003年8月27日,朝核问题第一轮六方会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第一轮会谈开始前,六方代表团团长握手
朝称日无资格参加新一轮六方会谈
●2004年6月23-26日(第三轮六方会谈)
会谈反映三个特点,取得了五项进展。会后 公布第二份《主席声明》。
●2005年7月26日至8月7日和9月13-19日 (第四轮六方会谈,二个阶段)
1994年10月21日,日内瓦签署 《美朝核框架协议》
日内瓦(Geneve)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都市, 也是世界钟表之都。作为瑞士第三大城市,除了 是瑞士法语区的首善之都,更俨然是世界的缩影 ,超过了200个的国际重要机构设于日内瓦。
日内瓦首 屈一指的 的旅游景 点——日 内瓦湖的 大喷泉了
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 底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 堆。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 能源补偿。 5.美未完全履行日内瓦《核框架协议》引争执 问题1:协议具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问题2:补偿问题未决。 问题3:核查无果。 问题4:朝退出日内瓦《核框架协议》。 6.美朝争执并各行其是 ●在履行《核框架协议》问题上争论。 ●发现朝鲜有地下设施。 ●朝核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7.朝第二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战争中美国未对使用核武器的原因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朝鲜战争中美国未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因
[摘要] 在朝鲜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后最初很快取得较大胜利,然而中国参与战争后,形势发生转变,双方开始僵持,迟迟分不出胜负。
气急败坏的美国曾扬言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最终因为种种原因,直到签订停战条约,美国也未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关键词] 朝鲜战争核武器美国
朝鲜战争爆发后,基于多方面的考虑,美国最终决定参与朝鲜战争并支持韩国。
指挥朝鲜战争的麦克阿瑟曾经在复活节岛上告诉杜鲁门总统,中国绝不会参战。
即使他们真的参战,他也完全有能力把朝鲜战争贬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戮场。
[1]然而众所周知,中国不仅参与了朝鲜战争,还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带来沉重的打击。
美国海军少将W·G·莱勃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了一份秘密电报,请求参联会建议以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来用作为阻滞(中国军队)干涉和掩护美军从朝鲜撤离的一种手段。
然而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美国都没有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苏联的担心
(一)害怕苏联的核报复
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会议论讨论对付中国介入战争的对策时,艾奇逊曾估计中国行动背后有苏联的支持。
那么,美国政府在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问题的决策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苏联进行核报复的可能性。
在艾德礼杜鲁门会谈期间发生的那件广为流传并非常可笑的事件,就非常能说明这个问题。
当时,美国设在加拿大的预警雷达系统发现不
明飞行物队形,由西北向东南飞行。
这个消息在白宫引起恐慌,相信那是苏联的轰炸机,携带着核武器。
艾德礼此次来华盛顿就是因为杜鲁门的原子弹讲话。
这个小插曲表明,在苏联掌握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也担心苏联的核报复而不敢贸然使用核武器。
[2]
朝鲜战争时代人类已真正迈入原子时代,任何一方扔原子弹即意味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的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还不至于因朝鲜战争的失利而疯狂到使用核武器的地步。
(二)最大的对手是苏联而非中国
朝鲜战争时期亦是冷战时期,所以美国当时最大的对手仍然是苏联。
如果与中国展开正面战争,对中国境内使用核武器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
首先是浪费自己的资源,并且丧失在亚洲的威望,更重要的是克里姆林宫将是最高兴的,这或许是苏联最乐意看到的。
美国很多议员都强烈反对和中国展开正面冲突。
例如,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和麦克阿瑟围绕是否应该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争论的时候说的话,就明确的表达了这个意思:“如果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那么将使得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所以,即使考虑到朝鲜战争的不断失利,美国也不得不顾及当时的大背景
——冷战,它的最大对手是苏联而非中国。
这也是影响美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
重要因素。
二、中国的特殊情况
美国这次打算核攻击的对象国——中国的地理和经济发展状况,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那次核轰炸的对象国——日本不同。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人口相对不太集中,工业落后,即使使用和武器,也起不了决定作用。
这也成为限制美国对中国采取核攻击的重要条件。
中国高层会议在估计美国因担心苏联核报复不敢使用核武器的同时,也指出了美国政府不可能使用原子弹对付中国这样一个发展落后的农业大国,因为原子弹“不能决定胜负,国土愈广,人口愈不集中,原子武器作用愈小”。
[3]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已把国土辽阔不怕美国核打击的信息通过印度人捎给美国人了。
潘尼迦暗示,凭美国的军事实力他们可以把中国打回半个世纪之前。
聂荣臻回答说:“我们已经预计到了,美国人可能会使用原子弹......但是美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原子弹能发挥多大的威力呢”
[4]
美国政府在就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决策时,显然也考虑了这个因素,认识到即使使用核武器,对中国的决心也不会有影响。
罗格.丁曼在研究中曾提到,美国国务院的绝大多数中级官员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坚持反对使用原子弹,理由是“军事收获不大”,得不偿失,反而会破坏联合国的团结,降低美国在亚洲的威望。
[5]加拿大驻美大使当时从华盛顿送到渥太华的信息也表明,美国人最后放弃使用的念头有这个因素的影响。
休姆.朗大使在前面提到的那封复电中谈到:美国政府虽然准备使用原子弹,但是,“使用原子弹能够比只使用地面部队取得的军事成就会
更大吗?对此没有把握。
沈阳、哈尔滨和大连这些大城市即使被炸平了,由于中国军队装备上的特点,及时会发生一时的混乱,也不大可能严重影响它们在朝鲜的军事行动,满洲即使牺牲几十万人,也不会是这个国家的政府放弃自己的目标”。
所以,这位大使的结论是,杜鲁门正是考虑了使用原子弹不会起实质作用,才在最后关头放弃使用的念头。
他还说,他没有同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直接讨论过这个看法,但是同英、荷等国大使讨论过,他们都赞成他的这个判断。
[6]
三、西欧盟国的反对
美国政府最后没能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又一个原因,是它的西欧盟国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坚决反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杜鲁门挥舞原子弹原以为至少可以威慑住中国,达到阻止中国军队进攻的目的,但是殊不知认为吓到反倒吓到自己人,其盟军可是坐不住了。
荷兰驻联合国大使含着眼泪问沃斯汀,美国是否有办法避免战争。
英法两国更是惶恐万分,伦敦和巴黎首先起来反对杜鲁门征服这一恣意玩火的鲁莽行径。
按印度人的说法,真正怕原子弹的是英国,英国全部精华都集中于伦敦、利物浦和曼彻斯特,4000万英国人口有1200万集中在伦敦。
英国下院立即对朝鲜战争问题进行激烈辩论,要求调整英国对战争的政策。
美国驻英大使报告说,“这是英国工党1945年执政以来,对对外政策最认真,最焦急,也是最负责的一次辩论。
”100名工党议员发动签名运动,上书艾德礼首相,要求对杜鲁门总统使用原子弹讲话提出强烈抗议。
[7]正是这种强大舆论的压力,艾德礼首相在议会
辩论刚刚解暑便打点行装访问华盛顿讨论朝鲜战争问题。
法国总理也于当日紧急
访问伦敦,与艾德礼会商,支持英国对美国采取的外交行动,随后发生了杜鲁门艾德礼华盛顿会谈。
杜鲁门表示,英美两国“在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是伙伴,在
与英国磋商之前,他不会考虑使用原子弹的”。
另外,美国人也同意,朝鲜战争
应当限制在朝鲜的边境以内。
[8]
这样,在原子弹的使用问题上,英国政府就达到了限制美国冒险的目的,从
而平息了杜鲁门的原子弹讲话风波,所以盟国的反对也对美国构成了强有力的牵制。
[参考文献]
[1]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重庆出版社,2010年,p5。
[2]李节传,《抑制美国:朝鲜战争中的加拿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127。
[3]姚旭,《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人民出版社,1985年,p23。
[4]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重庆出版社,2010年,p277。
[5]罗格.丁曼前引文,p70-71。
[6]李节传,《抑制美国:朝鲜战争中的加拿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129。
[7]柴成文、赵勇田前引书,p74。
[8]丹尼斯.斯泰尔斯,《抑制外交:加拿大,朝鲜战争与美国》,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74年,p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