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杜甫传读书交流课程设计

杜甫传读书交流课程设计

杜甫传读书交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杜甫的生平事迹,了解其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风格及艺术特点,掌握至少三首杜甫的代表作品。

3. 学生能了解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解读杜甫诗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杜甫诗歌的仿写或创作,提高写作技巧。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民生的情感态度。

2. 学生能从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中,汲取逆境自强、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诗歌在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读书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及其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基础,对杜甫及其诗歌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诗人及其时代的兴趣。

- 教材章节:《杜甫传》第一章“杜甫的生平与时代”2. 精讲杜甫诗歌:分析杜甫诗歌的主题、风格及艺术特点,深入解读以下代表作品。

- 教材章节:《杜甫传》第二章“杜甫诗歌的主题与风格”- 内容列举:《春望》、《月夜忧思》、《登高》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杜甫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艺术表现,分享各自的见解。

- 教材章节:《杜甫传》第三章“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4.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进行杜甫诗歌的仿写或创作,锻炼写作技巧。

- 教材章节:《杜甫传》第四章“杜甫诗歌的写作技巧”5.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引导:通过学习杜甫诗歌,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3

人教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材依据:1.人教新课标教材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

二、设计思想: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这首诗情景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3.情感目标: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四、教学重点:1.体会本诗情与景和谐统一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诗中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统一。

六、教法选择:搜集资料,了解背景知识;阅读品味,读悟结合;质疑思辨,合作探究。

联系生活,巩固体验。

七、学法指导:感知-理解-应用-迁移八、教学准备:九、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1.走近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的一生大致经历过这样几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李白结为朋友,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月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2.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人教版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格一课堂教学方案课题杜甫诗歌三首1人教版高中语文2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人教版高中语文 5节:课时:备课人:二次备课人:6人教版高中语文赠送: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

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

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

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

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

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人教版高中语文7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

”(低效)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

(高效)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

(高效)4.高度依赖书本。

(低效)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

(高效)6.多微笑。

(高效)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

(低效)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

(低效)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

(低效)10.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冷静、专业。

(高效)11.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

(高效)12.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高效)13.测试中出现的题目不超出课堂教授的内容。

(高效)14.测试中出现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题目。

(低效)15.和学生陷入激烈的争吵。

(低效)16.私下里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杜甫传》公开课教案

《杜甫传》公开课教案

《杜甫传》公开课教案杜甫传公开课教案一、引言本公开课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帮助学生了解杜甫的重要作品和思想,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成就;2. 探讨杜甫的名篇及其主题和艺术特点;3. 分析杜甫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4.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提升对杜甫作品的评价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2. 杜甫的重要作品分析和解读;3.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生思考;4. 学生讨论和分享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幻灯片展示杜甫的形象和重要作品的节选,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出生地、主要经历和个人成就,让学生了解杜甫的时代背景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3. 分析杜甫的名篇,介绍其主题和艺术特点,通过文本解读和古诗赏析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作品。

4. 讨论杜甫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并与当代社会做对比。

5.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辨能力的发展。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杜甫的艺术成就和文化意义,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程度;2. 杜甫作品分析:学生对杜甫的诗歌进行解读和评价的准确性和深度;3.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于杜甫作品理解的作文或其他形式的表达。

六、延伸活动1. 邀请文学专家、学者或演讲嘉宾进行讲座;2. 带领学生参观与杜甫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3. 组织杜甫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杜甫的诗歌选集;2. 幻灯片资料;3. 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4. 计算机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以上是《杜甫传》公开课教案的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成功组织和开展这堂公开课。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其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生平简介: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为学生阅读其诗歌奠定基础。

2.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关注和忧国忧民情怀。

四、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的不同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杜甫诗歌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诗歌创作。

3. 诗歌鉴赏: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的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4. 课堂讨论:针对诗歌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对比阅读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杜甫诗集:为学生提供杜甫诗歌的文本资源,便于阅读和分析。

2. 相关论文和评论:为学生提供学术观点和研究动态,帮助其拓展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关于杜甫诗歌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诗歌创作。

2. 第2周:对比阅读杜甫的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杜甫传》教案教学设计(3)

《杜甫传》教案教学设计(3)

《杜甫传》教案教学设计(3)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

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

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

(2)《三吏》(《新安吏》《石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三吏》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①解读“三吏”之一《新安吏》:( 见教材21页)第一层(《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

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70里。

作者从洛阳出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尽,次选少年。

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

) 第二层 (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答;为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②解读“三吏”之二《石吏》:( 见教材22页)(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无情,抓丁所及,连老太婆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役制度已经黑暗到何种程度!)③解读“三别”之一《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杜甫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局部段落有删节。

传记文体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长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根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写作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传记文体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

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

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

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学习指导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内容分析1、杜甫的诗为何被称为"诗史"?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主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冯至在写《杜甫传》的时候,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看看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这一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冯至在他的作品中写道:"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他40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

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

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

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

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封建统治者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作者如实地写出了杜甫的局限性,并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作者在文章中选取了三个时期,分别是"长安十年""流亡生活""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在每一个时期,都有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等方面的表述,请同学们自己作一些总结。

示例:长安十年时间:746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流亡生活时间:755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诗歌: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757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

诗歌: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兴奋的心情。

问题思考1、从杜诗入手,分析一下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3、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一下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课外拓展一、了解杜甫的生平。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

六月,又自白水往州。

闻肃宗即位,自羸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

疏救房,上怒,诏三司推问。

宰相张镐救之,获免。

八月,墨制放还州省家。

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

六月,出为华州司功。

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

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

十月,往同谷。

十二月,入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

七月,送严武还朝。

未几,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入梓州。

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

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公在梓州。

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

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

四月,严武卒。

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

六月至忠州。

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

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

春,迁居赤甲。

三月,迁西。

秋,迁东屯。

未几,复自东屯归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

三月,至江陵。

秋,移居公安。

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76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未几,入衡州(今湖南衡阳市)。

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

春,在潭州。

夏四月,避臧乱入衡州。

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

秋,舟下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能力训练一、阅读宋祁的《新唐书杜甫传》,回答后面的问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杨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为布衣交,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书,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推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

时论许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

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nǜ),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jié)激,违忤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

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1、下列加红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邕奇其材奇:对……感到惊奇B、若令执先臣故事故事:曾经发生的事情C、数上赋颂数:屡次D、会禄山乱会:正赶上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杜甫曾经考过进士,只是没有考上,他因此贫困。

B、杜甫给皇帝写过多篇赋,目的是希望能够引起皇帝的关注,得到一些照顾。

C、因为上书皇帝,给房馆说情,杜甫触怒皇帝。

D、杜甫一生虽多次做官,但都是一些小官,在仕途上是极不得意的。

3、翻译下列语句。

(1)然帝自是不甚省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2、A3、略。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