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现当代小说鉴赏姓名:XX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
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
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
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
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
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
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
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

•••••••••••••••••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二十世纪十部影响深远的小说(中国篇)黄河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要在文学作品中如梁山好汉般排出个座次来,虽然不乏人炒,但终究当不得真。
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二十世纪文学中仅仅挑出“十部小说”,其挂一漏万可想而知。
正如一位参与编选的同仁所说:“选出这十部小说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通过它们,回想起自己所读过的更多作品”,还望读者能体察这份“意在言外”的苦心,不以作品选择中的“独断”与“偏执”为责。
小说中的中国部分以《亚洲周刊》评选出的“二十世纪小说百强”前十名为准;外国部分则参考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选编的《世纪之书》及蓝登书屋《世纪文库》编辑组评选的“本世纪一百大英文小说”(台湾王锡璋译),在选择时尽量考虑到已有中译本,且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作品。
最后,在作品的评述里,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
这一方面由于编辑的时间与篇幅所限;另一方面,简评的目的也绝不是要编一部“内容提要”大全,而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兴趣,直接阅读原著。
古人所谓“得鱼忘筌”,“见月忘指”。
评述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真正的光芒来自名著自身“永恒的魅力”。
●中国部份:1、《呐喊》鲁迅鲁迅无疑是本世纪中国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作家与思想家。
虽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小说,但他第一次被广大中国人所了解的仍然是那篇影响深远的《狂人日记》。
从习医到从文,鲁迅完成了从对人的肉体的治疗到灵魂的解剖这一深刻的转换。
《呐喊》这部小说来自于他著名的“铁屋子”的寓言,其中收集了包括《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小说名作。
从写作风格上说,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家,他的小说经历了从自白(《狂人日记》)到写实(《呐喊》)再到寓言(《故事新编》)的不同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鲁迅自己思想成熟与深刻之处。
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已包涵了许多与现代派大师们(如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深刻的相通之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鲁迅影响最广,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仍然是这本《呐喊》。
经典小说鉴赏范文

经典小说鉴赏范文(一)具有奇妙生动的比喻。
在《围城》这一作品中,明喻和暗喻精妙的结合应用,用细腻而且生动形象的笔法勾画出了不同风格的众生相。
钱钟书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家。
在《围城》这一部小说中,语言的比喻喻体融入了宗教、历史、文学、哲学、科学、民俗、艺术等各个不同方面的知识。
作者钱钟书用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将这部小说的本体和喻体巧妙的结合起来,使智慧火花在《围城》的每一个角落闪烁着。
在《围城》中,作者运用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写作手法,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展现出了人物的特定微妙心态。
在小说中还应用了大量的典故,每个典故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不同的中外典故,作者使用的信手拈来,使得文章更加独具特色。
《围城》中典喻的使用使得语言活泼而且典雅,并且具有意味深长的独特意义。
(二)形象幽默的讽刺之语。
在《围城》这一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形象的特性,不仅富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有惟妙惟肖的个性,虽然文章中的人物众多,但是都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性,被刻画的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构成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在不同的感官形象的感染着读者。
在《围城》这一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对小说中的不同的人物都应用了几个比喻进行了讽刺,将故事中的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展现,小说中对人物的描法不仅含蓄,而且令每个人物都星神具备。
(三)心理讽刺描写微妙而细腻。
《围城》这一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具有细腻的文笔,运用了观察和分析,将每个人物的心里进行了深层次地艺术挖掘,在《围城》中,大胆的借鉴了西方心理描写的幽默讽刺技巧,作者不断运用敏锐的眼光和尖锐的笔法刻画了不同人物所特有的心理特征。
小说中犀利的别致的心理讽刺描写,使得人物形象不仅具有立体感而且更加具有特色。
而且,作者钱钟书善于将人物的复杂心理抓住,就很多复杂的人物的感情夹杂在一起,不仅能够形成微妙激烈的心理冲突,而且能够使人物的性格更加具有形象。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引导语:论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相信很多人亦都撰写过论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欢迎阅读!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形态是怎样的呢?从老师布置了这篇作业起,我就努力地在想着这个问题。
可怜我文学功底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只好上网查了。
我一边小声地埋怨着这让我无从下手的作业,一边快速地浏览百度、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百般无奈下,我决定还是先看看中国当代小说都有些什么作品好了。
于是我随意搜索了一下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结果就发现了铁凝写的小说真的很不错。
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铁凝写的一系列小说,然后,我慢慢找到了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美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的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名家张克勇说:“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始终贯彻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
”1、仁义善良的白大省白大省是小说《永远有多远》里的主人公。
她善良、仁义、宽厚。
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
白大省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
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灵动和大气。
我觉得白大省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选择坦然地接受一切。
白大省对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他们都是忍让宽厚的,她似乎永远也做不到不仁义,即便她也很想改变自己老好人的形象。
是的,白大省是无可救药的,是宽厚善良的,是纯好的。
我喜欢白大省身上的那种大气,那种仁义,那种善良,所以,最后会看得愤愤不平。
在最后,白大省说:“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郭宏说:“你永远也不可能。
试论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小说

试论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小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历了辛亥革命以来历史的变革“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1],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已宣告无力解救中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到来的年代,鲁迅所感到的苦痛是深重的,他在苦闷和彷徨中间所写的杂文和小说,无论是以刻画典型的形象化表述还是思辩的论述,都显示了他对中国的当时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思考。
鲁迅杂文的深刻、犀利自不待言,而从他的小说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国民状况的形象化展示,不仅显示了鲁迅思想的精深,更可见其文学手法运用的高超。
在他的小说中鲁迅以生动传神的手法描写了国民的愚昧、麻木、苟安、自欺,以此来表现国民与社会变革之间深深的隔膜,进而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为探寻中国的出路指出了方向。
写于1920年10月的小说《风波》,开头就以一幅看似平和、恬淡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江南水乡风俗画,揭示了百姓生活与外界的隔膜。
尤其是河中游船上文人的感慨:“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更具有象征的意味。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百姓心中引起的风波,表现的是辛亥革命与百姓的隔膜,革命仅仅是革去了人们头上的那根辫子,百姓思想依然麻木、愚昧、守旧,从而揭示了民主革命悲剧性的结局。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对中国农民所持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不仅批判了赵七爷这样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还嘲讽了以七斤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的奴性,因为没有了辫子就不能作顺民而惶惶不安;以及九斤老太的麻木、守旧,“一代不如一代”的反复述说,说明了对革命所产生的影响闻如未闻,毫不关心、无动于衷;而村民们对七斤的风波前后的态度变化,更是体现了中国农民普遍的特性:愚昧、守旧、不觉悟,“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
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于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大学选修课:小说名篇鉴赏论文

千古悲剧人物——潘金莲摘要:《金瓶梅》中所描写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比较复杂的人物。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不安分的女性所经历灵魂的躁动和痛苦。
潘金莲是一夫多妻的男权社会中开出的一朵恶之花,罪恶的社会造就了这个罪恶的女人,罪恶的社会又彻底毁灭了这个罪恶的女人。
关键词:潘金莲;婚姻自由;悲剧命运列宁曾将托尔斯泰誉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意是说托尔斯泰的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的社会生活。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巨著的《金瓶梅》则是再现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金瓶梅》描摹了绚丽多彩的女性世界。
在《金瓶梅》中所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潘金莲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一个主要角色,是这部小说中性格和思想都比较复杂的人物。
凡读过《金瓶梅》的人都是说她是一个坏女人,不过《金瓶梅》的价值,不在于它写出一个令人可憎的女人,而在于写出了这个坏女人的种种恶、德及联系在一起的她所经历的种种屈辱,悲苦和心酸。
她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所向往新生活的同时,又自觉地背负着妻妾制,子嗣制等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十字架走向死亡。
小说不是描写抽象人性的恶,而是描写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悲剧。
《金瓶梅》的艺术描写表明,潘金莲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坏女人。
她的恶德是罪恶的社会造成的,她为恶所欺,便以恶抗恶,终于自己也成为一个恶人,并被恶所吞噬。
她的悲剧不仅仅表现在一生的苦苦挣扎,失败屈辱,以至于最后被惩罚而惨死,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是罪恶的社会扭曲了她的灵魂,铸造了她的恶德。
她害人终又害己,应该说,在人生的舞台上,潘金莲的悲剧是演的有声有色的。
在她身上释放出长期被压抑的中国女性的生命活力,但不幸这种活力却被邪恶所控制,她是无力抗拒也无法逃脱历史加给她的悲剧命运。
金瓶梅中的细节,虽然对潘金莲怀着同情,期待着她能变好,却仍然忠于生活,无情的写出了她的堕落和毁灭。
人称“三寸钉,谷树皮”的武大郎,与潘金莲是不般配的。
这婚姻自然不公平、不合理。
民俗文化小说审美功能论——以20世纪中国小说为例

存活动中创造的伴生文化现象 , 在社会演化 中逐渐 形成一种模式惯制 , 嬗变为 民众无 以摆脱的一种生 活方式, 成为物质与精神两栖并重 的民俗文化。所
以说 , 民俗 与人 类 相 伴 而生 , 与地 域 与 族 类 相 连 , 是 人 类 特殊 的伴 生文化 物 。 民俗 文 化 是 容量 最 丰 富 、 最有 生 活 底 蕴 的创 作 素材 。它作 为 民众 普 遍 遵循 的一 种 生 活 方 式 , 创 使 作主 体也如 同其 他 民众 一样 , 终 置 身 于 民俗 的土 始 壤之中, 当作家 怀着 强 烈 的 创 作 欲 望感 受并 艺 术 地 表 现 社会生 活 时 , 已全 身 心 地 进 入浓 重 的 民俗 的 他
民俗文化小说是对那些以恒稳的民俗事象为主
要题 材 的小说 所做 的称 谓 。这 种 小说 不仅 在作 品 的
表层结构描绘了物态化的生活样 态, 映了特定时 反 代的社会生活 , 而且在深层结构 中寄寓了心意化的
审美 内涵 , 使作 品表 现 出浓重 深厚 的历 史感 、 文化 感
和社会性 , 是最具有文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小
别。通过对 固成模式 的民俗( 民间) 文化 的透 视 与建 构, 表达作 家对传 统 民族 民俗文 化的批 判或对 传统人 文理
想 的赞美与构建 , 民俗 文化 小说 的基 本特征。民俗 文化 的稳 定 的结构形 态, 是 为小说 审美提供 了两相对应 的文 本结构的意蕴层式。 民俗文化小说 的表层结构具有浓染地 方风采 、 创造独 特氛 围、 示惊世 的人 生图景 的写实 展 性审美功能; 民俗 文化小说 的深层 结构 , 需要接受者通过对表 象层的物态化民俗事 象符码编写 的解读 与建构 , 实 现作 家对民族文化心理 的透 视 与文化建构 , 获得 除表 象层生活世相 以外 的丰富意蕴 。 关键词 :民俗 ;文化;小说 审美 ;文本结构 中图分类 号 :2 6 6 I0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97 2 0 )506 -5 0 1 5 ( 06 0 -0 60 5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当代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时代的思想和精神。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鉴赏,分析其特点和意义,并展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 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与特点自20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
传统的言情、武侠、历史小说逐渐演变为更加现实主义、自我觉醒和社会关怀的题材和风格。
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
1.1 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中国当代小说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反思。
小说家通过对细微的人物与事件的刻画,揭示社会的弊端、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类的尊严。
这种风格的小说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
1.2 自我觉醒与成长中国当代小说中常常描述人物的自我觉醒和成长历程。
这些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生活故事,探索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这种描写引导读者思考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1.3 社会关怀与文化批判中国当代小说还经常关注社会问题,批判社会现象。
这些小说通过对社会不公、道德伦理冲突等问题的揭示,引发读者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促使社会变革的探讨。
2. 中国当代小说的意义与影响中国当代小说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文学继承与创新中国当代小说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小说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突破传统的桎梏,使得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精彩。
这种文学的创新潜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2.2 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引导中国当代小说通过描绘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这些作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3 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国当代小说作为文艺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社会功能和使命。
它既可以批判社会弊端,引发社会变革的讨论,也可以鼓舞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内心力量。
3. 中国当代小说的未来发展中国当代小说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课程论文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姓名:郑旭良学号:20111646班级:11级汉1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二零一三年十二月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摘要: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
或是觉着此人粗鄙不堪,或是觉着此人罪有应得,或是同情此人,从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有甚者,觉着阿Q是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平民群体的缩影,是“最为卑劣的中国人”。
但是在本文里,阿Q仅仅是一个患病者,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阿Q正传》则自然而然的成了阿Q这位病患的病历本。
关键词:《阿Q正传》鲁迅患病者病历本阿Q上世纪初在古老的东方大陆上中国,蔓延着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古老东方大陆上的老大帝国的国民们大多都染上了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很强很强,它或会让人死亡,或会让人贫穷,最严重的或许会让这个老迈的帝国连同他的人民一如庞贝古城一般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消亡。
于是乎,一群染病较轻的国民开始各自给这个国家,给这个国家的人民,找寻治病的良方。
或是于炮火中寻找出路,或是于纸笔间进行尝试,不同的医生,都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着各自的医治。
而《阿Q正传》则正是诞生于这群医生们各自医治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的过程中。
不能说《阿Q 正传》是一剂治病良方,因为在我看来,它或许更像是一本病历,或者说是一本医疗记录,一个名为阿Q的患病者的病历。
阿Q,具体叫什么无从考证,只能从他的记录上知道他被别人称作阿Quei,按照浙江一带的方言来看,或叫阿贵,亦或者他有可能叫阿桂。
但是在这里,暂且不去深究他到底叫什么,权且照着病历上的阿Q叫着吧。
至于这个阿Q是哪里人,更是无从考究,只是从薄薄的病历间能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未庄和附近的城镇度过的。
当然,这些也不算重要的东西,变暂且抛到一边,来谈一谈正题——阿Q到底有什么病。
阿Q到底有什么病?从那位叫做鲁迅的医生所开的病历本来看,阿Q确实病得不轻。
从病历本的前面几页看,这或许又不能称之为病历本,或许叫他疾病百科全书来得更为恰当。
也不知道这个叫作阿Q的是怎么做到的,几乎当时整个老大帝国国民的病征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患病太多,不便细分,也就权且将他害得最深的几种毛病挑出,进行浅析。
一、一曰要面儿说到要面儿,似乎感觉人人都患有这个病,只是有的人患病较轻,有的人患病较重罢了。
患病较轻的,对于别人的鄙薄,或会偶尔反击,或会忍一忍便过去了。
患病较重的,则大或容不得别人的鄙视和调笑,当然,别人确实太过厉害,自己和别人比起来又太过弱小,则或会忍着,偶尔有时候忍不住也会小小反抗,而后便继续忍着。
若是病入膏肓的,则不提也罢,毕竟要面儿要到骨子里的,命在其看来都可以随时丢弃,这样的,也确实没什么好说了。
而阿Q,从其病历所记录的症状来看,就是属于患病患病比较重的那一类了。
阿Q第一次明显发病,是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的时候。
当时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因为酒精对于神经的麻痹作用,阿Q的要面儿就发作了,立马自吹自擂,说自己是赵太爷的本家,细细排起来,比赵秀才还长了三辈,长了三辈,也就是到了赵太爷的爷爷那一辈。
赵太爷知道了,就找了阿Q来教训,好在这次阿Q是先没有饮酒,少了酒精的麻痹,这要面儿的毛病在赵太爷的威风面前,自然也就不算什么,兀自领了一个大嘴巴子,便讪讪离去了。
阿Q的第二次明显犯病,是在未庄人鄙薄讥笑他的时候,少了赵太爷的气场压制,阿Q这要面儿的毛病也便再次发作起来,他不仅强调自己曾经阔过,而且给这个阔加了一个比较的对象,也便是讥笑他的未庄人,然后又给这个阔加上了一个多的程度词,“比你阔多了!”,听起来就舒服。
要面儿的阿Q会这么说,是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未庄人,当然,城里人他也看不上,明明叫“长凳”,城里人却非要叫“条凳”;明明煎大头鱼要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人却非得用切细的葱丝。
这城里人真实不知所谓,可笑可笑。
然而比起城里人,未庄人的居民连城里的煎鱼都没见过,更是粗鄙,没见过世面。
阿Q的第三次明显犯病,则是在于他自身的隐疾。
头上长癞疮不可怕,可怕的是他长在要面儿的阿Q的脑袋上。
于是乎,“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成了阿Q先生的忌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但是在这次犯病的过程中,又要命的碰上了和王胡同志开展名为”谁的身上跳蚤多“的比赛,输了比赛的阿Q,就像喝过两碗黄汤神经呗麻痹了一样,加上头上生癞的不顺,终于和王胡发生了冲突,挨了一顿胖揍。
而最后一次发病是致命的,是连环的,先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宣扬了自己梁上君子的活动,导致自己在赵家着抢后成为首要的怀疑对象。
而后又因为要面儿,稀里糊涂的认下了这桩无头冤案。
最后,也便是第一次拿笔的阿Q为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而试图划好这个认罪画押的圆。
从被抓到认罪,一次都没有辩解过,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为了自己伟光大的形象,把自身这一百来斤撂下了。
二、二曰精神胜利法提到精神胜利法,许许多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阿Q;而提到阿Q,许许多多的人同样的会想到这大名鼎鼎的精神胜利法。
为什么精神胜利法会大名鼎鼎?因为这个病以前存在,现在依旧存在,而且传染范围广,影响之深,这是其他天花鼠疫之流远不能及的。
那为什么提到精神胜利法会想到阿Q,因为这阿Q 便是这精神胜利法最典型的患病者。
而《阿Q正传》这本病历记录,也正是因为详细记录了阿Q这个典型精神胜利法病患而文明,或者也可以称它作《精神胜利法百科全书》。
说道这精神胜利法的症状,病历上提到的太多太多。
但归结到一点上,也就是从精神上“战胜”别人。
我打不过你,没你有钱,生活条件比你差,怎么办?没关系,以后我儿子一定会比你阔气,一定生活得比你好。
被别人欺负,被抓着鞭子把头“噌噌”的往墙上撞,怎么办?没关系,我把你想作我儿子,这儿子打老子,应该吗?被人发现后,被逼自轻自贱,自己侮辱自己怎么办?小意思,谁还能比我更加能够忍受这自轻自贱呢,说起来,这也算自轻自贱第一名,拿状元,不也将将是个第一名么?这些便是精神胜利法病入膏肓的部分具体表现了。
阿Q作为一个典型的精神胜利法患病者,上面的病征当然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也配不上阿Q的名头,谁叫阿Q要面儿呢,这精神胜利法加上要面儿,简直是绝配,就像往红酒里面掺雪碧,那喝起来叫一个滋润。
于是乎,这阿Q病得是一日比一日重,运气好赌博赢了钱,高兴。
赢的钱被抢了,高兴。
为什么高兴?对于身患精神胜利法的阿Q来说,这点小事还能影响自家心情?立马扇自己俩大嘴巴子,幻想打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感受着从手上传来的真实感触,我阿Q 这不把别人胖揍了一顿么,丢点钱算什么。
所以阿Q便这么“快乐”的活着,一直到他死去。
三、三曰懦弱要说这阿Q懦弱,或许会有些人站出来反对:没见着阿Q勇斗过王胡,大战过小D么?但是想想阿Q那要面儿的毛病,再加上几碗黄汤下肚后被麻痹掉的神经,这些英雄事迹,也就作不得数。
毕竟这阿Q在犯要面儿病的时候喝了酒,可是连那威风八面的赵太爷都全然不惧的。
说这阿Q懦弱,倒也真没有误诊之类,他确实是有这么个毛病,而且这害病的程度也是不轻。
虽然头天在要面儿和酒精的刺激下能自称和赵太爷的爷爷平辈,但第二天这病头一过,少了黄汤壮胆,便在赵太爷的气场中畏畏缩缩,只得伸头挨揍。
虽然头上生癞忌讳颇多,但是面多绝大多数的讥笑和鄙薄也只能是针对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行动。
本来这针对对手作出行动算不得懦弱的表现,可是行动后不久,又大抵全部改成怒目而视就只能是无语凝噎了,就算这怒目而视也不知道是不是这要面儿病和懦弱病互相争斗一番才得出的结果。
至于阿Q刚出生那会儿是不是已经害上了这病,懦弱起来,这不得而知。
但是可以肯定,他快死那会儿,是发病着的。
佛语有云:生死之间有大恐怖2。
这大恐怖遇到了阿Q这越发深重的懦弱病,也就爆发了,于是害得那县城的看客白白跟着游了那么长一阵街,连一句戏词也没听着。
这样,阿Q也便带着这病死了,也不知道人死后是不是会有灵魂,是不是会到阴曹地府。
也不知道要是真有灵魂和阴曹地府,到了那儿,阿Q是不是还依旧害着这病。
结语:阿Q这病人最后还是死掉了,他的死不是单一的某种病造成的,是三种病的相互勾连,再加上社会没有给他一个良好的养病环境,自然而然,也就这么去了。
毕竟让一个肺结核,肺气肿患者生活在空气质量想当差,天天下酸雨的重工业城市,这时日,想来也是不多的。
但是通过阿Q这个病患,可以发现,要面儿病和懦弱病是相冲的,二者会发生争斗,若有酒精的辅助,则懦弱病能被一时的压制。
而要面儿病和懦弱病,则很有可能是精神胜利法发病的诱因。
在要面儿2出自佛教《杂阿含经》:“息心得寂静, 生死大恐怖”病或者懦弱病发病时,精神胜利法有可能会以并发症的方式出现,这点,值得广大医生关注。
参考文献:鲁迅:《阿Q正传·呐喊》 [M] 漓江出版社 1992张在中:《论阿Q形象的复杂性》 [N]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李忠明:《阿Q形象浅论》 [N]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张旭东:《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辩——重读<阿Q正传>》[J] 鲁迅研究月刊 2009 1保罗·B·福斯特:《社会戏与阿Q话语的构建》史国强译 [J]鲁迅研究月刊 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