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与通假字归纳汇总(可下载打印版)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很多同学觉得初中⽂⾔⽂难学主要是没有在课后整理好⽂⾔⽂知识点。
为了帮助⼤家更好的学习初中⽂⾔⽂,⼩编给⼤家整理了初中⽂⾔实词和虚词,⼀起看看吧! 初中⽂⾔虚词归纳 ⼀、之 (⼀)作助词⽤ 主要⽤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陆草⽊之花。
2、⽤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起舒缓语⽓作⽤,⽆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②⽆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3、起补⾜调⾳节和舒缓语⽓作⽤,⽆实义。
例如:①公将⿎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作代词⽤ (可以代⼈,代事,代物) 1、⼈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三)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语法作⽤ (1)宾语前置的标志,⽆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实义。
如:①马之千⾥者。
②居庙堂之⾼则忧其民。
⼆、乎 1、语⽓词(⼀般⽤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般⽤在句中):类似于“于”的⽤法。
如:①在乎⼭⽔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1、结构助词,译“……的⼈”“……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助词,⽤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停顿,谓语部分⼀般⽤“也”字结尾,起判断作⽤。
如:①陈胜者,阳城⼈也,字涉。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
四、以 1、⽤作介词,表⽰动作⾏为所涉及的的⼯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拿”、“在”、“从”等,或表⽰动作、⾏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附带例句.docx

一是常文言。
包括通假字、一多、古今异、活用等特殊用法。
二是文言虚。
在古代中,虚一般包括代、、介、副、助、等。
在中考中,文言虚一般不作重点,只要求考生常的文言虚用法行区,以有助于理解文言句。
三是文言句理解与翻。
文言句式重点考与代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句、省略句、倒装句(前置句、定后置句、状后置句)等。
文言句翻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
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 勿用作商业用途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四是文言文。
除了考关字的了解以外,主要考三点:(1)要点,概括中心;(2)分析作者点度;( 3)写法。
有会从内延伸到外,考知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点、度,要考到作者所的生活境和代背景。
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 , 勿用作商业用途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五是文学文化知与内外名篇名句名言的背默写。
文学常涉及作家、作品、文体等,复要善于,如作家按朝代,歌按体裁或表达方式,目中表示文体的和不表示文体的等。
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 , 勿用作商业用途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一、关于文言文言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
文言的相固定,有很多是有律可循的。
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 勿用作商业用途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1.通假字。
在古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中已明,复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上。
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2.一多。
古中,一个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的多。
理解要以本基,根据具体的境去推求某个的具体含。
复,一是注意累常文言的不同意和不同用法,做好笔,到一种新的解就下来;二是合具体境行比分析,掌握一多的基本律,并能在中加以运用。
文档来源网络及个人整理,勿用作商业用途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3.古今异。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初中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中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附带例句(可打印修改)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
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
二是文言虚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三是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文言句式重点考查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译文的完整、准确、得体情况。
四是文言文阅读。
除了考查对关键字词的了解以外,主要考查三点:(1)归纳要点,概括中心;(2)分析作者观点态度;(3)鉴赏写法。
有时还会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考查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时,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五是文学文化知识与课内外名篇名句名言的背诵默写。
文学常识涉及作家、作品、文体等,复习时要善于归类,如作家按朝代归类,诗歌按体裁或表达方式归类,题目中表示文体的和不表示文体的归类等。
一、关于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占主要地位,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突破口。
文言实词的词义相对固定,有很多是有规律可循的。
1.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字形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就叫做通假。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和形似通假三种形式。
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
复习时,一是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3.古今异义。
由于词义的演变,古今词语中有些词形体相同而意义不同,常见有四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熟悉的。
(完整版)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必须
熟悉的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
实词
实词是有意义的词,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来使用。
1. 名词
名词指人、事、物、地点等名字,如:“岳阳楼”、“菊花”等。
2. 动词
动词指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行船”、“飞翔”等。
3. 形容词
形容词指描述事物特征或状态的词,如:“美丽”、“悲哀”等。
4. 副词
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如:“慢慢地”、“非常”等。
5. 数词
数词指表示计数和顺序的词,如:“一”、“十”等。
6. 代词
代词指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如:“他”、“她”、“它”等。
7.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8.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虚词
虚词是语法成分,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能与实词结合起来使用。
1. 助词
助词用来帮助实词表示语法意义,如:“了”、“的”、“地”、“得”等。
2. 介词
介词用于限定名词或代词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在”、“与”等。
3.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如:“和”、“或”等。
4. 叹词
叹词是指表示感叹的词,如:“哎呀”、“好啊”等。
5. 拟声词
拟声词是指模拟物品发出的声音的词语,如:“叮铃铃”、“哗啦啦”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必须熟悉的实词与虚词,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初中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初中⽂⾔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很多同学觉得初中⽂⾔⽂难学主要是没有在课后整理好⽂⾔⽂知识点。
为了帮助⼤家更好的学习初中⽂⾔⽂,⼩编给⼤家整理了初中⽂⾔实词和虚词,⼀起看看吧! 初中⽂⾔虚词归纳 ⼀、之 (⼀)作助词⽤ 主要⽤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陆草⽊之花。
2、⽤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起舒缓语⽓作⽤,⽆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②⽆丝⽵之乱⽿,⽆案牍之劳形。
3、起补⾜调⾳节和舒缓语⽓作⽤,⽆实义。
例如:①公将⿎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作代词⽤ (可以代⼈,代事,代物) 1、⼈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三)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语法作⽤ (1)宾语前置的标志,⽆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实义。
如:①马之千⾥者。
②居庙堂之⾼则忧其民。
⼆、乎 1、语⽓词(⼀般⽤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般⽤在句中):类似于“于”的⽤法。
如:①在乎⼭⽔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1、结构助词,译“……的⼈”“……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助词,⽤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停顿,谓语部分⼀般⽤“也”字结尾,起判断作⽤。
如:①陈胜者,阳城⼈也,字涉。
②北⼭愚公者,年且九⼗。
四、以 1、⽤作介词,表⽰动作⾏为所涉及的的⼯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拿”、“在”、“从”等,或表⽰动作、⾏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