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新木刻版画,是指20世纪初兴起于中国的一种版画形式。

它的出现和发展与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艺术思潮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在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界异常活跃,这与当时社会风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摒弃的阶段。

中国文人士人渐渐开始接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逐渐多元化。

这也是一个民主思潮涌动的年代,人们渴望改变现状,争取自由和平等。

这种时代背景下,新木刻版画成为了艺术家表达自我思想和对社会现实批判的一种重要工具。

早期的新木刻版画受到了西方版画的影响,主题多为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这种形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不合理的现象,呼吁社会正义和民主。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和西方版画不同的是,中国的新木刻版画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常常运用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如山水、花鸟等。

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当时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展示了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这种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中国艺术家接受西方艺术的冲击和困惑。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离不开一群杰出的艺术家的努力和付出。

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和毕业生,受过良好的艺术基础教育,对于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情。

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版画作品,为整个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有一些他们是自学成才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将新木刻版画推向了新的高峰。

新木刻版画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推动。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五四运动的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给了艺术家们更多的表达机会。

五四运动则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为新木刻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中国版画史

中国版画史

中国版画史版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中国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其发展来看,被称为中国版画的雏形是汉画像石砖。

它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但由于它以石砖为地,以刀代笔,显见版画的某些属性,后人以纸拓印,便是精彩的“版画”。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与发展,版画也迅速壮大起来了。

明前期的版画秉承宋元遗风,线条粗犷,自然奔放,不拘细节,此时期的画工与刻工通常为一人兼任。

如戏曲插图早期本子《娇红记》刻于宣德乙卯(公元1435年),图为半页式,风格古拙,继承了宋画遗风,构图饱满。

明代中叶,造纸制墨,刻印书籍也有所发展,名画家与名刻工的分工合作,使得版画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在质量与艺术水平上都大有提高,套印技术也在此时迅速发展,各地出现大批朱墨两色或多色印刷的通俗读物和戏曲。

明后期,中国版画步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版画以地域划分出现了许多流派,如金陵版画、徽州版画、吴兴版画、武林版画、建安版画等,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仅就《西厢记》的插图本来说就出现了数种版本。

明末清初,版画云集。

由于此时涌现出的名画家与名刻工的通力合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版画。

郑振铎在《版画史》序例中说:“故于陈(老莲)、萧(尺木)纵笔挥写,深浅浓淡,刚欲壁立千寻,柔如新毫触纸之处,胥能达诣传神,大似墨本,不类刻木”。

由此可见,画与刻的相得益彰了。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陈洪绶的刻本《楚辞九歌》,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萧云从所绘的刻本《离骚图》都是以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主题的版画。

这两套作品都是我国插图版画的精品,在我国版画史上地位颇高,反映了明末清初我国版画的繁荣。

清朝后期,版画艺术渐见衰落。

近代的印刷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版画也开始遭受冷落了。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把木刻版画从国外介绍进来并加以提倡,我国的版画艺术才得以进一步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木刻版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始于中国汉朝时期。

它的兴起与发展与印刷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新木刻版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日本的版画艺术开始在西方引起关注。

新木刻版画是一种用木头作为版材,通过刻画、油墨和纸张来制作艺术品的版画形式。

它有着丰富的颜色、细腻的纹理和多层次的表现力,被誉为“艺术家的木头雕刻”。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明治维新和工业化时期的日本,为刺激经济和民族自豪感,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其中就包括支持传统版画艺术的发展。

这时期的新木刻版画,通常是批量生产的俗物,用于满足本土市场的需求。

其次,20世纪初期,由于日本的商业版画艺术在欧美取得成功,新木刻版画逐渐开始传播到西方。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版画艺术家,例如上野耕平、濑户内晴美等。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将新木刻版画推向了艺术领域。

最后,第三个阶段是新木刻版画在20世纪中期迅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

这时期的新木刻版画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版画技法,而是将现代艺术的新理念和手法带入他们的作品中。

很多艺术家开始使用平面设计、摄影和绘画等不同的媒介,将新木刻版画推向更高的层次。

新木刻版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风格的变化和创新。

近代初期的新木刻版画以描写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为主题,表现手法以粗犷自然为特点。

20世纪初期,版画艺术家开始使用明度和色彩的对比,以及丰富的纹理和细致的画面表现方式来构建强烈的表现力。

20世纪中期,新木刻版画开始与现代艺术融合,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抽象的形式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

今天,新木刻版画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品牌。

它的发展中,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理念相互融合,使得新木刻版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新的意义和价值,让新木刻版画在人们心目中得以留存和传承。

民间艺术的传统木刻

民间艺术的传统木刻

民间艺术的传统木刻传统木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木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刻划在木板上的图案和文字,传达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从木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形式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木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木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

起初,人们将木材作为一种适合雕刻的材料,用于制作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刻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宋朝,木刻技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当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木刻艺术进一步繁荣发展,形成了几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流派。

二、木刻艺术的形式与特点木刻艺术主要包括版画、刻印和雕刻等形式。

版画是木刻艺术常见的形式,它通过刻划在木板上的图案和文字,再用墨水和印刷工具进行印刷。

刻印是木刻艺术的重要环节,它需要艺术家具备高超的刻刀技巧和对形象的把握能力。

雕刻是木刻艺术的延伸和拓展,它在木板上以立体的方式表现出图案和形象。

木刻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艺术家常常从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汲取创作灵感。

其次,木刻作品常常表现出生动、夸张和富有韵律感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再次,木刻艺术常常表达出人们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三、木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木刻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首先,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木刻艺术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变迁,是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盼。

再次,木刻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功能,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触动。

此外,木刻艺术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时代下的传统木刻艺术保护与发展在当代社会,传统木刻艺术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摘要:新兴木刻版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地位对于这个时代来讲也是不可泯灭的。

新兴木刻版画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新一批木刻版画家的创作及发展,也归功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使然。

木刻版画发展到今天更加具有魅力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新兴木刻版画;鲁迅;一批木刻版画家;版画作品时代分析一、鲁迅是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推动者和奠基人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思想界似乎一下子打开了大门,知识分子们把西方的思想,一股脑儿的全都介绍进来。

但是,由于当时底层的大部分民众都是文盲,这些启蒙思想进入到了中国之后,根本没有办法渗入到民众的头脑当中。

面对启蒙运动的上不达下,鲁迅在文字之外用表现性更强的更有感染力的画面去展现,而黑白分明、表现性突出的木刻版画无疑是当时最适合中国时局的。

版画家赵延年先生曾经说过,“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

他对中国版画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不惜一切的。

鲁迅通过朝花旬刊来介绍外国美术,1928年鲁迅在上海创办《奔流》杂志,他对这个杂志的质量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希望能够多加一点精美的插图,但是当时的印刷条件和理念远远不能满足鲁迅的要求。

有感于中国在这方面的落后,同时也是出于对这一门艺术的敏感和自觉,鲁迅就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推动版画艺术。

1930年7月6-8日,鲁迅提供部分作品并资助资金,支持左翼美术组织“时代美术社”。

1930年10月14-15日,与内山完造合作,在北四川路日商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举办《世界作家版画展》。

1931年鲁迅举办木刻讲习班,通过生动的画面讲述新兴木刻版画兴起的源流。

版画家李桦认为木刻讲习班对中国新兴版画的推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推动了广州美术版画的发展。

鲁迅全集里记载,他现存指导青年木刻书信126封,详细讨论青年木刻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思想。

他还不断地介绍外国版画家,当时在鲁迅身边聚集了很多进步青年,他们对这些新兴事物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而且版画它自身的特点也契合了广泛宣传进步思想的需求。

谈中国传统艺术—木板年画的发展脉络

谈中国传统艺术—木板年画的发展脉络
,
当然
,
也有某 些新 的 画样 品
,
灶 神 的 崇拜

人们
认 为原始住所 的 门户 具 有神 秘 的 力量
,
商业

手工业趋 于 繁荣

特 别是 手工业

, ,
因 而 也产 生 了 崇拜 心理
并希望 门户能 够辟 邪 攘 灾
、 ,

保 护人
,
的 发 展为年 画 艺 术 的 复 兴提 供 了 技术 材 料 上 的便 利 另 外 明 朝戏曲插 图 的 发 展对年 画 的发 展也有所 促进
刻 绘 技法
还 是 艺 术 风 格等都 十 分 多 样

,
样 式也趋 于 定

礼 》 《 礼记 》 等古代 文献典 籍 中 都有 关 于
而灶

五祀

的记载
,


行 等都 是祭 祀 的 对象
:

许 多题 材 与后 世 相差 无几 如 现 今遗 存 的 《 九九消寒年 画 在 清代得到 了 进一 步发展 进人 了鼎盛 阶段 清初 统治者
内容更 为多样 小 说 故事 实 逼真
, 、
,
在 原来 的 基 础上 又 出现 了 大量 的戏 曲人物
以 及 山 水花 鸟等
表 现形 式也 更 为丰富
:
,
由原来


,
的 工笔重彩 发 展为 全 部刻版 印刷 或半 印半 绘
形 象造 型 或 写

或 富有装饰性
,
,
也有 的浪漫夸 张
,
想 象 丰富 ; 刻 绘
们 的安 全 古 时人们常 要 外 出从事 各 种 生 产 希望 安 全顺 利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新木刻版画是一种结合了传统木刻版画技法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它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新木刻版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现代艺术史的演进息息相关。

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就是陈逸飞。

他将西方版画技法引入中国,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新木刻版画风格。

陈逸飞的作品既有中国水墨画的笔墨韵味,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展示了新木刻版画独特的魅力。

新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它的材料和技法。

新木刻版画采用木版作为承载媒介,艺术家通过雕刻刀将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涂以颜料,最后在纸上进行印刷。

这种传统的版画制作工艺保留了木刻版画的原始质感和纹理,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手工艺术的气息。

其次是它的表现内容。

新木刻版画作品多以人物、风景和抽象形象为主题,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线条运用表现出作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新木刻版画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既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融入了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新木刻版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随着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新木刻版画成为了表达人民艺术和宣传思想的重要媒介。

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毛主席为象征的版画作品,宣传了共产主义理念和社会主义建设。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艺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木刻版画逐渐摆脱了政治的束缚,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市场的繁荣,新木刻版画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跨界创作,结合其他媒介和技术,推动了新木刻版画的多元发展。

新木刻版画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历经风雨的过程。

它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恰如其分地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元素。

民间木版画的历史

民间木版画的历史

“窗顶”,是指一种狭长方形专门帖于 窗顶” 窗户顶端作装饰的年画。幅面一般长一市 尺半左右,高半市尺左右。
“挂签”(又称“挂笺”),是指一种专门 挂签”(又称“挂笺” 贴于门口顶端横披板上,可以往下拖挂, 随风飘逸的小型装饰年画,一般是直长方 形构图,宽一般为六市尺,从上往下一般 为一市尺半长。这类年画,有单用绘画手 法作表现的,亦有单用镂刻、剪纸手法作 表现的,或绘画和镂刻相结合作表现。
河 南 朱 仙 镇 历 画 灶 王 灶 母
瑞符:即为护符,幅面不大, 瑞符:即为护符,幅面不大,画面多由吉祥文 字、图案或八卦图构成。
纸马:纸马又称甲马、贵人禄马。
过程 年画制作过程:画稿、构线、木刻、制 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 年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源远流 长,影响深广。许多年画艺人大都是生活 在乡镇的农民,他们把美好的理想愿望, 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的欣赏趣味, 反映于年画作品之中。
“门画”,又叫门神,是指整张纸或对开纸, 门画” 一般以对称双副出现,画面通常表现威严 的神荼和郁垒,或武将秦琼(叔宝)和尉 迟恭(敬德),或关公和钟馗,以及镇宅 老虎,专门张贴于居宅庭院围墙大门上, 或左右两厢房之间的客厅大门上的年画。
“中堂”,又称板屏、 中堂” 立宫间,是指用整张 纸,画面表现关公形 象或福、禄、寿形象, 专门张挂于客厅北墙 居中设置香烛案的上 方墙上的年画。
秦叔宝、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 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 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
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 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 有区别的。 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 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盖苏文。 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 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 莽汉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7
现存最早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木刻版画是唐咸通九年(公 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扉页画祗树给孤独园说法 图,可称世界上最古的木版画。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 佛洞发现,原件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另有一幅《陀罗 尼经咒》,现存四川博物馆,没有明确年代记载,据考 证,此幅木刻版画作品约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以后创作,比公认的木刻版画作品《金刚经》说法 图早出许多年。唐代是木刻艺术的初创期,版画主要服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弥勒菩萨》北宋
12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交子是最早出现的纸币,为 雕版印制。起于民间,后归 官办。官办交子世称“官交 子”,在四川设有“益州交 子务”,于天圣二年(1024 年)开始分界发行。
13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建安 余氏刻印的《列女传》,共有插 图一百二十三幅,但是原版没有 流传下来。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3
●版画的雏形——拓石与印章 在板上雕刻文字印刷,所得是书的单页,如果板上雕刻的是有形 象构成的图板,通过印刷得到的便是版画作品。在公元前7世纪, 我国就有了石刻文字。为了免去从石刻上抄写的劳动,至公元4世 纪左右,就发明了以湿纸紧覆在石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 的方法,叫做“拓石”。后来,又将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 板上,再进行传拓、所以开始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是供传拓用的。 石刻文字是阴文正写,这就提供了从阴文正写取得正字的复制技 术。为版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17
《炽盛光九曜图》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18
●多色印制――套色木刻的雏形
多色印制(即在一块版上涂于不同色彩,一次印制完成)世所 见存的最早绢本三色彩印佛画。是应县木塔所出辽代绢本三色 彩印《释迦说法相》,虽说不够精致,但其在版画史上有重要 的研究价值,因为过去认为湖北江陵资福寺元至正六年(1340 年)刻印的《无闻 和 尚金刚经》注解上的灵芝和经注用了朱墨 两色套印,是彩印的先导。可这三幅彩色绢本佛画 要比它早三 百多年。
1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一)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2
中国版画史,几乎是木刻版画的历史,直到近代才引入了其它版种。 木板画是最先产生的画种,是由古老的木板印刷术演变而来的一种 古老的绘画形式。版画与印刷术紧密相连,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伟大 发明之一。印刷术究竟是什么年代发明的?根据现有资料,已经无 法确定。但它是由拓石和盖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最终形 成了雕版印刷术。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起源说法颇多,但从现存最早 文献和最早的印刷实物来看,我国雕版印刷术是在公元7世纪出现 的,即唐朝初期。木刻版画正是运用了雕版印刷术进行复制或创作 的一种艺术。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5
丰富多样的汉代肖形印章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6
●雕版版画的黑白世界
1.唐代版画
所谓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图像雕刻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在版面上刷上 油墨,然后在其上覆上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 清晰地转印到纸张上的工艺方法。雕版印书始于唐贞观,主要依据是明史 学家邵经邦的《弘简录》,因唐太宗令梓行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约在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印刷,是世界雕版印刷之始。世界各地最早的印 刷品无一例外都出自宗教活动。佛教自西汉时传入中国,到了唐朝是它的 盛期,最盛时,大小寺院有44000多座,僧尼遍布各地,从印度传入的 佛经,译著也已很多。僧人和善男信女,把抄写佛经作为对佛的一种功德。 为了寻求更便捷的方法,是用木板雕成凸版用墨印刷。因为广为传播的对 象多是世俗下层人民,所以图像总是伴随着文字,或是单独刊印,这就是 最早的版画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释迦说法相》
19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20
3.元代版画
元代版画技术有很大进步,采用朱墨双色印刷的元代至正元年 (公元1340年)湖北江陵中兴路资福寺刻印的《无闻和尚金刚 经注》。这幅版画曾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一份朱墨两 色套版印刷品。书中文字采用黑墨印刷,图采用朱墨印刷,从 图中双色套印的质量来看,这种技术在元代已经很成熟了,但 其究竟是采用两块版分二次印刷还是在一块版上分别涂上不同 的颜色然后一次印刷完成,还有待于考证。所以这姑且只能称 为多色印制,套色至少因该由多版印制完成,而不是一版完成。
14
《列女传》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宋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版画 印制美术读物,是嘉熙二年 (公元1238年)刻印的《梅 花喜神谱》,它以大量的插 图展现了梅花的各种姿态。
《花喜神谱》
15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16
●雕版墨印填色的始祖
宋代是多民族割据的时代,辽国、西夏、金国也都发展 着自己的雕版版画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辽国的版画作品 《炽盛光九曜图》,这是辽国彩色木版雕刻印刷品的代 表,是最早最大最精之雕版墨印填色珍品。这种印刷品 一般是先印刷后着色而完成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套 色版画,但这说明将版画印刷和手工着色相结合的工艺 很早就被辽国所应用,从而促进了版画技术的进步。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21
《金刚经注》
上一页 下一页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凸版织物印花技术在就已得到发展, 到西汉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东周迄秦出现的印章,虽更多的是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4
用于盖印封泥,但也有盖印在缣(音jian,意细绢)帛上的,其为 雕版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印章中的肖 形印章,在方寸之间所刻制的飞禽走兽及人物,这是中国及世界 最早的版画作品。
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11
2.宋代版画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书籍的插图艺术,在继承 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宋代以前的印刷品插 图,多见于佛教的经卷和单页的佛像。而宋代印刷品中的插图 不仅在佛教,而且在历史故事、小说平话、技术著作中都配有 版画插图。
宋代佛教版画继续发展,其间,北宋雍熙元年(984年)的 《弥勒菩萨》,是宋代佛教版画的杰作。这是一种供招贴用的 图画,可能是中国年画的前身。
务于佛教的宣传。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陀罗尼经咒》残片
8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9
《金刚经》扉页画“祗树给孤独园说法图”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木刻版画发展简史
10
版画成长于隋唐时的佛教画,盛于宋元,到明末而登峰 造极,清代得到普遍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技术 的进步,版画不再局限于佛经的印制,从唐经历五代十 国佛经印制的繁荣后,到了宋代,版画被运用到社会多 个方面,至于明清,版画印制更是深入普及到民众日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