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学号: ****************名:***指导老师:**2012年 12月21日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3)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词语来源 (3)先秦两汉 (3)魏晋南北朝 (4)后汉至唐 (4)唐代 (5)宋代 (7)明清时期 (8)后记 (9)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李生宝22201131523123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
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不屑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关键字:先秦神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的“话本” 章回体正文词语来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当今社会中的名著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小说一词等同。
下面我就简单的叙述一下小说是怎样由一个简单的表贬义的词语,发展到现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先秦两汉虽前有神话,一般我们认为先奏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长期以来,《红楼梦》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价值和意义的争议。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作者曹雪芹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这个家族里,爱情、权力、财富无一不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贾府内部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斗争,人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追求真善美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幻想。
林黛玉即是贾府中最有才情、最有灵气的女子,但她却因为与贾府众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备受排挤。
贾府内部的众多婚姻也充满了虚伪和利益的考量,以至于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也最终无法实现。
这些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不满和思考。
贾府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林黛玉、薛宝钗到迎、探春等,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命运和遭遇。
林黛玉作为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却因为性格不合、思想不同而被排挤,最终死于忧伤。
薛宝钗则是一个充满聪明才智的女子,但为了家族利益而被迫结婚,失去了自己的真爱。
这些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思考。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并启发了她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红楼梦》通过对于家庭、亲情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传统价值的崩溃。
贾府这个家族本应是一个封建家庭的楷模,但实际上却充斥着私欲、尔虞我诈。
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小说题目:《柳毅传》作者:李朝威相关信息:《柳毅传》唐代传奇小说,李朝威(约中唐时人)著。
主要写凡人书生柳毅与小龙女、洞庭君、钱塘君龙族的故事。
书中生动的描写了人神之恋的故事。
也涉及到对古代父母包办婚姻的讽刺,以及自由婚姻的美好。
故事概要:柳毅是仪凤年间的一名书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打算回家,回家时又想起有一个客居在泾阳的同乡,于是决定去拜访一下老乡在回家。
在去拜访的途中,见到一个正在牧羊的妇女,长得很好看却见她闷闷不乐的,善良的书生就上前去问她有什么委屈。
于是这个妇女告诉她,自己是洞庭君的女儿,嫁给泾河小龙。
他们一起生活了不久她的夫君就虐待她,对他十分不好,她向公公诉苦,可公公爱惜自己的儿子对他的倾诉不加理会。
说完便问柳毅是否愿意帮自己,希望柳毅能想自己的亲人洞庭君告密。
柳毅十分同情龙女的遭遇,就说了一句“吾,义夫也。
”然而,柳毅终究是凡人,要见到洞庭君谈何容易。
因此龙女告诉了他进入龙宫的办法,之后拿着龙女的信就离开了。
柳毅迅速向老乡告了别便。
回家后他便去拜访洞庭君,他按照龙女给他的办法果然来到了龙宫,见到了洞庭君。
相互行完礼后,洞庭君便问其来意。
柳毅便将自己在回家路上所见到的小龙女的悲惨状况一一告诉了洞庭君,然后拿出龙女的书信。
洞庭君把信看完,伤心至极,哭着怪罪自己当初看不清听不到犹如瞎子一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泾河小龙,使得龙女吃尽了苦头。
洞庭君向柳毅表明谢意,然后又大哭起来,旁边的人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洞庭君吩咐侍从把消息传到宫中,不一会儿便听到哭声震天,洞庭君一听哭声便急了,叫侍从赶快叫大家别哭出声来,害怕被钱塘君听见了。
原来钱塘君是洞庭君的亲弟弟,以前是钱塘长,如今已被罢职,钱塘君勇猛过人,脾气暴躁,唐尧时发生的九年洪水就是他的一怒,上天因为我的功德才宽恕了他但还是把他拘禁在这里。
话未说完,只听一声巨响,震耳欲聋,一片云烟雾气,顷刻间一条巨龙直飞出去,脖子间还带着金锁链。
洞庭君扶着柳毅好一会儿才镇定下来。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出色的艺术创作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宝。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特点以及代表作进行鉴赏和评析。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故事和民间传统的口头文学。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传承。
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这些故事往往通过口述或者手抄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随着文字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兴起,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得到了极大地推动。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的碰撞,小说逐渐摆脱了对官方文化的束缚,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开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源泉。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古代小说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而生动的描写。
古代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体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2. 夸张的情节布局。
古代小说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故事情节,通过充满悬念和冲突的剧情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3. 精细的人物塑造。
古代小说重视对人物形象的描绘,通过语言的细腻表达和角色的言行举止,塑造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4. 多样的题材内容。
古代小说的题材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三、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1.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以贾宝玉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洞察和社会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2. 《水浒传》《水浒传》是元代作家施耐庵和罗贯中联袂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巅峰之作。
故事主要讲述了宋朝末年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起义,抗击腐败官员和拯救百姓的故事。
最新论文《浅谈汉语言文学中的小说鉴赏研究》

摘要:如今出现了许多汉语言小说,然而只会阅读而没有真正弄懂汉语言小说的现象普遍存在着。
学会鉴赏小说,第一步应当领悟出其中的道理,再来丰富自身的语言知识,从而了解我国汉语文化的历史悠久。
本文简单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的小说鉴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小说鉴赏;研究对于小说鉴赏,存在着许多有关的专业人士。
汉语言文学是以研究我国语言的词语、语法,赏析古今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
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从而更好的鉴赏小说。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长篇章回小说的繁荣时期。
一、明清小说的概述明清是我国小说史上的兴盛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充分体现出了其社会意义与文学价值,打破了传统诗文的垄断现象,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列的地位。
清代则是我国古典小说盛级而衰并想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与题材方面来说,最大程度的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以形象、动人的故事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晓。
这个时期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三国演义》等作品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金瓶海》、《儒林外史》等也是非常著名的长篇小说。
在短篇小说方面,《三言二拍》、《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
这些作品体现了社会斗争与阶级矛盾,塑造了封建社会的生活画面,反对封建礼教,歌颂美好的爱情,在思想性与艺术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二、明清小说的特点1. 小说内容丰富清明小说内容丰富多样,除了在民间流传多年并且经过文人加工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以及用魔幻的方法反应生活的神魔小说之外,小说作者的写作笔法更加贴近了人们的实际生活。
世情小说直接描写了社会世态人情,是小说题材开拓上的重大突破,意味着小说创作迎来了成熟发展的新局面。
2. 贴近实际生活相关文学理念的不断推广,使得人们的实际生活逐渐成为了小说关注的重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并对其展开描写。
通过家庭、爱情、婚姻、友情等方面的变化来展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体现时代的面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这是清明小说的特点与长处。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 6 月 20 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摘要金庸认为《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虬髯客传》中所体现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通俗武侠小说,直至今日新派武侠小说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本文通过对《虬髯客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侠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分析侠义精神的实质和特点。
关键词:唐传奇武侠小说侠文化侠义精神儒侠正文1、前言:豪侠小说是晚唐传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虬髯客传》就是其中的名篇。
《虬髯客传》应成文于唐末,主要讲述了隋朝末年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三人的故事。
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红拂慧眼识英雄,与李靖私奔,途中结识豪侠虬髯客,结伴同行至太原见到了李世民。
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但见李世民神气不凡,是未来天下贤主,于是把财资、兵法传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而自己远赴海外,另辟天地。
小说借虬髯客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圣贤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当然也。
将余之赠,以奉真主,赞功业。
”作品的动人之处不是作为盛世挽歌的主旨,吸引人的是它所展现的豪侠之风。
作品中将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描写的栩栩如生,这三位也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
三位主人公都是快意恩仇、豪迈绝伦的任侠形象,但真正能体现侠义精神高层境界的应是虬髯客这一豪侠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2.1对国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虬髯客传》的故事以隋末乱世为背景,其中即涉及到真实历史中的帝王将相又有纯属虚构的人物,虚实相生,被认为是“子、史附庸而承认有一定的虚构”的代表。
以乱世末世演绎侠客传奇,能形成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侠客们可达庙堂又能至武林,纵马江湖,出入江山,显得大气磅礴。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只有四部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其他多以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时期作为背景。
这样的设置给了侠客们展现忧国忧民的儒侠风范的机会。
从政治关系上来说,虬髯客与李世民是争天下的对手,但虬髯客却能舍弃匡扶天下的个人理想,将为起事准备的巨额财富转赠,并退出逐鹿中原的舞台,换来一个清平的世界,这种“能舍”的“大仁”“大义”使他的形象迥别于同时代的其它豪侠。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第一篇:明清小说论文《儒林外史》读后感在读完《儒林外史》后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与虚伪。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他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吴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
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描写的中心是儒林文士。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
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他用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旧理学的憎恶而当时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本小说有多个小故事组成而每个故事之间又有一些联系,其中较有名的有《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打秋风》等。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
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
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
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我尤其欣赏第三回《范进中举》一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
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
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
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
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
年级: 2011 学号: *************** *名:***
*师:**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国古代小说杂谈
摘要:
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身临其境的典型环境、物我一体的文本接受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等特性而成为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
中国古代小说情况自然也是如此。
可以说,成熟晚于诗歌散文而略早于戏曲的中国古代小说,虽然为封建正统文人所鄙视,但它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茁壮生长、成熟并繁荣起来,并拥有了最多的读者,且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作用也最大。
直到今天我们仍受着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滋育。
关键字:中国古代小说特征发展唐传奇鉴赏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一,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
叙事从头到尾,过程不可或缺,而且情节总是讲究张弛相间,曲折有致,如《西游记》即特别典型。
这和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整体性和曲折性判断取向有关。
而西方小说往往是截取生活中的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叙写开掘,情节不求曲折,较多采用陡转手法,如“欧•亨利式结尾”。
这与西方人求深刻的认知习惯有关。
第二,第二,中国古代小说刻写人物多动态描写少静态刻画。
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是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的矛盾冲突,借此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基本上不静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古代小说根植于客观叙述的历史和以故事情节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
西方小说多注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是相对静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对人物潜意识活动的动态挖掘。
这可能与西方重人的个体性的观念有关。
第三,第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环境时是写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细绘的长篇幅刻画,但却极讲究表情传神。
如历来为人们所激赏的《水浒传》中“那雪正下得紧”便是神来之笔。
这一点与中华民族认识外界重神略貌的传统有关。
西方小说对环境描写是写真式的,对人物活动的场景往往作全方位的详尽描写,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在其《日瓦戈医生》中对雪景的描写便如泼浓墨。
这与西方人对外界重理性观察的传统有关。
第四,最后,中国古代小说结局往往是大团圆式的。
即便是《红楼梦》,最后的“兰桂齐芳”,究其实质,也是大团圆。
大团圆式的结局有利有弊。
利是它反应了人们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乐观精神,弊是往往违背事理逻辑和历史真实,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性思想价值。
这一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务实乐观的审美心理造成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甚至是现当代作品少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原因也正在于此。
当然,这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就都是“大团圆”结局,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便遵循历史和事物发展规律,跳脱了大团圆的窠臼。
西方小说则不追求结尾的“团圆”与“光明”,是怎样就怎样,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卧轨自杀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喝药自杀,便体现了这一点。
这说明,西方人有着较浓厚的悲剧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比较只是就中西方小说艺术特征的主要方面而言,并非全部包罗、毫无遗漏;每个方面的特点,也只是就整体倾向而言,并不排除特殊现象。
尤其是,这些特征无论是中
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有利有弊,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时,要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惟我独尊,也不能妄自菲薄。
二: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唐传奇
中国文学史上,何时才有真正的小说作品,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称得上小说的作品,其代表作为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和南朝宋刘义庆的笔记体轶事小说(也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其中名篇如《搜神记》中的《李寄》、《韩凭夫妇》、《三王墓》、《董永》,《世说新语》中的《周处》、《管宁割席》、《石崇王恺争豪》、《王蓝田性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由于这类作品中标志小说质变的成分——虚构还没有大量出现,故显得还很不成熟,所以鲁迅先生称之为“古小说”,以示与成熟小说相区别。
因此,我们可以将唐代以前的小说发展阶段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童年期。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经过漫长的艺术积累,至唐终于成熟了,其标志便是唐传奇的产生。
宋洪迈《容斋随笔》中称:“唐人小说,不可不成熟。
言事凄婉欲绝,间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对唐传奇的价值作出了高度评价。
唐传奇的意义在于,它带来了全新的小说创作思想,那就是虚构与创造。
所以,它标志着严格意义的小说文体正式形成。
明人胡应麟有言:“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少室山房笔丛》三十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说:“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
”均为精到之论。
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发轫期、中唐的繁荣期和晚唐时代的退潮期三个阶段。
发轫期,王度的《古镜记》是现存唐传奇中最早的一篇。
这一时期艺术成就较高的是张鷟的《游仙窟》。
退潮期,薛调的《无双传》是爱情传奇中最好的一篇。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杜光庭的《虬髯客传》。
唐传奇大部分精品都集中在繁荣期,而其尤为突出者是爱情小说,如唐传奇步入繁荣期的标志作品陈玄祐的《离魂记》,其后相继出现的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许尧佐的《柳氏传》、陈鸿的《长恨歌传》以及被称为中唐传奇压卷之作的蒋防的《霍小玉传》等,还有反应现实生活的小说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记》、陈鸿的《东城父老传》等。
这些传奇作品的艺术成就斐然可观,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简洁明快而生动。
可以说,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及愉情功用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唐传奇兴盛的同时,通俗小说也在开始孕育,其“说话”(“话”,指口耳相传的故事)为宋代所继承,从而直接酝酿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次大变迁——以宋元“话本”为标志的古代白话小说的成熟。
话本小说由说话底本发展而来。
所谓“话本”,原本是宋代尤其是南宋“说话人”(即说书人)用的底本,分为“讲史”和“小说”两类。
故“话本”可以说是专说“小说”(短篇)的“说话人”所用的底本。
这些底本经“说话人”不断的丰富和文人的加工,逐渐成了供人阅读的短篇小说。
虽然其性质已变,但仍称为“话本”。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中大多属于此类。
所谓“拟话本”,是文人(主要是明代)继承“话本”传统、模拟“话本”创作体制而创作出的短篇小说。
“三言”中小部分和“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几乎全部作品都属“拟话本”。
话本小说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直到宋元时期才成熟。
话本小说一出,开启了白话小说波涛汹涌的发展潮流,不管是作为短篇小说的拟话本,还是作为长篇的章回体小说,都是话本小说传统下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现存话本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讲史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全相三国志
平话》、《五代史平话》;另一类是小说话本,一般称为“话本”,如明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和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印的《熊龙峰小说四种》中,保留的基本上是宋元话本小说。
在宋元话本影响下,明代形成了一个编刊话本、撰写拟话本的高潮,其集大成之作便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从此白话小说便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稳居小说创作主流地位。
三:如何鉴赏小说
首先,要看所鉴赏的小说属于哪一个阶段的哪一种体式,以便从共性角度宏观把握小说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基本艺术特征等。
其次,抓住小说的情节设置、变化和推进,体会它是怎样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的。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情节一波三折的张弛变化,就把林冲由逆来顺受而奋起反抗的性格演变写活了。
最后,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外貌描写,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尤其是生动传神的动作细节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此外,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和自然两方面),也应该注意理解和品味。
四:结束语
唐传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高峰。
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传奇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小说的国度。
小说是中国人灵魂的咏叹,是中国人浪漫精神、文化气质的体现与象征。
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