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淮阴候列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淮阴候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淮阴候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学习淮阴候的英勇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淮阴候列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 淮阴候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意义;3.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淮阴候列传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 文章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淮阴候的人物形象;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5.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了解《淮阴候列传》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要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淮阴候的人物形象,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淮阴候列传》。
5.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淮阴候的历史意义。
6. 情感升华:总结淮阴候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9.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10.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淮阴候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淮阴候列传》的作者、背景及历史价值。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领会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及《淮阴候列传》的作者司马迁。
2. 分析《淮阴候列传》的历史背景。
3. 解读文言文阅读技巧。
4. 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淮阴候韩信的一生及其成就。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文中修辞手法的鉴赏。
3. 理解韩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淮阴候列传》的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典型例子,如成语、典故等。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淮阴候列传》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评论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史记》及司马迁。
2. 讲解:讲解《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3. 分析: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
4. 实践: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2 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司马迁,讲解《淮阴候列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第二课时:分析淮阴候韩信的人物形象,练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对韩信人物形象的理解。
4. 第四课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候列传》的作者、背景及人物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与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淮阴侯列传》中的人物关系和主要事件。
2. 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2. 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史记·淮阴侯列传》2. 参考资料:关于韩信的历史文献、相关论文和评论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淮阴侯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韩信的一生及其相关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重点分析《淮阴侯列传》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客观评价韩信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认识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介绍与韩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刘邦、项羽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人物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地位。
七、课堂互动:1. 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淮阴侯列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淮阴侯列传》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教案设计

【思考3】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思考3】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侧面表现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3.诵读、理解词语——被贬之后(8~10)
【思考1】概括每小节内容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
三、பைடு நூலகம்读文本
小组讨论:选择一部分进行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韩信的军事才能;韩信为何被杀?
1.诵读、理解词语——早年屈辱(1~3)
【思考1】在此部分,三个小故事有什么作用?
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苏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7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难点: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由旧知往新知的延伸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设想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
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
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
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
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疏通文意。
3、通过分析韩信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主探究--讨论教学设想: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又因其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通过对文本结构内容的感知,学生讨论韩信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悲剧原因;功高盖世与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人深思,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议欲下赵攻下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名做状:众辱之当众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动词的使动用法: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二)文言虚词: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2,乃敢引兵遂下(才)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三)文言句式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成安君,儒者也。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阴侯列传》,使学生了解淮阴侯韩信的一生,掌握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学习《淮阴侯列传》,了解韩信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等。
2. 史记特点: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如实录、公正、详实等,理解史记在我国历史文学中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1. 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史记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史记中的史料。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史记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韩信的一生和史记的写作风格。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韩信事迹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史记中的史料,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韩信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5. 引导阅读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淮阴侯韩信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朗读《淮阴侯列传》,感受史记的文学韵味。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韩信的生平事迹,战争成就和人际关系,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淮阴侯韩信的生平事迹和战争成就。
2. 分析史记的写作特色,举例说明其在写作上的独特之处。
八、课后作业1. 熟读《淮阴侯列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了解史记的全貌。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淮阴侯韩信的事迹和史记的写作特色的理解程度。
《淮阴侯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1《淮阴侯列传》教案教学设计《淮阴侯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苏教版高二选修的一篇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历史巨著。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特点等;2. 理解《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项羽、刘邦、韩信等;3. 能够分析《淮阴侯列传》中的主题及其意义,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研究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淮阴侯列传》中所包含的主题和意义;2.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文献的阅读方法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来帮助学生掌握《淮阴侯列传》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2. 讨论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大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3. 研究式教学,通过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古代历史,提高其研究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与《淮阴侯列传》相关的史书和文献,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2. 导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中活动: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知识竞赛等;4. 课后作业:根据学习情况和课程需要,布置不同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论文、调研等。
五、教学资源1. 本篇课文:《淮阴侯列传》;2. 相关史书和文献:《史记》、《汉书》等;3. 互联网资源:历史博客、学术论文网站等;4. 多媒体教学资源:历史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听课记录、学生课堂笔记、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2. 通过学生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进行评估;3. 整理、归纳和总结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教学经验,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侯列传》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疏通文意。
3、通过分析韩信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主探究——讨论教学设想: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又因其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通过对文本结构内容的感知,学生讨论韩信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悲剧原因;功高盖世与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人深思,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
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议欲下赵攻下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名做状:众辱之当众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动词的使动用法: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二)文言虚词: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2,乃敢引兵遂下(才)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三)文言句式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2 成安君,儒者也。
被动句:1,否,必为二子所擒矣。
何为为我禽?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体现被动句的标志是:为……所)2,知其不用不得推择为吏(语意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楚怀王《屈原列传》)定于后置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宾语前置句:何以加之?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以、为都是介词,分别译为:用、因为。
在古汉语中,介词后面加宾语,宾语往往前置,表强调)三、整体感知文本,划分文章结构通过检查分析,发现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还不错,这节课我们主要完成两个目标;(见前2、3)思考: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明确:全文分为四部分:1-3 早年屈辱4-7 井陉之战8-10 韩信之死11 太史公论赞四、研读第一部分(一)这一部分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哪三个小故事呢?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分别为: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胯下之辱)(二)这三个小故事又分别反映出韩信怎样的个性?“怒绝亭长”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强烈的自尊,“漂母饭信”侧重表现他的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衣锦还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也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出处。
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这有力地证明了韩信不忘本、不负人的高尚品质)“胯下之辱“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早年因家境贫寒过着穷困而屈辱的生活,虽然看似窝囊无用,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心怀安邦定国的理想和抱负,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那么他的军事才能是不是一开始就被他所投靠的主人发现并得到重用呢?——不是。
他先投项梁,后投项羽,直到他离开项羽来投奔刘邦也一直是无用武之地,最后是由于谁的大力推荐才得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萧何!萧何非常赏识韩信的才能,认为他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所以想法设法地把已经出走的韩信留了下来,并最终促使刘邦拜其为大将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和“登坛拜将”两个故事。
在课本的138页,我布置同学们看过了,思考:这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描写韩信的才能?明确:侧面表现——侧面烘托。
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萧何对他的欣赏,赏识,重视渴望人才的急切之情)表现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形象。
五、研读第二部分登坛拜将之后,韩信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
“涉西河,虏魏王”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还有一场与赵国的战争打的格外精彩——叫作井陉之战。
思考:韩信使用了什么策略,取得了形势本不利于他的这场战争?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明确:1.背水一战: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韩信背水为阵,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激发将士的斗志,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
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还有(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派……)2.引蛇出洞,骑兵偷袭,拔赵旗,易汉赤帜。
明代唐顺之评曰:“信奇处全在拔赵旗上,乱其耳目,夺其巢穴。
”3.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陈余的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那么井陉一战从正面表现表现韩信用兵之奇之妙。
补充:(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
仗还没打完就预料必胜。
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
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陈”。
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见而大笑”。
随后竖起大将对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
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打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沚水上,禽赵王歇”。
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
)六、研读第三部分通过井陉之战我们了解到了韩信卓越而奇特的军事才能,这位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名将是不是就能从此封妻荫子、安享荣华富贵呢?明确:很明显。
不是。
韩信最后的下场是?(生)最后因其舍人之弟告发,吕后和萧何定计将他诱骗至长乐宫钟室以谋反的罪名将其杀害,并夷灭三族。
补充: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 不仅概括了韩信了的一生,而且点出他的成败之由。
思考: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明确:“一知己”指萧何,韩信一生的成功和失败都系于萧何一人身上,所以民间就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漂母坚定了他对生命的自信,而吕后终结了他的生命。
韩信虽不是由刘邦直接所杀,但他的才能早就遭到了刘邦的畏忌,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由齐王徙为楚王,继又借涉嫌谋反之名黜为淮阴侯,将其软禁在自己身边。
所以“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
七、研读最后一部分韩信为汉家出生入死,功高于世,最后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那么司马迁对韩信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愤激、叹惋之情、同情深蕴于反语之中。
体现在:“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韩信死得可谓冤屈之至。
对此,深处汉室的司马迁只能以曲折委婉的言辞加以表述,而将愤激、同情之意蕴于反语讥诮之中。
)八.问题探究一代名将,死非所伤,实堪哀伤,这是司马迁对韩信持有的感情,那么你觉得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明确:1、功高震主。
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羞与绛、灌等列”、君臣对晤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一句“臣多多而益善耳”将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表露无遗。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当韩信被刘邦以涉嫌谋反的罪名逮捕并黜为淮阴侯的时候,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然这话始见于越王勾践的功臣大夫范蠡给另一位功臣大夫文种的信中。
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终成剑下之鬼。
那也是成语“兔死狗烹”的最早出处,意思就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比喻统治者杀掉功臣。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九、师本课总结:至于为什么功臣末路断头颅?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
但这也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的那段光辉的历史让人铭记。
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