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30年代文学思潮及运动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 1930、3、2,上海,《拓荒者》、 《北斗》等刊物,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革命作家统一组织。主要成 员:鲁迅,冯雪峰,李初梨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积极从事 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以文艺来配合 革命斗争,推动“左翼”文艺的发展。 鲁迅《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学”
思考题: 1.概述“左联”成立情况,主要成绩及缺失。 2.简述30年代文坛的几次论争。 3.对梁实秋的“人性论”你作何评价?
1931—1933,“文艺自由论辩”
胡秋原——“自由人”
苏 汶——“第三种人”
“文艺虽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 的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那是艺术的叛徒。艺术家虽不是神圣,然而 也不是叭儿狗。以不三不四的理论来强奸文 学,是对于艺术尊严不可恕的冒渎。”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 “我是一个‘自由人’”,反对“某一种文学 把持文坛。” ——《勿侵略文艺》
2.左翼阵营对“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批判
1、黄震遐发起,《前锋周报》,《前锋月 刊》,号召作家以民族意识作为文艺的使命, 开展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黄震遐:《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
3.左翼阵营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李初犁《怎样的建设革命文学》 麦克昂(郭沫若)《英雄树》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
时间: 1928年初——1929年底
太阳社、后期创造社
与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
论争三方面:
文艺的社会作用;
文艺和宣传的作用; 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1921-1934)在中国的传播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1921-1934)在中国的传播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是指20世纪20、30年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作品。
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背景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特点四、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背景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六、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七、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评价八、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九、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针对以上提纲,本文将对各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需要介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背景,说明这个运动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历史背景。
然后,需要介绍一些代表作品和作家,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运动的内涵和影响。
接下来,需要探讨这些作品的一些共性,如文学手法、艺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等,分析这些因素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有助于了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特点。
然后,需要说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背景,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在介绍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时,需要重点说明那些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有一定影响的渠道,如翻译、出版、文艺团体、文艺交流等。
接着,需要详细分析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影响,说明它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思想和社会。
在分析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评价方面,需要着眼于中国作者对这些作品的评价、接受程度,说明中国文艺界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
然后,需要说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启示与借鉴,将这些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精华传达给中国读者,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需要展望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从历史角度出发,说明这些作品和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制定未来发展策略。
总之,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日本与中国两国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一段值得探讨的历史,也是未来文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

20世纪文学名词解释部分重点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
鲁迅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
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
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
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20世纪上半期各国文学概况

(二)诗歌
美国现代诗歌的基本主题,主要是表现现代社会人心灵上的压抑感 和不安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怀疑主义、对宁静的精神状态的向往。 “意象派”是美国现代诗的开端,强调语言的凝练与意向的鲜明, 反对空泛的抒情和陈腐的说教,追求“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 庞德创作了长达两万三千多行的鸿篇巨制《诗章》,成为美国现代 派诗歌运动真正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目录
五、美国文学 六、欧洲其他国家文学及大洋洲文学 七、拉美文学 八、亚非文学
一、法国文学
特点:大师辈出,思潮迭起,流 派纷呈
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形成并驾齐驱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文学
(二)现代主义文学
1.传统现实主义小说 多为多卷体长篇小说,即“长河小说”,以 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出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如:法郎士《当代史话》
八、亚非文学
(一)日本文学 在吸收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发 展 二战前,主流为自然主义、 “唯美派” “白桦派”“新 思潮派” 二战后,主流为无产阶级文 学和“新感觉派”,作品众 多,其中《蟹工船》被誉为 无产阶级文学中最成功的作 品。“新感觉派”代表作家 川端康成成就突出。
(二)印度文学 20世纪上半叶的印度充满了民 族的苦难与屈辱,印度文学是 在民族运动中崛起和发展的, 代表作家泰戈尔。
主要指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文学。 在这一时期,德语小说继承了德国文学重视哲理的特点,并加
强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的主题成为其最强音。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到延续 亨利希·曼代表作《臣仆》塑造了赫斯林怯 懦残忍、欺软怕硬的形象,在他身上概括了 君主制的崇拜者和沙文主义分子的典型特征, 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掠夺性,描绘了德国 法西斯的狰狞面目。 (二)表现主义关注现实,反叛病态的时代 特拉克尔《孤独者的秋天》、魏德金德《春 醒》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主要内容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主要内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前身是早期的革命文学,而其典型代表有鲁迅、茅盾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以真实揭露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呼吁社会变革为其最核心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前驱的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前驱的血代表了革命先驱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流尽最后一滴热血的精神。
革命文学以前驱的血为载体,展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牺牲奉献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展开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深入的画面,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1. 革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民族危机和国家危亡的局面。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一大批进步文人开启了批判封建制度和帝制统治的革命文学创作。
这些作品提出了振兴中华、自力更生的主张,成为了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萌芽。
2.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断发展壮大,揭露和批判帝制统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了其最重要的特点。
二、前驱的血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 前驱的血的含义和象征前驱的血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代表了革命先驱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流尽最后一滴热血的精神。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描绘了一幅幅前驱者为民族解放事业拼搏奋斗的生动画面,形象地展现了革命先驱者们的牺牲奉献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1921-1934)在中国的传播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1921-1934)在中国的传播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是20世纪初期的一场文学运动,主要在1921年至1934年间兴起。
它的出现与日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场文学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以无产阶级和下层人民为主要创作对象, 反映和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此外,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探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希望能够展示这一文学运动在中国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的贡献。
一、文学运动的社会背景及特点1.日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2.反映和揭露社会现实与阶级斗争3.主要创作对象为无产阶级和下层人民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传入中国的背景1.日本和中国的文学交流背景和历史2.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认识和接受3.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三、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启迪了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2.影响了中国的革命文学发展3.引发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流派的嬗变四、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中国文学对阶级意识的觉醒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接受2.中国文学受到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之处3.具体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响五、两国文学创作风格的异同1.两国文学开展方式的不同2.两国文学创作手法的差别3.两国文学成就的差异六、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1.书信、日记等单位的出版2.翻译和流传3.学术研究和译介刊物的出版七、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批判和反弹1.日本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2.文化上的互相解释的问题3.文学意义上的问题八、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接受的意义1.启蒙了中国的文学创作2.促进了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3.培育了中国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九、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传入中国的启示和反思1.推动两国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2.反省跨文化间的误解和矛盾3.思考两国未来文化交流的趋势和方法通过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学发展的路向和方向。
简析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

简析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
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
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慈,他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与《短裤党》等,前者写了一个参加革命前的少年漂流的过程,作品既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又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后者直接反映革命者的现实斗争与生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塑造了革命者的形象,但形象存在较强的概念化缺陷。
《短裤党》可视作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与下一阶段文学的过渡期作品,在它的身上,已明显体现出下一阶段左翼文学的优点和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于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 1958年,因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 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 小说以十月革命前20年至革命后10年的重大事件为背景, 表达了反对革命暴力,保护知识分子的个性完美、自由和 尊严的主题。描写了主人公由参加革命到对革命不满的过 程,在反映革命年代一些失误问题上,倾向于否定一代俄 国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 • 小说发表后被西方所利用,成了借以攻击、诽谤社会主义 制度“不人道”、“知识分子不接受十月革命”的口实。 • 苏联作出了强烈反映,作者和小说受到严厉的批判。帕斯 捷尔纳克写公开信作了检讨,并拒绝接受诺贝尔奖金。
• 小说塑造了自私、 保守、僵化的官 僚主义典型,反 映了“关心人”、 “爱护人”这一 主题,批判了所 谓斯大林时代的 “典型官僚主义” 与“冷酷严寒”, 引起了强烈的反 响,接着出现了 所谓的“解冻” 文学。 •
• 从战争给普通人 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一角度重新阐 释了战争,体现 了关于战争与人 的命运的新思考, 引发了苏联卫战 题材的战争文学 的巨大变化。
•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那它相信什么?自强、自 立
•
第二节 高尔基
• 一、生平与创作
• 早期创作(1892——1900)。包括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类作 品 • 第二个时期(1900——1907)。作品有散文诗《海燕》 (1901)、剧本《小市民》(1901)和《底层》(1902)、长 篇小说《母亲》(1906)等。 • 第三个时期(1906——1913),开始写自传体三部曲。1913年写 《童年》,1914年他回到俄国以后写第二部《在人间》,在 1922年,写第三部《我的大学》。 • 第四个时期 : ( 1917——1936 )。回忆录《列宁》,中篇小说 《福 玛 · 高 尔杰耶夫 》( 1899 ) ,《阿尔达莫诺夫 家的事业 》 (1925)《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1969)以描写女性 为中心,在充满悲剧 的气氛中,讴歌了为 国捐躯的女战士丽达、 冉尼亚、丽莎、索尼 亚和嘉里亚的英雄主 义精神,描写了他们 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在 道德上所经受的严峻 考验。
• 他们热爱生活,更 热爱祖国,英勇奋 斗又不乏人性美
• 不仅描写对生命存在的渴求,而且揭示了生命存 在的价值意义。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阶段:50年代初以后的文学 50年代“写真实”、“积极干预生活”
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1954——1956) 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1956) 索尔仁尼琴的《伊凡· 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焦尔金游地府》(1963) 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 回归文学:阿赫玛托娃、左琴科、叶赛宁等人的 作 品重新得以出版
• • • •
二、分析《母亲》 巴威尔形象——成长故事
第一阶段,初步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工人小组。 第二阶段,利用“沼地戈比事件”,发动经济斗 争,反映了巴威尔作为工运领导者的不成熟。 • 第三阶段,组织“五一游行”,发动政治斗争, 反映了巴威尔作为工运领导者的成熟。“ • 第四阶段,在“法庭斗争”中,反映了他作为党 和阶级的代言人的特质。 • 这是第一个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形象。反映俄国 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过程。
• 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 塑造了一个被革命唤 醒的传奇式的人民英 雄的典型恰巴耶夫。
• 以国内战争为题材, 描写了历尽千辛万苦, 经过革命熔炉锻炼的 人民群众成为坚不可 摧的“铁中的洪流”。 • 郭如鹤
• 以国内战争为题材, 深刻地表现了在战争 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 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 改造的主题。
• 第三阶段:50年代初以后的文学(续) • “战壕真实派”文学 :巴克兰诺夫的《一寸土》 (1959)等 • 6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反对两个极端”。 • “新战壕真实派”: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 静悄悄 》(1969) • 德德题材:有特里丰诺夫的中篇小说《滨河街公 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长篇小说《鱼王》 (1976)。拉斯普京的小说《活着,可要记住》 (1974)。
•
卫战题材变化
• 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从战争给普通人带来了 巨大灾难这一角度重新阐释了战争,体现了关于 战争与人的命运的新思考,引发了苏联卫战题材 的战争文学的巨大变化。 • “战壕真实派”文学直面战壕的真实,强调描写 战争的真实性,渲染战争的残酷,特别关注普通 的战士在战火纷飞背景下战壕中的感受,有时描 写主人公的求生本能,有“非英雄化”倾向。 • “新战壕真实派”不仅仅描写人们对生命存在的 渴求,而且揭示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作品描 写了他们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英勇奋斗又不 乏人性美的性格特征。
• 第二阶段:30年代初至1954年苏联的文学
• • • •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1928——1940),
阿· 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1922——1941) 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 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瓦西里·焦尔金》 (1941——1945)
•
反映十月革命和国 内战争的史诗性作 品,小说通过卡嘉、 达莎、罗欣和捷列 金四个迷途知返的 知识分子在革命和 战争中的命运,深 刻地反映了旧俄国 知识分子走向革命 道路的复杂与艰难。
第九章 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无产阶级文学概述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1917年到30年代初的文学 马雅可夫斯基长诗《好!》(1927)和 《列宁》(1924)等 ; 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1923); 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1923); 法捷耶夫的《毁灭》(1927)。
• 马雅可夫斯基是苏联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 歌的奠基人,诗坛上 的革新者。其诗歌形 式独树一帜,以“阶 梯诗”领骚诗坛。长 诗《好!》(1927) 和《列宁》(1924) 等;还有讽刺诗《开 会迷》(192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