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
关于阎王的神话故事

关于阎王的神话故事阎王,古老神话中的一位重要角色,是掌管冥界、负责审判人间善恶、决定生死的神灵。
他的形象常以严厉判官的形象出现,但在神话故事中,却有着各种奇幻的故事与人物。
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关于阎王的神话故事,了解他的起源与传说。
一、阎王的起源阎王在中国神话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信仰与传说。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存在着对阴间、冥界的信仰,人们相信死后灵魂会进入冥界受审判。
而阎王就是执掌冥界的最高神灵,负责审判生死与善恶的神明。
二、阎王的宫殿阎王的宫殿被称作阴间,又名“阴曹地府”、“幽冥府”。
根据传说,阴间经过鬼门关后,就会进入冥府。
冥府中整齐排列着十八层地狱,每一层地狱都有不同的惩罚方式,根据罪孽的大小将灵魂送入相应的地狱受苦。
三、诛讨鬼差与罚恶鬼在阎王的领导下,有一支助手团队,包括诛讨鬼差和罚恶鬼。
诛讨鬼差主要负责捕捉逃亡的冤魂,将其带回冥府受审。
而罚恶鬼负责监管地狱中的罪恶鬼魂,确保其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些神明的存在体现了阎王审判的严厉与公正。
四、判官与生死薄除了阎王本身,阴间还有四位判官,分别为“一生”、“一殇”、“一分”、“一亡”。
他们负责审判人间的善恶,根据生死薄上记录的个人善恶行为,决定灵魂的前程。
生死薄是阴间重要的文书,记录着人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到来,以及整个宇宙的轮回。
五、孟婆汤与遗忘之水根据传说,当灵魂穿过鬼门关进入冥府时,会遇到孟婆。
孟婆是阴间的一位神仙,她手持盛满孟婆汤的碗,灵魂需要喝下孟婆汤来忘却前世的记忆。
而孟婆汤的目的是让灵魂从过去的牵绊中解脱,开始新的轮回。
除了孟婆汤,冥府中还有遗忘之水,用来让灵魂彻底的遗忘世间事物。
六、轮回与报应在神话故事中,阎王不仅审判灵魂的善恶,还面对着冥府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诱惑。
而轮回与报应是冥府的基本原则之一。
当人们的善恶尽量平衡时,他们将获得平安的轮回。
但如果行善行恶严重偏向一方,将会在下次轮回中受到相应的报应。
七、牛头马面与冥府守卫冥府中最著名的存在之一,就是牛头马面。
因掌管世人夭寿,阎罗王令人闻之色变,阎罗王的来历是怎样的?

因掌管世人夭寿,阎罗王令人闻之色变,阎罗王的来历是怎样的?
即使是大奸大恶之徒,天不怕地不怕,也没有不怕阎罗王的。
那么阎罗王是怎么来的呢?真有阎罗王吗?
其实中国古代原本没有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
在古代印度神话中,阎王是管理阴间的王。
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王的观念,认为阎王是管理地狱的王。
阎王信仰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是比较认同地狱观念的,只不过做了些许改造,在阎罗王上面又立了几个道家的神,这样,阎罗王便不再是阴间的第一把手,只成了一个负责具体审判事务的官员。
再后来,审判的权力也被分割,一个阎王又成了“十殿阎罗”。
至于阎罗王之位到底是谁在担任,自隋唐到清末,产生了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隋将韩擒虎。
《二十四史》多讳鬼神,但韩擒虎死后做阎罗的传说,竟被记入本纪,可见此说在当时十分流行。
据说当时韩擒虎未死时,便有阴间众官吏来接。
隋文帝杨坚听说,专门设宴为他送行。
另一说法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向以公正秉直闻名,估计是出于这个原因,民间“推选”他当阎罗。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便是北宋的龙图阁直学士包拯。
以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是阎罗王的最合适人选。
甚至有人说他在世时便已经开始着手审理阴间案子,所谓“日断人间,夜判阴间”,为死后的正式赴任做好了准备。
另有说法则是南宋丞相江万里,他为人刚直,触犯权奸贾似道后回乡。
后来元兵攻破南宋,他投水自杀。
民间推举他,多半也是因其刚直不阿。
阎罗王简介

阎罗王简介阎罗是印度教的死神、祖先之王、灵魂归宿的最终审判者。
他也被称为“克制者”、Pretaraja 或“鬼王”、Dharmaraja 或“正义之王”,因为Daksinasapati 被认为是南区的摄政王。
Yama 也可以简称为“死亡”——Antaka、Kala 或Mrtyu。
由于他的好责任决策提供依据一个人的事迹记载,上帝特别与规则相关的法律。
阎罗王也出现在伊朗神话、中国和日本传统神话以及佛教元素中。
Yama 的家庭关系Yama是太阳神Vivasvat(或其他版本中的Visvavasu)的儿子,他的母亲是Saranyu-Samjna(良心)。
他是 Manu 或 Vaivasvata 的兄弟,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姐妹 Yami(或 Yamuna)。
在某些神话中,Yama 和Yami 是最早的人类和人类的创造者,但在其他版本中,Yama 是第一个死去的人类,因此是第一个进入下一个世界的人。
Yama被认为是Yudhisthira的父亲,Yudhisthira是潘杜五王子之一。
他的妻子是赫玛马拉、维贾亚和苏西拉。
阎魔作为灵魂审判者与其他文化中的死神或冥界之神不同,阎摩并不总是被描述为恶人的惩罚者。
不过,有些人害怕这位神明,尤其是因为他的两只大猎犬。
这些可怕的生物有四只眼睛,它们守护着死者到达阎摩的必经之路。
这些狗有时会被送到活人的世界,以向阎罗王招手。
在其他版本中,一只鸟执行这项职责,将死者召唤到阴暗的冥界深处的神之城Yamapura。
在另一个版本中,Agni(印度教火神,Yama 和 Yami 的儿子)将死者带到 Yama。
善良的人将享受永恒的幸福,并在天上像星星一样闪耀当灵魂抵达阎罗王的卡利奇宫时,他们首先会遇到阎罗王的看门人Vaidhyata,然后两名侍者Kalapurusa 和Chanda(或Mahachanda)将他们带到大神面前。
首先,他们的世俗行为由Yama 的抄写员Citragupta 宣读,他查阅了大量登记册,Agrasandhani。
盘点民间神话里那些统治阴间的神,阎王原来只是打杂的。

盘点民间神话里那些统治阴间的神,阎王原来只是打杂的。
中国的神话体系繁多,佛道掺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非常混乱的神话体系,这也造成了天庭或地府中,一个职位往往由多名神灵担任,在地府的那些统治者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有阎王,酆都大帝,地藏王菩萨等,还有一些名气不是很大的,那么在地府里究竟有多少位统治者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一下。
一、阎王——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地狱统治者。
阎王,有时在民间又被称为阎罗王,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阎王是代指十殿阎王,而阎罗王只是十殿阎王中的一个,十殿阎王依次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阎王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民间就广为流传着“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的谚语,在佛教传说中也有提到,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所以阎王在民间也是公正的象征,无论贫贱富贵,无论草民帝王,都会死亡,都会受到公正的审判,据说包拯死后成为了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
在中国的古代原本没有阎王的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原型应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神话中阎罗王是阴间唯一的王,但在道教将阎罗王归为十殿阎王其中的一位,融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之后,佛教也随之将十殿阎王概念吸收。
二、酆都大帝——中国早期神话里的地狱之王。
酆都大帝在道教中又被称为北阴大帝、北太帝君,是地府冥界的最高神灵,主管冥司,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地狱之神,为天下鬼魂之宗。
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生前所犯之罪孽,均得到审判,十恶不赦及大奸大恶的人都要关进酆都地狱,酆都地狱比佛界的十八地狱更为恐怖,阴森。
酆都大帝住在酆都山,就在现在中国重庆市附近的酆都县,传说这里是通往地狱之门。
人们认为酆都大帝生活在地底下,那里有一系列地狱,分别有神负责,酆都大帝管理着36个地狱。
阎罗王在古代民间信仰的地位

阎罗王在古代民间信仰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阎罗王是一个极具存在感和地位的神祇,他被认为是冥界的主宰,掌管着生死轮回,决定着人们来世的命运。
阎罗王的形象多样,有男有女,亦或是呈现出各种动物和恐怖的怪物形象,但他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一、阎罗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阎罗王最早出现在《封神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位恐怖的鬼神,其形象常常是双眼圆睁、嘴唇微启、手拿扇子、脚蹬花鞋等,看起来十分奇异可怕。
在传统的民间信仰中,阎罗王是一个身着黑袍,面容严肃的主宰,可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甚至有“悔过女阎罗”的说法。
他通常被称作摄司南洲,也有人称之为邀月、楼鬼、玉华、阴山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阎罗王的多种形象认知和想象。
二、阎罗王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在古代民间信仰中,阎罗王拥有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生死轮回的主宰,他掌握着人们的命运。
当人死去之后,阎罗王会将其押解至冥府之中,然后进行一场审判来决定其来世的命运。
他会根据该人的善恶行为,判决该人是轮回转世和浸杯受苦。
因此,在生前的时候,人们时常拜神祈求阎罗王的宽恕和庇佑,希望自己在来世中获得美好的命运。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阎罗王也被视为文化符号,承载着智慧、修炼、审判等方面的寓意。
阎罗王在孝道、尊老、敬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三、阎罗王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阎罗王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信仰,但是其影响力依然广泛。
在现代影视文化中,阎罗王常常被描绘为恐怖、骇人的形象,例如《青蛇》、《西游记》等作品中。
“鬼谷子”中也有“阎罗殿”出现。
此外,在当代的网络文化中,人们也对阎罗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臆想和表达,例如网络游戏美滋滋、YY语音等软件模拟的阎罗王形象,展示出了当代青年对于阎罗王的充满神秘和幻想的畅想。
阎罗王作为一位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人物,不仅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在文化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力。
其不断变幻的形象、多样的代表意义,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浅析唐两京地区“地狱说”与“阎罗王”观念

浅析唐两京地区“地狱说”与“阎罗王”观念作者:张莹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10期[摘要]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于民间化的问题很关注,尤其在唐代两京地区,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其运用各种方式影响人们,其中,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是佛教传播的两大法宝,通过它们很快将佛教发扬光大。
本文通过对唐两京地区有关地狱说和阎罗王观念的论述,说明佛教在民间化过程中重视采取这两种途径去渗透和影响当地人们,这二者对于佛教在民间扩大传播有重要作用,增强佛教对大众的影响,并且通过此也可反映当时两京社会的一些情况。
[关键词] 唐代两京地区地狱说阎罗王佛教民间化一印度佛教自传入汉地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臻于鼎盛。
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为建立具有中国化特色的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佛教信仰不断深入民间。
二佛教能入乡随俗,根据两京地区人们情况,充分运用地狱和阎罗的观念,将民众目光牢牢吸引住,进而加快佛教传播进程。
阎罗是地狱之王,掌管生死,地狱是其权力实现的地方。
1.“地狱说”观念。
“地狱是梵文Naraka的音译,也译作…不乐‟、…可庆‟、…苦具‟、…苦器‟等,是佛教所说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的恶道之最。
隋唐时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
“这类地狱描写比比皆是,说明地狱说已经深入民间。
”[2]唐代两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背景下,各种问题更为复杂,两京的一些人们面对各种势力,“从来都无可奈何,地狱说的传入,给了一个下层人民从精神上报复的武器,历来无法发泄的怨怒,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3]先来看看人们怎么看待和认识地狱的:“唐吴道玄字道子……穷丹青之妙。
吴生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
两市屠沾,鱼肉不售。
”[4]再来看看地狱在人们心中到底有多恐怖,以至人们对此十分害怕:“……初至粪池狱,从广数顷,悉是人粪。
十殿阎王是哪十位

十殿阎王是哪十位十殿阎王是民间流传主管地府十殿的十个掌控者,其说始于唐末。
十殿阎王,其名分别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仵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
因分居地府十殿,故名。
阎王是梵阎罗天子,或称阎罗大王。
阎魔,即琰摩、琰摩罗。
意译为"缚",缚有罪之人也。
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有兄妹双王之说,称兄治男魂,妹治女魂。
以阎王作为阴间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
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
唐代时,民间传说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
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
阎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佛教大藏中没有此经,应属于伪佛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
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
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
阎王所住的宫殿位于阎浮提洲南二铁城山外,纵广六千由旬。
另据《禁度三味经》(佛教大藏中没有此经,应属于伪佛经),阎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但未明有其他阎王。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传说他是阴间的国王,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的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升天堂,享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中国佛教中,又有十殿阎罗之说。
十殿阎罗是中国佛教所说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的总称,这一说法始于唐末。
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
论经变画中地狱阎罗王信仰的本土化

作者: 欧玄子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大学学报
页码: 20-2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泰山治鬼 酆都 阎罗王 地狱
摘要:本文运用经变画结合文献分析法,以阎罗王从印度极乐世界的引导者变为中国小说传统中的苦痛之最——地狱的统治者这一过程为研究内容,在分别介绍印度、中国两地的地狱信仰情况后,将佛教地狱取代中国本土宗教地狱信仰及之后继续本土化的历史,按时间顺序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和宋四个阶段,从地狱和地狱的统治者两个方面描绘了不同时期的地狱信仰情况,对民间地狱信仰中佛道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做了一些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92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范军(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21)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关键词:阎罗王;地狱;中国化;世俗化;唐代小说中图分类号:I2o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07)O1—0092—07印度佛教地狱观念随着佛教的传播而流行中土,与中国本土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经过魏晋以降四百余年的渗透演变,逐步地中国化.印度佛教地狱观念一方面补充了中国文化中所缺乏的他界信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中国文化土壤所改造,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狱观念,成为其信仰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文学领域也产生广泛的影响.纵观中国地狱观念经过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佛教思想体系与大量中国道教,儒家和民间信仰的冥界观念逐渐融合.突出的表现就是阎罗王这一来自印度佛教的神柢已融人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并与地藏信仰合流,广泛普及于普通民众的信仰生活之中.这里仅根据唐代文学创作中小说的材料加以分析.小说的内容虽然出于虚构,但其中反映的观念是真实的;同时这种虚构的表现又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这一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影响文学创作的典型事例.六朝时期十分盛行的"泰山治鬼"信仰在隋唐已经淡化.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屡屡可以看到的地狱主宰——"泰山府君",在隋唐五代的小说中则逐渐被以前很少见的收稿日期:2006—03—21基金项目i华侨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范军(1972一),男,山东兖州人,文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宗教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8"阎罗王"所取代."阎罗",又作阎魔,琰摩,阎摩罗,阎摩罗社,琰摩逻阁等,本是梵文yama—r~lja的音译,对于中国乃是外来的神祗.在印度古老的吠陀经典之中,他是太阳神威瓦斯瓦房特的儿子,世界上的第一个人.他死后成为死神和冥界之王,管辖着每个人死后的必经之路一"父辈之路".婆罗门教最初构想的阎王殿是类似天堂一样的灵魂归宿.因为在火葬后,只有纯洁的人的灵魂才能进入阎王殿,而有罪之人和有缺陷的人的灵魂则被留在灰烬的下面.在后来的印度,由于因陀罗的空中天堂越来越受重视,阎王殿就变成了专门审判和惩罚罪人的地狱,阎罗王从而也就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凶神.…佛教地狱观里继承了婆罗门教神话中的地狱神阎罗王.但是当其传人中土之后,在中国本土信仰的影响之下,阎罗王在魏晋六朝时期一直被比附为汉代以来受到广泛尊崇的"泰山府君".而且在中国的很多早期佛经中,地狱的种类,处所,数量等等歧说纷纭,阎罗王地狱只是并列的数种地狱中的一种,阎罗地狱说也只是众多的地狱说中的一种..在现存六朝各种笔记小说中,只能见到很少关于"阎罗"的描述.①可知当时阎罗王并不受人重视.这大概是因为在中国初期佛教观念之中,地狱是罪人受罚之处,所有的刑罚都是罪人自己的业力所致,没有必要安置一个没有罪孽的王者来统御.在后来漫长的演变中,出于国人重视现世的观念,中国佛教依照人世帝王制度来构建出新的地狱观念.由于中土本来具有的"泰山府君"统治冥界的信仰影响甚大,所以佛教"阎罗地狱"说逐渐与本土"泰山治鬼"信仰合流,这就使得佛教众多的地狱说中并不重要的一种演变成为中国地狱信仰的主流.关于阎罗王的来历,《经律异相》卷四十九引述《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称阎罗王原是毗沙国王: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缘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日:"后当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阎罗是;十八人者,诸小王是;百万众者,诸阿傍是,隶北方毗沙门天王.【2据日本佛教学者牧田谛亮的名着《疑经研究》,《问地狱经》和《净度三昧经》被断为是出于六朝中土沙门伪撰,所以这种说法可能并非源自印度梵典.又据南北朝时期佛陀耶舍,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卷十九"世纪经地狱品",阎罗王及其冥吏是因罪业受罚入冥,昼夜三时,受诸酷刑,地位尚不如凡人: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彩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受福者,亦复如是.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阎罗王的地位大为改观.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地狱故事"中,表现阎罗王的故事在绝对数量上已超过表现泰山府君的故事,由此可知,在民众信仰中,阎罗王的影响也已超过了泰山府君.阎罗王取代了泰山府君在地狱的统治者地位,成为民众信仰中真正的地狱主宰,而泰山府君则降为阎罗王的辅佐.初唐时期唐临所着《冥报记》中虽然还有不少关于泰山府君的篇目,但是泰山府君已经屈居于阎罗之下.如在《睦仁蓓》一篇里作者借鬼吏成景之口说: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为人间天子,泰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若我辈如大州郡.每人间事,道士上章请福,天曹受之,下阎罗王……阎罗敬①如《洛阳伽蓝记》卷二"崇真寺比丘惠凝"条,《幽明录》"李通"条以及《宣验记》"程道慧"条等罕见的几条.94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受而奉行之,如人之奉诏也.中唐张读《宣室志?郗惠连》中言郗惠连梦中奉天帝之命为"司命主者",前往地狱册封海悟禅师为阎王.阎王的属员甚众,其中有"五岳卫兵诸将",排列为五行,"衣如五方之色".其秘书称阎王为"地府之尊者也,标冠岳渎,总幽冥之务,非有奇特之行者,不在是选."[]卷七十七,姗一删由此可见,隋唐时期阎罗王已经和天帝,五岳,四渎之神等并列在一起,清楚表明袍已经被纳入中国本土民众信仰的神佛体系.在唐代小说中,阎罗王的形象已经与印度的那个虽然也拥有尊荣享乐,但却有一半时间受苦的地狱之王迥然不同了.隋唐时期的阎罗王继承了泰山府君的威福,改变了受苦受难的形象,成为司掌着人类生死簿记,掌管世人生死寿天的幽冥之主甚至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了.这种转变明显受到中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按照中国文化中王权主义"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刑尚且不上大夫,何况拥有崇高威权,主宰民众祸福的地狱之王,更是应当高踞无上尊崇的地位了.在阎罗王信仰中国化的过程中,唐初沙门藏川所撰《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等经典,对于进一步提高阎罗王的地位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两部敦煌遗经之中,最早将阎罗王一分为十: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以及五道转轮王.这地狱十王分别司掌十殿地狱,又分别是不动如来,释迦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阿朗如来和阿弥陀佛等十位佛菩萨的化身.L5J?"秦广王","宋帝王"乃是中土姓氏;"初江王"掌管奈河津,与中国固有的黄泉,死人河的观念密不可分;"五官王"则吸收了道教天,地,水三官观念并加以推演,增加仙官,铁官成为五官,司掌地狱中违犯杀,盗,淫,妄,酒五戒的亡魂,很明显这是糅合佛教的五戒,五根观念与中土的五行相生相克观念的构想;"太山王"是中国传统的"泰山治鬼"观念的遗存;"都市王"又似与民间信仰中城市的保护神——城隍信仰有关.这样,藏川的"十殿阎罗"说将佛教地狱观念和中国本土的思想和信仰融为一体,使阎罗信仰中国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阎罗王的中国化并没有就此停步.阎罗王既然变成了中国式的帝王,那也应该由中国人来担当.在隋唐时期,民间信仰中的阎王是由隋朝大将韩擒虎担任.《隋书?韩擒虎传》记载,韩擒虎死前"其邻母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日:'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虎家日:'我欲谒王.'左右问日:'何王也?'答日:'阎罗王.'擒虎弟子欲挞之,擒虎止之日:'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死已足矣.'因寝疾数日竞卒,是年五十五."《河东记?崔绍》①中的阎罗王就是崔绍的亲家,而且在他之前还有很多人作过阎罗王:绍复咨启大王:"大王在生,名德至重,官位极崇,则合却归人天,为贵人.身何得在阴司职?"大王笑日:"此官职至不易得,先是杜司徒任此职,总滥蒙司徒知爱, 举以自代,所以得处此位,岂容易致哉?"绍复问日:"司徒替何人?"日:"替李若初.若初性严寡恕,所以上帝不遣久处此,杜公替之.""这段文字,反映了隋唐以降民间形成的正直之人更替为地下主的信仰.如《酉阳杂俎?前集》卷二:"至忠至孝之人,命终皆为地下主者".《北梦琐言》卷七:"世传云,人之正直,死为冥官."这些记载都说明此等思想在民间流传甚广.起自隋唐,迄至明清,民间相传为阎罗王者非常之多.着名的有韩擒虎,寇准,韩琦,范仲淹,包拯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不知名者则①<太平广记>中本篇引为出自<玄怪录>,程毅中校点<玄怪录?续玄怪录>将此篇收入补遗.<说郛>卷四引作出<河东记>,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考证当为柳宗元<河东记>佚文.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5不计其数.在人世间,很多时候正义难以伸张,人们希望出现铁面无私,是非分明如包拯的人来主持冥间审判,使人世间的不公平得以弥补.正直之人死而为阎王的信仰,使外来的阎罗王形象彻底被改造成中国人的模样,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的同化力.上文已经提到的唐代沙门藏川撰述的《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等经典中宣扬阎罗王即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反映了隋唐时期地藏信仰的流行以及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的合流趋势.《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是有关地藏菩萨的三部最主要的佛经,被称为"地藏三经".这三部经典一般认为是隋唐时期翻译或撰述的.这三部佛经的翻译和撰述,促进了地藏信仰在中国的流布.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感动和吸引了大量信徒.地藏菩萨是中土尊奉的"四大菩萨"之一,但他与其他诸大菩萨主要的不同之处就是所谓"现出家相".现出家相是以出家比丘的身份,普渡众生,继承并发挥了释迦佛于浊世中度脱众生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寺庙中见到的地藏菩萨塑像都是露顶或着帽的比丘形象. 《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立世阿毗昙论》和《起世经》等经论中,都曾提到阎罗王本来有出家为僧的愿望.经中称阎罗王常有志愿,希望命终之时,生于富贵人家,然后出家学道作沙门.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佛言)比丘当知:阎罗王便作是说:"我当何日脱此苦难?于人生中,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lI佛经上的上述记载为阎罗王信仰和地藏信仰的合流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隋唐时期,人们一般认为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地狱十王归属他的管辖;甚至直接认为阎罗王就是他的化身,在地狱之中度脱受难的亡魂.《地藏菩萨本愿经》旧题为唐代于阗高僧实叉难陀所译.但是现代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中土撰述.在唐代主要经录如《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对此经都没有着录,而宋,元,高丽等历代藏经中也没有收载,只有在更迟的明藏中才收入此经.所以吕澈的《新修汉文大藏经目录》中认为此经为明初始得."但是从唐代地藏信仰广泛流传的史实来看,这部经典应该在唐代就已问世.虽然地藏菩萨的地狱拯救观念与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两相吻合,但是地藏菩萨于地狱中拯救众生的信仰却更主要是源自中国本土思想.因为按照佛教业报理论,地狱惩罚是个人业力所致,外力无法更易,只有宿业得偿,才能出离地狱,投胎转世.这种绝对的"自力"观念与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完全不一致.按照中国固有的阴阳生克观念,既然有地狱惩罚就应该有地狱拯救.正是依据这样的逻辑,再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救世"的精神,地藏信仰就应运而生了.此外,地藏本生中说到他两度亲历地狱,历尽艰难,度脱其母出离地狱,这样的行为与国人重孝道的传统思想相契合,这自然更有利于地藏信仰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关于地藏菩萨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说是新罗王族,名金乔觉,出家为僧,渡海至九华山,坐化为菩萨;又一说为如来十大弟子,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目犍连;还有认为是古印度婆罗门女,道教的金蝉子,等等.其中以前两说最为流行,而第二种更将地藏菩萨救母也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结合在一起.《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职掌幽冥教主,十地阎君率朝贺成礼.相传王舍城傅罗卜,法名目犍连,尝师事如96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来,救母于饿鬼群丛,作盂兰胜会,殁而为地藏王.①地藏菩萨救母与目连救母的传说相融合,表明阎罗地藏的形象已经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结合得紧密无间了.十殿阎罗信仰还与民间流行的"七七斋","十王斋"有密切关系."七七斋","十王斋" 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丧葬风俗.据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和《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人死后,在四十九天内,每个七日再加上满百日,满一年,满三年这十个日子里,要斋僧作法,追荐亡魂.因为在人死后的这十个阶段里,分别要经过地狱十王的审判和处罚,只有修斋造福,才能让亡魂如期出离地狱,投胎转世,而如果少了一斋,亡魂则会在这一王处多滞留一年."十王斋"和盂兰盆节一样,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和祭祀祖先活动的渗透,使阎罗地狱信仰和佛教提供的死后救赎方式与中国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合流,在中国民众信仰的土壤之中牢牢地扎根了.众所周知,六朝时期是中国宗教信仰最虔诚的时代.时至隋唐,佛教阎罗地狱信仰则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在小说,变文创作中则明显表现出宗教意味的淡化.虽然劝善惩恶仍然是重要的主题,但是众多小说,变文里只是利用阎罗地狱为题材而另有意图,或表现人情世故,或讽刺官场腐败,从而增加了作品中世俗生活内容,开拓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以劝善惩恶为主题的变文,小说中,地狱往往被描写得异常恐怖.例如着名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因为欺诳凡圣,悭吝钱财不营斋作福,命终堕入阿鼻地狱.变文中所描写的阿鼻地狱是一个令人胆战心寒的地方:铁城高峻,莽荡连云,剑戟森林,刀枪重叠.剑树千寻似芳拨,剑刺相揩;刀山万仞横连,峨曲乱倒.猛火掣浚似云吼,眺踉满天;剑轮簇簇似星明,灰尘铺地.铁蛇吐火,四面张鳞;铜狗吸烟,三边振吠.蒺藜空中乱下,穿其男子之胸;锥钻天上旁飞,剜刺女人之背.铁杷踔眼,赤血西流;铜叉坐IJ腰,白膏东引.于是刀山入炉炭,骷髅碎,骨肉烂,筋皮折,手胆断.碎肉进溅四门之外,凝血滂沛于狱墙之畔.生号叫天,岌岌汗汗……然而唐人有关地狱的变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充满世俗情趣的篇章.在那些变文,小说中,阎罗,地狱不再表现得阴森可怖,而是如同人间一样充满世俗人情和欲望的世界.如在唐代小说《河东记?崔绍》中,阴森恐怖的冥司地狱被描写得如同人间繁华的都市:街衢人物颇众,车舆合杂,朱紫缤纷,亦有乘马者,亦有乘驴者,一似人间模样.此门无神看守.更一门,尽是高楼,不记间数,竹帘翠幕,眩惑人目.楼上尽是妇人,更无丈夫,衣服鲜明,装饰新异,穷极奢丽,非人寰所睹.【"这也是佛教地狱观念已被中国化的典型表现.重视现世的中国人坚信"地下大抵如人世",从而将佛教中的令人恐怖和厌恶的地狱改造成了赏心悦目甚至充满世俗诱惑的人间都市.在唐人笔下如此充满世俗情调的地狱之中,自然也充满了俗世人间的人情世故.在唐I临《冥报记?兖州人》中,兖州人张某与泰山府君的四子有一段充满人情味的交游,行侠仗义的四郎不但搭救张某于强贼劫掠之中,还帮助他的妻子死而复生.戴孚《广异记》的《韦璜》里周混之妻韦璜被招入冥,目的是为泰山府君出嫁的女儿作jl症和染红.在这些小说中,冥界官吏不再是冷漠的神祗,也像人世间一样有儿女亲戚,婚丧嫁娶,也有着普通人的伦常亲情和友谊.①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着《中国民间诸神》(下),第4ll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97又如《广异记?邓成》,张读《宣室志?崔君》等篇章中,由于崔君的朋友是冥官,邓成的表丈是判官,所以崔君因朋友之力,得两年廪禄丰厚的假职;而邓成则由于亲戚的料理得返阳间.入冥受罚的人只要在冥界有亲戚或者朋友做官就可以获得开脱和通融.这正如阳世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在中国这种注重人情的社会里,一切社会规则都是具有弹性的,即使在地狱里x,-t于亲戚朋友也会网开一面.唐人这些有关阎罗,地狱的小说与魏晋六朝的佛教地狱巡游故事相比较,更加具有世俗色彩,当然也就更吸引人.在情节结构上,不再是情节简单,公式化的因果报应,而是更加复杂曲折,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人物形象也更充满生气和光彩.唐人小说突破魏晋六朝小说发明神道不诬,宣扬轮回报应的实录模式,利用佛教提供的一些人物和情节,驰骋他们的文采和意想,描绘缤纷多彩的人情与世态.与六朝的"释氏辅教之书"中的宣教故事不同,它们不仅仅是宗教宣传的工具,而已经发展为明显的艺术创造,具备了极强的小说文体的自觉.不仅如此,唐人小说关于阎罗地狱的小说中,还寄寓了他们对世事人生的感怀,借地狱故事影射讽刺俗世的官场腐败,表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广异记?隰州佐使》里的佐使生算未尽,受罚完毕理应放还,而冥吏勒索钱财五十千,否则不放行.佐使因家贫无力办得,冥吏就逼他窃取胡儿五十千钱,交付后,才得以放还人间.牛僧孺《玄怪录》卷三《吴全素》中写吴全素还阳时,被鬼吏索钱五十万,吴身无分文,鬼便唆使他去姨夫家索钱,以托梦之法得钱千缗.这些鬼吏不仅敲诈勒索,还贪恋美色.《广异记?六合县丞》中,入冥后应被无罪放还的扬州谭家女,因为貌美而被门吏"曲相留连".谭家女以千贯相奉,请与还阳的六合县丞同行,六合县丞请已作判官的同乡刘明府帮忙,刘判官答应帮忙,但是要求和其子分得千贯酬金中的四百贯.这些判官,鬼吏使曾经法度森严的阎罗殿,充斥着肮脏的权钱交易,甚至如《玄怪录》卷二《崔环》中两个冥吏所受贿赂之多,竞无It段收取:某等日夜事判官,为日虽久,幽冥小吏,例不免贫.各有许惠资财,竟无暇取,不因送郎阴路,无因得往求之._,唐人小说中的地狱是人间的缩影,其对地狱官吏勒索钱财等丑态的描绘恰是俗世的一副官场现形记,小说以喜剧的形~X,-t现实社会中官场腐败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鞭挞.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残卷《唐太宗入冥记》也是生动反映唐代地狱观念和社会生活的一篇优秀的变文.它叙述了唐太宗因玄武门兵变,杀害其兄弟建成太子及元吉二人,被二人在地狱中控告,所以生魂被追入地狱.太宗入冥后不向阎王施拜礼,自称"朕是大唐天子,阎罗王是鬼团头."llJ3阎王羞惭,令判官崔子玉勘问太宗.由于崔子玉在阳世为太宗臣子,所以徇私为太宗改添十年阳寿,并趁机要挟太宗为其加官进爵,大加赏赐.太宗许诺还阳后将每年全国进贡的钱物都赐予他,还赐他蒲州刺史兼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虽然小说末尾写到崔子玉劝太宗回到长安时,多修功德:大赦,录讲《大云经》等,但是就整篇看来,宗教气氛远不如六朝时的"释氏辅教之书"中的"地狱巡游"故事那样浓厚.地狱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