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

合集下载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4 《大学》节选-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掌握《大学》理论基础的概念和精神实质;2.掌握《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在日常的生活中贯彻《大学》的思想;3.能够运用《大学》的思想,进行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其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成长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来达到人类的完善。

2. 《大学》的理论基础•格物致知:格物是指要通过实践来了解世界,而知则是通过认识获得理性的知识。

通过格物致知,人们可以认识到道的真理和秩序。

•致良知:致良知是指使人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心灵品质,进而实现道的成仁之道。

•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指要在行动中始终秉持真诚和正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要努力修身养性,齐家是指要努力保持家庭的和谐,治国则是努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

3. 《大学》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评价标准《大学》非常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上善若水、德行天下、才德兼备、立身行道等都是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首先讲解《大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然后注重实例分析。

2.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对《大学》中核心理念的探讨,学生们可以思考和掌握《大学》的实际意义。

3.研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和实践掌握《大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讲述和讨论,对学生知识的把握和对《大学》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

2.试卷测试评估:通过对学生进行笔试、问答、论述题等方式进行考核。

3.综合评估: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和实验等。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大学》节选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了解《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大学》中的观点阐述问题。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2)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3)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中的文言文表达;(2)把握《大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学》对后世影响深远?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大学》节选,思考以下问题:a.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b. 《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有哪些?c. 《大学》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总结《大学》的核心思想;(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2)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5. 总结评价(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的核心思想;(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学》节选,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并学会运用《大学》的思想指导生活。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得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得关系。

教学重点文言主现象与翻译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得关系。

教学设想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得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与地区得86个儒学研究机构得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得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得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就是《礼记》里得一篇。

一般认为就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就是秦汉时得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得地位并不就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得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与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得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瞧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得“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得篇章。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得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得《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得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得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得2000余字,但却就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得总括性著作,就是儒家人生教育得道德纲领,也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得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得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得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得宏观图式。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新人教版选修《大学》节选教案2篇

《大学》节选教课设计学科语文讲课班级高三17、18班任课教师白文波第1周礼拜六2009年8月8日教课目的:一、《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此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认识,并指引他们商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二、《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要让学生了然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累积文言词句,掌握文意一、导入新课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 年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举办。

来自 22 个国家和地域的 86 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 160 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影响?今日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会此中的奥义。

二、知识累积1. 认识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以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以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朝从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其实不是很突出,因为它阐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来源理、原则、目标、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此后,渐渐遇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朝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相同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获取程颢、程颐全力尊敬,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经过说明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此后《四书集注》确立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此后获取了官方的正式认同与尊敬,对古代教育,甚至整此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大学》是表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先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付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大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1了解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节选的教案

《大学》节选的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

2. 《大学》的核心思想。

教学难点:1. 对《大学》中某些词语的理解。

2. 对《大学》核心思想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朗读《大学》节选,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分析《大学》节选中的主要内容:a. 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

b. 强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c. 提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途径。

3. 解释《大学》中的重点词语:a. “修身”:指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德、学问等方面。

b. “齐家”:指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父母关爱。

c. “治国”:指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d. “平天下”:指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实现社会和谐。

4. 阐述《大学》的核心思想:a.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b. 提出“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关键,认为只有真诚、正直的心态才能实现个人修养。

c. 强调家庭和谐、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家庭和谐、国家治理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基础。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大学》中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个人修养,以及如何为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

四、总结1. 总结《大学》节选的主要内容,强调其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搜集《大学》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大学》思想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节选,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大学》节选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

教案题目:《大学》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2. 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3. 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4. 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大学》的阅读和理解;2. 文章中重要思想和观点的探讨和分析;3. 品德修养的培养和实践;4.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大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大学》这篇文章;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3. 学生在阅读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文章分析和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文章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思想。

四、品德修养的培养和实践(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关品德修养的观点和原则;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品德修养的重要性;4. 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实践,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

五、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和观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例如:分析文章的结构、评价文章的观点等。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收获;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和感悟;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3. 学生在品德修养和实践中的表现;4. 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提高。

大学节选教案公开课教案

大学节选教案公开课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大学》节选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培养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教学重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核心思想。

2.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将《大学》中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节选文本、教学PPT、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大学》节选文本,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大学》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大学》?它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大学》节选文本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如“明德”、“正心”、“诚意”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大学》全文,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大学》节选文本的理解程度。

2. 提问:你从《大学》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二、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节选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与《大学》思想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思想的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

通过《大学》的教学,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下面是由为你精心编辑的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

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
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

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释如何“诚其意”。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含义宽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5)谦(qiè):通“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

下面的“外”指外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