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的崛起
晋商的崛起与衰落及其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第42卷第1期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2月Vol.42 No.1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Feb.2021 文章编号:10041877(2021)01008905晋商的崛起与衰落及其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司长玉(新乡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晋商特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群体,其经过我国古代时期的发展沉淀,于明清时期逐步崛起并发展到顶峰。
诚信为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是晋商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官商经济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
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既要学习晋商诚信经营、待人唯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经验,也要以晋商的衰落为戒,将自身的经营管理置于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并积极创新,使企业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晋商;崛起;衰落;企业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识码:收稿日期:20200929作者简介:司长玉(1979),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经济史、区域经济史。
晋商特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群体,在明清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晋商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再加上明清时期国家政策的影响,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商帮。
晋商善经营懂管理,主要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业务。
票号被视为现代银行的前身,明清时期晋商的票号逐步发展起来,为支撑当时商业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晋商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探讨分析晋商崛起和衰落的原因,可以很好地了解其发展的历史,从中得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为当代企业优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晋商缘起、发展及衰落山西地区的商业活动起源较早,发展过程漫长。
晋商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人群体之一;到明清时期,其实力逐渐增长,并在清后期逐步成长为全国的商业模范,成为我国第一商帮。
但在达到鼎盛后不久,便由于自身的经营不善及国内外多种势力的压迫,逐步走向衰落。
晋商的兴盛之路

晋商的兴盛之路1、地理及自然条件山西居天下之中,是沟通四方贸易的要冲,又与帝都长安、开封、北京相邻,王者之都,自然是高消费的城市。
山西地接边塞,为历代与塞外民族通商的桥梁。
因此,山西所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十分适合经商。
山西素有“八分山丘二分田”之说,境内除有起伏的山丘外,北部地瘠民贫,南部和中部汾河沿岸,虽稍多活土,但“地狭人满”,农田不足。
据统计,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1949年山西省人均耕地由10.82亩降至4.88亩,其中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达到最低点,且十年九旱,即使是丰年,居民的粮食也常感不足,从而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外出经商。
这就为晋商的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2、明、清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入明以后,新统治者为了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对农民、工商业者采取了一系列的让步政策,诸如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移民屯田、推广桑棉种植、减轻商税、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全国水陆交通进一步发展,简品交换打破了地域限制,商业资本也逐步活跃起来。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
明后期1518年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因而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对商人来说这是一个解放。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如亩”的政策,取消几千年来沿袭的人丁税,实行单一的土地税制,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晋商在其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与封建政权力量相结合,清王朝许多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得力于晋商的赞助。
1720年西北准噶尔叛乱,清政府调集重兵征剿,当时因路途遥远,运输粮秣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晋商得知后积极地随军进剿,代运军粮。
晋商崛起的文化成因

晋商崛起的文化成因一、深厚的人文背景(一)、文、人、商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内在因素与根本动力,而文化则是使人具有这种因素和获得这种动力的源泉与酵体。
因此,对于经济、社会,特别是对于人来说,文化始终都是其维系生命、焕发活力、凸显效能与实现提升的精神母乳与道德基因,其作用不仅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无法取代的。
晋商的形成与崛起,实际上正是一个文化作用于人,并通过人的优化与提升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或可认为:没有文化,就没有晋商,更不会有晋商的兴旺与辉煌。
山西之所以会出现“晋商”,从根本上去考量,从源头上去追索,则恰恰是由于文化的洇酿与驱动。
或可认为,如果山西没有深厚而丰富的商业文化积淀,那就肯定不会有后世的商业繁荣和“晋商”的形成与崛起。
这是一种内在的必然,这更是由于规律而使然。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可以从文化上找到根据、理由、动力和原因的。
晋商在山西的出现就是这样。
(二)商业文化对晋商形成与崛起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和巨大影响被尊为商业鼻祖的陶朱公——范蠡,和与陶朱公齐名的猗顿,其商务思想与商业成就便都与山西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在范蠡和猗顿之后,司马迁还盛赞了同属于晋人的魏国大商人白圭和赵国大商人郭纵。
此外,像以“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而名世的帝舜,在商业意识和财富认知上的创举;像用“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而励商的晋文公,在通商管理和营商导向上的突破;像作为改革家魏文侯之智囊的段干木,在商业政策和经营推介上的贡献等,就都既是晋商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根脉,同时又是华夏文明在其商业板块上的历史刻度。
这说明,晋商所拥有的商业文化资源之富厚、商业文化根脉之久远、商业文化源流之丰沛,都是既列于全国之首,又居于古今之冠的。
(三)、晋商对传统文化精神、文化智慧、文化伦理与文化道德的高度崇仰、自觉接受和不断弘扬、发展与创新晋商的出现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传承、转换和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凸显与应用的过程。
晋商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晋商兴起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晋商是指中国历史上活跃在山西、陕西等地的商人集团。
晋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曾经是中国最富裕、商业实力最强大的商人集团,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晋商兴起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
晋商活动的地区处于关中平原和太行山南部地区,地形险要,自然资源丰富,物资流通便捷,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其次,政治环境稳定。
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年代长久,社会积淀深厚,这对商业活动的规范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空间。
第三,家族企业经营模式。
晋商的家族企业经营模式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家族名声、信誉高,这就使得他们在商业交易中更具有竞争力,也使晋商的品牌成为了商界的佼佼者。
最后,理财能力强。
晋商的理财能力非常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如何管理资金,从而在商业活动中获取高额利润。
这些高额利润又使他们更具有资本实力,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商业活动规模。
首先,晋商的兴起表明了地理位置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处的地理位置会对商业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商业活动的规模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帮助。
其次,商业活动的规范和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从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要发挥政府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推进商业环境的规范和发展。
第三,家族企业经营模式在当今商业活动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让长久的家族信誉更具价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在商业活动中思考借鉴。
最后,理财能力是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学习晋商成功的理财经验,注重综合学习和实践。
总之,晋商在中国商场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我们来说,了解其兴起的原因和经验对我们参与商业活动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明清晋商的兴起及其衰亡

明清晋商的兴起及其衰亡明清晋商的兴起及其衰亡一、什么是商帮?明清有哪些影响较大的商帮?“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团。
商帮是在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的流通范围在本地狭小范围内满足不了需要了,因此就需要结帮联伙走出去采购或者是推销。
作为一个“商帮”,应该是具备五个条件,第一,在这个地区要有相当发达的商业;第二,有一批积累了大量资本的巨商作为中坚;第三,在经营、制度、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商业集团的特点;第四,许多独立的商家出于经营和竞争的需要组成以地域为纽带的松散联合;第五,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按照这些条件,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山西以晋中为中心的晋商,歙县、婺源等徽州六县的徽商,与晋商同时兴起、亦被称为晋商小兄弟的陕商,临清、济宁、聊城、烟台这一带的鲁商,以龙游县为中心(包括常山、衢县和江山五县)的龙游商,西洞庭山(现在吴县的东山镇和西山镇)的洞庭商,江西由人口流动形成的江右商,以浙江为中心的浙商,苏州西南吴县境内太湖中东、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闽商,以广州、佛山一带为中心的粤商。
这十大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尽管时间并不相同。
十大商帮中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商人。
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商。
晋商是明清时国内最大的商帮,在商界活跃了500多年,足迹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还出现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完全可以与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商人和犹太商人相媲美。
晋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真正崛起在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二、晋商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明清晋商兴起于明初,其兴起原因主要是:第一、明政府为北边各边镇筹集军饷而推行开中制,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明初开中制是明代统治者为了军事目的而创设的一种招商代销制度。
由于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着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可以根据边防军事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召商。
应召商人则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换取盐引(贩盐专利执照),然后凭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并在指定行盐地区销售,这套制度就称作“开中”。
晋商发家史

晋商发家史晋商在明朝开始兴起,发展至清朝时期整个商业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历经五百余年,由于诸多原因在民国初年开始时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明清时期的晋商所创造出的丰功伟业,在商业圈堪称历史性奇迹。
晋商的兴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优渥因素。
晋商发展至清朝可谓是晋商最鼎盛的时期,晋商之所以能够驰名中外除了清政府出台相应的政治政策的客观因素以外,还有晋商开创的票号以及规范的经商管理与制度下进一步加快晋商称霸整个商业圈的步伐,最终为实现货通天下的商业壮举创造了条件。
历史中的山西商人山西人经商的历史并不是从明朝、清朝才开始的,史书上对山西人经商的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山西人从商的对象是北方的匈奴。
山西人与其他民族进行商业贸易从汉代已经开始,这也为明清时期打开国门,对外经商的商业之路提供了范本,文字中还出现了汉使与匈奴进行交易的相关记载,其中所描述的汉使则是史籍中第一个山西官商。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从文化方面则表现出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盛世之举,经济的迅猛发展,贸易之路畅通无阻,山西商人在此时的优越的条件下大展身手,大量的史书将其记录在册。
史书上记载,在北宋雍熙至端拱时期,宋王朝先后在山西境内设立榷场(交易所),并且鼓励宋辽两地的商人进行交易。
从这一段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宋朝政府已经在当时的山西境内设立了许多的商业交易所,山西地区成为宋、辽商人进行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山西人善于经商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全国被元朝统一之后,社会呈现出和平、稳定的局势,相对太平的社会状态为国内外的商品贸易建立了最基本的保障。
据当时记载,世界上著名的商人和旅行家意大利人的马可波罗,他在中国历经十七年时间,曾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非常浓厚的友情,他访问了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并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在一本名为《马可波罗行记》的书籍之中,举世瞩目。
他曾到过中国的许多地区,感受中国各个地区的人文风情,他途径山西地区时曾路经山西的平阳府、太原府,对山西当时的盛世颇有印象,于是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出现这样的记载:“商业及数种工业颇见繁盛,有大商数人自此发足,前往印度等地经商谋利。
晋商和徽商崛起形成商帮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

晋商和徽商崛起形成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晋商和徽商之所以能在明代崛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
古代社会不重视商业,商人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这点从二十四史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历朝历代,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商人作了传(即《史记·货殖列传》)。
此后,古代商人能够青史留名的可谓凤毛麟角。
司马迁而商帮的崛起,可以说是中国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使得商人以集体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众多的商帮当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而他们的兴起与衰落,更是见证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大历史。
01有意思的是,晋商和徽商的崛起都和盐业有关。
为防范蒙古人卷土重来,明朝自建国伊始便把国防的重点放在了北方,包括重修万里长城、长年派遣重兵驻扎等等。
其中,驻军最密集的当属“内迫京畿,外控夷狄”的山西大同一带。
朝廷在此修筑长城323公里,驻守步兵、骑兵十几万人,配各类牲畜数万匹。
要维持这么庞大的军备,军需粮饷的供应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为此中央政府每年花费上千万两白银,财政不堪重负。
为解决这个难题,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山西行省参政杨宪向朝廷上书,建议实行“开中制”。
“开中制”的核心就是盐业。
自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把盐业列为国家专营开始,中国历代政府都将其视为经济命脉严格把控,其专营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据很高的比例。
明朝也不例外,政府控制了盐的生产,盐业的“经销商”也由国家指定。
针对这一点,“开中制”规定:商人要获得“盐引(进货凭证及销售许可)”,须运粮及其他军需物资至北方边疆,“以粮换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取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
这个制度的实质是“以盐养兵”:利用国家对盐业的专营权,出让一部分权益,来换取民间财富对边防的支持。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山西商人迅速崛起。
山西地处边疆,运粮上有地利之便;更重要的是,以运城为中心的河东盐场自古是产盐重地。
身处“盐粮两利”之地,山西商人收粮贩盐,纵横天下,成为势力最大的区域性商人群体,为晋商之始。
晋商的崛起与衰落及其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晋商的崛起与衰落及其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晋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起源于山西省晋中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传奇。
晋商的崛起和衰落,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晋商的崛起晋商的崛起始于明朝,当时山西地区的商业繁荣,晋商以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强大的资本实力,逐渐崛起。
在清朝时期,晋商更是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
晋商的崛起离不开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
晋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家族企业为基础,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
晋商的经营理念则是以诚信为本,注重信誉和口碑,以此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支持。
晋商的衰落晋商的衰落始于清朝末期,当时中国经济遭受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双重打击,晋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晋商的家族企业模式也逐渐失去了优势,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晋商的商业模式逐渐落后。
晋商的衰落也与其经营理念有关。
随着社会的变化,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晋商的诚信和口碑优势逐渐被其他企业所超越。
此外,晋商的家族企业模式也容易导致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管理混乱,进一步加速了晋商的衰落。
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晋商的崛起和衰落,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晋商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强调诚信和口碑,这对当代企业也同样适用。
企业应该注重诚信和信誉,以此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晋商的家族企业模式虽然已经落后,但家族企业的优势仍然存在。
家族企业可以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形成一个稳定的商业网络,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晋商的衰落也提醒我们,企业要不断创新和改革,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晋商的崛起和衰落,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
企业应该注重诚信和信誉,发挥家族企业的优势,不断创新和改革,以此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商的崛起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晋商的崛起 -----观《乔家大院》有感摘要:从晋商的崛起和兴盛,我看到是他们抓住一次次历史机遇,从春秋时期晋国的贸易鼓励政策成为中国第一批商人;北宋年间的"折中制",抓住盐业放开销售和流通渠道的机会,参与并扩大了盐业贸易;明初实行的"开中制",放开了盐的销售和运输,晋商抓住了这个机遇,后又抓住了政府放开的盐业生产的机会,晋商登上了历史舞台;明代中期,盐业政策转向"折色制",开始了与北边少数民族多元化的贸易;清代后,晋商抓住了两次机会,一个是清统一中国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和对外政策给晋商带来了贸易机会,成就了"货通天下";另一个机遇是道光年间票号的产生,铸就了晋商的辉煌。
关键词:晋商成功之道票号货通天下生意买卖要领财东,赚钱赔本自古常情。
省吃俭用熬成富翁,置房买地福至心灵。
安下生意写下合同,俸股伙计掌柜相公。
原入利出足用秏存,局子当铺估衣客人。
茶商木客兑汇票银,粮店铺面百家所用。
走水放账出外登程,褡裢被套马褥鞍笼。
择个吉日搭伴起身,脚骡驼子大家送行。
出外走水戴月披星,起镖发货各省驰名。
本多利厚生意兴隆,每月开俸足有千金。
镜雨元宝水光纹银,几年光景十万有零。
没有顶戴体面不成,六品职衔顶子水晶。
房屋低小不得威风,修房盖屋地基要平。
东西厢房左右两分,书馆花园前后窑庭。
要做衣裳去唤裁缝,绸缎绫绢锦缎裁绒。
水獭领袖海骝拔针,大呢小呢羽绒哦噔。
人生衣食各有天定,想要吃喝又有厨工。
烧肉酥肉蹄要清蒸,糊烙鲤鱼火锅十景。
香片色黄武夷茶清,吃袋香烟玉蓝蒲城。
太极奇品双毛各针,杜唐清烟凤翔有名。
丫鬟斟茶小厮满斟,铺床叠被美女侍奉。
大妻小妾生儿养童,终身大事只此三宗。
这首清代晋商写的《俗言杂字》,将明清以来的实际生活和人生向往描绘的淋漓尽致。
明清以来晋商飞速发展,始终居于十大商帮的前列。
莽莽太行赋予晋商性格太多黄土地的烙印,朴实,忠厚,果敢,输诚慕信。
他们敢作敢为,有开拓精神。
他们拥有万贯家财任不失简朴本色。
今天,我想通过我的笔走近晋商,梦回太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地区的商业活动就已经非常频繁了.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战国时期的范蠡,猗顿,白硅等人,是中国最早的几位富商大贾。
其中猗顿经范蠡指点到晋国西河(山西,陕西省界上自北而南的一段),数十年间胜于王侯,后来人们更将猗顿视为山西最早的也是最好的商人!而白硅与范蠡一起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一说。
猗顿与白硅这两位中国古代最着名的富商大贾,都与山西有着不解之缘.。
到了汉隋唐宋元几朝代,随着并州(今太原)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突出,山西的商业活动呈现出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繁荣景象!值得一题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就是河东道太原府文水县人,她父亲就是文水县一位经营木材生意发达的富商。
他在李渊,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的关键时刻,不计较后果出重资襄赞。
李唐王朝建立之后,武则天的父亲被封爵任官,担任过工部尚书,荆州都督一类的官职(我想武则天能够进宫,这也是重要原因吧)。
还有就是到过山西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写到,山西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种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在武器和其他相关军需更加出名。
葡萄数目也很多,葡萄产量十分高。
其他水果也很丰富.由于大量种植桑树,养蚕业极为发达。
”晋商经营行业十分广泛。
用“上自绸缎下自葱蒜”来形容再也贴切不过了。
盐业,粮实业,棉布业,棉花业,丝绸业,茶业,颜料业,煤炭业,铁货业,木材业,烟草业,饮食业,典当业等几十种行业。
有人说只要有麻雀的地方就有晋商的足迹。
那又是什么原因使晋商腰缠万贯,成为各大商帮学习的榜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
自然条件出现了第一批富裕的山西商人。
1,地形完固。
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号称“最为顽固”。
2,物产丰富齐备。
具备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所有资源,如:粮、棉、丝、盐、铁、煤、马、木材等。
正是“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
3,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
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北部游牧,中部农耕,南部游耕。
山西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
处在汉族和游牧少数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带。
长期与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并存。
他们把汉族地区的棉麻茶盐等运到游牧地区,把游牧地区的马,动物皮毛等运农耕族地区,这成就了第一批富裕的山西商人。
4,与首都相邻。
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
六大古都依次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山西处在北京与西安、洛阳之间,这种屡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不具备的。
第二,制度变化也为晋商带了历史机遇,一个是北宋时期实行"折中制"放开了盐的运输和销售(折中制:商人把粮食运到边疆,由政府给予"盐引",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
这种制度为山西商人参与并扩大盐业贸易创造了条件,晋商形成的历史机遇。
第二个是明朝政府实行的开中盐法(当时的盐业是由朝廷经营的,明朝政府刚刚建立,溃败大漠之中的元蒙残余势力不断南下骚扰,为了维护北方地区人民百姓的安全和国家主权成为了明朝政府的当务之急!明朝政府只好沿蒙汉旧长城一代修筑工事和驻扎大军,然而如何保证驻军的物资供应,这是明朝政府必须解决的事关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因此,明朝政府颁布了"商人按照政府的指令把额定的粮食运到北边重镇,才能得到政府颁发的食盐专卖凭证,然后携带盐引指标凭证到指定地点领取盐引,再到指定地点领取食盐,商人不得用些金银直接购买盐引,以此保证北方边军对粮食等大批物资的需求。
),为明朝时期晋商崛起创造了重要的机会。
可以说"开中盐法"的实施,对山西商人来说是一个决好的发展契机。
山西商人从明朝初期开始不断的往边关输送粮草,取得河东,长芦和两淮盐的专卖权,然后到指定地点去行销,去牟利。
可以说,山西盐商是最早把经营范围扩大到全国的专卖商!第三,抓住机遇。
无论对一个人,一个商帮,还是一个国家,机遇都是重要的,晋商的机遇就是明初实行的"开中制",放开了盐的销售和运输,晋商抓住了这个机遇;促进晋商盐业发展的是另一项政策:政府退出盐业生产。
山西人利用这个机会,作大了以盐业为主的贸易,需要相互帮助,形成了"纲"(浙直、宣大、泽潞、平阳、浦洲),以地域乡情为纽带的松散商业联盟,这就是我们说得"晋商"。
明代中期,盐业政策转向"折色制",大盐商迁到扬州,其余晋商开始多元化发展,寻找与北边少数民族的贸易机会。
清代后,晋商抓住了两次机会,一个是清统一中国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和对外政策给晋商带来了贸易机会。
清政府的统一边疆、开放边疆、管理边疆过程中,晋商抓住机遇,成就了进一步的发展,做到了"货通天下"。
清政府的对俄贸易政策推动晋商走向持续繁荣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清政府对这种贸易采取了鼓励的政策,凡行商于恰克图一带的商人,必须持有理藩部颁发的"信票"这几方面的政策,使得晋商的市场地盘更加扩大,远距离贸易更加发达。
另一个是道光年间的金融创新-票号。
票号出现在山西,由晋商首创,是一种历史必然;在票号出现之前,金融业的业态主要是典当、印局、钱庄、账局。
晋商在金融业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了。
在这些金融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也涌现了许多人才。
晋商的票号演绎了一段至今令后人仰慕的辉煌历史,把晋商推上了事业的顶峰。
第四,晋商和商业资本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国外市场的开拓。
山西人把生意做到日本,俄罗斯,朝鲜,东南亚各国。
这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可看出,乔致庸南下贩差北上恰克图。
在恰克图进行贸易时,政府不收市税,商人因此获利颇丰.此中情况一直延续到晚清咸丰年间.山西商人在这里积蓄了大量的资本,为山西票号的兴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最后一个,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重视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社会的最基本经济单位。
家族是指血缘关系明确,存在经济联系并通常同一居地的父系组织。
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
十分重视家规与家风。
晋商大族中,有些家族兴盛时间较长,子弟有前途者多,而有些家族则衰败得快,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者重视家规家风,后者家规弛、家风差、败家子弟也多。
并没有躺在祖宗基业上成为纨绔子弟,而是靠着自身的奋勉,各自开辟自己的事业与前途。
且恪守祖训,无一人涉足政界,大多在金融界、教育界、科技界工作。
晋商家族有重学的一面,但他们具有以学保商,“学而优则商”的特点。
从晋商的崛起和兴盛,我看到是他们抓住一次次历史机遇,从春秋时期晋国的贸易鼓励政策成为中国第一批商人;北宋年间的"折中制",抓住盐业放开销售和流通渠道的机会,参与并扩大了盐业贸易;明初实行的"开中制",放开了盐的销售和运输,晋商抓住了这个机遇,后又抓住了政府放开的盐业生产的机会,晋商登上了历史舞台;明代中期,盐业政策转向"折色制",开始了与北边少数民族多元化的贸易;清代后,晋商抓住了两次机会,一个是清统一中国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和对外政策给晋商带来了贸易机会,成就了"货通天下";另一个机遇是道光年间票号的产生,铸就了晋商的辉煌。
其实当老师说了要写论文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到了晋商,主要是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影响。
以上是我总结晋商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我看《乔家大院》的观后感,希望老师指正。
参考资料:1.《大话晋商》李刚黄冬霞着2.《大商帮》凿空使者着3.《乔家大院》朱秀海着4.《晋商第一乔》郝汝椿着5.《平遥瓦当》成乃凡着6.《天下晋商》孙丽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