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中语文10《白鹿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白鹿原》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白鹿原》的大体情节。
二、归纳选文部份的大体情节及其作用。
3、把握要紧人物形象和思想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归纳选文部份的大体情节及其作用。
二、难点:把握要紧人物形象和思想文化。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安排:一、导入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以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或许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久了,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秘密太多了,几千年来,能够被公以为“民族秘史”的小说迄今寥寥可数,而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可称得上是名不虚传的一部。
中外文学界高度赞扬陈忠实的成绩,以为:“《白鹿原》凭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人物刻画,成了今世小说林中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作品。
”“《白鹿原》把陈忠实的个人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层次,也把今世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动到了一个新的时期高度。
”二、陈忠实其人陈忠实(1942-),诞生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担任过农村中小学教师。
1965年开始创作,1993年6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印行的50万字的《白鹿原》,4个月之内,销行6版40万册,成为90年代最引人注视的长篇小说。
三、《白鹿原》:“民族秘史”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能够视为民族历史进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有以鹿兆鹏、白灵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有以鹿兆谦(黑娃),大姆指为代表的农人土匪武装。
以民间文化角度看,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集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比赛,彼此融汇交织,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四、《白鹿原》情节简介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惊心动魄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织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莫言及《红高粱》的相关知识。
2.简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能力目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理解小说主题,探究中华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导入莫言在《红高粱》献词中这样写到:“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莫言在献词的最后一句以祭文的形式,用被酱油腌透了的心,祭奠祖宗,他是在为已经丧失了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名利中卑微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
他是要寻根,寻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读莫言的《红高粱》。
一、作者莫言简介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当代作家。
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
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
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的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
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
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
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
《中国小说欣赏》红旗谱》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红旗谱》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及《红旗谱》的相关知识。
2.简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能力目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老一代农民对封建剥削压迫的觉醒和反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朱老巩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人物形象,最后总结文章的发展脉络和写作特色。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趣我们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诚然,承燕赵大地灵气的滋养与培育,这里,有胡服骑射、敢为天下先的英明国君赵武灵王;有英勇大义、智慧宏达的蔺相如等贤臣名相;有廉颇、乐毅等慷慨重义、勇气过人的猛将;有荆轲、高渐离等不畏强暴、挺身抗命豪杰侠士。
二、教师简介作者及《红旗谱》的内容及主题1、作者简介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人。
1925年梁斌人蠡县高小,他在共产党员张化鲁、宋卜舟等老师的影响下,逐步接近新思想、新文学、进步刊物,中国大文学家的作品给予其很大影响。
1927年春,加入共青团,当国民党发动“四-二”大屠杀之后,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毅然参加革命,积极投入反割头税斗争。
1930年在保定二师读书期间,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3年在北平加入左联并开始文学创作。
1934年在北平被捕,出狱后考入济南山东省立剧院表演系,1935年协助路一编辑《晨报》副刊。
1937年5月,梁斌在蠡县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8年任冀中新世纪剧社社长,先后写出《千里堤》等剧本以及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后又据此改成中篇小说《父亲》,成为《红旗谱》的雏形。
1939年春兼任冀中游击十一大队政委。
同年带领剧社全体人员赴华北联大学习。
1941年任文艺干校副校长,1949年任湖北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兼《襄阳日报》社社长,1952年任《武汉日报》社社长,1955年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1980年为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后调入天津任文联名誉主席。
《中国小说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茅盾及其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烘托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目标: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知识归纳了解背景1930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和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上海的工业产品因而无法顺利行销到内地。
中央政府只知在上海搜刮金钱以做战争经费,对于受帝国主义压迫而奄奄一息的民族工业,拒绝给予实质性的支持,甚至落井下石,借机扩充官僚资本。
《子夜》正是以此为背景,描绘出都市上海的剖面图。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进退维艰,既得不到政府和银行的支持,又拒绝外国资本的收买,不得不借投机公债来筹措资金。
在公债市场中,他又遭到买办赵伯韬的阻击,亲信的出卖更使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魁梧刚毅”的吴荪甫曾游历欧美,归国后既欲充当“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又试图把家乡建设成“模范镇”,最终却陷入了破产的境地。
茅盾试图借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遭遇,说明民族资本无力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识记字音魔窟(kū)脖颈(ɡěnɡ)时髦(máo)迷惘(wǎnɡ)一瞥(piē)提(dī)防鼓槌(chuí)梦魇(yǎn)作孽(niè)柏(bǎi)油蓦(mò)地识记字形目眩头颅圆锥斑驳树阴梦魇笑靥怜悯机械臂膊骤然裹紧辣椒闪烁词语解释梦魇:恶梦,常常伴之以压抑感和胸闷以致把睡觉人惊醒。
时髦∶合潮流,入时;时兴的。
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十分恐惧。
金童玉女:道家指侍奉仙人的童男童女。
后泛指天真无邪的男孩女孩。
合作讨论1.从本文看,如何才能使景物描写独具特色并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明确:文学理论家从名家名作中总结出了“陌生化”的手法,即按照人们第一次见到某物的眼光来描写它。
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吴老太爷的眼光,都市景观就显得分外光怪陆离、摄人心魄:汽车成了“小箱子”“长蛇阵似的”怪物,突然,“怪物们”“静静地一动也不动”,横在前面的却像河水一样流淌,男男女女则仿佛被鬼追着似的飞跑——其实不过是红绿灯指挥下的结果。
语文: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2.4《聊斋志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4《聊斋志异》之《王六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生平及其《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疏通文章大致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的友情.3、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理解人物的主要性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颂的真挚的爱情和友情。
2、以鬼喻人,表现世间的真情与善良.【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感悟作者歌颂的真挚的爱情和友情.2、对比民间流传的“水鬼与渔夫"的故事,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鬼故事听说过吗?鬼是令人害怕的,总是以铮狞的面目出现,但是,在作者笔下,王六郎却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鬼和我们平时听说的鬼有什么不同不处?二、作品与背景介绍1、“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蒲松龄为什么以谈神说鬼来寄幽怀?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人。
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
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但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
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同时文字狱的威慑,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及‘南洪北孔“的悲剧。
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期乡居,深受黑暗社会重压,了解黎民苦难,熟悉科考制度种种弊端,他虚拟出鬼魂世界梦幻世界,写鬼写妖,他的“刺贪刺虐”才能入骨三分,这些幻想形式的采用,使得《聊斋志异》闪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辉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2、《聊斋志异》是怎样的一部书?知道其中的故事的同学略述一二,教师再小结。
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促织》、《席方平》(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考弊司》、《书痴》(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鸦头》、《细侯》(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如《画皮》、《劳山道士》等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高中语文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曹雪芹生平与创作,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2、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㈡过程和方法⒈表演课本剧:感受文本内容。
⒉筛选信息: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⒊细节品析: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②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竞争不等于一味对抗、友爱利于互助进步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难点:筛选并概括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结合细节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课堂导入:我们来看两首《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同学们看看说的是谁?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明确:林黛玉薛宝钗解说:“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一条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魂归离恨天”)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出闺成大礼”)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群芳中异彩高标的两奇葩二、连线作者及《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书未尽即与世长辞。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的副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美好情感,抨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末世唱响了一曲哀婉的悲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4.7儒林外史

(一)《儒林外史》独特的艺术成就
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立足文本,通过品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悟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学生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3.课堂体验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参与积极。
课后练习
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章节:从士林到官场课时:3课时备课人:郑旭二次备课人: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二)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程晋芳《吴敬梓传》)
高二(中国小说欣赏)(三国演义)教案人教新课标选修 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中国小说欣赏》《三国演义》教案目的: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
本导读拟设5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2) 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3)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4)能用简练的语言简述有关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1) 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2) 理解小说导读内容,把握要点;3) 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2) 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3) 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2、语言知识积累;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2)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有关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内容概要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X备的蜀国。
曹操死后,曹丕称帝。
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X 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
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
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
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
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
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
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简介:
1、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⑴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⑵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2、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
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
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⑵历史演义主要事件和人物基本依据史实,英雄传奇主要人物和事件多为虚构。
⑶历史演义从“讲史”发展而来,英雄传奇的源头是“小说”。
四、《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⑴阅读“课前提示”。
⑵《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⑶《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①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②它长于描述战争。
③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④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⑷《三国演义》的主题辩解(摘自“教参”)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
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⑸作者简介
⑹写作背景: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
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
「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
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
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
来到了杭州。
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
在这里活动。
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加上他对民间文学
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也就这时,罗
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2、了解《水浒传》及其作者。
⑴阅读“课前提示”。
⑵《水浒传》内容简介。
⑶《水浒传》主题的多元化理解。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
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
的客观意义。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
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
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
⑷《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既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也堪称
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体
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完全成熟。
①《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
汉的英雄群像。
②《水浒传》的故事结构颇有特点。
③《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
⑸作者简介
五、布置作业
1、预习《曹操献刀》和《李逵负荆》两篇文章。
2、精读《曹操献刀》,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贺海燕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